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6, 2012

龍的解說

龍,是中國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種神物。無論身處何方,一句“”,會讓每一個中國人心生自豪;一句“龍的子孫”,會讓所有的中國人備感親切。

世界上雖然並沒有龍,然而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龍。

8000年前有龍形象

“龍”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字的形狀是一個大頭,有一個彎曲的身子。傳說在帝舜的時候,董父因馴養龍很好,被賜了一個氏族名叫“豢龍氏”。夏代也有馴養龍的人叫劉累,被賜了一個氏族名叫“御龍氏”。從這些傳說看,至少在堯舜禹時期,人們跟龍就有關係。

從考古發現上看,目前發現的3600年以前的龍遺存大約已有10多個。

據現有資料,最早的具有傳統龍特徵的龍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1994年發掘發現的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岩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

在先秦的文獻中也有關於龍的記載,比如在《左傳》當中談道,魯昭公29年有龍出現在晉國的城郊外。西漢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記有民間祈求龍降雨以保豐收的祀龍降雨活動,而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著名帛畫上,也有龍的形象。這表明在西漢時期,龍已經是社會生活中流傳相當廣泛的一種文化意識了。

龍的來源衆說紛紜

關於龍的來源,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一直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主要觀點有:蛇說、鱷魚說、蜥蜴說、魚說、馬說、熊說、恐龍遺存說、雷電說、龍捲風說等。

蛇說是流行最廣和最早的。早在漢代文字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就有龍為鱗蟲之長的說法。著名學者聞一多認為,“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龍即鱷魚”的觀點。旅居加拿大的古史學者許進雄認為,龍的特徵,臉部粗糙不平、嘴窄而扁長且有利齒,是鱷魚之外他種動物所無的異征。揚子鰐每在雷雨之前出現,而雨又下自空中,古人見此認為它有降雨的神能,並想象它能飛翔。而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蚌塑龍,與鱷魚很相似,也為“龍即鱷魚”說提供了佐證。

漢代:龍和帝王聯繫

現在流傳這樣一個說法,“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就是說龍與炎帝、黃帝是有聯繫的。最早將龍與炎帝、黃帝聯繫起來大約是在漢代。在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王符的《潛夫論》中都有這樣的說法。

而把龍和帝王聯繫起來,進而成為帝王的象徵,也是從漢代開始並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同樣與司馬遷有關。

司馬遷在《史記》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的母親(劉媼)在大水域邊上休息時,突然下了雷雨。劉邦的父親出來找劉媼,看到一條蛟龍盤在劉邦母親的身上。後來劉邦的母親就懷上了劉邦。

劉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國諸侯王后裔的身份高貴。為了抬高自己樹立權威,劉邦及其親信便編造了這一荒誕的故事,把自己說成是龍之子,以使人們像尊崇龍一樣尊崇他、畏懼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