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一輪明月

「一輪明月」照我心──「老師的用心,孩子看得見!」

紹祥是個很乖的小孩,四年級,很懂事,在教室裡常幫我做很多事;放學時,也陪我鎖教室的門,替我牽腳踏車,一起回家。

而且,他的毛筆字寫得很好,所以他常常寫些小詩、春聯,偷偷地放在我的桌上送給我!

說真的,我很疼愛紹祥這個「善解人意」的小男孩,也常用「笑瞇瞇的臉、柔柔的眼光」對待他。

可是,一天早晨,紹祥的媽媽氣急敗壞地跑到學校來,告訴我說:「紹祥又偷錢了,這次偷的是兩千元!」

「不會吧!」我不太相信地說:「紹祥這孩子很乖巧、聽話,怎麼會偷錢?」

「老師,妳不知道啦,妳不要被他騙了,他是出了名的雙面人!他在學校好像很乖,可是妳不知道,他在家裡有多壞,常常偷錢!他爸爸天天打他、罵他,可是他偷錢的壞習慣一直沒改!」紹祥的媽媽怒氣未消地大聲說道。

「他什麼時候開始會偷東西呢?」我問。

「從幼稚園開始就會啦!」

「可是,我教他一年多了,班上從來沒有人掉過錢、或掉過東西啊!」

「他就是喜歡妳,所以才不敢在妳面前做壞事啊!」

「可是,這麼好的孩子,為什麼非偷錢不可呢?他在家裡,是不是心中有什麼痛苦、陰影、或悲傷呢?」

當我這麼一問,紹祥的媽媽眼眶馬上紅了,也哭了起來!

她說:「我連生三個女兒,最後才生紹祥這個男生。可是他爸爸覺得兒子『不打不成器』,一定要嚴格管教,才能『棒下出孝子』; 所以只要紹祥一做錯什麼,他爸爸就很兇地打他、打得很厲害,有時連我也被打……」

紹祥的媽媽低泣地說:「紹祥……他只要前一天被他爸爸打,隔天,他就一定會偷家裡的錢,真的很壞!」

看著哭泣的媽媽,我心裡一陣難過。

事實上,紹祥的本性很好,只是在他的心裡,有一處「很痛苦、陰暗的角落」,我想,我必須帶一盞燈過去,把他照亮才好!

回到教室上課時,我說一個故事給孩子們聽……

從前,有個老禪師,一個人在山上修行。

一天晚上,他散完步後,走回屋裡,赫然發現有個小偷正潛入屋內偷東西;這老禪師知道,屋裡沒啥東西好偷,這小偷將「一無所獲」,所以就脫下外袍,站在門口等著。

倉皇中,小偷看到門外的老禪師,嚇了一跳;當他想逃走時,只見老禪師將手上的外袍披在他身上,輕輕說道:「沒有什麼東西好送給你,這件袍子,你就披著吧!山上夜裡天氣很涼,你自己一路要小心哦……」

小偷不知所措地離去時,老禪師望了天上皎潔、明亮的月亮,感慨地說道:「唉,真想把『一輪明月』也一起送給他!」

這句話,那小偷聽到了,但,他頭也不回、加快腳步地逃走了。

隔天清晨,天亮了,老禪師打開門,驚然發現,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袍,已經摺疊整齊、恭敬地放在門口。

老禪師很愉快地說:「真高興啊,終於把『一輪明月』送給他了!」

故事說完了,全班小朋友一片靜謐。

我問小朋友:「為什麼老禪師會這麼說─『終於把一輪明月送給小偷了呢』?」

小朋友們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人回答。

此時,我將眼光移到紹祥的身上,我看著他,也期待著他!

我相信,他這麼聰明的小孩,一定會聽得懂!

當我的眼光與紹祥交會片刻後,他,懂得我的心;他舉手站起來說道:「老師,老禪師說,他終於把『一輪明月』送給小偷,是說小偷很慚愧,可是,他的心,已經像一輪明月一樣,很乾淨、很潔白,以後再也不會偷東西了!」

紹祥說完,我倆目光再次一望,他的眼光閃著淚水;而我,也掉下了眼淚!

現在,紹祥長大了,書法寫得極好,他每年春節前,都會親自書寫春聯送給我;而我,總是將這些春聯貼在門上,也時時刻刻記得─他「一輪明月」的心與鏡!

從紹祥的互動中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有一隻馬從馬廄裡脫逃了,主人非常的焦急,到處打聽詢問,看看是否有人見到了他心愛的馬?可是,不管主人再怎麼描述該馬的顏色、形貌、習性,仍然沒有人知道馬兒跑哪裡去了?

正當馬的主人垂頭喪氣地站在路旁、不知怎麼辦時,剛好有一個獵人經過;獵人問明原因後,即告訴馬的主人:「或許你可以改變你的問話方式,你就可以比較容易找到馬。」

馬主人想了想之後,知道了,就向附近的農夫問道:「請問,哪裡有溪流?怎麼走法?」也向樵夫問說:「請問,哪裡有山丘,可以登高望遠?」

於是,馬主人就循著別人的指引,爬上了山丘,從高處俯瞰溪流,終於看到了自己心愛的馬匹,已跑得又渴又累,正駐足在溪邊喝水、休息。

這故事告訴我們,人都有一貫的「思維模式」,也常被過去的想法所「制約」;但我們也可以打破以往的思考和觀念,讓自己在溝通的方式上,有新的嚐試和突破。

就像本文「一輪明月」的故事一樣,倪老師在遇到孩子犯錯時,並沒有立即「拆穿、點破」,或公開指責孩子、讓孩子難堪;相反地,她用「委婉、比喻」的方式,來保留孩子的面子,也維護孩子的「自尊」!

「老師的用心,孩子看得見!」倪老師不露痕跡的暗示,讓孩子知道過錯,並誠心改過;這,豈不是「愛的教育無比之美」嗎?

這亦即古人「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的道理。

【啟示】

我們可以試著做「引導者」,而不要做「強勢指導者」或「命令者」!因為有創意、有耐心、循循善誘的引導,比嚴詞教訓或命令,更有助於孩子們的自我成長。

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容許別人有犯錯的空間,不必當眾「羞辱他」或「撕破臉」;畢竟,有「弦月之憾」,才有「滿月之美」呀!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掌聲 自己給

文/邱文仁

以前,只要努力過,我就會期待掌聲。而且,我需要的是「別人」的掌聲。

需要掌聲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家母任教於我就讀的小學,我和其他老師的孩子遭遇雷同,我們的成績表現,其實是大人之間「較勁」的標準。我們班的前三名都是同校老師的小孩。老師的小孩之間不只比成績,還比才藝。我參加過繪畫、書法、歌唱、演講比賽以及國語文競賽……,經常得獎,所以,小學時代就很好勝。

好勝心強、不服輸,直到出社會,我還是這種個性。

不過,近幾年來,我發現這種個性變成一種負擔。我發現,工作世界競賽的複雜度比學校高很多,尤其是經常性的考驗項目,如挫折容忍度、適應度、柔軟度等。

之前,我不擅長這些童年競賽中沒有的東西。工作多年歷經很多不順後,我漸漸學會這些技巧。不過,好勝心及需要掌聲的「早年基因」仍然存在。

當然,需要掌聲的習慣,讓我面對事情時,決心比別人強烈,不過,最近我逐漸體認到,成人世界的掌聲,多半是策略性、心機深的動作。如果我仍然沈迷於別人的讚美,無異成為別人眼中「頭腦簡單的動物」。

我終於覺悟,我所需要的掌聲,應該是自己給自己的。在充滿挑戰和變數的工作環境,我應該隨時提供自己加油打氣的能量。尤其是在「變是唯一不變真理」的行銷世界。如果不能打從心底鼓勵自己,就會生活在不安中。

學習給自己加油打氣,要從態度的轉變開始。教育家查斯史溫朵說:「我們每天可以有所選擇!我們可以自行決定要以哪種態度擁抱這一天。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過去,我們無法改變不能避免的事,我們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自己這條弦好好演奏,這就是我們的態度 !

我深信,生命中有10%的事,是注定要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其餘的90%,則是如何做出回應的問題……」。

當我開始學習,不再沈迷於別人的讚美,活在沒有別人的掌聲中,不在意別人的態度,我發現我可以用更有活力、快樂的心情,去回應生命及工作上的種種變化。忽然間,我變得更自由、快樂、更聰明。

今後,我要更加稱職的擔任自己的正面能量供應者。學習給自己加油打氣,學習忽視別人的負面影響。我決定要當自己最忠實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者。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無情深處藏真情


那一年我正沈醉在金榜題名時,卻不見慈愛父親的笑容,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沒考上台大醫學院,爸爸失望了,怎麼也沒想到那時死神已在覬覦。

中學六年,爸爸早上送我上學,下午又接我回家,在摩托車後座,依恃著爸爸厚實的身體,不但安全感十足而且像極一位高傲的公主。而今要北上求學,爸爸自然送我一程,等火車時,爸爸坐在我的皮箱上,那時突然發現爸爸身上有股掩藏不住的疲憊,心中一懍:莫非爸爸也老了?怎麼少了中年人應有的意氣風發?當時只以為爸爸教書太累了,怎麼也沒想到那時病魔已悄悄地啃蝕著爸爸。

開學不久,有一次爸、媽及大哥北上來看我,爸爸惦念著第一次離家的我餓著了,我們一起上館子,只記得爸爸叫了滿桌的菜,可是向來愛吃的我卻一口也吃不下,因為幾個月不見,爸爸很像消了氣的皮球,整個人瘦了一圈,氣色也很不好,那時第一次感到「不妙」!不過最令我後悔的是,如果我知道那是最後一次父女相聚,我絕對會強忍淚水,珍惜那「最後一餐」的時光,可惜……。

爸爸向來像座山,也自認山不倒,或許是太痛苦了,爸爸最後終於被媽媽「押」上醫院,醫師卻無情的宣判已是「胃癌末期」!當時病急,媽媽走寺廟愈來愈勤,似乎只能把未來寄託在神明的庇佑上,然而「死籤」──這股龍捲風來得太快,快到一夕間刻深了媽媽的皺紋,快到我們來不及照顧爸爸的心情、來不及跟爸爸說再見、來不及整理自己的情緒……。

廿多年來,這件事早已滲透我的毛細孔,成為不可割捨的記憶,但是我卻還不能接受父親已不在的事實……。直到自己也被癌症纏上,大半年的時間被迫離開工作崗位;為了避免被感染也被禁足,整個世界只剩醫院和家裡,平時在忙與盲中結結實實的生活著,如今病榻上受癌症折磨,單純養病,什麼也做不了時,我再一次與死神過招,我開始虛中找實,找尋生命的密碼。

這回生病享盡手足及骨肉恩情,學醫的二哥、二嫂忙著為我覓良醫、陪我就醫、不時提供最新的醫訊,讓我能安心地療病;妹妹們及妹婿也不時當「空中飛人」南下來探望我;化療後被折磨得不成人形時,也還好有媽媽、家人的悉心照顧,一路溫柔呵護著;大哥、大嫂、大妹更時時為我求神降福……我想我是夠幸福了。

