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家同
我一直很喜歡好吃的麵包,清大門口有好幾家麵包店,我每家都去過,哪一家有哪一種好吃的麵包,我都知道。
最近幾個月來,有不知名的人送麵包給我。送的人是一位年輕人,我住的公寓管理員問他是誰,他不肯說,他說他的老闆是李老師的忠實讀者,風聞李老師喜歡吃麵包,所以就送來了。
這些麵包果真高級,就以法國麵包為例,送來的法國麵包非常地軟,可是皮都是棕色的,看上去好看,吃起來好香好軟,還有一種大型像蛋糕的麵包,也是相當地軟,口感奇佳,這種超軟麵包,有一層棕色的麵包皮,上面撒滿了糖粉,可以切成一片一片來吃,裡面的葡萄乾散佈得非常均勻。切成厚片,或是薄片,都一樣好吃,我在全台灣各個麵包店去找,都沒有找到這種麵包。
有一天,我開車回家,看到那一位年輕人。正要騎機車離開,我偷偷地尾隨其後,好在他走的路沒有什麼車子,我居然一路上都盯住了他,也找到了那家麵包店 。
我停了車,走出車子,迎面就是撲鼻而來的法國麵包的香味,當時是下午五點半,也是通常法國麵包出爐的時候。我進了店,正好看到一位大師傅拿了一大盤才烤好的麵包出來上架。我猜他是大師傅,因為他身穿白衣,頭上還戴著一頂烘焙廚師專門戴的帽子,年紀很輕。
廚房門又打開了,這回送出來的,是法國麵包,我看到有人將這些新烤好的麵包,小心地包裝進一家印有某某大飯店的紙袋裡,顯然這些是要送到那家大飯店去的。果真,店門口有一輛來自那家大飯店的車子,正在等著接收這批麵包。
法國麵包運走了,大師傅忽然注意到我。他問我是不是李老師,我說是的,他說老闆關照,如果李老師來,就要接受特別照顧。他開了一扇門,叫我進去坐,我發現這間房間佈置得好舒服,各種布娃娃散在各地,中間有一張小圓桌,桌子上鋪了印有碎花的桌布,也有一瓶花,這位大師傅順手將花拿開,叫我等一下。我坐在小圓桌旁邊,看到外面一棵樹的影子,正好斜斜地灑在窗子上,這扇窗是有格子的那一種,窗簾是瑞士白紗,看來這家店的老闆很有品味。
大師傅拿了一個銀盤子進來了,原來他準備了一套下午茶來招待我。茶是約克夏紅茶,點心不是麵包,就是餅乾。茶壺、杯子和盤子都是歐洲來的瓷器,我真想拿起來看看是什麼牌子的。大師傅陪我一起享受,因為這些食物才出爐,吃起來當然是滿口留香,但是大師傅說,還有更精采的在後面。
精采的是什麼呢?是一種烤過的薄餅,捲起來的,裡面有餡,我一口咬下去,發現薄餅裡有餡的汁進去了,餡已經很好吃,因為餡汁進入了薄餅裡,餅本身也好吃得不得了,我問大師傅,這個餡究竟是什麼?他忽然賣起關子來,他說這是要保密的。可是他透露一件事,他幾乎每天都換餡,我雖然笨,也懂了,他用蔬菜和碎肉做餡,然後再放一些醬進去,我猜這些蔬菜,都是切得碎碎的,而且一定要有汁。他還告訴我一件事,他這一種餅是用炭烤的。他說不用炭烤,決不會如此之香,烤的時間不能太長,以防太多餡汁浸入薄餅,這樣餅就太軟了。
當我在又吃又喝的時候,我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原來大批食客也在享受每天出爐一次的烤捲餅。大師傅告訴他們,每天只出爐一次,現烤現賣,也不准外帶,因為這種餅冷了就不好吃了,每人只能買兩塊,但是老闆免費招待咖啡或紅茶,我都不敢問價錢,我想凡是免費招待茶或咖啡的食物,一定不會便宜。我看了一下這些食客,都是新竹科學園區工程師樣子的人,有一位還告訴別人,他吃了以後要趕回去加班,這些食客也很合作,吃了以後自動將店裡恢復得乾乾淨淨。
我對這家店的老闆感到十分好奇,就問大師傅能不能見到他,大師傅說他一定肯,叫我在一張沙發上休息一下,他去找老闆來。
老闆還沒有來,卻來了一個小伙子,他拿了一個大大的信封進來,說老闆要我看一下。我拆開信封,裡面全是算數的考卷,考的全是心算的題目,比方說,15×19,答案就寫在後面,學生不可以經過一般的乘法過程,而必須經由心算,直接算出答案出來。
我想起來了,十年前,我教過一個國小的學生,每一次教完了,他就要做心算習題,一開始他不太厲害,後來越來越厲害,數學成績也一直保持在九十五分左右,可惜得很,他小學畢業以後,就離開了新竹,我再也教不到他了。他家境十分不好,我也陸陸續續地聽到他不用功念書的消息。我雖然心急如焚,但鞭長莫及,毫無辦法。我曾經去看過他一次,還請他到一家飯館去飽餐一頓,那時他國一下學期。我勸他好好念書,至少不可以抽菸,不可以打架,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嚼檳榔。他都點點頭,說實話,我只記得他當時叛逆得很厲害,一副對我不理不睬的模樣。
這個孩子後來沒有升學,我聽到消息以後,曾經寫過一封信給他,第一勸他無論如何不要去KTV做事,第二勸他一定要學一種技術,這樣將來才能在社會立足。我雖然寫了好幾封信給他,他卻都沒回。
就在我回憶往事的時候,老闆走進來了,原來大師傅就是老闆,也是我當年教過的學生。他說他進入國中以後,因為家境非常不好,不僅沒有錢補習,有時連學雜費和營養午餐費用都交不起,他知道他絕對考不上公立中學,也絕對念不起私立高中,只好放棄升學了。他很坦白地告訴我,他是很想念書的,但是家境不好,使他無法安心念書,有一次他跑進清華大學去玩,看見那些大學生,心裡好生羨慕,回家居然在夢中夢見自己成了大學生,醒來大哭一場。
因為家境不好,後來又不想念書,他的確有一陣子很自暴自棄,還好他的導師一直很關心他,他才沒有變得太壞。但是國三的時候,眼見其他同學都在準備考高中,他卻絲毫不管。表面上他假裝滿不在乎,心裡卻沮喪得厲害。
就在這個時候,他收到我的信,他以為我會責備他放棄升學的,沒有想到我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我只是鼓勵他要有一技之長,他想起我曾帶他去一家飯館吃飯,吃完以後在架子上買了一大批麵包送他,他到現在還記得那批麵包有多好吃。
國中還沒有畢業,他就跑去那家餐廳找工作。也是運氣好,他一下子就找到工作了,從此以後,除了當兵的幾年以外,他就一心一意地學做麵包,兩年前,他自己創業,開了這家麵包店。
他說他常常參加旅行團去國外旅遊,除了遊山玩水以外,他也注意外國人做麵包的技巧。他在俄國發現了俄國人大而圓的麵包實在好吃,也好看,可是不知向誰拜師。後來他靈機一動到哈爾濱去拜師,那裡很多麵包店專門賣那些又大又圓的俄國麵包,那位大師傅知道他是遠從台灣來的,決定傾囊以授,所以他學會了做俄國麵包,前幾天有幾位俄國工程師來他的店,比手劃腳地讚美他的手藝。他在哈爾濱也學會了不少俄國菜,他說他過一陣子會請我吃他做的真正的羅宋湯。
至於烤捲餅,是他在土耳其學來的,在土耳其,這是街上小店裡供應的小吃,有錢人並不會對這種餅有什麼興趣,認為這種食味不登大雅之堂。他回來以後試做,發現中式的餡最適合國人的口味。有一次他用雪裡紅和碎肉放在餅上烤,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他告訴我他今天的晚餐是法國麵包夾雪裡紅肉絲,這也是他自己發明的,他帶我去他的廚房看他燒的湯,羊腿洋蔥湯,我當場弄了一碗喝掉,他說這是在新疆學來的,我從來沒有想到羊腿湯如此好喝,一點騷味都沒有。
我的學生雖然從來沒有回過我的信,卻始終對我未能忘情,他之所以不回信,是因為當時正好是青少年叛逆期。有一天他向他太太提起我,他太太建議他經常送麵包去給我。他也一直有一種預感,總有一天,我們兩人會見面的。
對我而言,這簡直是恍如隔世了,自從他畢業以後,我就和他失去了聯絡。我當然一直記掛他,怕他因為沒有念好書而三餐不繼。沒有想到他現在生活得如此之好。我當年勸他要學得一技隨身,他現在豈止一技隨身,他應該是絕技隨身了。
在我要離開以前,我又考了他幾題心算的題目,他都答對了。他送我上車的時候,問我:「李老師,你有好多博士學生,我可只有國中畢業,你肯不肯承認我也是你的學生呢?」我告訴他,他當然是我的學生,而且將永遠是我的得意高徒,我只擔心他不把我當老師,畢竟我只是他的家教老師而已。
他知道我將他看成我的學生,露出一臉燦爛的笑容。這個笑容帶給了我無比的溫暖。我其實什麼也沒有教他,只教了他兩件事,「不要學壞,總要有一技隨身」,沒有想到這兩句話如此有用。
【 2003-10-31/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
(The owner of this blog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 errors, or inaccuracies of its content) (有緣千里來相逢,本網站文章並無意涉及個人,歡迎對號入座)
Tuesday, October 31, 2006
三個關鍵,截斷孩子自殺意念
文/鄧惠文
18歲的她被帶來看鄧惠文醫師時,已經自殺17次了。她自殺並不是玩假的,每一次都是執意尋死,因為家人全天候守著她,才把她救回來。
她是獨生女,家境不錯、容貌清秀、青春正漾,但一開口「我沒什麼好談的,我只是不想花力氣活下去。」
她知道自己一直會讀書到國立大學畢業,再上研究所,然後在公家機關上班。她知道自己長得美,家境不錯,一定會找到一個男生娶她,然後生小孩,從此日復一日。
「我已經料到我的一生了,妳告訴我,我為什麼要活著?」鄧惠文那時還是資淺的住院醫師,一時語塞,囁嚅地回答:「我不知道,我會回去問我的老師。」
鄧惠文在那女孩回診前的一星期,每天左想右想,她還真的去問教授,教授回答:「妳當然無法回答哲學性問題,但妳可以想想妳的職責是什麼?」
一星期後,那女孩回診,鄧惠文對她說:「我真的很認真想了一個星期,我也去問了我的老師,我沒有答案。但我是醫生,我的職責就是留住妳的生命,所以我要妳住院。」
但在住院期間,那女孩還是解開鋼架爬窗逃脫,鄧惠文在後面追,她回頭看著鄧惠文說:「來呀,醫生妳來呀!」
鄧惠文醫師是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現職是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研究專長為女性身心醫學。由於長期從事臨床工作,有一肚子的故事。
她一劈頭就說,孩子的生命不全是家人可以決定的,父母要先跳脫「是不是我的錯」的想法,才能進一步討論自殺。
舉例來說,有人以為教養太過自由或太過壓抑才導致孩子自殺,但事實並非如此。曾有家長管束小孩談戀愛,小孩因此反抗割腕;也有家長放手讓小孩談戀愛,小孩卻因失戀而自殺。
不論放不放手,孩子都可能離開。既然如此,孩子的自殺可以預防嗎?
