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31, 2013

人不是每天都開心的

人不是每天都開心的。但是;每天還是要開開心心的過日子。

摘自/鄭石岩著

我最近工作不順,屢屢萌生去意。和朋友相談,朋友告訴我,如果是因為人的因素而離開,而不是因為工作本身,那很不值得,而且在這個工作上碰到的問題,如果沒有獲得適當的調整與修正,那麼難保問題不會在下個工作上不發生,換言之,朋友下了個結論,「下一個工作不見得更好。」

朋友舉他自己的例子,在半年多前,他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規律、平淡,收入穩定,但是當時卻羨慕能自由調配工作時間的「蘇活族」於是他辭去原本待遇不錯的工作,改成在家上班,接case。後者當然是自由多了,甭趕上班,不用打卡,不用大熱天跟人家擠公車,但是閒得時候閒得發慌,忙的時候又忙得昏天暗地,常常日夜顛倒,身體也變壞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又開始羨慕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是就在幾個月前,自己還對那種平穩的生活深惡痛絕。

我們似乎總是只看到別人心急、輕鬆及幸福的一面,不但忘了這是他們當初辛苦努力付出獲得的成果,而且世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事物,只是人家沒有表現出來而已,或者是因為我們本身的盲點,所以看不見。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裡頭有一句「人不是每天都開心的。」這平常簡單的對白卻深深打動了我,我有種迷路多日,突然找到方向的雀躍;也有種遇到知音般的,覺得被慰藉與了解。

我們總是只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卻忘了他們也有挫敗與痛苦,如果我只是遇到挫折就轉彎,遇到工作不順利就換工作,那麼同樣的挫折將會在我的生命中不斷出現。

試著面對自己的問題,也試著更全面與客觀的看待事情,將會有助於釐清與了解自己,不論是在目前的這份工作,或是未來新的工作上。

喜歡,就伸出手讓對方知道感情,就是因為我們給了太多的理由跟註解,所以我們就照著別人所下的定義走著。我不喜歡太黏的生活,但是一旦我愛上了他的時候,又不時的希望與他朝夕相處。

那我到底做的對不對?有時候,很多事情無需用對或錯來概全。尤其在完全沒有公式的愛情世界中,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再怎樣的犧牲跟勉強都是得不到自己所要的。

茫茫人海中,你能找到幾個跟你是契合的呢?個性、相貌、生活、談吐....我們都不時的在每一次的見面中,為著自己的幸福在打著別人的分數,呵~~好笑的是,對方也如此的對待自己。

100分的人到底跑到哪裏去了?我們都一直找的自己的100分先生,那我又有幾分可以配得上人家。『算了吧~~我才不要找100分先生,找到了又怎樣呢??』很久前,我就已經放棄了尋找伊甸樂園的夢想。

佛語『回首輕掬,隨身幸福。』在無慾無求的生活中,或許就能遇上了你的另一半。可能他不是100分,可能他不能陪你走到盡頭,但是在這段的歲月中,也就是你找到自己的最佳導師。不管是愛或是需要,這是自己最清楚。

不要被文字給框住自己就此裹足。現代人真的很好玩,發明一些字來做為彼此溝通的方法,也就因為這些字,讓自己更不敢跟別人溝通。

喜歡,就伸出手讓對方知道吧。多愛陌生人如果你只想著自己的家有愛,而不去想想社會也需要愛,那麼你的愛只是一滴清水。

有一次,我和一位醫生閒談,話題觸及對人生的看法。他說:「在加護病房裡,有一位垂危的病人,身上刺了許多針孔,接上大大小小的管線,連接在儀器上,這是與死神對抗,是全力的奮鬥。

在他身邊陪他掙扎的護士,素昧平生,卻滿懷愛心,照顧他,關心他;在垂危及迎向死神之時,護士陪著他度過這人生的最後一瞬,請問,有誰知道,自己最後的一口氣,是要在誰的陪伴中度過?就憑這一點,平常我們就要學會去愛陌生人。沒錯,我們不能只關心家人,而要進一步去關心陌生人,我們要活在互愛之中,才顯得生命世界的溫馨和光明的精神層面。
所以華嚴經上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不因為不認識他就不關心,有緣或無緣都不影響自己慈悲心的向外伸展。

