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吟(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雖辦了那麼多年的活動,每一次活動前,我還是要跟自己對話一下:「啊!又要去享受一場心靈的SPA了,這是很愉快的事,我要帶著輕鬆的心情前去;還有,這場活動會帶給很多人精神上的支持,給他們美好的感覺,我又要去做一件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事了。」靜下心來,輸入這些愉快的信念,馬上感覺有一股願力充塞心頭,工作成了利益別人的服務,雖然一樣是扛著責任,但可以更有承擔,更有力量。
●問題來了,以解決取代抱怨
成熟是理性思惟後帶來的圓滿結果。每一次工作先有這樣的灌氣,心就不累。但其實,活動總有各種不可預期的狀況,考驗著我的心境,是不是能愈來愈成熟,而游刃有餘?
那天,有一個和學校合辦的講座,依址到了學校門口,才發現大門不見了,校園內是一片工地,堆滿了沙石、鋼筋,現場只有幾位工人坐在那兒。工人說,工地蓋一段時間了,學校師生都是從另一頭的側門進出。這下不好了,看報紙來參加的人找會場可要費一番功夫了。時間剩不到半小時,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指示聽眾從另外的方向進去,不要誤入工地找尋。趕緊交涉工頭,關閉工地大門並沿路貼紙條指示路線,大家專心手邊的事,手快腳快,直至會場。學校老師解釋,大門早已關閉二年,所以沒有想到路線問題。
活動原就有太多狀況無法預期,而且細節多如牛毛,小小缺失總會不時出現,有時不是自己的疏忽,可是它就發生了。只能不斷的在心裡練習把變數視為正常,鍛鍊「接受」,學習不必抱怨,專注地一件件解決最重要的事。
人生有些事,也是如此,無法跟誰說理去,就是要接受因緣。那時,理性的自我對話最重要,轉換想法就看平日的修鍊程度。
●進退之間,體悟順天知命的道理
一有情緒,就要找出情緒背後的想法,以反向思考打破慣性的認定,有意識的轉換,讓自己內在釋然、安定。
我經常問自己:「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把我從繁雜中拉回來,讓我保持清明,不時緊緊扣住核心目的,就能避免被中途的煩瑣絆住。「活動是要帶給大家心靈的活水啊!這才是需要念茲在茲的,過程中的一些枝枝節節就都是小事啦,何須在意呢!」
理性是對心理有意識的分析及調整,讓自己有安定的情緒,以及清明的判斷及選擇。
有一次,演講進行到中場,我看到聽眾從後門溜走了大半。我望向老師,他講的實在很賣力,準備的投影片也很多,我對自己說:「老師已盡力了這就好了!其實那麼多內容,聽眾一定有聽進一句話,這就值得了。」這樣一想,心裡安定多了。
靜下心,理性去想,心境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是再深一層往內去看,看清自己認定的價值信念,更是重要,它主宰我們的選擇判斷,支配我們的行為。
所謂生活自在、修養很好的人,他們不只有一般人「進」的生活哲學,積極、進取、努力追求,同時也深懂「退」的哲學,隨緣、順服、無為、捨得,「進」「退」合宜展現,中庸平衡。
人是多麼渺小,有其侷限,只要是人做的事,就不可能完全圓滿,其中有其機緣、因緣,就是天命,學習信服天命,學習在失敗中看見意義,模糊得失的分界,有這樣的信念,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逆境。人在失意的時候,退的生活哲學尤其重要,可以療傷止痛,幫助我們安然度過。
●行為改變,從利益眾生思維出發
有位很有修持的長者,我問他:「您出書的版稅是怎麼算的?」他說:「我不是很清楚,我從不和人談版稅的,別人認為該給我多少,我就拿多少。」我非常驚訝,為什麼這麼想呢?是什麼價值信念呢?聯想到以前聊天中他曾說過:「我的人生態度是“寧人負我,我不負別人”,我從不和別人爭,我能給的,就儘量給,別人想要的東西,我就給他。」
一位很專注修行的朋友,問他:「你讀了那麼多經典,為何不找一僻靜之處閉關修持?」他說:「成就自己有什麼重要呢?自己修持,只是自利;那活著對這個社會有什麼利益?只是等死罷了;生命是來利益眾生的,這最重要。」
我對他在工作上是如何管理感到好奇,在他身邊做事的人說:「他從不管我們。可能是因為他要求我們做的,不會讓我們感受到壓力。」看他經常笑口常開,溫溫地說話,以為他生活如閒雲野鶴,事實是他工作非常忙碌,寫書、修稿、演講的邀約不斷,有求必應下,一年365天沒有假日,假日也是在辦公室趕稿或上課。
看他的生活及為人,一方面很積極努力,「進」的生活哲學表露無遺;一方面他又隨順、不爭、無為,「退」的氣質又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有清楚的價值認定:「人生是要來利益眾生的。」所言所行自是流露其一貫性的態度。要成就理想中的自己,要先去看見並確認自己的價值觀,這深深影響我們一生的行事原則及表現。
對己能自在任運而行,對人能柔軟包容,不是理性思惟出來的,那是內在氣質自然的流露,但凡夫如我,沒有這等修養時,就按部就班,從一步步覺察自己的情緒來了解自己的信念,理性思維,轉換想法,讓身心和諧安定。
(Thank you to Sister Hung for rlay of this articl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