「當然可以預防,而且一定要預防,」鄧惠文揚聲道。
她翻轉筆記本,畫了一個圖,解釋自殺的流程,圖中方框就是截斷自殺意念的關鍵。
協助孩子解讀壓力
不是只有成年人會有壓力,年輕人也有他們的壓力。問題不在壓力,而是如何解讀壓力。
當發生一個壓力事件,如他被迫選擇不喜歡的科系或被迫補習,孩子只用單一的思考模式或價值觀,也就是他只能用一種方式去解讀事件時,就是一種危險,他們會覺得事情無法改變、無法解決,所以想用自殺去停止。
所謂「當上帝關上一扇門,一定會開另一扇門」,大人可以努力的是讓孩子有廣角看到其他的門。
例如,孩子覺得功課壓力大,活著沒意思,家長可以回問:「一定都要讀書嗎?」或是「我沒走過不讀書的路,我們可以一起來摸索。」麻煩的是,父母自己常常就只有單一價值觀,如「升學是一定要的」,所以當孩子在一個地方跌倒時,沒辦法看到其他希望。
協助孩子處理情緒
到下個階段,孩子遇到壓力後,產生了負面情緒,要教會孩子觀察情緒、拆解情緒。
情緒像個溫度計,會有波動。學會自我觀察,就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什麼事會讓自己有情緒。
鄧惠文在門診中很常遇到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都說不想唸書,但他不知道為什麼不想唸書,也不知道唸書要做什麼。
下一步要拆解負面情緒。如孩子遇到一個考試,非常擔憂,其實可以坐下來,在紙上寫「我怕什麼?」,怕考壞,「考壞會怎樣?」也許會被退學,「退學會怎樣?」重考罷了,一步步地想,了解自己最可能跌倒的地方,也從中找到最想增強的力量。
讓孩子信任你,知道你永遠支持他
聽起來像陳腔濫調,但和孩子建立信賴關係非常重要。當孩子遇見麻煩時,他會知道無論事情多麼無望、多麼棘手,他知道他可以信賴你,你會了解他,也會有方法解決。
那個求死的女孩後來怎麼了?她活下來了,還結了婚,即將有小寶寶。怎麼辦到的?
誠實地講,我沒有秘方。我只是給她穩定、充沛的關愛,她知道茫茫人海中有一個人有那個心,陪她走那一關,」鄧惠文說。
18歲的她被帶來看鄧惠文醫師時,已經自殺17次了。她自殺並不是玩假的,每一次都是執意尋死,因為家人全天候守著她,才把她救回來。
她是獨生女,家境不錯、容貌清秀、青春正漾,但一開口「我沒什麼好談的,我只是不想花力氣活下去。」
她知道自己一直會讀書到國立大學畢業,再上研究所,然後在公家機關上班。她知道自己長得美,家境不錯,一定會找到一個男生娶她,然後生小孩,從此日復一日。
「我已經料到我的一生了,妳告訴我,我為什麼要活著?」鄧惠文那時還是資淺的住院醫師,一時語塞,囁嚅地回答:「我不知道,我會回去問我的老師。」
鄧惠文在那女孩回診前的一星期,每天左想右想,她還真的去問教授,教授回答:「妳當然無法回答哲學性問題,但妳可以想想妳的職責是什麼?」
一星期後,那女孩回診,鄧惠文對她說:「我真的很認真想了一個星期,我也去問了我的老師,我沒有答案。但我是醫生,我的職責就是留住妳的生命,所以我要妳住院。」
但在住院期間,那女孩還是解開鋼架爬窗逃脫,鄧惠文在後面追,她回頭看著鄧惠文說:「來呀,醫生妳來呀!」
鄧惠文醫師是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現職是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研究專長為女性身心醫學。由於長期從事臨床工作,有一肚子的故事。
她一劈頭就說,孩子的生命不全是家人可以決定的,父母要先跳脫「是不是我的錯」的想法,才能進一步討論自殺。
舉例來說,有人以為教養太過自由或太過壓抑才導致孩子自殺,但事實並非如此。曾有家長管束小孩談戀愛,小孩因此反抗割腕;也有家長放手讓小孩談戀愛,小孩卻因失戀而自殺。
不論放不放手,孩子都可能離開。既然如此,孩子的自殺可以預防嗎?
「當然可以預防,而且一定要預防,」鄧惠文揚聲道。
她翻轉筆記本,畫了一個圖,解釋自殺的流程,圖中方框就是截斷自殺意念的關鍵。
協助孩子解讀壓力
不是只有成年人會有壓力,年輕人也有他們的壓力。問題不在壓力,而是如何解讀壓力。
當發生一個壓力事件,如他被迫選擇不喜歡的科系或被迫補習,孩子只用單一的思考模式或價值觀,也就是他只能用一種方式去解讀事件時,就是一種危險,他們會覺得事情無法改變、無法解決,所以想用自殺去停止。
所謂「當上帝關上一扇門,一定會開另一扇門」,大人可以努力的是讓孩子有廣角看到其他的門。
例如,孩子覺得功課壓力大,活著沒意思,家長可以回問:「一定都要讀書嗎?」或是「我沒走過不讀書的路,我們可以一起來摸索。」麻煩的是,父母自己常常就只有單一價值觀,如「升學是一定要的」,所以當孩子在一個地方跌倒時,沒辦法看到其他希望。
協助孩子處理情緒
到下個階段,孩子遇到壓力後,產生了負面情緒,要教會孩子觀察情緒、拆解情緒。
情緒像個溫度計,會有波動。學會自我觀察,就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什麼事會讓自己有情緒。
鄧惠文在門診中很常遇到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都說不想唸書,但他不知道為什麼不想唸書,也不知道唸書要做什麼。
下一步要拆解負面情緒。如孩子遇到一個考試,非常擔憂,其實可以坐下來,在紙上寫「我怕什麼?」,怕考壞,「考壞會怎樣?」也許會被退學,「退學會怎樣?」重考罷了,一步步地想,了解自己最可能跌倒的地方,也從中找到最想增強的力量。
讓孩子信任你,知道你永遠支持他
聽起來像陳腔濫調,但和孩子建立信賴關係非常重要。當孩子遇見麻煩時,他會知道無論事情多麼無望、多麼棘手,他知道他可以信賴你,你會了解他,也會有方法解決。
那個求死的女孩後來怎麼了?她活下來了,還結了婚,即將有小寶寶。怎麼辦到的?
誠實地講,我沒有秘方。我只是給她穩定、充沛的關愛,她知道茫茫人海中有一個人有那個心,陪她走那一關,」鄧惠文說。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裡生下了我。
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裡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裡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裡,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裡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 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
(感謝Phoebe 師姐轉寄此文章)
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裡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裡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裡,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裡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 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
(感謝Phoebe 師姐轉寄此文章)
Monday, October 30, 2006
破窗效應
文/洪蘭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
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髒,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台北市在未推行垃圾不落地時,街口轉角若有一包垃圾在地上,不出二個小時,那個地方就堆成垃圾山了。
我每次看到這種情形都想起古人說的:「毋以惡小而為之」,一點小壞事,覺得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開始做了以後,它就改變你的心態,使你以後敢去作姦犯科。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髒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裡,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
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沈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沈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乾淨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最近,我看到台北市開始在街頭巷尾種花,我覺得很高興。荷蘭就是這樣開始的,但願不久台北的市容也能像歐洲一樣「春城無處不飛花」。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
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髒,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台北市在未推行垃圾不落地時,街口轉角若有一包垃圾在地上,不出二個小時,那個地方就堆成垃圾山了。
我每次看到這種情形都想起古人說的:「毋以惡小而為之」,一點小壞事,覺得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開始做了以後,它就改變你的心態,使你以後敢去作姦犯科。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髒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裡,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
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沈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沈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乾淨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最近,我看到台北市開始在街頭巷尾種花,我覺得很高興。荷蘭就是這樣開始的,但願不久台北的市容也能像歐洲一樣「春城無處不飛花」。
Sunday, October 29, 2006
用心理解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普賢菩薩教用藥
普賢菩薩雲遊時,善財童子來參訪,普賢菩薩看到善財童子很有慧根也很可愛,對追求佛法又很虔誠,所以把他留在身邊來教育他。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很多出世間法、處世間法,包括用藥的知識。
有一天,普賢菩薩向善財童子說:「你提一個袋子到山上去,看哪一樣是藥,就把它採回來。」
善財童子一大早出門,繞了一大片山林,回來時袋子卻是空的。普賢菩薩問:「你出去一整天,為什麼空著袋子回來呢?」
善財童子說:「從我出門開始,沿路所看到的不管是花、草、樹或是石、土,都有獨特的材質和藥性,這麼多的東西如何帶回來呢?」
隔天,普賢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說:「你再出門去找,哪種東西不是藥,就帶回來。」善財童子揹起袋子出門,直到太陽下山,又空著袋子回來。
普賢菩薩問他究竟為什麼?善財童子回答:「雖然萬物皆有藥性,但若不針對病症下藥,每一樣都不算是藥,如此,那麼多的東西要如何拿回來呢?」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理解,如果用心,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不論是形象或聲音,何者不是在向我們現身說法?如果不用心,不管聽了多少法,看了多少事相,都無法領悟真理。」
1997.4.1衲履足跡夏之卷
普賢菩薩雲遊時,善財童子來參訪,普賢菩薩看到善財童子很有慧根也很可愛,對追求佛法又很虔誠,所以把他留在身邊來教育他。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很多出世間法、處世間法,包括用藥的知識。
有一天,普賢菩薩向善財童子說:「你提一個袋子到山上去,看哪一樣是藥,就把它採回來。」
善財童子一大早出門,繞了一大片山林,回來時袋子卻是空的。普賢菩薩問:「你出去一整天,為什麼空著袋子回來呢?」
善財童子說:「從我出門開始,沿路所看到的不管是花、草、樹或是石、土,都有獨特的材質和藥性,這麼多的東西如何帶回來呢?」
隔天,普賢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說:「你再出門去找,哪種東西不是藥,就帶回來。」善財童子揹起袋子出門,直到太陽下山,又空著袋子回來。
普賢菩薩問他究竟為什麼?善財童子回答:「雖然萬物皆有藥性,但若不針對病症下藥,每一樣都不算是藥,如此,那麼多的東西要如何拿回來呢?」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理解,如果用心,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不論是形象或聲音,何者不是在向我們現身說法?如果不用心,不管聽了多少法,看了多少事相,都無法領悟真理。」
1997.4.1衲履足跡夏之卷
Saturday, October 28, 2006
時間管理新解
時間管理新解——明天再做吧!