我父親有一次發生車禍,他和貨車司機一起翻落北宜公路的山谷,天寒地凍,傷重垂危,結果是一位陌生人把他們救起來送醫,卻沒有留下姓名。

我們在危急時,大部分是由陌生人急救的,這種反省,有助於一個人發展博愛和助人的襟懷。有一位年輕朋友在海邊泳水嬉戲,退潮把他越拉越遠離海岸,最後他疲憊不堪,正擔心不能逃過死劫時,竟被一艘漁船救起,漁船把他送上岸,卻對他說:「這是我們討海人應該做的事。」

請注意,大難時救你的經常是陌生人,要學習關愛他人如同關愛自己人,生命的根源是愛,智慧的根源也是愛,沒有愛就就會一片漆黑,一片混亂,如果你只想著自己家有愛,而不去想想社會也需要愛,那麼你的愛只是一滴清水,這滴清水落入大染缸裡,就失去它的純淨。
如果每個人能把愛心向外伸展,也能同時關心別人,那麼社會這條生命的大河,就顯得清淨,能滋潤萬物。

所以,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而要想到鄰人和陌生人;不能袖手旁觀的冷漠,而要互助合作的關愛;不可以只圖自己的利益,也要給別人機會,你所享有的福報和機會,是由許多陌生人給的,你也要給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一些協助,心存感恩,多多助人,無愧此生。

當你身心愉悅、喜歡自己、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美好的東西就自然地被你所吸引。相反的,當你悲觀、鬱悶、覺得什麼都不對勁,負面的一切也就相繼來報到了。

因為你是一塊磁鐵,吸引的是與你相信的東西,所以快樂的你就吸引讓你快樂的人事境,煩憂的你則吸引讓你煩憂的人事境。幸運與厄運,在於你如何使用內在的磁力。這是信念的奧秘。

自然界利用相同的物質,為相同的目的創造我們,使我們互相關連。因此,在我們內部的某處,都有對彼此的愛。

Wednesday, January 30, 2013

高血壓自然痊癒


不靠降壓藥 高血壓才會好!
高血壓名醫傳授自然痊癒的整合療法
  • 2013-01-18中時電子報 宣在光
推薦序/高血壓治療,了解才有希望
我開始專注於高血壓研究的契機,可以追溯到中醫大學預科1年級時。

本來身體比誰都要硬朗健康的父親,在一次到醫院的定期例行性檢查時,醫師說「血壓是16090mmHg,算是很高的,應該要開始吃高血壓的藥。」接著父親就開始服用高血壓的藥,2年後,父親去登山回來後,引發了腦出血而過世了。

事實上,父親開始服用高血壓藥後,經常抱怨劇烈的頭痛和暈眩。但是以我為首的其他家人們都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在父親過世後,我對我自己的漠不關心感到非常的後悔。從此之後,高血壓就變成我人生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了,也因此,現在,我被稱為是「專門治高血壓的中醫博士」。

研究並治療高血壓,不知不覺就過了20年了。在這段期間,我真的見了非常多的高血壓患者,而且也親眼見證他們的血壓回復正常,以健康並且充滿活力的樣子踏出中醫院。

根據他們的說法,他們表示,在醫院被診斷出是高血壓時,醫生們都會這樣說。「高血壓藥是要吃一輩子的,最近的高血壓藥就算是長期服用也幾乎沒有什副作用。」「高血壓一但停藥就糟糕了。睡到一半可能會死亡,或是因為中風〈腦死〉而一輩子躺著不能動,所以就把它當成配菜,每天一定要吃。」也因此,大部分的高血壓患者們總是擔心只要停藥就會出大事,並且有一種嚴重的強迫觀念,那就是不管什麼時候,去到哪裡,一定要先準備高血壓的藥。

但是,他們絕大部分的人真的都很想停掉高血壓的藥。可是光想到醫師說「高血壓的藥,一但開始吃就要吃一輩子,不然血壓突然上升就完蛋了。」這樣的話,內心的壓力真是不可言喻。「就算是一樣的配菜,吃3次以上的話也會覺得膩,何況這個不是食物,而是藥,怎麼可能一輩子每天都吃?隨著吃藥的時間增加,真的會令人覺得很害怕。」但是,每當這時候,我就會安慰他們:「現在知道也不晚,至少知道高血壓藥是多麼不好的藥,真的很幸運。」這樣來使他們安心