想當年爸爸生病時,我們既小且憨,求學的求學、當兵的當兵,只有媽媽陪著爸爸……至今回想起來,爸爸一定很寂寞,一生辛苦地打拚,到頭來卻是自己與病魔孤軍奮鬥,孩兒的噓寒問暖不多,也未遇貴人,最令人傷感的是當爸爸願意捨棄一切就醫時,醫師已愛莫能助,象徵性的看看就放人了,因為一切都太遲了……。

後來爸爸連東西都吞不下了,看到我們吃飯,還說:「好香!不過……得向天公借膽囉!……」爸爸那時一定飢餓難耐,卻忍著,畢竟一吃就哇啦哇啦地吐個精光甚至血也跟著出來,誰受得了呢?當我這回被化療時,掏心掏肝的嘔吐時,我只想放棄醫療死掉算了,覺得自己又倒楣又可憐,不過家人、同事、朋友的鼓勵支持,我終於熬過來了,而爸爸卻……。

那時我們不知要如何施予援手,眼看著爸爸漸漸萎縮,我想當時爸爸獨自與老天爺使力拔河,這場無奈的生命之戰,爸爸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偏偏我們缺乏敏感的心弦,來不及接受及解讀;我們也夠遲鈍,以為現代醫技可以掩蓋慘白的軀體、以為醫藥可以減少死亡的腥臭,我們以為看不見死亡就可以躲過死神的毒咒……,沒想到我們都被耍了,爸爸在我們心理都沒準備好以前就走了,許多記憶、許多愧疚,只好沈澱到心靈的深處,無法向外傾訴……。

這回生病,當我知道手術、化療後五年存活率只有20%時,當同事來探病,觸景生情為我流下眼淚時,我想起因癌症去逝的兩位同事,我也再度想起爸爸的一切……我想我得開始整理心緒--思考死亡、面對死亡了,雖然哀懼隔著時空迢遙而來,但我想我會坦然、勇敢地去找爸爸,畢竟這一天我已等了22年了……。

無情深處藏真情!遺憾是一輩子抹不掉的記憶,我用燃燒殆盡的生命熱情,為逝去的父親寫下這本『臨界點』,也算是對自己一生的一個交代。希望此書對正在與癌症抗戰的病人或多或少有些幫助,也希望其他人身在空谷聽回音,能以「健康」為生命造形,揮灑出絢麗的生命彩虹!

Monday, November 27, 2006

10大絕招讓你愈活愈聰明

報導/楊明賢、洪淑菁

傳統的觀念裡,總認為人的智商在成年以後就固定下來,不容易再有變化;但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改變一些簡單的生活習性或做事方法,還是讓你頭腦變得更靈光。

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同時也是陽明大學教授的劉秀枝在她發表的「記憶訓練手冊」中,就提出一個最簡單的見解,那就是「運動」。運動可讓人多動腦,而且動物實驗中已發現,運動可以刺激腦部有關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神經細胞發展與成長。

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研究者也發現,有規劃的運動可以增加大腦衍生一種滋養因子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它是腦部學習、持續強化、維持神經細胞健康、生存以及受傷時,保護不可或缺的蛋白質。

除了運動之外,醫界也發現,透過一些行為模式的改變,可以刺激腦部昏睡的腦細胞醒過來,對開發腦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英國BBC廣播公司最近就曾經做過這樣類型的實驗項目,讓接受實驗的觀眾改採非慣用手從事日常行為,或是做些埴字遊戲,確實讓受試者變得比較聰明。

對於這項結果,從事抗衰老醫學的榮欣診所副院長何一成並不感到意外,因為藉由新的行為模式,可以刺激腦部新區塊的開發;開發的部分愈多,聰明度自然愈高。

想要變聰明,除了盡可能刺激腦部活躍之外,中華民國中醫抗衰老協會理事長鄭歲宗跟中醫師吳明珠,都強調安神的重要性;因為只有睡得好,才有清醒的好頭腦,以下就是一些中西醫師所歸納出十個生活習性的改變,可以再強化你的智力。

一、左右手互用

◎功能:刺激少用的另一腦

大多數人慣用右手,開發左腦的運動中樞,相形之下,右腦的開發就少得多,一旦遇到需要兩手並用的動作時,就會顯得笨拙多了。像很多音樂家,或是需要手巧的技能,就得運用兩手,否則很容易受到非慣用手的拖累,而且因為慣用手用多了,再勤加訓練,加分的效果較有限;而另一側的腦部幾乎完全沒辦法開發,只要略加注意,開發的進步空間就很大了。

中華民國中醫抗衰老醫學會理事長鄭歲宗表示,很多家長小時看子女用左手,都是用打的方式要小孩改用右手,其實兩手都能靈活運用對腦部的開發才更有利。從事抗衰老醫學的榮欣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現代人最常用的就是電腦了,平常可以練習用左手按滑鼠,或是用左手開門、左手刷牙。

二、背電話號碼

◎功能:別讓記憶退化

打電話是現代人幾乎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但現代人大都把電話號碼輸入電腦、PDA或手機上,想要打的時候再從這些機械叫出來,很少去記它。不記憶的結果,會讓背誦的腦部區域開始退化,造成在做決策時,需要更多的依據才有能力做正確的判斷,所以想要強化你的記憶,就可以從背電話號碼開始。

陽明大學助理教授,也是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的王培寧進一步解釋指出,透過背誦的訓練主要是將逐漸退化的功能活化起來;而要記住一件原本你就很熟悉的事務,要比不熟悉、陌生的事務來得簡單許多,記住每天要用的電話號碼是最方便、也最自然不過的方法。

三、偶爾讓腦筋放空

◎功能:整理新的記憶空間

曾經在動物實驗中找出聰明丸YC—1的作用機轉,而被視為聰明救星的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系教授符文美表示,○到八歲是腦細胞的發育期,這個時候給腦部刺激的效果最佳,但這並不意味家長要讓小朋友在這段期間補東補西,因為腦部也要適當的放空,才有新的空間接納新事物。

在小朋友腦細胞成長期間的刺激,指的是盡可能的帶孩子到戶外接觸一些新鮮的事物。鄭歲宗指出,不斷跟孩子說話、互動,這些都是刺激的一種。在一些社會事件中,小朋友長期一個人在家,常導致到了五、六歲還不太會說話,這就是缺乏刺激所致。

四、運動

◎功能:幫助腦部發育

運動應該可以說是青春的泉源,劉秀枝最推崇走路,認為它是不用花錢、老老少少都可以做得到的運動。美國就曾經對五千九百多個社區女性追蹤六到八年的時間,發現運動量高的人比平常少運動的人,智能的衰退減少了三十四%。

美國的護士健康研究,也追蹤了一萬八千多名七十到八十歲的老護士,期間長達十五年之久,發現每周至少走一個半小時的智能減退,比每周走小於四十分鐘者明顯少了很多。

而且根據動物的實驗證明,白老鼠跑滾輪的運動,對它的腦部發育最有幫助;對照於現實的生活中,劉秀枝認為「騎自行車」應該也有相同功能,但因為沒有做過實際的試驗,沒辦法具體說出它有多大的幫助。

五、吃魚

◎功能:補充腦細胞所需元素

根據芝加哥的洛許大學醫學中心最新發表在神經科學誌一項時間長達六年的醫學研究報告,魚類當中所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在過去的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增強腦部功能、降低中風機率等優點,一般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如果能夠固定吃魚的話,對於保護腦部健康也具有相當好的功效。

國外研究還發現,Omega-3系列脂肪酸有助於腦細胞保持柔軟、有彈性,而壞脂肪則會令細胞膜僵硬。Omega-3系列脂肪酸是好脂肪,其來源是水果、葉菜類、堅果、魚類、魚油和橄欖油。專家建議每周至少吃兩次魚。

六、換一條不同的路上班

◎功能:強化思考能力

走一條不同的路線上班,主要是讓自己有不同於平日的判斷力,甚至是找回很久不用的判斷力。何一成表示,很多人每天都走同樣的路去搭公車,下車之後固定過兩個紅綠燈之後右轉進辦公大樓,按電梯,這種一成不變的路線,容易讓人失去判斷力。

如果走一條不同的路上班,隨時都要注意旁邊是不是有個小水溝,不要一不小心踩到水,前面路口的小轉角是不是可以通到辨公室前的馬路,這些種種的判斷都是新的,只要有新的運用跟刺激,對於開發腦部就有幫助。如果每天只走一條路,這類的判斷因為不再需要,就會逐漸退化了。

何一成表示,見到不同的景物會有不同的刺激,面對不同的抉擇又需要不同的判斷,在這接受跟執行的過程中,腦部使用的區域範圍就大大的增加。

七、玩數獨或填字遊戲

◎功能:開發新的腦細胞

如果你是大老闆,這題可千萬要看,因為你的自以為是可足以影響你的判斷。何一成表示,填字遊戲是運用到大腦的搜尋功能,因為以五個字母的字為例,只有兩個字母固定,答案有太多可能性了;但最重要是,直的猜完還要符合橫的需求,要符合所有字母,就需要是正確答案。

很多人,尤其是工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對於事情有很深的主觀意思,會覺得明明就是這個答案,雖然最後整個遊戲還是連不起來;但這個時候,這個人會覺得自己明明對,一定是印錯了,而不會調整自己。這種填字遊戲玩的是繼續搜尋,而非硬撞,但令人遺憾的是,不少有權勢者,常仗著自己的權勢來硬撞,而不會調整自己,這類的腦部僵化更可怕。

八、適量飲酒

◎功能:可刺激腦神經元素

酒喝多了對身體有害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每天喝不超過一百八十CC的葡萄酒,或四十五CC烈酒,是對人體有幫助的,特別是對腦部神經。劉秀枝就很贊同每天一小酌飲;吳明珠也提醒很多人偏好喝咖啡來提神,但人感到疲累時,意味腦細胞也需要休息了,這時最好就休息,靠咖啡來提神沒有太多的意義。

九、冥想

◎功能:重新整理腦部的記憶

沈思跟冥想,則可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一個人要聰明,全神貫注是必要的條件。一般來說,很多人的心思容易停留在上一刻,而忽略到當下正在進行的事件,包括進行聰明度測驗時也一樣。透過冥想的訓練,可以讓人忘卻其他事,將心思停留在當下這一刻。

十、少看電視

◎功能:讓腦部有充分的休息

雖然要變聰明非難事,但如果一方面設法讓自己變聰明,另方面則一直在做會讓自己變笨的行為,那可就虧大了。會讓自己變笨的生活方式,就是大家天天都在做的:看電視。

何一成強調,看電視就是讓自己變笨的重要因素,這種單向、被動式的資訊接收,已經研究證實常看電視的小孩比較笨。至於電腦,最好不要呆坐著按滑鼠接受訊息;如果有點選,回應等互動反應,對人腦還是會有刺激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大腦,但真正看過大腦的人卻很少,更不要說去了解它的構造。

