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4, 2013

最好的地方就在自己的腳下


遠見雜誌2013年1月號 第319期

作者:王美珍

美國作家、哲學家亨利梭羅在康考特城的華爾騰湖畔隱居時所寫下《湖濱散記》,應該眾人都不陌生。這本書1985年曾被《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中名列第一,標注了梭羅在自然書寫上的地位,台灣也已經有多種譯本


然而,梭羅同樣懷有自然哲思的作品《一個人的遠行》(Excursion),之前在台灣卻看不到,201212月才首度在台出版。 梭羅觀察力敏銳,描寫動植物栩栩如生 這本書是由梭羅生前的遺留下的39卷手稿選摘而成,編選關於「漫步、遠行」的九篇文章,受到甘地、馬丁.路德.金等人的讚賞,並也直接啟發了《在路上》(On the road)等旅行文學,是西方旅行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一般為人所熟知的梭羅,是一個對工業文明侵蝕人心懷抱憂慮的作者。 然而,在此書當中,同為美國知名文學家愛默生所寫的序中,指出梭羅對於測量天分獨具,對於他感興趣的樹木高低、河流的深廣、山的高度與峰距,總想去探明它們的距離,因此他也是一名土地探測員。畢業於哈佛的他,沒有走入象牙塔,而是走向大自然,看見更寬闊的天地。

因此,在此書中很能體現他作為測量員的天分與敏銳的觀察力。

例如,在〈麻塞諸塞州自然史〉中,他指出當地共有280種鳥、107種魚、8種烏龜、12種蛇,梭羅細描他所觀察的這些鳥、獸、魚四季裡的活動,又再細描一日之間某種動植物的變化。

又如在〈金秋色調〉中,他把紫草、洪楓、榆樹、糖楓、猩紅櫟等的氣味、色澤、生長史皆以為充滿畫面感:「猩紅櫟看上去就像雙重、三重、乃至四重的十字架,身材纖細、表面光亮,它們與光芒如此親密融合在一起,以致你無法分辨什麼是樹葉、什麼是光……

「大自然經得起最細緻的視察,歡迎我們將視線瞄準最小的葉片,像昆蟲一樣去觀察眼前。」梭羅如此寫道,他亦如此奉行。

於是,讀者可以透過梭羅精準的科學之眼,甫以文學家詩意的筆觸,看見最美的大自然。雖讀的文字,也像是觀賞一幅精緻的工筆畫。

靜觀世界,漫步宛如人生的微型體驗 除了文字優美、常識性的自然書寫以外,這本寫於晚年的書,梭羅更具體的歸結了自己的生命核心:一種「漫步」的學問。

他說,自己每日至少花4個小時穿行林間,遠離紛繁雜事。當有人請他演講,他甚至會拒絕,寧可花時間在漫步上。
     
當梭羅看當時的店主,整天都坐在椅子上,他覺得奇怪:「他們太多人都這麼坐著,好像腿生下來是用坐的,而不是站立或行走的。」

梭羅認為,漫步與做運動或定時吃藥不同,他心目中的漫步是「一天的計畫和冒險」。還必須像駱駝一般行走,一邊走一邊進行反芻(反芻的英文:ruminate,有「沈思」的意思)。

 陌生的風景,給人極大的快樂。他如此寫到:「方圓10英哩(這是一個漫步者下午步行的最大範圍)風景的變化,正如人生70載的變遷──這一切,你不可能完全熟悉。」漫步之時,宛若也是漫漫人生的微型體驗。

他的好友愛默生如此形容梭羅:「雙腿的每一次跨步對他來說都是有益的。他走了多長的路,就有多長的作品出現。」

對照現代上班族,視覺大多鎖在電腦螢幕前,只有手指運動,沒有雙腳漫遊。梭羅的此部作品,格外予人啟發。你有多久沒有出外走走了呢?

然而,在都市叢林中,可以往哪兒去?其實,不用千里跋涉,只要學著以梭羅的眼睛靜觀世界,就算只是路邊的路樹、午後拂來的清風、乃至公園的一個花園小徑,皆有美麗風景,都會與你對話。

梭羅的這句話或可為啟示:「出發吧!最好的地方就在你的腳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