文/蕭若凌
在講求速度的現代工作環境,與時間賽跑早已是家常便飯,更是許多人逃脫不了的惡夢。我們和時間之間的關係其實不需要如此緊張。我們不可能增加時間,但是可以減少浪費時間,只要我們稍許改變一下工作的方法,時間絕對夠用。
你的工作是否如你所希望的有條理、整齊、有效率?是否覺得時間老是和自己過不去?時間愈來愈少,工作卻是愈來愈多。
時間彷彿成了現代工作者的奢侈品,儘管資訊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但仍無法解決時間管理的煩惱。英國知名生涯管理顧問、曾著有暢銷書《搞定一切,還有時間玩》的馬克‧佛斯特(Mark Forster),在最新出版的《明天再做》(Do It Tomorrow)的書中與讀者分享他多年來關於時間管理的最新體驗。
想清楚要達成的結果
這個原則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但卻時常被忽略。在列出待辦事項的工作清單時,我們多半只想著把要做的工作寫下來,卻沒有退一步想,明天、下星期、或下個月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沒有想清楚目標,就覺得每件事情都是重要的、必須緊急完成。
時間管理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決定不做哪些事情。一旦你有了清楚目標,就知道哪些事情不該做。馬克‧佛斯特建議,與其列出該辦事項(to-do list),不如改成不該辦事項(not-to-do list)。
例如:
‧早上10點之前不回任何電話。
‧晚上7點之後不工作。
‧除了A專案之外,不會分心處理其他不相關的事情。
‧收發電子郵件的時間不超過1個半小時。
‧在完成原本的工作目標之前,不會分心去做其他工作。
其實一整天工作下來,讓我們分心或是被打斷的情況數也數不清,雖然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非常重要,但是清楚自己不該做什麼更重要。
每天做一點更有效率
如果必須完成一份報告或專案,你會每天按部就班逐步完成其中某個部份,還是集中在某個時段完成?
正確的方法是,每天做一點比較有效率。好比說,你要學習新的樂器或是語言,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每星期固定上課與複習。原因在於,人的大腦需要時間消化與吸收資訊、創造連結、最後形成新的想法或觀點。
不論是寫報告或是負責專案,如果把事情集中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一方面會讓自己感到極大的壓力,心裡會有強烈的抗拒感,不願意開始。另一方面,如果時間過於倉卒,反而很難有好的想法出現,甚至是完全沒有想法,結果只會讓自己愈來愈焦慮。
切割工作、分階段完成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需要把時間拉太長。想必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太早開始,因為距離最後期限還有很長的時間,通常不是很用心在做。
舉例來說,如果你必須在月底前完成一份重大分析報告,或許在第3個星期就要先擬定好整體的架構與內容大綱,第4個星期完成,而不是等到最後一星期才開始。
特別是,如果你擔任的是專案負責人,如何擬定工作進度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須非常清楚專案的工作內容到底有哪些?要如何分類與切割,這樣才能做好細部的時間規劃,確實掌握進度。
別不停把工作往身上攬
擁有足夠時間才能把事情做好,但如果完全沒有任何時間限制,又會成為另一種災難。如果去問那些擅長創意思考的設計師或創作者,要有好的創意必須有明確的範圍與限制,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一定不會有任何結果。
因此,當你在排定每天的工作計劃時,不僅是列出工作項目,更要在旁邊註明預計花費的時間,提醒自己。因為假設沒有做到這點,往往會不自覺地花太多時間在某件事情上或是容易分心,反而耽誤其他的工作。如果你知道自己必須在1或2小時之內完成,就會比較專心。
舉例來說,多數人進公司的第1件事就是收發電子郵件。原本你希望處理完所有信件之後再開始工作,但是同時又一直收到新郵件,最後眼看就快要到午餐時間了,電腦螢幕仍停留在電子郵件信箱的畫面。
然而,如果預先設定每天早上先花1小時處理電子郵件,時間一到,就算有其他新的郵件進來,也必須立即關閉信箱,開始今天的工作。
同樣地,每天工作時間有限,能處理的工作量當然也很有限,如果原本預計要完成5個工作項目。但是中途可能又臨時插入2件非常緊急而且重要的事情。這時你該做的不僅是在工作清單中額外加上這2件事情,同時一定要刪除2件工作。
趕走意外的干擾
正如前面所提及,阻礙工作完成最大的原因就是意料之外的干擾。事情永遠不如我們預期,意外的干擾永遠會發生,重點是,你如何做出回應。而且,有些意外事件其實是可以預先避免的。
現在就來做一個測驗。你認為以下5種情況,哪些是真的不可預期的事件?哪些是可以避免的?要如何面對這些情況?
1.老闆把你叫進他的辦公室,指派你負責一項新專案,而且提醒你接下來幾個星期會非常忙碌。
2.你的朋友寄了一封電子郵件,告訴你有一個網站很不錯,要你一定要進去看。你點了網址,花了幾分鐘瀏覽這個網站。
3.某位客戶急著打電話給你,要求你立刻趕到他們公司。
4.老闆要求你在今天下班前完成某件工作。
5.你必須立即丟下手邊工作,緊急到便利商店買紙杯,因為剛剛才發現公司的紙杯已經用完了,但是10分鐘後的會議必須用到。
正確的答案是:
1.老闆把你叫進他的辦公室,確實是意料之外的事件,但是他要你負責的新專案卻不是。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這個專案將會是你的工作重心。換句話說,你必須重新調整工作的優先順序,刪除其他比較不重要的工作。當然,你也必須把工作情況清楚向老闆說明,有哪些工作會受到影響,必須延後完成。
2.這封信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件,而且是不必要的干擾,根本不需要理會這封電子郵件。
3.客戶的這通電話當然是突如其來的干擾,但是並不代表你必須馬上趕到客戶那裡。先了解客戶的問題是什麼、到底有多緊急。不要沒有弄清楚狀況,就直接跑去客戶那裡,完全打亂自己的行程。
4.這種情況確實非常煩人。如果老闆三不五時就要求你緊急處理某件事情,就該確實反映,說明自己的難處。
5.這種情況完全可以事先避免,如果必須由你負責召開某個會議,應該在前一天準備好所有需要的資料或東西,這樣就不會手忙腳亂地應付突如其來的問題。
有興趣不等於有能力做到
所以覺得時間不夠用,是因為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但又低估了做這些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把工作行程排得滿滿的,最後卻發現根本做不完。
我們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會過度樂觀,只是覺得好玩,卻沒有考慮到可能的付出。現在就把你想要做的每件事情都寫下來,不論是工作或生活上的都可以,例如學習第2外語、研究所進修、運動……等。列出清單之後,針對每個項目回答以下3個問題:
1.如果要全心全意去做這件事,我必須開始做哪些事情?
2.如果要全心全意去做這件事,我必須放棄做哪些事?
3.我是否做好心理準備,願意付出一定程度的代價,全心全意去做這件事?
當你仔細想清楚真正投入某件事情需要花費的心力或時間時,就能知道自己不可能同時做那麼多事,只能選擇其中一兩項而已。
同樣地,當你在排定拜訪客戶或是會議行程時,不應該是以正常情況作為標準,認為每個客戶或會議應該都可以在1小時之內結束。
事實上,應該要事先擬定好每次拜訪客戶或會議的內容以及要達成的目的,並設想可能發生哪些問題或情況,再估計可能要花費的時間,這樣的行程安排才有效。
否則常見的情況是,行程安排太緊湊,稍微有任何的延誤,就影響到後面所有的流程,一樣無法達到原本安排的目的。
找到適當的工作方法
就好比你在演說或寫作時,內容必須很有條理、有邏輯,你的工作方法也必須如此。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並非事情太多,而是工作方法出了問題。
以名片歸檔來說,或許你習慣每天將拜訪客戶所蒐集到的名片直接依照產業或職務類別歸檔,然而這種方法不見得是最好的。如果你正在進行某個銷售案,固定會和某些客戶聯絡,需要時常用到這些名片。可是每次要翻閱這些人的聯絡方式,就得先花幾秒鐘想想到底是放在哪個類別,然 後再開始搜尋,這種做法非常浪費時間。
你應該把最近正在處理的工作有關的客戶名片另外放在方便翻閱的地方,等到工作完成之後再歸檔放進名片簿中。
又或者,在決定今天的工作順序時,必須考慮工作的內容。例如A工作需要打幾通電話給客戶確認某些細節,這時你就必須想想通常在什麼時間比較容易聯絡上客戶,那麼A工作就必須在這個時段做這件事。
等著你去做的事情絕對比你可用的時間還要多。1天只有24小時,我們不可能增加時間,但是可以減少時間的浪費,這也是做好時間管理的關鍵。
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你是不是做了哪些浪費時間的事情?現在就開始堵住你的時間漏洞吧。
文/蕭若凌
在講求速度的現代工作環境,與時間賽跑早已是家常便飯,更是許多人逃脫不了的惡夢。我們和時間之間的關係其實不需要如此緊張。我們不可能增加時間,但是可以減少浪費時間,只要我們稍許改變一下工作的方法,時間絕對夠用。
你的工作是否如你所希望的有條理、整齊、有效率?是否覺得時間老是和自己過不去?時間愈來愈少,工作卻是愈來愈多。
時間彷彿成了現代工作者的奢侈品,儘管資訊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但仍無法解決時間管理的煩惱。英國知名生涯管理顧問、曾著有暢銷書《搞定一切,還有時間玩》的馬克‧佛斯特(Mark Forster),在最新出版的《明天再做》(Do It Tomorrow)的書中與讀者分享他多年來關於時間管理的最新體驗。
想清楚要達成的結果
這個原則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但卻時常被忽略。在列出待辦事項的工作清單時,我們多半只想著把要做的工作寫下來,卻沒有退一步想,明天、下星期、或下個月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沒有想清楚目標,就覺得每件事情都是重要的、必須緊急完成。
時間管理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決定不做哪些事情。一旦你有了清楚目標,就知道哪些事情不該做。馬克‧佛斯特建議,與其列出該辦事項(to-do list),不如改成不該辦事項(not-to-do list)。
例如:
‧早上10點之前不回任何電話。
‧晚上7點之後不工作。
‧除了A專案之外,不會分心處理其他不相關的事情。
‧收發電子郵件的時間不超過1個半小時。
‧在完成原本的工作目標之前,不會分心去做其他工作。
其實一整天工作下來,讓我們分心或是被打斷的情況數也數不清,雖然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非常重要,但是清楚自己不該做什麼更重要。
每天做一點更有效率
如果必須完成一份報告或專案,你會每天按部就班逐步完成其中某個部份,還是集中在某個時段完成?