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指出,大腦的最上層,是由一大堆類似豆腐乳的大腦皮質所組成的器官,由於表面有許多的皺摺,所以會用豆腐乳來形容它的樣貌。但不要小看這些皺褶,人之所以比其他動物聰明,就是因為它的緣故,這是科學家在解剖其他動物的腦部,發現都是平滑的,所推論出來的結果。

人類,就是靠著這顆大腦來掌控一個人的思考與理解,還有自主性運動、視覺、空間、語言、記憶等訊息的反應。它又可再細分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等四個區塊,額葉主要是負責思考、情緒、運動的反應;頂葉則掌控觸覺、空間與執行的反應;複雜的視覺訊號反應是由枕葉來處理;而顳葉,則主宰語言、記憶的功能。

但人是如何運作大腦這個器官呢?「這得從大腦的組成物質說起。」劉秀枝說,大腦最主要的細胞有兩種,一是神經膠質細胞,一是神經元細胞,而後者是一切神經組織的基本成分,大腦就是靠著這些神經來傳導發號施令,我們的腦部裡就布滿著許多的神經纖維。

科學家就曾經推測它至少含有兩億條的神經纖維,假定每條纖維每秒鐘平均傳遞二十次訊息,那麼兩億條纖維每秒鐘就可以傳遞四十億個訊息,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而人的大腦總共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來接受傳導這些訊息,更為驚人。

不過根據研究大腦的科學家表示,平均而言,人腦內一般只有十%的腦細胞在認真工作,其他的九十%都好像在一旁休息、睡覺。假使你能正確使用大腦,激發自己的潛力,縱使只多增加百分之一的腦細胞為你工作,如此一來,新加入的十億個腦細胞將創造出你極大的能力。

精研失智症的劉秀枝,就非常鼓勵大家多動腦,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多參與休閒活動,每天至少走四十分鐘的路,只要在十分鐘內的路程就走路、不坐車,飲食清淡,多蔬果,不見得可以馬上喚醒昏睡的腦細胞,但絕對可以降低你失智的機率。

腦力開發受用一生

腦力開發對成年人還有用嗎?何一成直言,腦力開發愈早愈好,但並不是過了腦細胞的發育期,腦力開發就停滯了。人的聰明度包括EQ跟IQ,現在已經很少只注意IQ的部分了,而包括判斷力在內等EQ則是可以訓練一輩子的,只要勇於開發,EQ是可以開發到7、80歲。

從事抗衰老醫學的中醫師鄭歲宗強調,人的腦細胞絕對夠用,我們用到的只有一小部分;藉由行為或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藥方、穴位按摩等,都是為了喚醒沈睡不用的腦細胞,只要將這些未用到的腦細胞活躍起來,自然會變得聰明、靈活。

Sunday, November 26, 2006

感恩的心

一到夏天,院子裡的木槿就開花。母親一見潔白的木槿花,就會眼含淚水,哆嗦著說:「我那時好糊塗,好糊塗啊。」

我五歲那年,右腿忽然青腫了一塊,痛得我成天哭喊。母親見我熬不過,就背著我去廖醫生家。廖醫生是個老中醫,退休後在家裡開了個小診所。他醫術好,心也善良。

廖醫生看了我的腿,責怪我母親:「再晚來兩天,右腿就廢了。這是骨髓炎,嚴重了就得截肢 !」母親不敢出聲,眼眶卻紅了。其實不能怪母親,父親去世後,母親終日為三餐發愁.哪有閒錢給我治腿?母親擔心地問能否治好,得到廖醫生的肯定回答後,臉色晴朗了許多,可片刻後,又一臉的陰雲。

廖醫生給我敷了草藥,又交給母親兩帖中藥,說兩天後再來換藥。母親顫聲問要付多少錢,廖醫生說五塊錢,母親的臉紅了,侷促不安地說:「我只有兩塊錢,能不能下回補?」廖醫生爽快地說:「行,不急,啥時有錢啥時給。」

母親借不到錢,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親只好揣著八個雞蛋去廖醫生家。那時雞蛋很便宜,幾分錢一個。廖醫生不肯收,母親鼻子一酸,眼淚就掉下來了。廖醫生的眼睛也濕了,安慰母親:「好,我收下。錢的事,不要說起。」

看了幾次腿,母親已欠廖醫生二十八塊錢了,這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

再去廖醫生家,母親帶上了家裡唯一的母雞。廖醫生死活不肯收,母親哽咽著再三哀求。廖醫生拗不過,說:「好,就算我買你的,十塊錢,好嗎?」說著,硬塞給母親十塊錢。那時一隻雞最多賣四五塊錢。母親說啥也不肯接錢。回到家裡,母親發現中藥紙包裡有十塊錢,當晚就去了廖醫生家,把錢從門縫裡塞進去了。

兩天後,又該去換藥,可母親不敢去,只默默地流淚。不料廖醫生找上門來了。談話間,廖醫生驚喜地發現了院子裡的木槿花,說:「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藥,一兩值兩塊錢呢!摘了賣給我,好嗎?」母親驚喜萬分,連忙摘木槿花。

廖醫生拿秤一稱,竟有一斤。他說:「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錢了。」此後,去廖醫生家治腿,母親就帶點木槿花去。母親不用欠廖醫生錢,廖醫生反而每次給母親一點錢。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醫生竟去世了。母親十分傷心,去廖醫生家弔唁。母親從他家屬口裡知道了一個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藥的。母親哇的一聲嚎哭起來:「我的恩人呀……

有感恩心就是知足、善良的人,
為人若無感恩心,
就會視別人的給予
是理所當然,而不知珍惜。

(感謝淑斐師姐轉寄此文章)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休耕 (Gap Year)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Gap Year 休耕

文/游常山

過去,我們習慣悶著頭往前衝,即使遲疑,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但不肯停的後果,往往是比走的慢,但走對路的人落後更多。當前,台灣流行起休耕運動,在平均壽命76歲、世界愈來愈平的社會裡,要打破直線習慣,要開始過循環人生。

Gap Year,西方早重視

過去,亞洲人的習慣是悶著頭往前衝,即使遲疑,也不敢在既定的軌道上逗留。但不肯停的後果,往往是比走的慢,但走對路的人,要落後更多……

沒有休耕,土地裡的養分來不及復原,農作物的年收成就會一直衰減,務農20餘年,荷鋤茗園園主何發吉說「休耕一年後,再復耕,農作物的收成甚至可以達到前一年的一倍」。

事實上,台灣最近興起的「休耕」浪潮,在北歐,卻早已是大學生的必經歷程。

《北歐學生必修課》休息1年看世界

「北歐不少大學的學制中,有一年的休息年,為的就是要讓學生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方向,或是出去看看世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陳德華指出,讓學生休息一年,最終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這空檔的一年,英文名稱就叫做:Gap Year。「Gap就是一條溝。大學畢業找不到方向,可以是一條溝;找不到工作的熱情所在,也是一條溝,」知名旅遊作家褚士瑩認為,人生並不只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換階段,都常常會出現一條「溝」。

過去,「亞洲人就算看到了生命的『溝』,也不敢停下來,因為害怕落後大多數人。而西方人習慣對自己誠實,看到『溝』就跳進去思索,直到清楚明白,才跳出來,繼續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褚士瑩認為跑得快的亞洲人,常常跑錯人生方向,又不敢回頭或修正,到頭來不一定比西方人快,最後甚至落得一個「事倍功半」的人生。

《美國教授停看聽》重讀大一瞭解學生美國

一位大學教授納珊(Rebekah Nathan),教了15年書後,卻發覺自己愈來愈不懂得現在的學生在想什麼,為何喜愛蹺課勝過上課。

被這個問題困惑的她,2002年時竟然重新申請進入大學就讀,要藉由再次成為大一新鮮人的方式,明瞭現今學生到底想些什麼。而在那一年中,納珊教授也體驗了一個她的學生從來不跟她分享的角度與世界。

她的著作《當教授變成學生》(My Freshman Year)中,納珊教授談及,她過往總是排出許多空檔時間,讓學生可以找她聊聊學業或是人生方向,然而,她卻發現近幾年來的學生,根本不會想找她懇談。

再度體驗新鮮人生活後,納珊教授才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愈來愈多,加上網路資訊的發達,很多學生不再有時間,去當面請教教授,而是把網路當成了教授,做最有效的時間投資。

事實上,特立獨行的不止納珊教授一人,據行銷市調公司Mintel在2005年發布的報告,英國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成年人,會透過轉換工作或申請留職停薪,展開「Gap Year」。

圓形人生,處處是起點

為什麼過去寧願跑錯方向,也不太敢停下來的台灣人,愈來愈大膽實驗休耕?隨著世界愈來愈平,人們為什麼開始要過圓形人生?

暢銷書《C型人生》指出,在全球化與長壽的趨勢引導下,過去從一而終,像一條單直線邁向衰老、死亡的人生概念,已經受到挑戰。

「從前的世界是圓的,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直線;現在世界是平的,人生卻變成圓的,」一位台北上班族體會很深,過去觀念是讀書畢業,工作到老,然後等著退休的直線人生;但現在的潮流是,學習、工作、休息、退休不斷循環的圓型人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

平均年齡76,台灣上班族必須退而不休

原因之一是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以及社會人口結構愈來愈老化,讓退休的概念也跟著退休了。

100年前,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今天已經逼近80歲;而台灣人口平均壽命也已延長到76歲。隨著醫學進步,人類壽命還將延長到90歲、100歲。

去年以95歲高齡過世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在著作《下一個社會》中明白點出,未來的人只要體力許可,必須工作到75歲,甚至更久。

密切注意趨勢變遷的工研院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主任杜紫宸就指出,以美國為例,愈來愈多機構願意接受高齡就業,5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從1995年起上升了22%,代表許多工作者必須不斷的工作、學習、再回到工作,「才能養活自己晚年。」

全球企業競爭激烈,人們尋求紓壓

全球化的競爭激烈,也促使人生變成圓的。企業生存愈來愈困難,讓愈來愈多工作者必須超時工作、甚至全球飛來飛去的旅行開會。因為工作愈來愈辛苦,拚命後想去休息的人,也就愈來愈多。

51歲的中國通運公司董事長王調軍,今年8月初卸下工商建言會祕書長職位後,狠狠地放自己一個月的長假,以調整身心為首要——就是要恢復健康。

過去他沒有體會這麼深。去年,父親去世;八個月前,身體出現狀況,身心困頓,妻子要求分手,以離婚收場。後來朋友介紹他到妙禪師父處學打坐,終於讓他身心安頓。只要人在台北,他一週就去精舍打坐三天。「出社會後,我的工作就沒斷過,」太過重視成就,讓他疏忽家人。

「實在太累了,要給自己放個假,」王調軍現在也常到台北市大直劍南路附近的幾座郊山爬山。

職場要求第二專長,工作者回流學校

但是休耕養傷,並不是退縮不再出場,相反地,是痛定思痛。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就認為,偶爾休耕也很不錯。他擁有美國都市計畫碩士,當過台北市交通局長、交通部政務次長,五年前在交通部任內,與當時部長葉菊蘭不合,一怒辭職。整整兩年,他什麼事也不做,只過著他騎單車的自在生活。

