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仁全、高宜凡
自從「京都議定書」在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發表,並於2005年2月正式生效後,就象徵全球將進入另一個新時代。加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2006年5月發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國際上引起大轟動,近一年來全球抗暖化議題,可說熱到最高點。人類文明已經從燃燒大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氣等石化能源的「高碳時代」,轉變到倚賴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的「低碳時代」,甚至走進「無碳時代」。
氣候異常將造成全球2.4兆的經濟損失
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速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在氣候變異、環境生態的改變,更會造成新疾病的產生與擴散、海平面上升、沙漠面積擴大等,甚至會危害人類生命。
地球暖化已經改變了地球生物的命運,就連商業經濟活動也受到它的威脅。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去年底應英國政府所做的暖化報告《Stern Review》中指出,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氣候異常,如颶風、洪水、乾旱及熱浪等現象日益增多,將造成全球總生產毛額(GDP)減少1%到5%,約為3680億英鎊,相當於2.4兆元台幣的損失。
史登認為,為防止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唯一可做的就是減碳。他提醒,如果我們沒有做任何減碳的努力,在2035年即可看到大氣層含二氧化碳量為550ppm,是工業革命前的兩倍,也超過現在430ppm甚多。屆時,全球溫度將較今日再上升2度的機率達到75%,甚至高過99%。
京都議定書明定38個工業國及歐盟減碳標準
減碳不只是救地球,更是減少個人、國家財務損失的最直接方法。英國政府早在2003年就揭示其新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建構一個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為這一波全球經濟社會轉型的新趨勢,清楚地做了宣示。白皮書中開宗明義即說:英國要在205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準再大幅降低60%。
「京都議定書」中也明訂,38個工業化國家及歐盟要以身作則,在2008到2012年間,將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該國1990年時的排放量水準,並再降低5.2%。綜合種種因素,國際間一場減碳大作戰正式宣布開打。
商品化∕碳補償、碳禮物、碳權、碳交易……
進入低碳時代,各種具備減碳概念的新興行業、產品、稅則等,也紛紛問世。在英國就發展出個人碳平衡(Carbon Balance)交易。十餘家碳權公司相繼成立,如Climate Care或Carbon Footprint。它們提供網路訂購碳補償(Carbon Offset),以平衡你排出的二氧化碳量。
不止在英國,在澳洲、瑞典等歐洲國家,有愈來愈多的人購買碳禮物(Carbon Offset Gift)做為生日或聖誕節禮物。英國還打算發行碳信用卡,建立個人的碳配額交易市場。例如倫敦早在2003年開徵「進城費」,週一至週五早上7點到下午6點,每輛汽車進城得付8英鎊,但若是開著環保車卻不需繳納。短短四年,倫敦進城車輛已經減少二成。今年5月,紐約也宣布跟進,即將在曼哈頓市中心開徵塞車稅,並預計五年內把1萬3000台計程車,全部換為油電混合車。
低碳投資也已成為台灣人投資的新顯學。去年10月,國內第一檔同時投資替代能源、水資源及環境汙染控制三大綠能產業的德盛安聯全球綠能趨勢基金甫上市,不到六個月,募集額度已達上限328億元。
低碳變黃金,從企業到個人都能實踐
減碳風從國外吹到國內,引起空前大流行。除了是為了拯救地球繼續暖化危機外,更多的企業與個人也都體會到減碳可帶來好處。
首先,減碳能省錢。行政院能源局8月表揚24家公民營機構及學校在減碳上傑出的成效,共有包括中鋼、中油、中華汽車、台積電及統一實業等,一共減了22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600座大安森林公園節省8.5萬公秉油當量,換算金額省下了8億元能源成本。
統一超商今年7月開始在全台超過4000家門市,從每日凌晨1點起,全面關閉騎樓燈和橫式招牌燈,預計每月可省下77萬度電力,減少約491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如此節能效果,相當於一天減少2萬7206輛小客車的碳排放。
碳交易市場蓬勃發展,2006年達300億美元
其次,減碳不只省錢,減碳還可以賺錢。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開發中國家企業可進行減碳工程,減下的碳量還可轉賣。根據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今年5月的最新統計,2006年全球碳交易規模已達到300億美元,相較於2005年的100億美元,成長了兩倍,顯示碳交易市場正在快速成長中。
除了省錢與賺錢外,低碳會風行,也是因為全球石油正快速消耗殆盡中,讓愈來愈多人覺醒到必須開發替代的低碳能源。
高油價時代,投資替代性能源的報酬可期
貴,都讓各國積極投入再生能源開發。巴西是目前最成功將石油倚賴度大幅下降的國家,兩次石油危機讓巴西提早發展自有能源,藉著廣大土地種植甘蔗以換取生質能酒精,降低對石油倚賴。
目前生質酒精占巴西四成的能源用量,500餘萬輛汽車都能使用酒精汽油做為能源上路。就連台塑王永慶之子王文洋也看好此商機,打算從巴西進口生質酒精來台灣販售。相同的思惟也發生在台灣,政府近來推動生質柴油、生質酒精,期減少石油倚賴度,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很難想像碳竟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及商機。清大經濟系教授黃宗煌說,「企業如果還沒體認到碳的威力,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碳排放規定一定會愈來愈嚴格,企業要將碳成本列為經營成本之一,否則會倒大楣。
碳不再是廢物,低碳變黃金,時代正式來臨。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