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聽聞、思惟、實踐

法王每天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策發動機

人間菩薩的性格 常常接觸道場的人,對於「菩薩」這個稱呼,似乎不陌生。有些人被稱為「發心菩薩」、「義工菩薩」甚至年長者尊稱為「老菩薩」,年幼者亦可稱為「小菩薩」。在佛教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這些凡間不去,但常是發心、發願之後,卻沒兩下遇到種種困擾,就讓人退失初發心與發願。

一般人在實踐利益他人或慈悲待人、待動物等,最終總是想擁有什麼,或是想看到好的回應,不小心就會墮入求不得苦的深淵,例如,沒人緣、好心被雷打到等皆是,甚至於讓被關愛的人或動物,感受到被愛的、被關懷的很辛苦,就是生不起感恩心,有條件的給予,只是造成他人更沉重的心理負擔,反而心生畏懼。有心想當人間菩薩的人,真該審慎思考該培養什麼樣的性格,才能保任這顆可貴的菩薩心腸!

樂利他的性格

古德說:「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對身邊的動物是如此,何況對人?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總是遷流變化著,昔日的盟友,可能變成今日的敵人。人我之間,就在計較、比較中,或是在自以為恆常不變的感覺中而弄得烏煙瘴氣、紛爭不斷。然而,有心當人間的大菩薩們,沒有真的願意空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遺憾,相信人都會改變的,故也不忍心為任何一位眾生貼上標籤,更害怕因此驕縱了任何一位眾生,故當今有許多關懷下一代獨立能力的專家們指出,唯有苦難教育,才能成就下一代獨立自主的精神,未來更具有競爭力與較好的出路。因此,《方廣大莊嚴經》說(大正三、五四五上):「成熟眾生是法門,不著己樂利他無倦故。」

在《信佛功德經》中提到(大正一、二五七下):「世間所有愚癡凡夫,貪諸欲樂,勞苦己身,求無義利;諸佛如來,於此不然,唯樂利他,非求自樂。」此中雖「非求自樂」,但也非自討苦吃。只是愚癡凡夫因貪愛種種欲樂而一直窮忙於無意義的利益中;而諸佛菩薩明白唯有真正的樂於利他,不以自樂做為首要目標。就像《大丈夫論》中所說的(大正三○、二六四上):「知利他樂即是利己樂…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快樂,見他苦時如自己苦。」才是真正的上等人。

(感謝立台師兄轉寄此文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