「只要沈得住氣,別人會看到你,會再給你機會;現代人步調太快,慢一點其實是好事,」賀陳旦說話不疾不徐、氣定神閒。

漫漫職場,一招走天涯的時代不再,許多工作者都必須培養第二、第三專長,上班族必須隨時隨地重新當學生,也是現代人生變圓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年28歲的廖胤翔,今年3月離開負責神達電腦法人關係的專案經理職務後,利用近半年的時間學瑜珈,現已考取瑜珈師資證照。雖然瑜珈老師不會是她的下一份工作,但卻將是她另一個新的人生循環起點。休耕中的廖胤翔,學了日文、嘻哈舞蹈。已有四年半職場歷練,廖胤翔笑著說,重回職場後,恐怕得時時與金融數字為伍、天天加班,因此要為自己多培養一些興趣,在未來的人生中回饋自己。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教孩子說好話

聰明的爸媽,陪孩子「過生活、說好話」

文/李翊菱

某次聽廣播節目,話題是「你的嘴巴甜不甜」,使我想起小時候只要見到長輩,不論認識與否,母親一定催促我們問安。親戚來訪,更要端清水及乾淨的毛巾,雙手奉給來賓。待客人洗手擦乾後,用玻璃杯為客人沖泡大約七分滿的熱茶。我最大的喜樂就是得到客人的讚美。直到步入中年,依然喜孜孜地逢人就問候,該讚美時就具體讚美,因此人際關係良好。

佛家有言:「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懂得讚美人的孩子,一定也常被讚美。教孩子讚美人、說好話,比整天念書爭第一,而不知與人如何相處重要多了。

某天,有個晚輩到家裏拜訪,見客廳的白沙發就說:「姑媽,我看這沙發是用來看,不是用來坐的吧。」當時我愣在那兒,問他從哪聽來的?單純的孩子告知:「是媽媽聊天時說的。」他母親的性格向來喜好是非,果然影響孩子的學習。我說:「姑媽教你,以後你見到欣賞的事就讚美,不欣賞的要忍住不說,不要掃別人的興致。」

我的老師常說:「什麼叫修養?就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此言之意是,情緒來時逞口舌之厲,說出來的話當然可以大快人心。但若能忍於一時,除表現「禮」外,更展現了真正的修養。

台灣的社會風氣已變質,公眾人物習於口出惡言、穢語。孩子的學習先從拷貝開始,為人父母的你我,怎捨得讓辛苦孕育出的寶貝,跌入如此環境而不知危機四起?做爸媽的觀念若不修正,仍成天忙於供養虛榮的外在物質,孩子少了學習「待人接物」的生活內涵,少了父母親在身旁循循善誘的機會,更少了欣賞生活中所帶來的分享與讚美。

你的嘴巴甜不甜?讓我們多多學習讚美人吧。因為說好話,可使聽者滿意而信心倍增,也使說者快樂而獲得優質人際關係。

聰明的爸媽,請放慢腳步陪孩子「過生活、說好話」。

協助孩子出類拔萃

協助孩子出類拔萃─談新世紀教養的藝術

文/張昇鵬 (彰師大特教系副教授)

人類在邁入新的世紀以來,無論資訊、經濟、科技甚或與平常息息相關的生活等,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改變。其中,改變頗快且影響甚鉅的社會價值觀念與家庭型態,帶來親職教育不小的衝擊。尤其,近年來國內家庭結構的轉變如:雙薪家庭、隔代教養、外籍配偶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失業勞工家庭…等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新世紀中,父母應如何調整教養子女的態度?管教孩子標準應如何拿捏?如何表現才算是稱職的父母?也許父母們常會有矛盾的情結,當自己管教孩子的時間多了、教養的方式強硬,則害怕失之於矯枉過正與嚴苛;接觸孩子的時間少了、教養的方式柔軟,又害怕失於疏離與溺愛。另外,讓父母操心的更是少子化後,如何讓自己捧在手掌心中的孩子,能有足夠的競爭條件與優越的能力?在此以「四不一沒有」的原則和父母們分享。

何謂『四不』?係指教養子女時應注意:「多元智慧不忽視」、「重視優點不比較」、「尊重興趣不干涉」和「參與成長不嫌煩」。至於『一沒有』則指:「瞭解 孩子的個別差異—教養子女沒有固定的模式」。

第一「多元智慧不忽視」

心理學家賈德納(Gardner, 2000)曾提出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為人類具有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軀體運動、人際、個人、自然與存在等九種智力,這些智力彼此分隔且有點各自獨立。每個孩子都有優勢與弱勢的能力,父母如果能夠重視孩子的多元智慧,就會瞭解孩子的潛能發展,並加以培養,孩子就能與眾不同。

第二「重視優點不比較」

當父母從多元智慧的概念中,發掘到自己孩子的優點,進一步則需要有計畫的栽培,方能讓孩子成長與茁壯。

此時父母需有正確的心態:

一、不要過度炫耀自己的孩子,以免讓孩子成為同儕排擠的對象,也避免讓孩子因而產生過度的優越感,這樣會讓害了孩子。

二、不要和同儕比較,以免孩子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下產生自卑感。在教育孩子時要兼重「效標參照」概念---和自己比較(自己今天比昨天好,或自己這次比上次好),不要偏重「常模參照」的概念(和別人比較)。

第三「尊重興趣不干涉」

每個父母都有成長的經驗,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成長的歷程,潤飾與豐富我們生活的不同興趣如:集郵、小東西的收藏、吉他、某些嗜好或運動、閱讀等。現在的孩子也像我們當年一樣有不同的興趣,他們在追求興趣中結交朋友、個人成長與度過美好的歲月。

也許,有的從興趣的探索中培養出個人的專長,建立事業進而影響一生;也許,有的在不斷轉變中放棄了興趣,遷就了現實。不管如何,孩子的興趣需要大人的尊重與誘導,而非一昧的阻止與干涉,孩子有可能因著父母的牽引,從興趣「陶冶」、「探索」而「定向」,這是一個成長重要的過程,父母必須重視。

第四「參與成長不嫌煩」

現在的父母,大部分為雙薪父母居多,常因為工作忙碌的因素,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黃金時期。在國外,父母會因為觀賞孩子的球賽而請假,會因為孩子的重要集會而撥空參加,為的是參與孩子的成長。但是,在我國以學校辦理的活動如:親師懇談、親職座談、親職講座或學校聯誼會等有時卻門可羅雀,這就更遑論孩子的各種競賽參與了。

當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成功快樂時父母的歡呼與分享、失敗悲傷時有父母的慰藉與鼓勵,孩子的心靈是不孤獨的,孩子就可從蹣跚的腳步中站穩而獨立。

最後談談,「瞭解孩子的個別差異—教養子女沒有固定的模式」:雖然在新世紀中教養子女是一門重要的功課與藝術,許多學者專家也各有不同的論點與方法,父母要照單全收,其實也頗為難。何種方法適合自己的小孩?那一種論點最好用?父母必須充分的瞭解孩子的特性,考慮子女的個別差異,應用學者專家的不同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上面所述,也許並無法立竿見影,但是,孩子的成長也並非一兩天就能拉拔長大,如果父母能持之以恆,遵守原則,就能在一貫的態度下教養孩子成長,孩子也因而能青出於藍、出類拔萃。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慈悲是化解的唯一方法

慈悲是化解的唯一方法

前世治療 真的假的

聽起來比較像宗教,不像科學的感覺,把醫學當「醫療科學」的人,很可能會把催眠術當做巫術。

然而,我們的理智真的能完全了解,宇宙運行的法則與生命的源起嗎? 這本來就是遠遠超越科學與物質界的人的理智盲點。

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的陳勝英醫生,在眾人的詫異中,一頭撞進「前世治療」的催眠術中。他在十多年的臨床實驗後,回到台灣,出版了一本「生命不死」的《精神科醫師的前世治療報告》。

前世催眠引出了前世的愛恨情仇,也可以挖掘今世已被遺忘的童年夢魔。

在陳醫師的臨床實驗中,確實治療了不少精神官能症與查不出病因的病痛,它們竟然因此不藥而愈。

陳醫師在做這類催眠治療時,常會安排一些暗示和潛意識止痛的程序, 以這種方式,使一些令值班醫師頭痛的人物,減低他們看病的需要。

他發現,對前世持反對意見的人,也可以經由催眠找到這種前世經歷…… 在催眠中,他們的潛意識會肯定自己的前世,但在清醒之後,就會找出很多理由辯稱, 那不是他們真正的經歷,只是今生的許多感受在強烈的催眠暗示後,被胡亂拼湊出來的。

但陳醫師卻認為,依他的經驗,有時在催眠時,如果他認為故事的內容不太妥當, 強烈暗示他們修改時,幾乎每個人都很拗,會強烈地抗議說,事情不是那樣的。

有些前世的經歷非常愛恨糾纏

這一世的丈夫竟然是前幾世的仇人,上一世救的人成為自己的好丈夫,今世的弟弟原是上一世的好友……

每一世都有同樣的人來參與,形成「集體的前世經驗」

而奇妙的是,一對未婚夫婦接受前世催眠時,會回到同一個朝代, 她是公主,他是門第不符的愛人,共同經歷了幾世的掙扎與迫害,硬「撐」到了這一世,有情人才成眷屬。

上一世對不起你的人,下一世會反被你踩在腳下嗎? 照前世催眠療法的結論,恐怕未必。

玉英自從出嫁以後,常被婆婆氣得直跺腳,引發了氣喘病,後來婆婆死了,她的病還是好不了。在催眠狀態下,她看到了幾個前世:上一世,她是個游學四方的富家公子,遭強盜打劫兼毆打,險些喪命,那個強盜, 竟然就是她這一世的婆婆;再前一世,她是個出家的和尚,日日苦修,只為前世業障深重。

這個業障又來自再上面的一世,那時「他」是個神射手,常常濫射無辜。

有一次看到一頭牛,覺得那牛樣子笨,就一箭把它射死了,那頭「笨」牛,就是她今世的「壞」婆婆。

後來,她的氣喘病竟停止發作,只後悔沒在婆婆有生之年化解冤仇。 陳醫師說: 「按照目前我所看到的因果原理來推斷,如果她今世仍帶著仇恨而終, 歸結到最後,還是要以宗教情懷來寬容,人生才能真正地圓滿。

多年的臨床治療,也讓陳醫師歸納了幾個輪迴因果的原則,如同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主要課題。 所有的困苦與災難,都是針對這個課題而來,今世不及格,來世得重頭; 世世不及格——用自殺來解決今世痛苦的人,可能來世會遭受更深的痛苦,使得課題更加龐大而複雜,生命更加麻煩。

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恩恩怨怨, 必須以慈悲、仁愛、寬恕來終結——如果你今世得到的愛情是苦的,心有不甘,硬要報仇,就會造成更大的業障,不但今後更痛苦,來世會更淒慘。 掠奪者,難免在來世受苦,施捨的人,終會有回報。

前世催眠的結果如是說。 這是一門我很有興趣的主題:前世今生。

你若覺得,此生此世萬般苦楚,那麼栽,卻不那麼收穫,或許你可以安慰自己, 這樣的付出,算是為上一世還債,這一生如果不還,下一世還是要還。如今你有這麼多機會償還,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但記得,還夠了,也該收手,別讓那人反過來欠你太多,連累兩人,在下輩子還糾糾纏纏。 心甘情願給予的人永不吃虧。覺得自己不甘願了,就別再給。 心不甘情不願地給,對接受者有害無益。

給予時,你必須內心豐盈,像一漲不得不湧出的泉水, 無私地讓乾渴的行人,分享最美的甘露。

越給,你越多。

(感謝AK師兄轉寄此文章)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聽懂別人話裡的「絃音」

文/林萃芬

人際關係中最難修的一門課,就是聽懂別人話裡的「絃外之音」。

小的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跟別人表達自己的感情---喜歡一個人就直接告訴他,「我好喜歡你喔!」

討厭一個人也會大聲地跟他說,「我不要和你一起玩!」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表達感情」的能力卻越來越弱!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害怕說出來會傷到自己;因為我們擔心說出來會讓對方不高興!問題是,這些沒有說出口的話並不會「無故消失」;它們會變換成另外一種形式之後再說出來。

心理學家柏恩在「人玩的遊戲」(Games People Play)這本書中,生動而傳神地列舉了六種常見的說話模式。

「喧囂」的說話模式(Up roar)

有些人心裡不愉快,或生你氣的時候,不會直接表達內心的不滿;他們會繃著一張臉,用力地對你說:「沒什麼啦!」或是用不耐煩的語氣表示,「算了!算了!不跟你計較!」一邊說還一邊發出乒乒乓乓的巨響。即使是三歲小孩,也看的出他們在生氣!