正確的方法是,每天做一點比較有效率。好比說,你要學習新的樂器或是語言,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每星期固定上課與複習。原因在於,人的大腦需要時間消化與吸收資訊、創造連結、最後形成新的想法或觀點。
不論是寫報告或是負責專案,如果把事情集中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一方面會讓自己感到極大的壓力,心裡會有強烈的抗拒感,不願意開始。另一方面,如果時間過於倉卒,反而很難有好的想法出現,甚至是完全沒有想法,結果只會讓自己愈來愈焦慮。
切割工作、分階段完成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需要把時間拉太長。想必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太早開始,因為距離最後期限還有很長的時間,通常不是很用心在做。
舉例來說,如果你必須在月底前完成一份重大分析報告,或許在第3個星期就要先擬定好整體的架構與內容大綱,第4個星期完成,而不是等到最後一星期才開始。
特別是,如果你擔任的是專案負責人,如何擬定工作進度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須非常清楚專案的工作內容到底有哪些?要如何分類與切割,這樣才能做好細部的時間規劃,確實掌握進度。
別不停把工作往身上攬
擁有足夠時間才能把事情做好,但如果完全沒有任何時間限制,又會成為另一種災難。如果去問那些擅長創意思考的設計師或創作者,要有好的創意必須有明確的範圍與限制,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一定不會有任何結果。
因此,當你在排定每天的工作計劃時,不僅是列出工作項目,更要在旁邊註明預計花費的時間,提醒自己。因為假設沒有做到這點,往往會不自覺地花太多時間在某件事情上或是容易分心,反而耽誤其他的工作。如果你知道自己必須在1或2小時之內完成,就會比較專心。
舉例來說,多數人進公司的第1件事就是收發電子郵件。原本你希望處理完所有信件之後再開始工作,但是同時又一直收到新郵件,最後眼看就快要到午餐時間了,電腦螢幕仍停留在電子郵件信箱的畫面。
然而,如果預先設定每天早上先花1小時處理電子郵件,時間一到,就算有其他新的郵件進來,也必須立即關閉信箱,開始今天的工作。
同樣地,每天工作時間有限,能處理的工作量當然也很有限,如果原本預計要完成5個工作項目。但是中途可能又臨時插入2件非常緊急而且重要的事情。這時你該做的不僅是在工作清單中額外加上這2件事情,同時一定要刪除2件工作。
趕走意外的干擾
正如前面所提及,阻礙工作完成最大的原因就是意料之外的干擾。事情永遠不如我們預期,意外的干擾永遠會發生,重點是,你如何做出回應。而且,有些意外事件其實是可以預先避免的。
現在就來做一個測驗。你認為以下5種情況,哪些是真的不可預期的事件?哪些是可以避免的?要如何面對這些情況?
1.老闆把你叫進他的辦公室,指派你負責一項新專案,而且提醒你接下來幾個星期會非常忙碌。
2.你的朋友寄了一封電子郵件,告訴你有一個網站很不錯,要你一定要進去看。你點了網址,花了幾分鐘瀏覽這個網站。
3.某位客戶急著打電話給你,要求你立刻趕到他們公司。
4.老闆要求你在今天下班前完成某件工作。
5.你必須立即丟下手邊工作,緊急到便利商店買紙杯,因為剛剛才發現公司的紙杯已經用完了,但是10分鐘後的會議必須用到。
正確的答案是:
1.老闆把你叫進他的辦公室,確實是意料之外的事件,但是他要你負責的新專案卻不是。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這個專案將會是你的工作重心。換句話說,你必須重新調整工作的優先順序,刪除其他比較不重要的工作。當然,你也必須把工作情況清楚向老闆說明,有哪些工作會受到影響,必須延後完成。
2.這封信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件,而且是不必要的干擾,根本不需要理會這封電子郵件。
3.客戶的這通電話當然是突如其來的干擾,但是並不代表你必須馬上趕到客戶那裡。先了解客戶的問題是什麼、到底有多緊急。不要沒有弄清楚狀況,就直接跑去客戶那裡,完全打亂自己的行程。
4.這種情況確實非常煩人。如果老闆三不五時就要求你緊急處理某件事情,就該確實反映,說明自己的難處。
5.這種情況完全可以事先避免,如果必須由你負責召開某個會議,應該在前一天準備好所有需要的資料或東西,這樣就不會手忙腳亂地應付突如其來的問題。
有興趣不等於有能力做到
所以覺得時間不夠用,是因為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但又低估了做這些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把工作行程排得滿滿的,最後卻發現根本做不完。
我們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會過度樂觀,只是覺得好玩,卻沒有考慮到可能的付出。現在就把你想要做的每件事情都寫下來,不論是工作或生活上的都可以,例如學習第2外語、研究所進修、運動……等。列出清單之後,針對每個項目回答以下3個問題:
1.如果要全心全意去做這件事,我必須開始做哪些事情?
2.如果要全心全意去做這件事,我必須放棄做哪些事?
3.我是否做好心理準備,願意付出一定程度的代價,全心全意去做這件事?
當你仔細想清楚真正投入某件事情需要花費的心力或時間時,就能知道自己不可能同時做那麼多事,只能選擇其中一兩項而已。
同樣地,當你在排定拜訪客戶或是會議行程時,不應該是以正常情況作為標準,認為每個客戶或會議應該都可以在1小時之內結束。
事實上,應該要事先擬定好每次拜訪客戶或會議的內容以及要達成的目的,並設想可能發生哪些問題或情況,再估計可能要花費的時間,這樣的行程安排才有效。
否則常見的情況是,行程安排太緊湊,稍微有任何的延誤,就影響到後面所有的流程,一樣無法達到原本安排的目的。
找到適當的工作方法
就好比你在演說或寫作時,內容必須很有條理、有邏輯,你的工作方法也必須如此。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並非事情太多,而是工作方法出了問題。
以名片歸檔來說,或許你習慣每天將拜訪客戶所蒐集到的名片直接依照產業或職務類別歸檔,然而這種方法不見得是最好的。如果你正在進行某個銷售案,固定會和某些客戶聯絡,需要時常用到這些名片。可是每次要翻閱這些人的聯絡方式,就得先花幾秒鐘想想到底是放在哪個類別,然 後再開始搜尋,這種做法非常浪費時間。
你應該把最近正在處理的工作有關的客戶名片另外放在方便翻閱的地方,等到工作完成之後再歸檔放進名片簿中。
又或者,在決定今天的工作順序時,必須考慮工作的內容。例如A工作需要打幾通電話給客戶確認某些細節,這時你就必須想想通常在什麼時間比較容易聯絡上客戶,那麼A工作就必須在這個時段做這件事。
等著你去做的事情絕對比你可用的時間還要多。1天只有24小時,我們不可能增加時間,但是可以減少時間的浪費,這也是做好時間管理的關鍵。
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你是不是做了哪些浪費時間的事情?現在就開始堵住你的時間漏洞吧。
Friday, October 27, 2006
包容
「容」字底下一張「口」
一個人是否活的得意,關鍵不在「力量」,而在「雅量」。
艾森豪將軍曾有個參謀,經常與他意見相左,看法迥異。 有一天,這位參謀決定請辭,艾森豪問他: 「為什麼突然要走呢?」
參謀老實地回答:「我和你常意見衝突,你大概不喜歡我,與其等著被你開除還不如我另謀出路算了。」
艾森豪聽後很驚訝,說:「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如果我有個跟我意見一模一樣的參謀,那麼我們兩人當中,不就有一個人是多出來了的嗎?還有什麼意義呢?」最後,艾森豪把參謀勸留下來。
中國人造字頗奇妙,「包容」的「容」,底下加了個大大的「口」字,彷彿叮嚀著世人:要接納不同意見,要接納不同的聲音,不要只會杜絕眾口,否則將失去許多寶貴的觀點與見解。
一個人會否成功,關鍵不在「力量」,而在「雅量」!您能理性、冷靜地聆聽那些不同於己的意見嗎?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您日後的成就。
一個人是否活的得意,關鍵不在「力量」,而在「雅量」。
艾森豪將軍曾有個參謀,經常與他意見相左,看法迥異。 有一天,這位參謀決定請辭,艾森豪問他: 「為什麼突然要走呢?」
參謀老實地回答:「我和你常意見衝突,你大概不喜歡我,與其等著被你開除還不如我另謀出路算了。」
艾森豪聽後很驚訝,說:「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如果我有個跟我意見一模一樣的參謀,那麼我們兩人當中,不就有一個人是多出來了的嗎?還有什麼意義呢?」最後,艾森豪把參謀勸留下來。
中國人造字頗奇妙,「包容」的「容」,底下加了個大大的「口」字,彷彿叮嚀著世人:要接納不同意見,要接納不同的聲音,不要只會杜絕眾口,否則將失去許多寶貴的觀點與見解。
一個人會否成功,關鍵不在「力量」,而在「雅量」!您能理性、冷靜地聆聽那些不同於己的意見嗎?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您日後的成就。
可以給你一點回饋嗎?
