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7, 2012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歷時13年、占地100公頃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終於落成。 星雲大師說這是歷史、人心的建設。 不僅為高屏地區注入文化氣息,更讓全世界因此看到台灣。

你可曾想過,幾千年後,在地球上的人類,會如何想像此刻的台灣人,如何在這個小島上生活?

2011年12月25日,位在高雄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正式啟用,將要把人類歷史的碼錶按下。從此刻開始,點點滴滴的人類歷史遺產與精神文明,將在此保留,展示給千百年的後代。

覓地至興建 歷時13年

故事要從1998年說起。

當時,被佛教徒奉為珍寶的佛陀真身舍利從印度經泰國迎回了佛光山,為世界佛教界一大盛事。為了要供奉這真身舍利,星雲大師便起心動念,著手佛陀紀念館的建設計畫。

從覓地至興建,一過就是13個年頭。 歷經人事奔波、多次工程修改以符合政府法令,占地100公頃的佛陀紀念館終於完成了。

眼看著宏偉的建築矗立在眼前,眾多珍貴歷史文物保存於其中。即將開幕前夕,有人問星雲大師:「一路上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星雲大師平靜地說:「困難,是懦弱的人才會有的想法。在勇敢的人眼中,沒有困難。」

回想一路走來,大師心中只有歡喜! 事實上,佛陀紀念館由於工程浩大繁複,設計階段就花了九年,光設計圖就畫了90幾張。後來,沒有學過建築、視力也已模糊的星雲大師,靠著自己的經驗與感覺,親自用礦泉水瓶、面紙盒和報紙排出格局,拼湊出佛陀紀念館的雛形。最後共用了114張設計圖才定案。

進入建造施工階段,星雲大師也是時時心繫工地,幾乎天天巡視。還沒有架設電梯時,幾位弟子甚至將他以輪椅抬上去。為了在制高處觀看全景,星雲大師甚至多次從輪椅上站起,在弟子的攙扶下吃力地徒步攀爬,讓弟子冷汗直冒,形容星雲大師「簡直是搏命演出!」

為什麼要耗費如此龐大工程與心力建築佛陀紀念館?星雲大師感念的是人心,他說:「捷運和高鐵是硬體的建設,佛陀紀念館則是歷史、人心的建設。」

藏品超越宗教 記錄人類歷史

2011年12月下旬,《遠見》記者跟著星雲大師與一群信徒走入佛陀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108米的巨尊佛像。另外還有供奉佛牙舍利的本館、四個常設館、四座聖諦塔及八座寶塔、菩提廣場等許多景點可參觀。

視野開闊、幅員廣大,若一時走不完,甚至備有電動車代步。然而,在這占地100公頃內的數座建築物內,有著浩然壯闊的空間,珍納的卻是最悠長的時間。 在恭奉佛牙舍利的本館地下設有48座地宮,除了珍藏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文物外,更跨越了宗教,記錄了人類的文明寶物。

其中最珍貴的是一枚鸚鵡螺化石,由一位香港信徒捐贈。這是該信徒的先生在前蘇聯開採石油時從地底挖到,經地質學家研究,推斷至少有一億年的歷史。

此外,這裡的收藏也像是一個生動的台灣生活記事本,生動記錄台灣島上的歷史。例如這裡收藏有象徵台灣1960、1970年代家庭生活的大同寶寶、第一代黑金剛手機,甚至王建民進入大聯盟時在紐約洋基球場投出的第一顆簽名球。

不過,地宮內的珍寶要被看見,要等到第一個100年後。因為這裡的規定是,地宮每100年才會開啟一座,全部開完要4800年。這就像是寫給後世子孫的信一樣,由現代的人寫,未來的人才是讀者。

星雲大師說:「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當人們分秒必爭,這裡的時間單位則是以百年為計、以千年為思量。

景點各有故事 闡述不同寓意

花兩年時間記錄佛陀紀念館興建過程,並完成《人間佛國》一書的作者潘煊,有一個很大的感觸是,佛陀紀念館的每一個景點,都說著一個故事,其實就是一部『立體佛法』。而書名就是取「佛在人心,佛國就在人間」的寓意。 例如走進園區,除了佛像外,映入眼簾的四座塔,可不只是為了美觀而已,而是象徵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苦,即是生病;集,是生病的原因;滅,代表痊癒。道,代表治病的藥方。

而大道兩旁的八道塔,則象徵著佛陀的教法「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此設計是希望民眾順著佛塔散步時,也能幫助佛教徒們思索生命的意義。

除此以外,在佛陀紀念館內還有看不完的字與畫。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星雲大師的「一筆字」。之所以稱一筆字,乃是因為星雲大師近年來因為眼睛已經幾乎看不見,一沾墨就得一筆寫完。如果一筆寫不完,就不知道要從什麼地方再開始了。「一筆字所寫的,也都是為人處世的道理,」星雲大師說。

星雲大師的弟子透露,隨著星雲大師視力愈來愈惡化,他更急迫地希望可以寫更多字助人。只要大師一揮筆,必定是四人出動。一人沾墨、一人放紙、一人念法語、一人抽紙,如同明星簽書會一樣地有效率,為的就是不絲毫浪費任何時間。目前,星雲大師不到兩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張字,每日作品在百張以上。