「踢我」的說話模式(Kick me)

有些人老喜歡用可憐兮兮的語調詢問別人,「你一定不會喜歡我,對不對?」每每讓被問者不知如何回答。這種人在工作的時候,亦常會否定自己的能力,「全部都是我的錯,你儘管罵我了!」好像聽到別人罵他,就會覺得好過一點!

「是的,不過」的說話模式(Yes ,but)

有些人會先假意地接受你的意見,「我覺得你的意見很好……」,然後再加以否決「不過,實際執行起來,會面臨很多的難題……」事實上,倘若他真的覺得你的意見很好,就不會全盤否決,而會提出一些意見讓你參考。通常,在講話過程中,常常會使用「不過」、「可是」、「但是」,這些否定字彙的人,行事作風往往喜歡「壓倒對方」。

「逮到把柄」的說話模式(Now I’ve got you)

有些人特別酷愛刺探別人的隱私,或是用神秘兮兮的語氣說,「我知道你的秘密喔!」

或是用審判長的語調說,「你有哪些毛病,我還會不知道嗎?」

或是用警察抓小偷的口氣說,「你那點小把戲,逃得出我的眼睛嗎?」

其實,他們的內心深處,最怕被別人抓到缺點、看出弱點。

「要不是因為你」的說話模式(If it weren’t you)

有些人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要不是因為你動作那麼慢,我們也不會遲到!」或是把過錯歸咎給別人,「要不是因為你那麼笨,事情也不會搞砸!」總而言之,如果有錯,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他自己一點錯都沒有!

「看我多努力」的說話模式(Look how hard I’ve tried)

有些人很怕被人發覺他「沒事幹」,只要有人問他,「最近在忙些什麼?」他馬上會表現出「忙得不的了」的樣子,然後急呼呼地告訴對方,「我現在要做這、做那,沒時間跟你說話!」

上面這六種說話模式,是否覺得很熟悉,好像曾經在哪裡聽過?

有天夜裡,住在隔壁的一對母子發生激烈的爭執。哭泣聲混雜著吼叫聲。正想一探究竟,突然他們家的窗子「嘎」地一聲被推開,那位母親激動地叫著,「我被你氣到腦衝血,你的所作所為就是要逼我去死,對不對?那我現在就死給你看!」一邊說還一邊做出跳樓的姿勢。

天啊!怎麼辦?要不要去報警?要不要去勸架?為了避免悲劇發生,我決定先報警,再仔細聆聽這對母子爭吵的原因。

氣憤的母親這時又轉過頭去,繼續怒罵兒子,「我真是命苦,怎麼會養出你這種自暴自棄的小孩?!」

看到母親採取如此強烈的手段,兒子完全不為所動地反唇相譏,「你以為考試很容易嗎?那你自己去考考看,保證你抱鴨蛋回來!」

母親似乎被兒子氣到忘了要跳樓,她轉過身去,對著兒子說,「你認為我沒有唸過書嗎?」

兒子用激將法的語調說,「那你考給我看啊!就不相信你會考多高分!」

聽到兒子的答案,母親不禁悲從中來,哭著說,「你知不知道我賺錢養你有多辛苦?我真是太失望了,花那麼多錢請家教,你還是學不會!早曉得你現在這麼壞,當初就把你餓死算了!」

兒子一點都不領情,語氣很衝地反駁,「好啊!你不要給我吃東西啊!餓死我啊!」

母親的情緒再度被兒子挑起,憤怒地咆哮,「我就是犯賤,幹麻養你這個寄生蟲!你乾脆出去外面流浪,當個沒人管的野人!」

兒子也不甘示弱,立刻反擊,「你每天一見到我就罵我,我才不想住在這裡!我要去婆婆家住,再也不要回來了!」

母親用一種看好戲的口吻說,「哼!婆婆那麼老了,哪有錢養你?哪有錢給你亂花?」

兒子則自我防衛地說,「我哪有亂花錢?」

母親開始算舊帳,「怎麼沒有?你昨天買的那雙球鞋,不用花錢買嗎?」

這個時候,電鈴響了,警察來了。這場唇槍舌戰的爭執終於暫時告一段落。

聽完這對母子的爭吵對話,真的令人感觸良多。在那位母親怒罵與責備的背後,其實隱藏了對兒子的關懷與期待;可是,她卻使用負面的表達方式,結果當然只會激起兒子的叛逆與不屑!

至於兒子呢,由於聽不懂母親話中的關懷與愛意,便選擇用最惡毒的話語反刺回去,自然會讓做母親的氣到要跳樓!

選擇錯誤的說話模式來表達情感,很容易造成誤會;同樣的,聽不懂別人話裡隱藏的涵義,也很容易形成誤解。

所以,在不同的說話模式,並且剖析說話者的心理動機,以及藏在話語背後的真正意思,「聽懂別人話裡的絃音」,讓人際關係少點誤會,多點寬容!

Wednesday, November 08, 2006

父親的智慧

父親今年五十歲了,終年從事農務工作的他,身軀瘦小,在黝黑的臉上,皺紋滿佈,散發出滄桑與辛勞的濃厚氣息,雖然歲月不饒人的在父親身上鏤刻出痕跡,我卻在他愈來愈開闊的眉宇間,感受到他對於人生的智慧。

從小,在母親強勢的作風下,父親一向只有閉上嘴巴的份。再加上貧賤夫妻百事哀,他們之間所爆發的口角與爭執,也常常是父親敗下陣來。小時候,我對父親有不少的怨懟,既不能理解他的懦弱與無能,也心疼母親一肩扛起家庭重擔。

後來年紀漸長,我慢慢了解和母親相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母親個性裡的得理不饒人,常常會把不如她的人給逼到死角,偏偏我們都比不上她的能力,她的氣憤於是化為不長眼睛的亂箭,到處掃射,射得大家滿身傷口,對我們小孩而言,尚且難忍,何況是觀念傳統又保守的父親。

上大學時,我體會到不幸福的婚姻,是沒有任何一方能快樂的,彼此也都無法逃避其責任。我一直以為母親是受害者,其實父親也好過不到那裡去,由他後來愈來愈沈默,愈少開口,有時還像是一道無形的影子,可以看得出來。

但這幾年來,父母的相處情況不一樣了。我原本以為可能是少年夫妻老來伴,或者是經濟不再拮据,但後來我才發現是父親變了,他變得像大海般遼闊,無時無刻包容著母親,包容著母親的強勢,也包容著母親的固執。

例如以往他們每年總是為要種什麼農作物而意見僵持不下,父親現在卻都依母親的意見,他說:「有時候妳母親的意見對,有時候我的意見對,但是種什麼農作物才會豐收,卻是一點也無法預料的事,既然無法預料,那就讓妳母親決定好了。」父親還笑著偷偷告訴我:「如果到時候收成不佳,或者價錢很便宜,我就可以好好取笑妳母親了。」

父親沒讀過什麼書,在婚姻路上遇到的又是一個和自己個性南轅北轍的人,他如何調適自己?而這幾年,他又是如何跳脫出來,放下身段,學習和母親融洽相處?老實說,我一點都不了解。但是當我看到父母在我們小孩都不在身邊的日子裡,彼此照顧,互相依賴,甚至還重拾許久不曾出現的歡笑時,我真心讚賞父親的智慧,也感謝父親的智慧。

母親的智慧

帶給我平穩的生活態度,養成努力不懈的學習精神

文/鄭石岩

我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鄉下人,不曾上過正式學校,卻靠自修學會讀誦佛經;不曾出外就業,卻懂得許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她生長在農家,和父親結婚後,家境清苦;她上山工作、操持家務,帶大六個孩子;她採取火車頭策略,鼓勵大哥當火車頭,一個拉著一個,大家都受到良好教育。

她今年八十五歲,身體健朗,耳聰目明,神情愉快。她喜歡上街買菜,徒步去參加佛寺法會,每天運動,生活的興致很好。她天生有著生活的智慧,開明內斂、勤奮樂觀,我從她身上學到許多寶貴的生活態度。

她對子女的教育,完全落實在生活上。我排行老大,受到的期待多,磨練也多。她就像一位高明的教練,以簡單的教訓、包容的關愛和認真的要求,帶出每個孩子。以下隨興說幾則她教導我的故事:

一、努力就好

我剛上國小時,根本聽不懂國語。某次,老師吩咐我把班上的美勞作品,送到辦公室。送達作業,老師說:「很好,你可以回去了。」我誤以為老師給我一個大獎,便回到教室、背上書包,開心地回家。當晚東窗事發,遭母親嚴厲責打。第二天到學校,又受老師一頓處罰。

類似的語言誤解,發生過好幾次。可想而知,我的成績一定是敬陪末座。然而,鄉下的媽媽們一起到溪邊浣衣或下田工作時,話題總會談到孩子,說王家孩子成績好、李家孩子得第一名等。我最怕這些媽媽們談到我的成績,但該來的總是躲不掉,有一次正當我在場,他們問母親:「你們家孩子考第幾名?」母親回答:「孩子只要努力就好,考幾分、第幾名沒什麼關係。」母親為我保留顏面與自尊,我到了高年級,才有一鼓作氣的信心和動力,補起功課的底子。

她常對我說:「努力就好,不要跟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這樣的勉訓,帶給我平穩的生活態度,養成努力不懈的學習精神。