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記得多年前與國外來的一位主管一起去拜訪顧客。我們剛坐下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向這位顧客說明我們的產品性能,還有我們能提供的服務,不但講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而且還做了不少比喻。當時真的頗為得意。
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後,我的主管問:「你在不在意我給你一點回饋?」
我立即回答說,當然可以。 於是他就告訴我,在與顧客談話的時候,應該先探索顧客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問題。因為一般而言,人喜歡自己買,不喜歡被推銷。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是幫顧客買,因而不需要忙著推銷自己的產品。
化批評為分享
我當時聽了後,印象頗為深刻,但迄今對那次談話最難忘的,還是他一開始講的那句話:「我可以給你一點回饋嗎?」
你看,簡單的一句話,竟將「批評」轉變為「分享」了!人人都不喜歡批評。
批評會引起反感,甚至迫使人為自己辯護。 當你批評一位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太差了,他立即的反應就是最近經濟不景氣,或選錯了廣告媒體,所以效果不佳。他甚至會反駁,別的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也好不到哪裡去。
卡內基更將「不批評」列為人際關係的第一條原則,他認為批評他人相當危險。
因為你可能會傷到那個人的自尊,人在尊嚴受到傷害的時候,就很難由衷地和你合作。而在今天這個工商業時代,全心的團隊合作是多麼不可或缺。
真誠分享心得
然而,做主管、做朋友,特別是好朋友,必須幫助他學習、進步。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在說明之前,要真誠的問對方:「你不在意我跟你談一下我的心得吧!」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即使是老同事,即使是夫妻,我覺得在提出批評之前,都要先說類似這樣的話。不但要說,語氣還要溫和。千萬不要不耐煩,或一語帶過。
接著,在批評的時候,對方做得好的部分也要提到。
真心讚賞對方的優點或好的表現之後,他會更樂於接受你的指導。
優點絕不該因過錯或缺點而被抹煞。你要指正他,就該讚美他的優點,這樣他才會進步,才會成長。
一生都需要成長
我們的一生都需要不斷地成長。孩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人階段,都應該成長。無論是在家庭或工作中,或在社會中,但願我們能一直不斷進步。 然而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進步緩慢,另外有些人根本停滯不前。
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就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記得多年前與國外來的一位主管一起去拜訪顧客。我們剛坐下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向這位顧客說明我們的產品性能,還有我們能提供的服務,不但講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而且還做了不少比喻。當時真的頗為得意。
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後,我的主管問:「你在不在意我給你一點回饋?」
我立即回答說,當然可以。 於是他就告訴我,在與顧客談話的時候,應該先探索顧客的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問題。因為一般而言,人喜歡自己買,不喜歡被推銷。換句話說,我們要做的是幫顧客買,因而不需要忙著推銷自己的產品。
化批評為分享
我當時聽了後,印象頗為深刻,但迄今對那次談話最難忘的,還是他一開始講的那句話:「我可以給你一點回饋嗎?」
你看,簡單的一句話,竟將「批評」轉變為「分享」了!人人都不喜歡批評。
批評會引起反感,甚至迫使人為自己辯護。 當你批評一位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太差了,他立即的反應就是最近經濟不景氣,或選錯了廣告媒體,所以效果不佳。他甚至會反駁,別的業務員上個月的業績也好不到哪裡去。
卡內基更將「不批評」列為人際關係的第一條原則,他認為批評他人相當危險。
因為你可能會傷到那個人的自尊,人在尊嚴受到傷害的時候,就很難由衷地和你合作。而在今天這個工商業時代,全心的團隊合作是多麼不可或缺。
真誠分享心得
然而,做主管、做朋友,特別是好朋友,必須幫助他學習、進步。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在說明之前,要真誠的問對方:「你不在意我跟你談一下我的心得吧!」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即使是老同事,即使是夫妻,我覺得在提出批評之前,都要先說類似這樣的話。不但要說,語氣還要溫和。千萬不要不耐煩,或一語帶過。
接著,在批評的時候,對方做得好的部分也要提到。
真心讚賞對方的優點或好的表現之後,他會更樂於接受你的指導。
優點絕不該因過錯或缺點而被抹煞。你要指正他,就該讚美他的優點,這樣他才會進步,才會成長。
一生都需要成長
我們的一生都需要不斷地成長。孩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人階段,都應該成長。無論是在家庭或工作中,或在社會中,但願我們能一直不斷進步。 然而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進步緩慢,另外有些人根本停滯不前。
好主管、好父母,不但自己一直在進步,還能幫助周遭的人突飛猛進。關鍵就在於,他們必須學會做正確的指導。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輸贏
文/吳若權
輸贏不是跟別人的比較,而是對自我的挑戰。戰勝自己一直想贏過別人的念頭,是層次更高的一種贏法。
接受自己落在輸局的處境,透過檢討反省找到新的方向
清朝的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率領湘軍打敗太平軍,後來和李鴻章合作,平定捻亂。此外,他還有一項很了不起的政績,是遠征西北,治理新疆。有一首詩:「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贏得春風渡玉關。」是後代歌誦左宗棠對新疆的貢獻。
這首詩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沒有用官祿或財富的標準,來看待左宗棠的成就,而是以栽植的楊柳樹,說他「贏得春風渡玉關」。輸贏中沒有獎盃、也沒有獎金,更沒有在世俗眼光中值得特別榮耀的光環,卻讓人感覺很舒服,分享了他贏的光彩。左宗棠,並非天生贏家。他也有過輸的紀錄。據說,非常擅長下圍棋的他,曾經在一次出兵前的空檔,路過一個號稱「天下第一」的棋王住處,於是他主動下馬挑戰,當場贏了三盤棋,爽快地離開趕赴戰場之前,還特別糗了一下主人「天下第一」的封號。
為朝廷打完勝仗,班師回朝途中,左宗棠又再度路過棋王住處,意猶未盡地進去下棋,想要再度衛冕成功,沒想到這一回卻連輸三盤。棋王微笑地說:「上一次你來找我下棋的時候,正好是要率兵出征,我不能讓你因為輸棋而挫失銳氣。現在你打勝仗回來,我就當仁不讓了。」棋盤上的輸贏,也許有真有假。人生裡的輸贏,也未必就此見真章。但只要擁有足夠的自信,能夠體察別人的需要,願意成全別人,即使表面上輸了,並不是真的輸,反而可能是更實際的贏家。棋王,贏了友誼,也贏了自己。
輸贏不是跟別人的比較,而是對自我的挑戰
戰勝自己一直想贏過別人的念頭,是層次更高的一種贏法。要有下列幾點認知:輸贏不是一時的,而是線性的── 勝負的局面,只在一時之間。但人生不會停止在分出勝負的那一刻,而是會繼續下去,能持之以恆、堅持努力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輸贏不是單線的,而是多面的── 學業或事業很成功的人,可能忽略了人際關係或家庭幸福。評估輸贏時,別忘了各個面向的均衡。這樣的事實,並非要求自己全面皆贏,而是坦然自在地接受人生中不同面向的各種輸贏。
輸贏不是表面的,而是一體的── 輸贏是一體兩面的,贏到某些東西的時候,可能正失去其他的東西。永遠知道自己贏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對輸贏就比較不會那麼在意。是的,懂得節制自己的慾望,就是贏家。試著去「甲意輸的感覺」,誠懇面對輸的事實,這並不是要自己沉溺在輸的局面,反而是要在輸的時候願意心服口服地服輸,將來才有重新獲得贏的機會。即使人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你至少還能贏得自己。
真正的生活贏家是:喜歡自己目前的現狀,也知道未來要去的方向。輸贏不是跟別人的比較,而是對自我的挑戰。當我們能夠不斷給自己功課,去追求成長,同時也能節制時時刻刻都想贏過別人的念頭,就能坦然自在地活在當下,未來的人生路途,也接因此而更寬闊了。
我曾經在一本記事本上,看到一句文案說:「因為寬容;所以自由!」寫得真好。寬容對待,自由自在!
(本文摘錄自吳若權新書《開拓生命的寬度》方智出版)
輸贏不是跟別人的比較,而是對自我的挑戰。戰勝自己一直想贏過別人的念頭,是層次更高的一種贏法。
接受自己落在輸局的處境,透過檢討反省找到新的方向
清朝的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率領湘軍打敗太平軍,後來和李鴻章合作,平定捻亂。此外,他還有一項很了不起的政績,是遠征西北,治理新疆。有一首詩:「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贏得春風渡玉關。」是後代歌誦左宗棠對新疆的貢獻。
這首詩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沒有用官祿或財富的標準,來看待左宗棠的成就,而是以栽植的楊柳樹,說他「贏得春風渡玉關」。輸贏中沒有獎盃、也沒有獎金,更沒有在世俗眼光中值得特別榮耀的光環,卻讓人感覺很舒服,分享了他贏的光彩。左宗棠,並非天生贏家。他也有過輸的紀錄。據說,非常擅長下圍棋的他,曾經在一次出兵前的空檔,路過一個號稱「天下第一」的棋王住處,於是他主動下馬挑戰,當場贏了三盤棋,爽快地離開趕赴戰場之前,還特別糗了一下主人「天下第一」的封號。
為朝廷打完勝仗,班師回朝途中,左宗棠又再度路過棋王住處,意猶未盡地進去下棋,想要再度衛冕成功,沒想到這一回卻連輸三盤。棋王微笑地說:「上一次你來找我下棋的時候,正好是要率兵出征,我不能讓你因為輸棋而挫失銳氣。現在你打勝仗回來,我就當仁不讓了。」棋盤上的輸贏,也許有真有假。人生裡的輸贏,也未必就此見真章。但只要擁有足夠的自信,能夠體察別人的需要,願意成全別人,即使表面上輸了,並不是真的輸,反而可能是更實際的贏家。棋王,贏了友誼,也贏了自己。
輸贏不是跟別人的比較,而是對自我的挑戰
戰勝自己一直想贏過別人的念頭,是層次更高的一種贏法。要有下列幾點認知:輸贏不是一時的,而是線性的── 勝負的局面,只在一時之間。但人生不會停止在分出勝負的那一刻,而是會繼續下去,能持之以恆、堅持努力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輸贏不是單線的,而是多面的── 學業或事業很成功的人,可能忽略了人際關係或家庭幸福。評估輸贏時,別忘了各個面向的均衡。這樣的事實,並非要求自己全面皆贏,而是坦然自在地接受人生中不同面向的各種輸贏。
輸贏不是表面的,而是一體的── 輸贏是一體兩面的,贏到某些東西的時候,可能正失去其他的東西。永遠知道自己贏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對輸贏就比較不會那麼在意。是的,懂得節制自己的慾望,就是贏家。試著去「甲意輸的感覺」,誠懇面對輸的事實,這並不是要自己沉溺在輸的局面,反而是要在輸的時候願意心服口服地服輸,將來才有重新獲得贏的機會。即使人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你至少還能贏得自己。
真正的生活贏家是:喜歡自己目前的現狀,也知道未來要去的方向。輸贏不是跟別人的比較,而是對自我的挑戰。當我們能夠不斷給自己功課,去追求成長,同時也能節制時時刻刻都想贏過別人的念頭,就能坦然自在地活在當下,未來的人生路途,也接因此而更寬闊了。
我曾經在一本記事本上,看到一句文案說:「因為寬容;所以自由!」寫得真好。寬容對待,自由自在!