科技融入建築 佛像開口說話

就這樣,從建築物到收藏品,來到佛陀紀念館的人,眼見的每個字、每棟建築、甚至每一棵樹,都是在說法。

更令人驚豔的是,已高齡85歲的星雲大師,懂得善用科技,讓佛與人更親近。 怎麼設計,才能讓人感興趣?「要動,一定要動,」星雲大師強調重點。

例如在佛陀紀念館,要瞭解佛陀的一生,有先進的4D電影院上演生動故事。如果要祈福,有點燈互動裝置,只要手指以觸控螢幕寫下自己的名字,簽名的影像就會從手指下方的小螢幕飄到眼前的大螢幕,移到藥師佛旁的光明燈內,頓時綻放光明。

「原本我們只設計可以簽名,但讓名字會移動、飄到佛前的點子,是星雲大師想的,」弟子如常法師說。

以往,佛像總讓人覺得嚴肅或安詳平靜,不過進入佛教節慶區中,竟有一尊彌勒佛的嘴唇會動,且還會說:「恭喜,恭喜!」塑像中還有小孩爬在佛的身上,甚至親著彌勒佛的耳朵。當場,一群參觀的女學生驚呼:「好可愛喔!」

「一開始星雲大師就希望佛要會說話,」如常法師說,把全部工程師都嚇倒了,紛紛說不可能。但最後還是想辦法辦到了。

問平日應該沒有接觸科技的星雲大師,怎麼懂得這麼「潮」的設計?星雲大師卻只說了一句話。短,卻意味深長:「我啊,其實只是把人放在心中而已。」

建上千淨房 源於大師經驗

以人為念,也處處體現在佛陀紀念館的細節中。 2011年12月底,星雲大師親自帶著媒體團導覽。當日飄著綿綿細雨,天氣又溼又冷。

有人擔心坐著輪椅的星雲大師,是否不方便?如常法師說:「放心,在這不會淋到雨,夏天也不會曬到太陽。大師早就設想好了。」

果真,不同的建築之間,都有通道與無障礙設施。讓人在細雨之中,不用撐傘也能暢行無阻。 其實,以人為念的貼心設計,從還沒進入館內就已經開始了。一般遊覽車的入口處,有一個巴士外型的小建築十分顯眼,原來是一座「巴士淨房」(註:佛教稱廁所為淨房)。

為什麼要用巴士造型?為的就是讓巴士司機與遊客一到入口,就可以馬上找到就近的方便處。「這可比一台真正的巴士還貴呢!」星雲大師幽默地說。

一般人認為不起眼的廁所,對星雲大師來說,卻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1950年代,星雲大師剛來台灣時,在宜蘭的雷音寺弘法。當時非常窮困,沒有廁所。每次要如廁,都得走上15分鐘的路到火車站。

60年前的不方便竟然讓他感觸至今,60年後的佛陀紀念館內,竟建造了近500間以上的淨房,就是不希望讓人們排隊上廁所。殘障人士淨房,他甚至坐輪椅實地測試,以身體量距離。

「布施不一定要給錢,給人一個方便,一個微笑,也是布施,」這是星雲大師的智慧。

當文化窗口 讓世界看見台灣

「有看過的人告訴我,這裡比泰姬瑪哈陵(印度著名人類文化遺產)還美!」星雲大師笑著分享。目前,佛陀紀念館每日皆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團體參觀,國際觀光客也愈來愈多。

現年24歲的鄭琇文,剛從文藻翻譯系畢業,即擔任佛陀紀念館導覽員。

會說英、日、德文的她,分享到這裡找工作的動機,興奮地說:「因為這是一個國際化的園地!」她表示,目前已經接待過很多國外遊客。曾經有一對歐洲來的夫妻,因為一個下午看不完,甚至把行程延長了三天。

來自高雄的民眾洪先生,因為認識這裡的志工,帶著家人前來一睹為快。他聽完了導覽、吃了佛光山著名的「豆漿麵」,滿意地說:「以前覺得寺廟只是寺廟,這裡比較有文化氣息,可以提升高屏地區的文化。」

當這個世界性的佛教聖地完成,也讓台灣有了一個新地標。星雲大師表示,佛陀紀念館的展示,就是台灣光復後打拚幾十年來建設的成果。台灣很小,而佛陀是屬於全世界的,透過佛陀紀念館,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佛陀紀念館

地理位置:高雄市(乘高鐵至左營站,台鐵到九曲堂)

占地面積:100公頃

覓地至興建完成時間:1998年至2011年

建築特色:融合中國、印度風格

參觀重點:

①佛教地宮還原常設展(收藏百千年前的地宮文物)

②佛陀的一生常設展(4D科技展現佛陀故事)

③佛教節慶常設展(透過實物、場景,呈現佛教一年中的節慶)

④佛光山宗史館常設展(包含容納2000人集會的大覺堂、展出四個美術館、藏經閣(有百千萬人書寫的心經,參拜前需事先預約)

⑤佛光大佛(全世界最大銅鑄坐佛)

⑥靈山(300間參禪的洞窟)、八座寶塔、四聖諦塔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9406_1.htm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