就我個人而言呢,我絕對不相信「以高血壓的藥來治療高血壓」這樣的話。高血壓藥,真的是世界上最奇怪的藥。只要身體的機能回到正常狀態,血壓自然也就會回復正常,隨著年紀的增長,血壓會稍微上升也是正常的。但是高血壓藥都沒考慮到這一點,把根本原因的治療拋在腦後,而只是以人為的方式來防止血管收縮或是使血管壁擴張來使血壓下降,還有,針對血流量突然減少而導致血壓上升的現象,也以防止血管收縮的方式來使血壓下降。如此一來導致各種副作用以及疾病不斷地發生。這也就是我不相信高血壓的藥的最主要原因。

根據個人環境或是體質的差異,高血壓的成因也不盡相同,而忽視這些理由的高血壓藥,是無法治癒高血壓的。不管你吃的是哪種高血壓藥,或是含有什麼成分,最好盡快停藥,然後開始投入高血壓的根本治療

常聽我這樣說的好友們曾經這樣問我。「如果說高血壓藥那麼不好,那麼為什麼醫院一直開給我們高血壓藥?」

這是因為醫院的醫生都遵循血壓的「標準值」來診斷高血壓的緣故。事實上,血壓隨著個人、環境以及年紀的差異,隨時都在變化。因為每個人耐受的血壓範圍不同,所以其實沒有所謂的標準血壓值。但是西醫院或是醫生們卻對這個標準血壓值深信不疑,只要脫離這個數值,就立刻把病人歸納為高血壓。

韓國現在也是「高血壓患者1000萬名」的國家了。這是因為健康的人也從一早開始就被當成高血壓患者來看,這個現象可以歸咎於大家都依高血壓的標準值來判斷是否為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所支出的藥錢和治療費的規模相當可觀,原因在於必須定期到醫院去拿處方取藥。實際上,高血壓患者中有95%都是本態性高血壓〈又稱原發性高血壓〉,這樣被診斷為高血壓的人,100名中有95個人都是根本不知道發病的原因,只是不斷地服藥,不斷地增加醫生和製藥廠的收入而已

我在200511月曾經透過「西醫無法告訴你的高血壓成因」以及「根據4種不同類型來治療高血壓」等書,試著努力地將高血壓藥的真相公諸於世。但是在國民們知道這個真實之前,由醫療界人士為主而組成的市民團體,就以「散播不實留言及妨害醫生們醫療行為罪」對我提出告訴。

當時,我覺得這樣反而更好。更有了必須讓國民知道「高血壓的真相」的使命感。當時我提議開公聽會來接受全體國民的審判,不過對我提告的那方卻沒有任何人出面,也因此訴訟事件最後就這樣不了了之

本書是將當時那兩本書的內容加以修訂改正的修正版,當然也包含當初沒有說的故事。讀了這本書,除了可以清楚的了解高血壓藥的真相以及高血壓診斷的危險性,也會了解即使停掉高血壓藥也能恢復健康,甚至可以了解提高自然治癒力就能夠治療高血壓的方法。再也不需要過著一天天不安地擁抱疾病的日子,也不必擔心高血壓可怕的後遺症了。

罹患高血壓的人大部分都會擔心只要一停止服用高血壓藥就會立刻中風或是腦出血。但是跟我見過面的高血壓患者們到現在為止已經停止服藥超過十年,卻還是活得好好的。

我有一點想對高血壓的各位說明的是,在你停掉高血壓藥的時候,當場血壓可能會上升。這個時候就這樣想吧。

血壓數值隨時都在下降或升高,這是一種調節人體的生理反應。是維持人體恆常性的機制,隨著早晚、季節的溫差及天氣的微小差異,每天至少會變化十幾次。血壓就跟我們人體的氣壓計一樣,高血壓只是我們身體的一個現象,而不是一種疾病。只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動脈內的壓力上升而已。」

還有,請大家跟著我們在心裡呼喊「我們的身體裡擁有自己治癒疾病的力量。不是名醫的醫院,而是在我的身體內。而這個力量對於適應生活是最重要的。」然後下定決心,實行對於身體好的生活習慣,像是所以壓力管理、充分的休息、均衡的飲食與營養管理與規律的運動等。

最後,我想對於傾注全力幫我出版我的心血的出版社致上無限的感謝之意,並且期待能夠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能夠擺脫「高血壓藥要像配菜一樣吃」的可怕惡夢。

治療高血壓比高血壓藥更有效的5個保命關鍵!