(本文摘錄自吳若權新書《開拓生命的寬度》方智出版)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美麗新境界
文/錢永鎮 (曉明女中教師,生命教育工作者)
繁花盛開的繽紛,如果不是因為枯葉凋零的蕭索緊隨於後,一般人也不會急著在三、四月花季來臨時,趕赴郊外、野地去觀賞。四季的變化,讓我們知道美景當前時,要能即時欣賞;也讓我們在滿目蕭條時,懂得期待明年春天。有繁華也有枯索的自然變化,教我們面對生命時,知道珍惜,也學會等待與懷抱希望。
打開心眼,捕捉生命美好感受
日本心靈漫畫家阿保美代,在她的作品《來自星光庭園》中,描繪一個心靈故事:貪看自然美景的星星小孩,不小心從天上掉落到人間,藏在一個小女孩的書櫃角落。在漆黑的夜色中,小女孩發現了那一丁點星光,於是和星星小孩成了好朋友。可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星星小孩,在清晨就會隨著露水消逝於空氣中,於是,星星小孩化為夢境進入小女孩的心湖中,當小女孩清晨甦醒時,空氣中彷彿瀰漫著一縷星星的薄荷甜香。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許多人、事、物一如星星小孩,如果不能在生活中,保持一顆敏感的心靈,我們將很容易與它錯身而過,因而失去了生活的驚奇與美好感受;生命中這些美好的人、事、物,儘管也會消失與死亡,可是那份驚奇與美好感受,卻隨時能在我們失意沮喪時,提供我們時時反芻生命美感的機會。保持「欣賞生命」的心與眼,會讓我們的人生時時浮現美麗新境界。
做我真好,體會生命的獨一無二
知名的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在他的《蔡子說》一書中,提到他在成長階段,常常思考的幾個問題:「我是誰?我從那裡來?我要去那裡?」
「我有能力做什麼?我想要做什麼?」
「我是棵大樹嗎?還是只是株路邊的蒲公英小草?」
「如果我只是一株蒲公英小草,我才不理會隔壁的那棵大樹,我會專心的做我的小草。」
這樣的思考和結論,造就了蔡志忠先生的獨特生命,使得中國漫畫有了新的突破:經典與文化融入詼諧活潑的漫畫中,提昇了漫畫的生命境界,也讓蔡志忠先生的人生走出了與前人截然不同的美麗新境界。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蔡志忠先生的經驗告訴我們,肯定「做我真好」,生命必然可以走入一個美麗新境界。
勇於更新,努力學習
美麗的生命在於能勇於更新,且願意努力學習。像螃蟹脫殼是為了讓自己長得更健壯;而毛毛蟲蛻變為蝴蝶、或是蝌蚪蛻變為青蛙,才使生命煥然一新。
人的一生,也需要蛻變,才能成長。每一次蛻變都使我們走進人生的新領域、新境界,使我們獲得新的接觸、新的感受、新的驚喜。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第19期)
文/錢永鎮 (曉明女中教師,生命教育工作者)
繁花盛開的繽紛,如果不是因為枯葉凋零的蕭索緊隨於後,一般人也不會急著在三、四月花季來臨時,趕赴郊外、野地去觀賞。四季的變化,讓我們知道美景當前時,要能即時欣賞;也讓我們在滿目蕭條時,懂得期待明年春天。有繁華也有枯索的自然變化,教我們面對生命時,知道珍惜,也學會等待與懷抱希望。
打開心眼,捕捉生命美好感受
日本心靈漫畫家阿保美代,在她的作品《來自星光庭園》中,描繪一個心靈故事:貪看自然美景的星星小孩,不小心從天上掉落到人間,藏在一個小女孩的書櫃角落。在漆黑的夜色中,小女孩發現了那一丁點星光,於是和星星小孩成了好朋友。可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星星小孩,在清晨就會隨著露水消逝於空氣中,於是,星星小孩化為夢境進入小女孩的心湖中,當小女孩清晨甦醒時,空氣中彷彿瀰漫著一縷星星的薄荷甜香。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許多人、事、物一如星星小孩,如果不能在生活中,保持一顆敏感的心靈,我們將很容易與它錯身而過,因而失去了生活的驚奇與美好感受;生命中這些美好的人、事、物,儘管也會消失與死亡,可是那份驚奇與美好感受,卻隨時能在我們失意沮喪時,提供我們時時反芻生命美感的機會。保持「欣賞生命」的心與眼,會讓我們的人生時時浮現美麗新境界。
做我真好,體會生命的獨一無二
知名的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在他的《蔡子說》一書中,提到他在成長階段,常常思考的幾個問題:「我是誰?我從那裡來?我要去那裡?」
「我有能力做什麼?我想要做什麼?」
「我是棵大樹嗎?還是只是株路邊的蒲公英小草?」
「如果我只是一株蒲公英小草,我才不理會隔壁的那棵大樹,我會專心的做我的小草。」
這樣的思考和結論,造就了蔡志忠先生的獨特生命,使得中國漫畫有了新的突破:經典與文化融入詼諧活潑的漫畫中,提昇了漫畫的生命境界,也讓蔡志忠先生的人生走出了與前人截然不同的美麗新境界。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蔡志忠先生的經驗告訴我們,肯定「做我真好」,生命必然可以走入一個美麗新境界。
勇於更新,努力學習
美麗的生命在於能勇於更新,且願意努力學習。像螃蟹脫殼是為了讓自己長得更健壯;而毛毛蟲蛻變為蝴蝶、或是蝌蚪蛻變為青蛙,才使生命煥然一新。
人的一生,也需要蛻變,才能成長。每一次蛻變都使我們走進人生的新領域、新境界,使我們獲得新的接觸、新的感受、新的驚喜。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第19期)
聖嚴法師簡史
農家子弟的文學博士
聖嚴法師,民國十九年生於江蘇省南通縣的一戶農家,俗姓張,十三歲在故居的狼山廣教禪寺出家,當時他的學歷只是小學四年級。他在上海的寺院做過經懺佛事,也在佛學院讀了二年的書。民國三十八年他到了台灣 , 服役十年後 , 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 。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樣的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樣的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的少,其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當他二度出家後,遂往高雄美濃山區潛修六年,勤研經藏,並完成九種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為了造就更多高層次的弘法人才,興辦教育的宏願油然而生,並以三十九歲高齡,毅然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在短短的六年之間,他完成了文學碩士及博士的學位。
從東方到西方
民國六十四年:聖嚴法師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首先應邀回國出席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建會。隨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駐台譯經院院長。
民國六十七年:晉任中華佛教文化館館長 。
民國六十七年: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及佛學研究所所長。亦曾擔任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的教授。
民國六十八年:在美國創立東初禪寺,又名禪中心 。
此後,聖嚴法師經常在亞、美、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民國七十四年: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八年:開創法鼓山。
實修實學的教育家
民國七十四年,聖嚴法師重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 同時擴建農禪寺 。
聖嚴法師是一位實修實學的近代高僧。他除了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更以學術性或通俗性的文字弘揚佛法,迄今已出版中、英、日文著作共約八十餘冊。
法師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到民國八十五年止,已招收十六屆學生,有多位畢業生取得國外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回國服務。
此外,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民國七十九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傳統的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籌建法鼓山
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不敷使用,遂於民國七十八年覓得了台北縣金山鄉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計劃興建一座世界性的修學中心,包括佛教的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安養等各種設施。
聖嚴法師的悲願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歡迎您來共同參與,俾能如期完成。
聖嚴法師,民國十九年生於江蘇省南通縣的一戶農家,俗姓張,十三歲在故居的狼山廣教禪寺出家,當時他的學歷只是小學四年級。他在上海的寺院做過經懺佛事,也在佛學院讀了二年的書。民國三十八年他到了台灣 , 服役十年後 , 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 。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樣的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樣的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的少,其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當他二度出家後,遂往高雄美濃山區潛修六年,勤研經藏,並完成九種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為了造就更多高層次的弘法人才,興辦教育的宏願油然而生,並以三十九歲高齡,毅然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在短短的六年之間,他完成了文學碩士及博士的學位。
從東方到西方
民國六十四年:聖嚴法師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首先應邀回國出席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建會。隨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駐台譯經院院長。
民國六十七年:晉任中華佛教文化館館長 。
民國六十七年: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及佛學研究所所長。亦曾擔任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的教授。
民國六十八年:在美國創立東初禪寺,又名禪中心 。
此後,聖嚴法師經常在亞、美、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民國七十四年: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民國七十八年:開創法鼓山。
實修實學的教育家
民國七十四年,聖嚴法師重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 同時擴建農禪寺 。
聖嚴法師是一位實修實學的近代高僧。他除了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更以學術性或通俗性的文字弘揚佛法,迄今已出版中、英、日文著作共約八十餘冊。
法師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到民國八十五年止,已招收十六屆學生,有多位畢業生取得國外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回國服務。
此外,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民國七十九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傳統的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籌建法鼓山
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不敷使用,遂於民國七十八年覓得了台北縣金山鄉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計劃興建一座世界性的修學中心,包括佛教的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安養等各種設施。
聖嚴法師的悲願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歡迎您來共同參與,俾能如期完成。
Tuesday, October 24, 2006
證嚴上人簡史
文∕洪素貞、張榮攀
雖然集千萬鈞責任於一身,荷人生苦難於一肩,卻看不出歲月鑴刻的滄桑與痕跡。恬靜莊嚴的臉龐,在寬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顯出風骨的蕭瑟;平行直視的眼光是那樣地穩健、和煦與堅毅。證嚴法師以慈悲喜捨的大願,起救苦救難的大行,在東台灣創建了千秋萬世的濟人志業。
從一九六六年起迄今,在他的引領下,從三十位信眾所組成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經過四十年歲月的洗禮,如今奇蹟似地發展成為約有四百多萬會員的龐大慈善團體。這樣一個台灣本土性的佛教慈善機構,看似不起眼,在四十年來卻締造許多動人的事蹟。
辭親修行,普愛眾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出生的證嚴法師,從小非常懂事、孝順,十五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向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吧!母親的病奇蹟似的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
五年後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後來有一位友人指點他到慈雲寺去找住持修道法師。在修道法師的引導下,他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出路,接觸人生幸福的問題,最後形塑出一個想法:「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全人類,把每個人愛家的心,擴展到社會上,普愛天下的眾生,這應該算是一種幸福吧!」從某個歸向宇宙生命大流的呼喚來講,「出家」皈依佛門,透過佛教宣揚慈悲大愛的念頭,似乎已在法師心底播下了種子。
幾度的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台北、台中、台東四處掛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師,艱苦修行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隻身到台北市臨濟寺準備受戒,卻因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小時,由於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巧遇印順導師(繼太虛大師後主張人間佛教,台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學問僧),至為驚喜,並以一顆謙卑恭敬,姑且一試的心,請求拜印老為師,想不到竟獲導師應允,證嚴法師喜出望外。由於時間緊迫,印順導師在簡單的皈依儀式中對證嚴法師開示說:「你我因緣殊勝,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且馬上為他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
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報名,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三十二天之後,證嚴法師返回花蓮,就在普明寺後方,由當時佛教大德許聰敏老居士發心,為他搭建的一間簡陋的,十尺十二尺見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於屋內誦經、抄經、拜經、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進用功,過著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師開始在花蓮慈善寺講授地藏經,因而與最早四位隨他出家的弟子結下師徒之緣。法師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緣、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規。法師及追隨他修行的僧眾們,堅持自給自足,過著簡單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農曆春節後,他們開始在普明寺後的五分地耕種花生,還到工廠拿原料加工,買水泥袋,然後把水泥袋拆開擦拭乾淨後,改糊成小紙袋,再賣給飼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拿來縫製成嬰兒鞋,以貼補生活所需。
悲心的觸動
一九六六年法師到一診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開刀的父親,從病房區走出來看到地上有一灘血,但是人呢?人到哪裡去了?旁邊有人說:「抬走了!是一個山地婦人小產,由四個年輕的山胞從豐濱輪流抬著,走了七、八小時的山路,才到這裡,因為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輕法師的心裡,排山倒海地撞擊著,他想著:不知道是兩條命還是一條命?是活還是死?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無奈嗎?
法師出家本來是為逃避名利,但此時此刻,對於「金錢」似乎有了新的詮釋───錢可以用來救人。
但是光有錢,如果不能及時,一樣救不了人;他突然頓悟到佛教那句話:「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五百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於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 -- 要組織一個五百人的團體,成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工作。
沒多久,花蓮海星中學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向法師傳教,他們談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把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提出來研究討論。修女在臨離去前,卻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但是,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而你們佛教有嗎?
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因為佛教徒本就有一種謙虛的觀念,都是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隱名氏的方式進行。其實它潛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沒有組織罷了。修女的話觸動了他的靈機,也加強了他的信念,他決定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從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個濟世團體的雛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就在法師與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願心下組織起來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兩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四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個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
這五毛錢,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蘊涵的學問和實際的力量卻超乎想像。
最初法師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信徒一人一個,且堅持要他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法師說:「不奇怪,我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兩個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
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消息不逕而走,參與的人愈來愈多,千手千眼發覺苦難的功能也很快地發揮了;第二個月他們便救濟了一個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這樣默默地開展了,那年法師二十九歲,距離正式出家,也只不過四年光景。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法師為了讓慈濟功德會能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濟貧教富,理事圓融
「誠正信實」是慈濟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師月明風清的生命襟懷與做事態度。而教富濟貧則是慈濟工作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貧,在理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分怎樣的理念與愛心呢?
