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09, 2007

讓孩子作他自己

文/彭明輝(大學教授)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實在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老話。如果為人父母者對人生的目標與做人的意義,有極為偏頗、狹隘的觀念,勢將成為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最大禍害。

如果我們真的關心下一代,應先教他學會「贏」,還是先教他坦然地面對「輸」?我們真的要像培養「鬥犬」一樣地去培養下一代嗎?
 
不要太早對孩子下定論
 
教育不是撰寫電腦程式,也不是在訓練狗。狗都有它的意志和不可改的習性,何況是人。我們不應該期望小孩鉅細靡遺地接受我們所有的要求,也不應該期待他們隨時都能符合我們的生活節奏。並且,每個小孩都應該多少容許他一些出入和犯錯的機會。

因為,小孩子是未經社會制約的有機生命,他們用成人世界無法清楚瞭解的方式在感受這個世界,也以自己摸索出來的方式,在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回應外界;他們的成長節奏和次序因人而異,絕對不是我們可以準確預期和嚴格地加以規範的。因此,教育不能用福特汽車的量產模式來進行,孩子的學習成效與學習能力,也沒有辦法用工業生產的品管程序來檢證。

面對孩子,我們只能不預設立場地給他所有的教育機會,而不要去判定誰有希望或誰沒有希望。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什麼時機,在什麼場合,你會因為那一句話,或那一種神情,對哪一個孩子,造成哪一種影響!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都把事業上那一套「投資成本效益分析」的僵固心態帶到家庭教育,用來逼迫學校老師走回升學主義的老路。

我經常聽到自以為是菁英的父母,用這樣的方式談他自己的孩子:「我們家老二比老大聰明,老大學什麼都慢,以後只要勉強大學可以畢業就好了;倒是老二,我們很有信心,以後念什麼都行。」

聽到這種論調,我總為他們的孩子悲哀。孩子總是會感覺到父母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叫一個孩子在這種宣判下活著,情何以堪?其實在我眼中,看似聰明的那一個,或許只是比較精靈和擅長討好大人,會專心用成績來換取父母的疼愛,倒是那個步調看似較慢的,或許思考比較深入、有責任感,能默默地關懷同學,獨立性強,比較有機會發展出屬於他自己所喜愛的學問呢。

這兩種小孩,如果要我挑一個當未來的研究生,我寧可要那獨立性強而肯為自己讀書的那一個;至於那個為了掌聲而讀書的,我實在擔心他的某些聰明隨時可能會轉為投機,直到掌聲停止的時候,他也恐怕就沒有多少動力持續下去了!
 
看淡輸贏認真過好日子
 
說真的,人的剛強能有幾時?如果連一時軟弱,想稍作休息都不可以的人生,又有什麼真正的幸福可言?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一心只想培養子女在市場保持「贏」的能力,卻因此排擠掉他們在其它方面能力的成長,尤其是「輸」的能力。這些父母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過:一個只懂得贏而不懂得輸的人,一輩子在「更上層樓」的野心裡過活,胃口可能愈變愈大,以致於再多的財富和成就都無法滿足他。這樣的人生看似「積極進取」,其實不然,因為人到底不是機器,不能夠不眠不休地進行生產,否則不是把自己的身體累垮了,就是因為挫折太多、太大而一蹶不振。

人受到挫折可以有很多種釋懷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可以坦然面對的方式。譬如說,「盡力就好,成敗自有天數」,這會不會比較接近事實也更為健康的一種人生態度?

如果教育的過程不是讓一個人胸襟更開敞,眼界更遼闊,教育的首要功能豈不是全然廢弛,退化成不同等級的「職前訓練所」?為人父母者,在子女的「人生大事」上,能不格外自省嗎?

多年來,我一直秉持著這樣的信念:要確保子女在現實上無不虞匱乏,他們需要的不是爭強鬥勝的能力和心理準備,而是健康的身體、對各種職業同等的尊重,和樸實誠懇的待人態度。這樣子,即使有一天他必須以勞力養家,也不會造成心理上的困擾,而且還會因為待人的誠懇,而得到周遭人真心的敬重。

其次,我會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虛榮、不好面子,生活中的快樂來自於「自得其樂」,別人對他們的尊重與感情,來自於他們對待人的真誠關懷與熱情,而不是和別人比輸贏的能力。這樣的話,他對物質的需求與欲望,就會回復到人最自然的「需要」,而不至於把寶貴的一生,浪費在貪婪無盡卻無法「享有」的搜括上。

最後,我希望能不時引導他們去發現身邊隨手可得的喜悅和歡樂,使他們隨著年紀的增長,有愈來愈多的「快樂的能力」(不管是簡單的或複雜的)。如果他們真的能在成長過程中培養出這些「素質」,那麼,不管他們的智力高低,都有能力真正去享受自己工作的所得;而不管他們的工作所得是高或低,也能夠「自得其樂」。有這些性情做保障,不管他們未來從事什麼工作,選擇的是什麼行業,收入與地位是高或低,都可以從生活裡得到源源不盡的喜悅。
 
打開心結天地更為寬廣
 
人生之所以艱難,多半是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如果能把沒必要的心結一一打開,不但人生的道路對我們而言是極其開闊的,而且不管我們的子女是否聰明傑出,我們也可以在聯考、學歷、收入和社會地位之外,看到一大片屬於他們的廣大天空,因而可以放心地讓他們從小就自由翱翔。

反之,如果我們解不開自己的心結,自然會以「愛的名義」,用同樣的煩惱去捆綁他們,結果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一個人可以悠遊的天地有多廣,不是看他的財富有多少,而是看他的胸襟有多開闊,看他「有感覺」的世界有多寬敞。只要我們分得清楚什麼是人生中重要的,以及什麼是次要的,人生的道路其實是非常地開闊的。

(感謝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