1. 你以為的高血壓常識,其實錯得離譜!
   你是如何被診斷出得到「高血壓」呢?其實,高血壓不是一種疾病,更可以不用吃上一輩子 的藥。

2. 必須戒掉高血壓藥,才能讓高血壓好轉!
   高血壓藥會引發從頭到腳多樣的副作用,更讓你忽略了真正造成血壓上升的根本原因。

3. 停止錯誤的生活習慣,就不需刻意用藥!
   改正生活習慣,血壓就能回復正常,若不改變生活習慣,再怎麼好的治療法只不過是白費。

4. 搞清楚怎麼吃才對,比降壓藥更有效!
    同時調整飲食並吃對營養,不需要特別的治療方法,也能好好地穩住血壓。

5. 提升根本的自癒力,高血壓就能自然痊癒!
 真正的醫生在你的身體裡,只要提升身體的自癒力,不需一直用藥,高血壓就能自然
癒。

燉爛的肥豬肉


燉爛的肥豬肉 - 可以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延年益壽並且益智美容。

中國中醫藥報                                                                                                                       
長期以來,許多人總把吃肥肉與得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等聯繫在一起,好像吃肥肉就是人們得這些疾病的罪魁禍首。甚至有些老年朋友連稍肥一點的肉都不吃, 一直強調吃素的好處。其實, 這是對肥肉的一種誤解。
我們說的肥肉主要指的是豬肥肉,比如五花肉(豬腹部)、肘子肉(豬後腿)上的一些部分。從營養上來說, 適當地吃這些肥肉不僅對身體無害, 而且還有益於人體的健康。                                                                                                                           
特別是常吃燉得熟透了的肥肉(燉兩小時左右),還可以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延年益壽並且益智美容。
日本曾對平均年齡為80 歲以上的日本沖繩縣老人的習慣做調查發現,數十名百歲老人的習慣調查發現,大多數長壽老人除了愛勞動、愛活動、樂觀外,幾乎 90%以上的人都愛吃燉爛的肥豬肉。而且這些老人沒有一個得冠心病和肥胖症的。
有關專家通過實驗指出,隨著肥肉燉的時間的增長,豬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下降,燉了兩個小時以上的肥肉可下降46.5%,達到最低點。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 酸隨烹飪時間的增長而不斷增加,在兩小時後,達到最高值。這樣, 相當於讓肥肉中對人體不利的因素(飽和酸和膽固醇) 轉化為對人體有利的因素(單、多不飽和脂肪酸),同時,燉爛的肥肉保留了豬肉原本的營養成分(豐富的維他命B1、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而且膠質部分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特別適合老年人食用。
所以,只要沒有特別的禁忌,大家可以吃點燉得熟透了的肥肉,如果能搭配蔬菜和其他海藻類植物,如土豆、蘿蔔、海帶、大白菜、芋頭、 藕、木耳、豆腐等,      那效果就更好。
在家中給老年人做這類稍肥的豬肉時,最好使用密封的高壓鍋,燉起來可以更熟、更爛。在做法上, 可以把肥豬肉做成各種菜式, 比如汆白肉、酸菜白肉、燉五花肉、紅燒肉、蒜泥白肉等。

Tuesday, January 29, 2013

Use the Theory of Seven to motivate others

Bruce Kasanoff January 23, 2013

Keep things simple and clear!

There are a lot of words in business: job descriptions, memos, briefings, meetings, quick updates (that last 45 minutes), more meetings. This flood of words create the impression that adults have endless attention spans, and that you can keep talking and people will keep listening. This impression is wrong.

Some of you know that I spend my winter weekends at Stratton Mountain, coaching incredibly talented seven-year-old skiers. Last weekend, they inspired my Theory of Seven. (True confession: I named and capitalized it to illustrate a point. Young kids love it when you come up with goofy names.)

My Theory of Seven says that adults are not much different than seven-year-olds, except that we pretend to be different. Our attention spans are ridiculously short. We love distractions. Given a choice, we'd eat cookies all the time. If you leave us in line too long, we start pushing and shoving.