在法師的眼中,眾生平等。法師說:「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每位眾生和我都是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錢緊守在荷包裡,不肯拿出來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同樣含藏有一顆與佛陀同等的慈悲心,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
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所以教富即是一種人心的淨化。」
法師以誠正信實的處事原則,把社會大眾捐獻的善款,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眾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許多年來,那股偉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無數人;上至豪門巨富、學者專家,下至販夫走卒,在建醫院的消息披露後,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法師說:「富有的眾生要啟發,貧窮的眾生要救濟,平等沒有差別。」
輸送養分的莖
如果慈濟是人間綻放的蓮花,那佛法是它的根。法師從佛法中體悟「慈悲濟世」的理念,則是這朵蓮花的莖,而法師及他的信眾(四百多萬的會員)將體驗的道理實踐出來,就是蓮花的花與果。娑婆世界、現實社會就是慈濟世界的道場。當今的台灣是個多元價值體系的社會,每個人須能接納不同的價值觀,彼此尊重、相互扶持,社會才有和諧可言。慈濟的各項志業,是眾生平等、一體尊重的,在三十六年不間斷地努力與耕耘之下,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形成了台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志業網。
慈善志業
慈濟的志業是從慈善開始的,法師說:「要感恩接受我們濟助的人,讓我們有機會行善。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為有人遭遇困難,我們才有機會去幫助他們,才有辦法把握機會付出愛心,才能發揮救人、做好事的功能。所以,我們稱他們為感恩戶。」(即慈濟的照顧戶)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並非現代才有,中國古代就有佛教寺院從事濟貧、行醫救民的工作;法師早年到全省各偏遠地方訪視貧戶,之後將貧窮的原因作了分析評估,從中發現很多都是「因病而貧」?
「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卻沒有去看病,最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雖然有錢,但因地方欠缺醫療,沒有醫師,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種是沒錢加上地方醫療不便,因此過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轉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產生了問題,連帶的發生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社會青少年問題。」
慈濟的慈善志業工作項目為:低收入戶長期濟助,低收入戶白米濟助,義診藥費補助,醫療濟助,災害急難濟助,孤貧喪葬濟助等六項。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一年底截止,曾接受過慈濟長期照顧的總戶數,總共約二萬七千多戶。直到目前(二○○二年八月)全台還約有二千八百多戶接受慈濟的長期照顧。法師引領慈濟會眾投入關懷援助台灣各地大小的災難從末間斷,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二年七月的急難救助總戶數,總共十一萬四千多戶,單是二○○二年一到七月的急難救助即達五千九百多戶。一九九四年道格颱風來襲,造成南投縣仁愛鄉山區災情慘重,於是慈濟為整個翠巒部落進行遷村建屋之工作。
法師的悲心慈懷好像火炬一般,照亮了每位弟子的心;累積三十餘年的救災經驗,聞聲救苦精神已根深柢固的融入慈濟人的血液裡。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不約而同的及時趕赴現場協助救援。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地震,法師徹夜未眠,急切又焦慮的想瞭解各地傳來的災情,各區慈濟志工在最短的時間內相繼成立賑災中心,即刻投入救災之行列。法師於九月二十三日便抵達中部災區,除逐地慰問災民與鼓勵救災志工,並積極探勘相關土地,慈濟總共為災民搭建約一千八百八十二戶的組合屋,供災民作為棲身之所。法師鑑於教育是社會希望的來源,災區學童的教育工作不能耽擱,遂毅然承擔由慈濟來協助政府援建災區受創嚴重的學校共計五十所,期待世紀末毀壞的校園,能於世紀初重建完成,繼續發揮教育的良能。
醫療志業
慈濟功德會於一九七二年,即在花蓮市舉辦每週二天的義診活動,來服務貧病的人。一九七八年時法師便有建醫院的想法,一九七九年獲得印順導師的贊同後便著手進行。當時法師建醫院有幾點想法:
「一、東部(花蓮臺東一帶)缺少一間完善的醫院,萬一有重病,只能往西部送,但是許多人都因為交通不便、耽擱時間,結果使病情惡化,而回天乏術。
二、因保證金的問題,一般貧民急病送醫不易,病癒後出院又無法獲得妥善的休養。
三、為『慈濟』的本身,須要這樣一個運轉不息的機構,以解決將來救濟貧病者經濟枯竭的問題。」花蓮地處偏陲,人口不多,財團不可能在此建醫院,政府也無力顧及,但生命同等尊貴,不應受到忽視;因此法師決定排除萬難,在花蓮建設一座設備完善、兼富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現代化醫院。
剛開始,建院募款的速度很緩慢,多數人都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法師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四處奔走呼籲,當時的慈濟委員們很多都是尋常的家庭主婦,為了完成法師的宏願,大家有志一同的積極展開勸募。有的賣身幫佣,請求雇主預支工資;也有小工模樣的婦人傾盡一生積蓄;更有痲瘋病院的病人從每月有限的伙食費中擠出善款護持建院……,洋溢愛心的感人故事不絕如縷。法師不只一次的感歎道:「假如心血有形的話,用心血來抹土地,則醫院中寸寸土都抹遍了寸寸的心血;磚如果能用心血去雕刻的話,每塊磚也都雕滿了我們的心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慈濟醫院正式啟用,它提倡的「免收保證金制度」得到主管機關的重視與嘉許,同年十二月衛生署通令全國所有醫院比照辦理;而對出家僧侶,慈濟醫院則提供完全免費的醫療服務。這是慈濟醫院對當時社會的一些影響與貢獻。
對法師而言,花蓮慈濟醫院只是個初步奠基的工作,讓全國的百姓都能平等地享受醫療資源,每個地方都可以有醫院有良醫良護救助病人,才是法師的慈悲大願。於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於花蓮玉里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三月十五日於台東關山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八月十三日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二○○○年六月十日台北新店慈濟醫院動工,二○○二年四月十四日台中慈濟志業園區第一期工程護理之家動工,其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設立個完善的台灣地區醫療網。
證嚴法師倡導「尊重生命」理念,期待醫師不只是看病而已,應該「看病人」,還有來自各地富有愛心慈懷的志工,全年在醫院各角落穿梭,扮演醫病之間的潤滑劑;使病殘的身軀、脆弱的心靈,在此得到充分的尊重與膚慰。從病患住院、手術,乃至手術後的醫療照顧、後續的居家關懷,慈濟醫院都是以「全人的照顧」,陪伴病患及家屬,走過生命中的波濤,迎接另一段新生。
文化志業
一九六七年七月慈濟正式發行第一份刊物《慈濟月刊》,這是法師倡導文化志業的第一步。一九八二年設立「醫學獎學金」,其目的是為獎勵並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廣播節目「慈濟世界」正式開播。一九八六年更增設佛學藝術等慈濟獎學金。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成立「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同月十七日在慈濟醫院開幕的同時,象徵慈濟精神文化堡壘 -- 靜思堂正式動土;同年九月又發行另一份半月刊《慈濟道侶》。 一九九○年十月、一九九三年三月先後成立「慈濟文化出版社」、「靜思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各類書籍。
一九九一年一月起,與行政院新聞局及勞委會合辦「幸福人生系列」講座,迄今(二○○○年十二月)已逾一百五十場。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慈濟世界」的電視節目,正式在國內的有線電視上播映。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正式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相關介紹載入國際網際網路(http://www.tzuchi.org.tw),向全世界傳送慈濟的訊息。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慈濟大愛電視台正式開播,目前已能透過衛星將人性美善的節目播送到全球;同年八月成立「經典雜誌」,期許成為「為人類寫歷史,為歷史做見證」的代表性雜誌。
證嚴法師自身和其出家弟子,秉持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數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地以古德典範來修行;然而慈濟所宣導推動的文化志業,卻是十足的現代化,舉凡聲音、文字、影像、電腦網際網路到衛星播送的應用,無不備全。其目的是希望透過現代人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媒體,吸收佛教、慈濟的精神,以達到淨化人間的目標。
教育志業
一九八六年慈濟醫院落成後,證嚴法師發現國內,尤其是東部地區的護理人才非常欠缺,除了要解決慈濟醫院將來所需的護士來源外,也希望培育出具有慈悲心懷的優秀護士,因此決心要籌建慈濟護專。一九八九年設立的慈濟護專,從社會層面來看則有著三項非常重要的理由:
「一、解決東部少女的就學就業問題(尤其是原住民的少女更需要協助就學就業);
二、就地取才,以減低護理人員的流動率;
三、以慈濟培養出來的人間活菩薩,把慈濟精神帶到各大醫院膚慰病患。」緊接著為綜合解決將來慈濟醫療志業體所需各類醫事人員,及試圖匡正台灣醫療界一些不良風氣等問題,法師於一九九四年創辦了慈濟醫學院,希望能為社會、人類教育出『視病如親』的良醫。
在法師所創辦的學校,更設計了一種很特別的人文輔導制度,在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皆設有「慈誠懿德會」,將有輔導能力的慈濟委員、慈誠隊員組織起來,以父母心無私無求的心態定期與學生互動,畢業之後仍然關懷、陪伴。這制度背後有著法師對教育下一代的獨特想法,他希望以具有良好德範的慈濟人,擔任輔導學生生活的「爸爸」、「媽媽」,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以慈濟精神與學校的功能相配合,引導學生發揮潛在的良知、良能。
一九九九年慈濟護專改制慈濟技術學院(一九九六年成立附設實驗托兒所),二○○○年慈濟醫學院改制慈濟大學,並附設實驗小學、中學、高中,達成教育完全化之理想。慈濟教育志業體的最終目標,是一個整體的教育體系,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五專、大學、研究所乃至博士班。法師希望將來慈濟人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有各級慈濟學校,各類科系所可以就讀,而慈濟各項志工及各志業體員工也有再進修的機會。
一個人從小到三十歲人格定型期間,如果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教育,將來就不會學壞,一定可以做個利益人群的人,而工作的同仁也能繼續進修。對於擔任傳道授業的老師,法師期許每位老師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位「教育部長」來敦促自己,把教育的職業用志業的精神來做,而無需表象的評量標準。他相信只要建立起慈濟整體的教育體系,那麼慈濟「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人間淨土理想也就不難實現。
大陸賑災
台灣與中國大陸一衣帶水,聲息相通,休戚與共,在歷史淵源上有難以割捨的情感。一九九一年,華中華東發生大水患,慈濟基於「直接、重點、尊重」原則,首先援助安徽全椒、江蘇興化與河南固始、息縣等三省四縣。至今十二年來,已走過安徽、江蘇、河南、湖南、廣東、廣西、遼寧、江西、湖北、雲南、青海、河北、福建、貴州、浙江、甘肅、寧夏等十七個省份及內蒙古自治區。
基於慈悲大愛理念,慈濟人自籌旅費,不計辛勞親自將物資送達災民手中,只為表達一份最真摯的關懷與祝福。
慈濟的援助不只緊急的物資紓困,還有後續的房屋、學校、敬老院、福利院、集水窖、海堤、醫療大樓的援建等。近年來,也多次到各省舉辦夏令營隊活動,從禮儀的課程設計、劇場表演和敬老院關懷,讓年輕學子對大愛的精神有所認知,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層的體悟,進而激發服務人群的熱忱。而教師素質交流經由靜思語教學的示範與切磋,讓沉重的教學責任變成一種快樂的學習;老師們都期待,嚴肅的校園也可以成為快樂分享的「笑園」。
慈濟人處處用心,只為了傳遞一分人間大愛。 儘管慈濟人奔走在兩岸,面對艱難困頓考驗,身影蝺蝺孤獨,腳步卻是堅定穩健的;只要眾生得離苦,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國際賑災
隨著國際資訊快速交流,國際急難訊息透過螢幕映入眼簾身為『世界地球村』一員的慈濟人,對世間苦難有著一分不忍之心和責無旁貸的關照。從一九九一年起,慈濟便積極參與國際急難救援事務,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各國受災受難者最適切的幫助與關懷,點燃他們希望的火炬,鼓舞大無畏的信心與勇氣,祈願他們走出傷痛,迎向未來。
法師針對國際賑災這項志業,曾對信眾開示:「慈濟人因為有大愛的精神,所以有這分勇敢與毅力來投入,如此才有美的成果;這即是『由真誠而大愛,由大愛而起勇猛心。』孔夫子曰:『仁者勇也』,有仁愛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這種勇敢來自大愛啟發,這種大愛是無所求的,是最真最誠的,這就是菩薩道,也是慈濟精神。」
從一九九一年孟加拉與中國大陸賑災到現在(二○○二年八月),慈濟已跨越歐、亞、非、美、澳五大洲援助過五十個國家,包括飽受戰爭蹂躪的盧安達、衣索匹亞、車臣和阿富汗;另外慈濟也在受災嚴重地區,如土耳其、薩爾瓦多,進行災後的重建工作,替災民建造房屋,也有學校和醫院,提供災民避難之所及災後復甦相關物資,深獲國際社會好評。
尤其分布在全球各個僑居地的慈濟人,更恪守法師教誨:「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常懷感恩心,取諸當地、用諸當地,才能得到人家的疼愛與敬重。」主動關懷當地貧困,提供必要的救援。如在菲律賓的偏遠離島舉辦了三十七次的大型義診,在南非為貧困黑人開辦了五百多所職訓所,約旦慈濟人則送上民生物資關懷境內的巴勒斯坦難民。
法師跨越政治立場及人群種族的限制,引領全球慈濟人從事慈悲無國界、宗教無政治的「國際賑災」,慈濟的國際賑災具體實踐愛的行動與力量,激起人與人相互扶持、和平仁愛的天性,更闡揚了人類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圓滿人生目標。
骨髓捐贈
基於「尊重生命」理念,法師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屬苦候親屬間骨髓配對相符的煎熬與失落,一九九三年,在衛生署及各大醫學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庫。如今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已累積捐贈者資料的人數達二十三萬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資料庫,也是志願捐髓比例最高、拒絕率最低的骨髓庫。而至二○○二年七月為止,配對成功且已進行移植的案例已高達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灣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兩百八十例,而中國大陸即佔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謂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濟骨髓庫已轉型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除了持續加強骨髓庫功能外,也將發展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並籌組臍帶血庫,預定三年內募集一萬筆臍帶血,作為骨髓配對的第二道防線,萬一骨髓配對不符,還可進行臍帶血幹細胞配對。
環境保護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師對慈濟人在生活層面,所要求遵守的觀念。他不贊同人們平時生活中的過度消費,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他提倡「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等觀念,更呼籲慈濟人勇於獻身環保工作,從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內外慈濟人抱持「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信念,從個人環保做到社區環保,目前超過兩萬名環保志工長期在社區做資源回收。如果以製造五十公斤的紙,需要砍伐一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計算,慈濟環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紙量達六萬多公噸,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萬棵的大樹免遭砍伐。這樣的成效實在驚人!