二、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年少時家裏窮苦,米甕裏經常沒有米。我常銜命向五公里外的舅舅借米,漸漸了解斷炊的危機。我打算初中畢業就輟學,去學一技之長。老師王述之先生卻告訴我:「多一個人考上第一志願,我就多一份高興。你的成績一定能考上。我替你報名,你考一個名額讓我高興好嗎?」王老師對我照顧有加,要不是他先替我墊學費,我連初中都畢不了業。我很重情義,為了讓老師高興,就參加高中考試,果然成績不錯,考上省立宜蘭高中,老師說要借我錢註冊。我轉告母親,她卻以嚴肅的口吻說:「錢只能借一時,你去賣水果,賺錢繳學費,這才是長久之計。」

她劍及履及,第二天就替我購進四十台斤芭樂,借了一把秤子和小籃子,要我挑出去賣。我沒有賣水果的經驗,所以很為難,當天夜裏,她點著一盞小油燈,對我說:「你能跨出這一步,以後貧窮就難不倒你,路是人走出來的。」

她看到我沒什麼反應,又說:「孩子,你的腳肚要長出強壯的肌肉,才能走長遠的人生路。現在是你腳肚長壯的時候,明天就去賣水果。」次日,我帶著幾分勉強,挑著水果走了十幾公里,賣完全部水果,賺了五塊錢。從那天開始,我不只腳肚長了強壯的肌肉,胸膛也挺了起來。

後來我從零賣到小批發,又從小批發到大批發;我從產地批購水果,託貨運運到台北中央市場量販。從此窮沒有再為難過我。求學也就在半工半讀中步步為營。我很感謝她老人家的堅持和鼓勵。

三、要開心,不要顛倒

每遇到困難,她總會告訴我們:「笑一笑,不要愁眉苦臉。」有一年強烈颱風肆虐,房舍毀損嚴重,食物缺乏,她帶著我們整理家園,艱苦備嘗。晚上我們躲在塑膠布蓋的臨時住屋裏,還是聽到她逗孩子的笑聲。她總不忘這句話:「天災和貧窮已經夠慘了,所以更應該開心,否則就虧大了。」我的樂觀態度,是從她那兒學來的。

她強調規矩,做人做事不可以顛倒。某次,她要我圍籬笆種菜。打樁時,我突發奇想:把木樁倒過來插,底下小上面粗,比較容易打進地面。打好樁、圍好大部分籬笆,她發現木樁顛倒,嚴肅地要我拔起來重做。事後她告訴我,木樁正著插,還會生長,籬笆可以維持很久的壽命,倒過來插很快就會枯死倒塌。她鏗鏘有力地強調:「生活、做事都不能顛倒,這是規矩。」我的律己觀念和習慣,是她耳提面命養成的。

母親的愛有時迅風雷雨,有時和風麗日;嚴格中不失歡樂,溫柔中帶著鞭策。她的教化完全融會在生活之中,我們從生活中,領受她的慈暉。現在,她還在生活中諄諄示教,家人和我正努力學習她老年的智慧和悠然自在。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杯子與水的哲學

有一次,我們幾個分別了多年的同學相約去拜訪大學的老師。老師很高興,問我們生活得怎麼樣。

不料, 一句話就勾出了大家的滿腹牢騷,大家紛紛訴說著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壓力大呀,生活煩惱多呀,做生意的商戰失利呀,當官的仕途受阻呀…彷彿大家都成了時代的棄兒。
老師笑而不語,從廚房拿出一大堆杯子,擺在茶儿上。 這些杯子各式各樣,形態各異,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膠的,有的杯子看起來豪華而高貴,有的則顯得普通而簡陋……

老師說:「大家都是我的學生,我就不把你們當客人看了。你們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七嘴八舌,大家說得口乾舌燥了,便紛紛拿了自己看中的杯子倒水喝。 等我們手上拿著一杯杯水時,老師又發言了。

他指著茶儿上剩下的杯子說:「你們有沒有發現,你們手中拿著的是最好看最別緻的杯子,而像這些塑膠杯沒有人選中它。」

當然,我們並不覺得奇怪,誰都希望自己拿著的是一隻好看的杯子。 老師說:「這就是你們煩惱的根源」。

大家需要的是水,而非杯子,但我們有意無意地會去選擇漂亮的杯子。 這就如我們的生活----

如果生活是水的話,那麼,工作、金錢、地位,這些東西就是杯子, 它們只是我們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其實,杯子的好壞,並不影響水的品質。

如果將心思花在杯子上,大家還有心情去品嘗水的苦甜,這不就是自尋煩惱嗎?

(感謝AK師兄轉寄此文章)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敵人,常是自己恐懼的心!

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 原本是如此害怕的事, 一旦自己開始去做, 竟然不再是那麼困難、可怕; 因為,只要克服恐懼、踏出腳步, 就能跨越障礙,迎向勝利!

牆,是一種權威,一種規範,也是一種枷鎖。 有時,人常不喜歡「牆」來限制自己的行動,想要擁有更多的自由,所以必須「翻牆」,來尋覓自己的天空。

人生途中,會遇到許多「牆」,不管是有形的、或無形的。人生途中,也會碰到許多「障礙」,它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障礙,可能使我們「更精進」,但也可能「將我們擊垮」!

有一個小男孩,穿著新買的冰刀鞋,跟一大群人在冰宮裡滑冰;他,是初學者,抓不住重心,所以一再地失足滑倒。有個大人看這小男孩摔倒多次,忍不住勸他:「小朋友,你已經摔得鼻青臉腫,我看,你不要再滑了,你長大後再來學嘛!」

小男孩看著對他說話的大人,再看看腳上穿著的新冰刀鞋,掛著兩行眼淚說:「我買這雙冰刀鞋,不是讓我「放棄學滑冰」的,而是用來「學會滑冰」的!」

您知道嗎,人生快樂的要素有三:

一、 有事可做;
二、 有對象可愛;
三、 有希望可存!

的確,人活著,就有希望— 有彩虹可以期待,有好歌可以歡唱,就像種樹的人,他種了「希望」!

當小男孩新買了冰刀鞋時,事實上,他買的是一個「希望」。而他在面對一道牆、一個障礙時,他不願為自己找藉口,只為自己「找方法、找堅持、找成功之道」。 所以,成功的人,只不過是「有不平凡的決心」罷了!

只要有決心,立刻去做,「一小時的實踐,勝過一整天的空想」啊! 或許,有一天,我們將會發現,原本是如此害怕的事,一旦開始去做,竟然不是那麼困難、不是那麼可怕!

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恐懼的心」! 只要克服恐懼,懷抱希望,踏出腳步,就可以跨越圍牆和障礙,迎向勝利!

Friday, November 03, 2006

五十字的短信

語簡心重,紙短情長

文/賴東明

「一帆風順是很難預期的,每個人都會跌倒,只是爬起來時的表情不同,你可以選擇微笑,也可以選擇哭泣。」這是面對失敗時的心態問題,這位父親不提出答案,而要子女自己選擇。

這是一封五十字內的短信,獲選為今年度台北區扶輪社與台中五美文教基金會合辦的短信徵文活動金筆獎。

這封短信的意象,使人想起一九八○年代美國一家酒廠的威士忌廣告。廣告版面內有兩個玻璃杯,各裝著一半的威士忌。一杯底下寫著「哇,只剩一半」,另一杯底下記著「喔,還有一半」,面對同一事實—— 半杯酒,卻有兩樣反應。有消極、不滿的心態與積極、滿足的心態存在於人間,問題是你要選擇哪一種?

這次五十字短信的徵文活動有另一封金筆獎,寫著:「孩子,阿公留給你的樟木桌,非關價值,而是期望你承傳原木的原色、原味、原料。堅守反璞歸真,無污染的品格。」樟木價貴值高,但阿公的遺物意味更超越的品格之修養令人期待。

一個人要在社會的大染缸裏保持距離而不受污染,談何容易?但仍然有許多人效法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也著實令人敬佩。

一九九○年代,日本出現一個公益廣告,內容是大人的所有動作,會成為小孩模仿的對象,結論是「小孩是大人的複印品」,提醒大人要謹言慎行。小孩之好壞,全在大人之教導。或可說家庭中的大人、學校裏的大人、社會上的大人,其惡行惡德污染了小孩。

兩篇金筆獎的短信作者(父親)實在語短心重。上述兩個社團也曾在二○○四年舉辦「阿公、阿嬤給阿孫的一封短信」徵文活動,由父親的父親來傳情表意給兒子的兒子。

金筆獎短信的阿公如此說:「憨孫:世間最難承受的是『後悔』,最應珍惜的是『時間』,最需把握的是『行善』。希望你善用時間,及時行善,甘苦人生,任你逍遙。」金筆獎阿公懇切叮嚀憨孫,但願這位憨孫能早日領悟,免得後悔莫及。

五十字短信中提出三項告誡,一為後悔,二為時間,三為行善。其中最難意識的是時間,因其無形無體,難以具體承受,難以儲藏珍惜,難以真實掌握。然而甘苦人生卻是由時間在吾人不知不覺中堆砌而成。

金筆獎的阿嬤也寫了五十字的短信送給外孫;「給外孫,別老是放假就沈迷網咖,那終究不是你的家。別忘了鄉下還有一對種菜的阿公和養雞的阿嬤,等著你們回來外婆家」。

阿嬤想用「親情」喚回迷途的外孫,其情可感。網咖不是不好,只是一迷就不好,阿嬤規勸外孫要適可而止。

外婆在鄉下養雞定是辛苦萬分,而會影響其外表。有位銅筆獎阿公作者,非常幽默地告訴其孫:「你問阿公為什麼長皺紋?憨孫,那是阿公的人生地圖,每一條都是阿公走過的路,如果眼睛是湖,愛笑的魚尾就是你們釣起的。」這位阿公實在享受著積極人生。但願天下的憨孫都能使阿公笑臉常開,釣起更多魚尾。

五十字的短信並非只有長輩的父親、阿公、阿嬤寫給晚輩的兒孫。台北北區扶輪社與台中五美文教基金會,也曾舉辦晚輩給長輩的五十字短信徵文活動。

一九九九年舉辦的「給父親的一封短信」活動中,得到金筆獎的兒子作者,如此寫著:「父親,現在我才明白,為什麼您總在為我們叫牛肉麵時吃陽春麵,買新衣給我們時,仍只有幾套衣,全都是一份不變的愛,感謝您。」事過境遷後,兒女們才會了解父親縮衣節食的用心。所以父親們不必埋怨兒女不知父母苦心,其感恩是有如活火山,目前藏在心底,屆時會冒出來。

另一封金筆短信的女兒作者,如此勸其父:「爸,雖說『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但請您不要如此急於做神仙,多做幾年我們的老爸好嗎?」老爸要做一時的神仙,女兒要他做多年的老爸,不知女兒孝心感動了老爸否?相信會的,因為常言,老爸的不良習慣或嗜好,由女兒來規勸戒除或改善,總比老婆來得有效。

又一封金筆獎短信的兒子作者,如此對他父親訴說:「爸,傳真機能無遠弗屆嗎?您在的天國是否有傳真機?真想傳真一句:您永遠活在我心底。」作者如此思念在天國的父親,想用傳真機來訴情,實在令人感動與心酸。