So how can the Theory of Seven help you motivate others? Like this...

Be clear about what's next: The second - and I mean the very second - we finish a ski run, my kids want to know what we are doing next. They have no interest in the run after that; its too much information. Assume the same is true for your colleagues. Be simple, and focus on what's next.

Don't be intellectual: One kid is a great skier, aggressive and talented. But he has a quirk: every time he does a hard "skating" stop, he stares at his toes, which shifts his weight in the wrong direction. I tried explaining this, but it just didn't sink in. Finally I said, "You must have beautiful toes. You must love your toes so much, you can't help but look at them."

He thought this was hysterical, and so did the other kids. But then he stopped staring at his toes.
A small percentage of adults are intellectual; most are not. Most need simple, memorable guidance. Most don't pay attention to complex explanations.

Don't assume that others are idiots: Seven-year-olds may be goofy little human beings with short attention spans, but they are much more perceptive than you might assume. They constantly surprise me with their observations.

If you're not getting through to others, the reason may not be because they "are idiots." The problem may be that you haven't figured out a simple and interesting way to communicate your messages.

Keep things moving: Even the best-coached, most responsive group of kids start acting like babbling idiots if you keep them waiting too long in a ski lift line, or at the cafeteria. Adults are no different; when they get bored, they start to gossip, complain, and even act irrationally.

If you aspire to lead or motivate others, keep things fre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uce Kasanoff is author of Simplify the Future, your guide to a successful career and a rewarding life. He describes his Theory of Seven world tour as "Captain Underpants meets Peter Drucker."

Thursday, January 24, 2013

享受人生每一天!

/莫言

我們應該用我們的文學作品向人們傳達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蓋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如果房子蓋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
我們要讓人們記起来,在人類没有發明空調之前,熱死的人並不比现在多。在人類没有發明電燈前,近视眼遠比现在少。
在没有電视前,人們的業餘在时間照樣很豐富。有了網絡後、人們的頭腦裡並没有比從前儲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網絡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
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讓人們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們失去了旅遊的快樂,通讯的快捷使人們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過剩使人們失去了吃的滋
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没有必要用那麼快的速度發展,没有必要讓動物和植物長得那麼快,因為動物和植物長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營養,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
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悠着點,慢着點,十分聰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孫。
一篇小文,哲理淺淺。但發人深省。尤其對上點年歳的人,需解其味。把"Apple"弄到四五千元一個的"喬布斯"可以说是無所不能 .....但是在病痛面前却是無能為力的!

喬氏西去,敬告各位:
1、别總是是在壓力下工作,累壞了自己特傻!

2、别忘了身體是一切,没有了健康,無法享用人生所有的樂趣特虧!

3、别以為能救命的是醫生,其實是你自己,養生重於救命特對!

4、别以為付出就有回報,凡事只有不計回报,才能终有好 特靈!

5、别忽视了與你有缘者,等繁華落華,你才明白知音難覓特悔!
 ~~~ 顺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樂享受人生每一天! ~~~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談话。那時他太太剛去世不久,他告訴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東西的時候,發现了一條絲質圍巾,那是他們去紐约旅遊時,在一家名牌店買的。那是一條雅致、漂亮的名牌圍巾,高昂的價格卷標還掛在上面,他太太一直捨不得用,她想等一個特殊的日子才用。講到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會兒後他說:“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後,每當想起這兒句話時,我常會把手邊的雜事放下,找一本小說,打開音响,躺在沙發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時間。
你看完這篇短文後,可以馬上起身去擦桌子,或洗碗;可以把報纸放一邊,閉起眼睛沉思一會;也可以把這篇短文拷貝下来,傳给很多朋友。

最好的地方就在自己的腳下


遠見雜誌2013年1月號 第319期

作者:王美珍

美國作家、哲學家亨利梭羅在康考特城的華爾騰湖畔隱居時所寫下《湖濱散記》,應該眾人都不陌生。這本書1985年曾被《美國遺產》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中名列第一,標注了梭羅在自然書寫上的地位,台灣也已經有多種譯本


然而,梭羅同樣懷有自然哲思的作品《一個人的遠行》(Excursion),之前在台灣卻看不到,201212月才首度在台出版。 梭羅觀察力敏銳,描寫動植物栩栩如生 這本書是由梭羅生前的遺留下的39卷手稿選摘而成,編選關於「漫步、遠行」的九篇文章,受到甘地、馬丁.路德.金等人的讚賞,並也直接啟發了《在路上》(On the road)等旅行文學,是西方旅行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一般為人所熟知的梭羅,是一個對工業文明侵蝕人心懷抱憂慮的作者。 然而,在此書當中,同為美國知名文學家愛默生所寫的序中,指出梭羅對於測量天分獨具,對於他感興趣的樹木高低、河流的深廣、山的高度與峰距,總想去探明它們的距離,因此他也是一名土地探測員。畢業於哈佛的他,沒有走入象牙塔,而是走向大自然,看見更寬闊的天地。

因此,在此書中很能體現他作為測量員的天分與敏銳的觀察力。

例如,在〈麻塞諸塞州自然史〉中,他指出當地共有280種鳥、107種魚、8種烏龜、12種蛇,梭羅細描他所觀察的這些鳥、獸、魚四季裡的活動,又再細描一日之間某種動植物的變化。

又如在〈金秋色調〉中,他把紫草、洪楓、榆樹、糖楓、猩紅櫟等的氣味、色澤、生長史皆以為充滿畫面感:「猩紅櫟看上去就像雙重、三重、乃至四重的十字架,身材纖細、表面光亮,它們與光芒如此親密融合在一起,以致你無法分辨什麼是樹葉、什麼是光……

「大自然經得起最細緻的視察,歡迎我們將視線瞄準最小的葉片,像昆蟲一樣去觀察眼前。」梭羅如此寫道,他亦如此奉行。

於是,讀者可以透過梭羅精準的科學之眼,甫以文學家詩意的筆觸,看見最美的大自然。雖讀的文字,也像是觀賞一幅精緻的工筆畫。

靜觀世界,漫步宛如人生的微型體驗 除了文字優美、常識性的自然書寫以外,這本寫於晚年的書,梭羅更具體的歸結了自己的生命核心:一種「漫步」的學問。

他說,自己每日至少花4個小時穿行林間,遠離紛繁雜事。當有人請他演講,他甚至會拒絕,寧可花時間在漫步上。
     
當梭羅看當時的店主,整天都坐在椅子上,他覺得奇怪:「他們太多人都這麼坐著,好像腿生下來是用坐的,而不是站立或行走的。」

梭羅認為,漫步與做運動或定時吃藥不同,他心目中的漫步是「一天的計畫和冒險」。還必須像駱駝一般行走,一邊走一邊進行反芻(反芻的英文:ruminate,有「沈思」的意思)。

 陌生的風景,給人極大的快樂。他如此寫到:「方圓10英哩(這是一個漫步者下午步行的最大範圍)風景的變化,正如人生70載的變遷──這一切,你不可能完全熟悉。」漫步之時,宛若也是漫漫人生的微型體驗。

他的好友愛默生如此形容梭羅:「雙腿的每一次跨步對他來說都是有益的。他走了多長的路,就有多長的作品出現。」

對照現代上班族,視覺大多鎖在電腦螢幕前,只有手指運動,沒有雙腳漫遊。梭羅的此部作品,格外予人啟發。你有多久沒有出外走走了呢?

然而,在都市叢林中,可以往哪兒去?其實,不用千里跋涉,只要學著以梭羅的眼睛靜觀世界,就算只是路邊的路樹、午後拂來的清風、乃至公園的一個花園小徑,皆有美麗風景,都會與你對話。