一九九八年,上述兩個社團也曾聯合舉辦「給母親的一封短信」徵文活動。獲得金筆獎的女兒說:「提親時,您反對;結婚時,您哭了,這一切只因您怕我受苦,如今只想告訴您,婚後的我很幸福,對您而言,這才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吧。」母親的反對與哭泣,並非無意義的表意與訴情,那只是一種憂慮,憂慮女兒嫁為人婦後是否能獲得將來的幸福。

另一封短信金筆獎的兒子作者發誓說:「母親,您曾笑著說自己這一生註定要吃苦,我願成為您口中的一顆糖,甜甜地伴您度過後半生。」多甜的誓言,願其能實踐諾言,使其母親的人生轉苦為甜。

又有一封短信金筆獎的兒子作者說:「媽咪呀,我長大後要當有殼蝸牛,您就是我的殼,您要到哪裏我就把殼背到哪裏,有如『孝』字。」兒子背母親,給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從日本經典文學《楢山節考》改編的「姥捨山」電影。母親臨老催促兒子背她上拋棄老人的山,兒子則推拖再三。最後,兒子不得不背負母親上山,在長遠的山路上,母子對話令人至感親情之濃厚。死於「姥捨山」的荒山曠野是老母親的宿命,而背母親上山卻是兒子不能抗拒的孝道。

這一年中秋節前,家母不幸仙逝,乃將其生前尚未看到的「給母親的一封短信」焚於爐中,願火化成煙,將兒女思母之情傳至在天之母的眼前,也多印五千冊發給哀悼者及至親好友,以念天下母親之皆慈。

如此五十字的短信,有長輩給晚輩者,亦有晚輩呈長輩者。觀諸十年來之得獎短信,不外乎表意,或訴情。長輩給晚輩之短信以表意者較多,它在傳遞長輩對晚輩之指示、期待的明確信息;晚輩呈長輩的短信則以訴情居多,它在表露晚輩對長輩的思慕,懷念的濃密情緒。

要以受限的五十個字來表意訴情確實困難。但,人的創意、創新常來自受限的條件或環境。如何從受限的範圍裏,創造突出的嶄新事物,如此才會顯出人的價值所在。

流傳三百年的《菜根譚》集內文章,不都在三十字至五十字內嗎?字少而意精,正是它的特徵,吾人從其字少的文章短句,獲得了意精的人生體會。如:「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禍。」一個經理人之福,在於化繁為簡的少事之中;一個經理人之禍,在於用人猜疑的多心管理。

又如五十字內的:「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人生福禍走運註定,然也不必宿命悲觀,趨福避禍在日常之修養。

更有規勸或警告的短句:「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要思其傾覆之易。」簡要幾字表達的意理至為清楚。今日的我,應感恩祖先的遺德;今日的我,應創造兒孫的幸福。

洪自誠《菜根譚》,句句字少,而表意精,句句簡短,而闡理豐。

比洪自誠更早的唐詩,則限以二十八字內來表意訴情。如中唐李紳的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短詩之意夠清楚了,用餐當思米麥之來處不易,要感念農夫之辛苦。

又有一首詩是南宋朱熹所寫,而膾炙人口,也是受制於二十八字條件完成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詩意告誡少年要珍惜時間。

另有中唐的張籍借詩訴情,如:「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忽忽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在二十八字內將其望鄉之情寫得淋漓盡至,令人感動。

總之,短信也好,短句也好,短詩也好,均在表意訴情,其精拙全在作者之技巧,然字數之少,不能限制其才華之奔放。受限於字數條件卻能表意服人、訴情動人,實是作者之克服限制條件之巧思及創意。

因之,吾人不宜或不應抱怨條件不足、環境太差、資源欠缺等,而將不成事之責任推給外在力量。反之,宜或應學習短信、短文、短詩之作者在受制字數條件下,創出服人之意、動人之情來嘉惠世人。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莫須有與想當然

文/ 陳之藩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每星期有作文課。國文老師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語外,還 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當堂唱名發還。如名次排在後面,顯得非常難堪, 所以大家對作文全很努力。我本來就喜歡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發還時,常是名字在前幾名之中。

一次作文題目是北風,還是春風,我已記不清了,作完了自己很得意。當時覺得下星期發還時,我一定是在前幾名之中。沒有想到,不僅是前幾名沒有我,甚至中間也沒有,而是排在最後一個。我根本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下了課,去問國文老師,老師說:「這不像你這個小學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麼雜誌上的。」我驚訝得不得了,我說:「確實是我作的。」老師說:「你不可能作這麼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說你不是抄的,拿出證明來!」我反抗也無從反抗起,委屈的哭了一場。小孩時的多少事情,現在幾乎都忘了,唯獨這次所受的委屈,總是記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無獨有偶,我在大學三年級時,又出現一次類似的事。那是考交流電路的課,有一道最低還是最高功率的問題,教授所講過的是用微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試時,竟異想天開在不到一小時中發明了一個用幾何作圓,利用切線的關係,很容易找出答案來。

那一次考試,我又是很得意,卻沒有想到這一題竟然得了零分,老師說我不會微分。而這個幾何方法呢?一定是從別處抄來的。於是我在小學時所受的委屈心理又為之再版一次。時光如流水似的過去了,我在美國當教授了,遇到又一次類似的事件,不過我 扮演的不是學生了,而是對方的角色。

有一個美國學生提出一篇學期論文,當作期末考試。我翻來覆去的看他這篇論文,不僅是風格清新,而且創意滿紙,令人不能相信是一大學生之作。

我很自然的懷疑他是從什麼地方抄來的。問題就這麼極端:如果是抄來的,只 有給不及格;如果不是抄來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圖書館查了兩天最新到的期 刊,看看有無類似的東西,不得要領,於是請教一位同事,問他該怎麼辦! 我這位同事對我所提出的問題,倒顯得有些驚異。

他說:「如果你不能查出你 學生是抄來的。你就不能說他是抄來的。 你的學生並沒有義務去證明他不是抄 來的,這是羅馬法的精神;文明與野蠻的分際,就在這麼細微的差別上。我覺 得這是常識,你卻覺得這是個問題,好奇怪!」

聽了這一番教訓後,我倒沒有什麼慚愧的感覺,而是想起中國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須有與想當然的故事。

很多的時候...

很多人常把自己的觀念想法理所當然的套用在其它人的身上,總覺得別人就是 該這麼做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造就了好多的莫須有罪名。

把心寬一下吧!

沒有什麼一定是理所當然的!

Wednesday, November 01, 2006

陌生人

文/李家同

說起來,這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被派到美國去接收一架電腦,三十年前,這是一件大事,我們要受訓三星期之久。

公司替我們找到了一家特別的旅館,這家旅館在華盛頓波多馬克河的河畔,有極大的園子,房子是所謂殖民地時代白色古色古香的建築物,最令我難忘的是旅館的傢俱,全部儘量維持殖民地時代的典雅型式,連我的房間裡,還放了一個大的瓷壺,是可以拿來洗手的那一種。

每天晚上七點,旅館搖鈴表示吃飯的時候到了,所有的旅客一齊下樓去吃晚飯,老闆是一位女士,一定會和我們大家一齊吃飯,雖然是洋飯,可是頗有美國南方人的口味,大家一面吃飯,一面聊天,氣氛極好。我雖然很怕吃洋飯,居然每晚吃得津津有味。

客人們大多數都是年青人,我到現在還記得一位來自紐約的律師,常告訴我們他在紐約遇到危險事件,另一對年輕夫婦是一家跨國公司的會計師,兩人都是高薪,在蜜月旅行。有一位來自日本的電子工程師,也每天和我們吃飯,他沒有開口過,大概英文太差了,我猜他有聽沒有懂。

我去了不久後,就注意到旅館裡有一位長住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一個人住一間房,每天下午會到園子裡去散步,總有一位男的侍者悄悄地跟著她,這位老太太對人和善,可是對我們的談話,是無法插嘴的,只能對大家微笑,每次吃完了,她都會謝謝大家,先行離去,因為她是老太太,大家照例都會站起來送她,以示禮貌,老闆娘一定會陪她走回房間。

我們幾位同事對這位老太太很感興趣,我們知道長期住旅館是相當昂貴的,可是這位老太太卻又不像是有錢人,她一點架子都沒有,而且對大家還特別客氣,每次侍者給她加菜,她一定左謝右謝。

有一天晚上,大概十一點半左右,我們被滿旅館的嘈雜人聲弄醒了,原來老太太不見了,她房間門大開,旅館年青男旅客都被抓起來找她,因為園子極大,又在河邊,很多人摸黑在園子裡找她。

小陳和我都認為老太太一定夢遊到外面去了,看到十幾位年青人在園子裡找,我們決定開車出去找,我們沿著右邊轉彎到大路上去,就這麼巧,果然看到糊塗老太太在路上走,已經有一輛汽車停了下來,我們趕到,老太太居然認識我們,也肯跟我們回去。

我們像英雄似地回到了旅館,大家都來恭喜我和小陳,老闆娘看到老太太平安歸來,如釋重負,弄了一杯熱的巧克力,強迫老太太喝。老太太仍然笑咪咪地不斷地謝謝大家,她看到了老闆娘,對她說,“真要謝謝妳,妳跟本不認識我,還對我這樣好,讓我住在這裡,從來不向我要房租,要不是妳,我真不知道要到那裡去住。”老闆娘聽了這番話,幾乎昏倒了過去,後來索性走到隔壁房間去放聲大哭。

我和小陳對老闆娘的這種反應,深感不解。第二天早上,在吃早餐的時候,老闆娘來找我們,一方面謝謝我們,一方面解釋這位老太太究竟是誰。原來老太太其實是老闆娘的母親,只是她得了老年癡呆症,忘了這位女兒,以為老闆娘是陌生人,因此對老闆娘心存感激,她老是笑咪咪地,也是因為她認為她真有福氣,晚年有陌生人供給她吃住,使她無憂無慮地生活,雖然老太太自己很高興,她的女兒心裡總是很難過,眼看著自己母親,卻不能叫一聲母親,難怪她聽了老太太的那番話以後,會難過的幾乎昏了過去。

我們不久就離開美國,三年以後,我到華盛頓出差,有一天下午無事,特地開了車子,拜訪我住過的那家旅館。

旅館一切如常,生意顯然非常好,老闆娘一眼就認出了我,邀我留下來喝咖啡,她告訴我,她母親過世了,在過世之前,她母親一直快快活活的,因為她以為大家都是陌生人,陌生人對她那麼好,當然心情一直很好,她無疾而終,在睡夢中過去的。

我問老闆娘有沒有很遺憾,自己的媽媽始終不認識她,她說剛開始確實如此,後來想開了,就因為她媽媽得了老年癡呆症,一直以為她是由陌生人奉養,她母親才會如此地快樂。自從她母親去世以後,老闆娘開始她新的生涯,她決定以她的餘生專門奉獻給陌生人,做一個好的義工,因為她知道這樣做,會使很多人非常快樂。