梭羅的這句話或可為啟示:「出發吧!最好的地方就在你的腳下!」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3

人生,從翻開一本書開始


這是一本充滿想像力、令人歎為觀止的美麗繪本,故事動畫榮獲2012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短篇動畫獎,內容描述一個關於閱讀的美好故事,是每個愛書人不可錯過、值得珍藏的繪本新經典!


奧斯卡金像獎作繪者 
威廉.喬伊斯
William Joyce 

喬伊斯從1999年便開始製作《神奇飛天書》,這個故事一開始是為了向圖書館推廣先驅、已故的比爾.莫里斯致敬,且受到經典電影《紅氣球》與《綠野仙蹤》,以及美國默片時代的演員和導演巴斯特.基頓的影響。2005年,卡崔娜颶風打斷了這本書的進度,風災重創喬伊斯的家鄉,當他去避難所探視流離失所的孩童時,他親眼見證了故事的療癒力量,因為透過閱讀,孩子們的心靈得到撫慰,也因此故事中的主角莫里斯先生愈來愈真實、立體。喬伊斯先完成了《神奇飛天書》的動畫與電子書,最後才是這本紙本書的誕生,他極致的運用了每一種媒材,讓紙本書、電子書或動畫都展現獨一無二的特質與生命。

對於紙本書,他不希望只是動畫的複製,而是希望做出具有書的質感與價值,因此不直接由動畫短片截取圖像,而是將每一頁都重新的精心繪製。



劉清彥 導讀推薦

喔,拜託,拜託!

我們懇求,我們祈禱,把你們的電視機丟掉,在擺放電視機的地方安裝美麗的書櫃吧!
——羅德.達爾

我實在忍不住猜想,英國最受兒童喜愛的作家羅德.達爾若仍在世,看見現在就連兩、三歲的小小孩,都成了頻頻滑動手指的「低頭族」時,他恐怕會激動得大聲疾呼:「丟掉你們手上的iPhoneiPad,打開一本書,好好閱讀吧!」

這本書的創作者威廉.喬伊斯也有同樣的感觸。他一方面希望幫助小朋友意識到自己的人和心已經和書本漸行漸遠,另一方面卻又知道,他必須透過當今孩童最熟悉的媒體,才能將這樣的訊息和提醒傳遞給更多的小孩。於是,他選擇了以動畫來呈現這個談人與書的故事,藉由充滿戲劇張力的連續畫面與音樂,讓小孩體驗閱讀的奇幻冒險與美好經歷,然後喚醒他們被電子產品蒙蔽的閱讀熱情,鼓勵他們離開電腦桌,放下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起身到書架上拿一本書,翻開閱讀。

因此,這個獲得2012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短篇動畫獎的故事,終究還是得回到書的形式出版,才能真正達到創作者的意圖。

一場風暴吹散了所有的東西,也吹散了主角莫里斯所書寫的每一字,卻因此為他開啟了另一段與書為伍的嶄新人生和冒險之旅。他在飛天書的引領下,一腳踏進那幢汗牛充棟的大房子時,也宛如走進一本浩瀚無垠、精彩絕倫、豐碩淵博的大書裡。他悉心照料修補那些書,生命也一點一滴獲得滋養,他一字字記下自己的心情、想法與內心的希望,成就了另一本值得珍藏的書,供後人閱讀。

這不就是閱讀最迷人之處嗎?閱讀一本書,都像經歷一段神奇的旅程,隨著書頁上的字句和圖像,我們或是汲取當中吉光片羽的知識、學問與作者思維的精華;或是走進他們的人生,陪他們一起度過高低起伏、喜怒哀樂的各種階段,從中思索自己所經驗過的生命點滴,獲得繼續向前的力量;抑或是進入充滿想像的虛構情境和奇幻國度,得到情緒的紓解與情感的滿足。

透過閱讀,書不再是陳列在書店平臺上的商品,或是家中櫥櫃的裝飾品,書開始與我們互動,領我們飛翔,帶我們冒險。於是,我們與作者展開對話,而書中的內容和我們的生命也有了交流。閱讀使書有機會展現它的本質,發揮其應有的意義與價值,書也將自己那些字句與圖像所組織成的故事、比喻、小說、詩篇或各種知識和資訊,潛移默化成為我們生命的養分,成就了我們的人生。這當中有彼此的付出與收穫,也有淺淡短暫或深刻持久的關係,宛如夥伴、摯友或親人。

「一本書就能讓孩童心中某個神祕角落產生變化,」瑞典的國寶級作家林格倫在談論書對孩童的意義時,曾經這麼說:「書使他們擁有可以超越疆界的視野,這些視野對人類非常重要,如果有一天,孩童失去創造視野的能力,便是人道式微的一天……這個世界明天如何消失,都取決於孩童閱讀的想像程度,這也正是孩童需要書的原因。」

所以,請牢記比爾.蓋茲的諄諄叮囑:「在小孩還沒有建立閱讀習慣以前,千萬不要讓他碰電腦。」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吧,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和孩子們一起閱讀,讓他們的人生「從翻開一本書開始」。我想,若真能這樣,羅德.達爾在天堂看了也一定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