老板娘帶我去一家老人院,她臨走時,帶了一大盒她們旅館廚房當天烤出來的蛋糕和餅乾,老人們看到她來,都很歡迎,正好是下午茶時間,咖啡和茶由院方供給,糕餅全部由她供給,因為是現烤的,香氣噗鼻,老闆娘命令我和她一齊服侍這些老人們,看到老人們對我們的感激,我感到十分地快樂,我也深深地瞭解了為什麼老闆娘喜歡替陌生人服務。

老闆娘事後告訴我,要去服侍老人的人多得不得了,她每週可以去一次,是因為她帶糕餅去,我在那裡被一位老先生逮到了,他和我大談電腦,他退休以前是一家飛機公司的電腦工程師,他進了老人院,從未有人和他談電腦,我被他抓個正著,整整談了一個小時,還是院方管理員來解救我。雖然我累的半死,可是想到這位老人家可以痛痛快快地找人聊想聊的事,也覺得不虛此行。

自從這次以後,我也開始做義工了,做義工永遠是替這些陌生人服務,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連對方的名字也弄不清楚,對方更弄不清楚我們是誰。可是我知道,我們雙方都快樂,被陌生人服務會由感激而快樂,替陌生人服務當然不會帶給我們任何物質上的好處,可是只要看到對方如此快樂的表情,自己焉有不快樂之理。

阿傑的姑媽

文/李家同

前些日子,我正在和我的研究生阿傑討論功課的時候,他的手機忽然響了,阿傑講了一些話以後,告訴我他的姑媽病危,他必須趕到醫院去。我當然無所謂,他匆匆地走了。

不久以後,阿傑告訴我,他的姑媽已經離開人世了,她信天主教,葬禮也採用天主教儀式。他說他的姑媽孤苦伶仃,無親無戚,他很怕葬禮冷冷清清,所以請我去參加。他的同學也都會去,我一口就答應了他。

事後,我覺得這件事情有點不通,因為阿傑有個大家庭,好多親戚,他的姑媽怎麼會無親無戚?我怎麼也想不通,最後我直接去找阿傑,問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阿傑支支吾吾地告訴我一個好有趣的故事。

阿傑是一個非常粗心大意的人,他只有在做研究的時候才會細心。我不停地發現他忘了鑰匙,或者是丟掉了手機,甚至還會忘記了和女朋友講好的約會。他也是個心地很好的人,媽媽叫他去做的事,他大概都會去做。這次,媽媽給他的任務是要他去探訪他的姑媽,他到了醫院,才發現他根本就不記得他姑媽的名字,好在他記得病房號碼是三十一號病房,所以他就進去了。

三十一號病房的病人是一位老太太,看到阿傑,顯得非常高興。阿傑曾經見過姑媽,但是並不能完全記得她的模樣,在他的心目中,老太太都一個樣子的,所以他和這位老太太有談有笑。老太太把他叫成另一個名字,他也不以為意,他想人老了,總會認錯人的。

因為這位姑媽好喜歡和阿傑聊天,阿傑就決定常去看她。每一次老人和年輕人都聊得很快樂,阿傑家住在台中,他每兩週從埔里回台中一次,每次都會去看臥病的姑媽。姑媽有時會提起他小時候的事情,他一點印象都沒有,他想這大概是他記性不太好的關係,小時候的事情已經忘掉了,虧得老姑媽記得。

有一天,阿傑去看姑媽的時候,正好一位天主教神父也在那裡,正在替姑媽祈禱。他這下發現不對了,因為他們家的宗教信仰都是台灣的民俗宗教,他的姑媽不可能信天主教的,而且他又忽然想起他姑媽為什麼國語說得如此之好,他偷偷跑出去查看護理站的資料,才發現他真正的姑媽的確住在隔壁的隔壁,但早已出院了,他一直在拜訪的這位老人,不知道是誰的姑媽。

那位神父卻對阿傑讚美有加,告訴他將來必有好報,而且也要了阿傑的電話號碼,因為老太太沒有什麼親人了,萬一有事,這位神父會找他來的。這位神父知道阿傑和老太太都認錯了人,可是他不以為意,他又告訴阿傑老太太年歲已大,隨時可能離開人世,阿傑必須心理有所準備。

雖然阿傑發現自己認錯了姑媽,他卻仍然照舊地去看這位姑媽,姑媽越來越弱,但每次看到阿傑來,都會露出笑容。臨走以前,她好像在等阿傑,阿傑趕到,她再度露出一種心滿意足的笑容,然後就安詳的過去了。

葬禮在一座天主堂裡舉行,小教堂裡擠滿了人,我的學生告訴我都是阿傑的親友。阿傑的爸爸、媽媽、弟弟都坐在第一排,據說,他的舅舅、阿姨、姑媽、姑丈等等來一大堆,他的同學更是傾巢而出。阿傑是台中衛道中學畢業的,所以會唱聖歌,他的碩士班同學在他的指揮之下,從頭唱到尾,「上主,求你垂憐」,還是用希臘文唱的。主禮神父講道講得很短,他引用了我寫的〈陌生人〉作為主軸,強調替陌生人服務是件好事,滑稽的是這位神父說這個故事雖好,但他不記得這是誰寫的,他還畫蛇添足地說,這一定是一位不有名的作家寫的,否則他一定記得。我就坐在下面,聽了人家說我是位不有名的作家,只有苦笑的分。

彌撒的福音用的是真福八端,這位神父還加了一句,「糊裡糊塗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必定得到心靈中的平安。」

在起靈以前,阿傑獨唱〈我有平安如江河〉,我只知道阿傑喜歡唱歌,沒有想到他唱得如此好聽。唱完以後,他的好友們將棺木抬上靈車,靈車啟動之前,阿傑在教堂門口向全體送葬的親友鞠躬。至少對我而言,他完全變了一個人,阿傑永遠是個嘻嘻哈哈的人,可是現在變得一臉嚴肅的表情,一位同學送他去火葬場,那位同學說阿傑在車裡淚流滿面。

葬禮結束了,阿傑忙著做研究,他的研究做得有聲有色,非常令人滿意。每一位老師都說他聰明。他究竟是聰明,還是糊塗呢?預官報名時,阿傑忘得一乾二淨,這下,也沒有服國防役的可能了。別人碰到這種事情,會懊惱不已,阿傑只沮喪了一下子,馬上就忘了這件事情,他說當大頭兵,有什麼了不起。看到阿傑這種模樣,我想起了他的獨唱〈我有平安如江河〉。

阿傑的確是個糊塗的孩子,但唯有糊裡糊塗,才能得到心靈上的平安。那些精明到極點的人,要想得到平安,真是比駱駝通過針孔還難。難怪那位神父不記得我的名字了。

【2005-03-28/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法國菜單

文/李家同

姜老師是我的國中數學老師,很少數學老師是受全班愛戴的,大多數班上總有幾位同學對數學有恐懼症,考試時差不多都要交回白卷,但是姜老師是個例外,她教我們數學長達三年之久,這三年內,全班每個同學都不怕數學,我們的數學當然有好有壞,但是沒有人害怕數學的。在我這一輩子中,就只有姜老師有這個本領。說實在話,我一直好奇,姜老師的祕訣在哪裡?

上星期,姜老師退休了,學校為她舉行了一個茶會,我們過去被她教過的學生都去參加了。大家都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因為我們都記得上姜老師教學課的日子,那真是快樂的日子,姜老師老是教我們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我們把這些基本道理弄懂了以後,至少會做中等程度的題目,行有餘力以後,我們自己會去找些難題來做做。姜老師也會教一些解難題的竅門,可是這絕不是她教書的重點,她教的重點永遠是基本道理。

茶會開始了不久,就有一位同學首先發問了,他問姜老師,為什麼別的老師教他數學的時候,他都害怕數學,也痛恨數學,但是姜老師教的時候,他卻一點都不怕數學。他的問題,也是一大票同學想問的問題。

姜老師好像對這個問題有備而來,她沒有立刻回答,卻叫所有的女同學上台,她給每一位女同學一張紙,然後叫我們男生也上台去拿一張,我們拿到的是一張法國菜單,每一樣法國菜都有中文翻譯,旁邊還有價錢,我這個男生看了以後,覺得這些菜不太貴,尤其令我注意到的是咖啡,茶和甜點特別不貴。

然後,姜老師問一位女同學對這份菜單的印象如何,這位女同學說這家法國餐館簡直不像話,不僅主菜貴,連咖啡和茶都貴得離譜,當時我就大感困惑,因為我覺得我看到的菜單一點也不貴。我不是唯一感到困惑的人,幾乎所有的男生都感到困惑,有些同學和別的同學比對,最後還是姜老師叫我們坐下,然後每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交換菜單看,看了以後我們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我們男生拿到的是一張價值公道的菜單,女生拿到的是一張非常昂貴的菜單,為什麼會有兩種菜單呢?

姜老師告訴我們,當年她的男朋友請她到一家法國餐館去吃飯,她看了菜單以後,覺得每一樣菜都很貴,可是她的男朋友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不但點了主菜,當然還點了飲料和甜點,他要點紅酒,她拚命阻止。飯吃完了以後,姜老師感動萬分,認為她的男朋友真是慷慨,也答應了他的求婚。好久以後,她才知道這家餐館有兩種菜單,男士看到的永遠是價錢公道的菜單,女士看到的卻是非常昂貴的菜單,男士點菜的時候面無難色,女士一定會對男士感激不已。這家餐館除了招來不少客人,也促成了好多的好事。

這些菜單又和姜老師的教書有何關連呢?答案還是由姜老師提供。姜老師要我們回想,我們當年考試的時候有什麼特別的情形。我第一個舉手,我說姜老師常常小考,每次發考卷的時候,都要親自將考卷發給每一位同學,當時我的確對此覺得奇怪。

姜老師終於告訴我她的祕訣了,她說她準備了三份考卷,甲種非常難,乙種中等,丙種非常容易。甲種考卷給程度高的同學,乙種考卷給中等程度的學生,程度不好的同學拿到丙種考卷。這些程度不好的同學每次考試,都拿到至少六十分,對於這些同學來說,六十分已經不容易了。在過去,他們常常在分數上只有個位數,也就是因為他們的分數不錯了,他們開始不再對數學恐懼了,上課的時候,也會注意地聽。通常,到學期結束的時候,丙種考卷不見了,姜老師只要準備兩種考卷就可以了。

姜老師告訴我們,學生最需要的是自信,而自信的來源當然是自尊。古人說我們必須因材施教,因為政府堅持常態分班,班上總有一些程度不好的同學,她想起那家法國餐廳的作法,決定試做不同的考卷。同學們並不知道,對於程度不好的同學而言,他們終於有了足夠的自尊心,也開始有了自信,一旦有了自信,他們就不會放棄數學了。

茶會結束了以後,我發現坊間有很多書教我們如何建立自信,也有很多的訓練班,我們繳交了很多學費以後,應該就會有自信。我們真是幸運兒,我們沒有看了那些書,也沒有去上過那些昂貴的訓練班,我們有了姜老師,我們就有了自信,如果我們班上那些不會做數學習題的同學,看了那些書,聽了那些課,還是不會做數學習題,他們會有自信嗎?

【2006/10/2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