法師不僅呼籲所有慈濟人培養「惜福愛物」的習慣,在靜思精舍利用太陽能發電、四周鋪設連鎖磚,設置資源回收桶,雨水及廢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蓮慈濟醫院雨水回收系統,每年為醫院節省三百五十噸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電量;地面鋪設連鎖磚,讓大地能夠呼吸;E化電子公文,節省紙張浪費;還有不沖洗X片的醫療影像傳輸系統,在在都顯示法師疼惜大地、落實環境保護的決心。
社區志工
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來襲,造成全台災情慘重,法師有感於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為喚起往昔村頭巷尾「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密切連繫,再次提出「社區志工」的呼籲,將慈濟人重新整編,融入社區。帶動社區居民投入掃街、認養公園、資源回收、關懷獨居老人、照料貧病的工作,同時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成長班等,以凝聚社區民眾的感情,在急難發生時,也可以互相照應。台灣九二一地震,及各地大小災難發生時,慈濟人能迅速有效率和有紀律的投入救援關懷行列,可說是歸功於社區志工靈活的運轉與調度。
憫愛大師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在慈濟世界裡,不管是救人的人或被救的人,都洋溢著感恩的心情。而法師本人更是「感恩」的具體表徵。
法師表示:「慈濟功德會的成果,不是一個人,而是所有委員、會員的努力、匯聚愛心的力量,人人以眾生的苦為苦,為普天下眾生拔苦與樂。」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六日享有「亞洲諾貝爾獎」之譽的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宣布法師獲頒一九九一年的麥格塞塞「社區領袖獎」,獲獎的原因是「喚起現代台灣民眾對古代佛教慈悲為懷教義的重視。」
法師向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致感恩與謝忱的信函中仍謙沖地表示:「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共同成就的;天下事不是一時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繼完成的。如果說佛教慈濟功德會二十七年有成,那是所有佛教徒、慈濟委員、會員與社會愛心人士胼手胝足,共同創造出來的,如果說本會今後猶能持續發展,屹立不搖,那是所有慈濟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代代相接,薪火相傳,有以致之的。所以,獎勵雖然集證嚴一身,但實質的榮耀應歸所有的慈濟人。」
慈濟能有今天的成就,眾生的護持,固然功不可沒;但法師的心力精神可謂投注最多。
不管外界對他毀譽如何?他依舊風塵僕僕實踐佛陀所說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與慈濟各項志業的定義與關聯。他說:「慈」是「無緣大慈」,是「予樂」,代表「慈善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慈無悔」,且要國際化。「悲」是「同體大悲」,是「拔苦」,代表「醫療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悲無怨」,且要普遍化。
「喜」是「以持正法起喜心」,是「輕安」,代表「文化志業」,但是要做到「大喜無憂」,且要深度化。「捨」是「以攝智慧起捨心」,是「付出」,代表「教育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捨無求」,且要完全化。而所有做過的善事,其最後是要做到「三輪體空」,──「無布施的人,無接受布施的人,也無布施的物。」簡單的說,就是付出不求回報。
法師身體不好,患有心臟疾病,但是他總是不斷要求自己為苦難的眾生付出,從不計較身體的勞累與病痛。
地藏王菩薩云:「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印順導師對法師說:「你要時時為佛教為眾生啊!」
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時空是天長地久的;幾千年來人事的變遷頻仍,但人間的需要卻永遠不斷。慈濟的志業是應苦難眾生而設。證嚴法師一念悲憫,以慈悲喜捨、教富濟貧直接救渡眾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參考資料:
http://www2.tzuchi.org.tw/tc-master/html/foreword.htm
http://dodo.bz/buddhism/monk4.htm
證嚴法師略傳:
民國二十六年出生於台中縣清水鎮,二十六歲出家,服膺師父上印下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教誨,民國五十五年於花蓮創辦佛教慈濟功德會。七十五年創辦佛教慈濟醫院,繼之又創建慈濟護專及慈濟醫學院。慈濟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為四大志業,在世界五大洲均成立分會及聯絡處,並展開國際急難救助;又推動成立國內第一座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曾榮獲獎有
七十五年法師榮獲「華夏一等獎章」
八十年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
八十二年榮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八十三年獲世界國民外交協會最高榮譽「艾森豪獎」
八十四年榮獲亞洲週刊「亞洲二十位傑出女性獎」、行政院「文化獎章」
八十五年榮獲「內政一等獎章」、「華光一等獎章」、「外交一等獎章」、「華夏一等獎章」。
主要著作有《靜思語》、《三十七道品講義》、《淨因三要》、 《齋後錄》、《靜思晨語》、《慈濟叮嚀語》、《八大人覺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慧語流泉》、《歡喜自在》、《人間菩薩》、《清淨的智慧》、《生活的智慧》、《慈濟心蓮》等二十餘種,啟發智慧,淨化人心。
法師的嘉言懿行及慈濟世界的溫馨美善,成為祥和社會的清流,曾被李總統登輝先生讚譽是「台灣經驗」中最動人的一章,並深為國際各界人士所肯定。
雖然集千萬鈞責任於一身,荷人生苦難於一肩,卻看不出歲月鑴刻的滄桑與痕跡。恬靜莊嚴的臉龐,在寬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顯出風骨的蕭瑟;平行直視的眼光是那樣地穩健、和煦與堅毅。證嚴法師以慈悲喜捨的大願,起救苦救難的大行,在東台灣創建了千秋萬世的濟人志業。
從一九六六年起迄今,在他的引領下,從三十位信眾所組成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經過四十年歲月的洗禮,如今奇蹟似地發展成為約有四百多萬會員的龐大慈善團體。這樣一個台灣本土性的佛教慈善機構,看似不起眼,在四十年來卻締造許多動人的事蹟。
辭親修行,普愛眾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出生的證嚴法師,從小非常懂事、孝順,十五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向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吧!母親的病奇蹟似的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
五年後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後來有一位友人指點他到慈雲寺去找住持修道法師。在修道法師的引導下,他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出路,接觸人生幸福的問題,最後形塑出一個想法:「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全人類,把每個人愛家的心,擴展到社會上,普愛天下的眾生,這應該算是一種幸福吧!」從某個歸向宇宙生命大流的呼喚來講,「出家」皈依佛門,透過佛教宣揚慈悲大愛的念頭,似乎已在法師心底播下了種子。
幾度的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台北、台中、台東四處掛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師,艱苦修行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隻身到台北市臨濟寺準備受戒,卻因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小時,由於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巧遇印順導師(繼太虛大師後主張人間佛教,台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學問僧),至為驚喜,並以一顆謙卑恭敬,姑且一試的心,請求拜印老為師,想不到竟獲導師應允,證嚴法師喜出望外。由於時間緊迫,印順導師在簡單的皈依儀式中對證嚴法師開示說:「你我因緣殊勝,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且馬上為他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
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報名,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三十二天之後,證嚴法師返回花蓮,就在普明寺後方,由當時佛教大德許聰敏老居士發心,為他搭建的一間簡陋的,十尺十二尺見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於屋內誦經、抄經、拜經、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進用功,過著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師開始在花蓮慈善寺講授地藏經,因而與最早四位隨他出家的弟子結下師徒之緣。法師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緣、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規。法師及追隨他修行的僧眾們,堅持自給自足,過著簡單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農曆春節後,他們開始在普明寺後的五分地耕種花生,還到工廠拿原料加工,買水泥袋,然後把水泥袋拆開擦拭乾淨後,改糊成小紙袋,再賣給飼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拿來縫製成嬰兒鞋,以貼補生活所需。
悲心的觸動
一九六六年法師到一診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開刀的父親,從病房區走出來看到地上有一灘血,但是人呢?人到哪裡去了?旁邊有人說:「抬走了!是一個山地婦人小產,由四個年輕的山胞從豐濱輪流抬著,走了七、八小時的山路,才到這裡,因為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輕法師的心裡,排山倒海地撞擊著,他想著:不知道是兩條命還是一條命?是活還是死?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無奈嗎?
法師出家本來是為逃避名利,但此時此刻,對於「金錢」似乎有了新的詮釋───錢可以用來救人。
但是光有錢,如果不能及時,一樣救不了人;他突然頓悟到佛教那句話:「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五百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於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 -- 要組織一個五百人的團體,成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工作。
沒多久,花蓮海星中學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向法師傳教,他們談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把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提出來研究討論。修女在臨離去前,卻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但是,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而你們佛教有嗎?
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因為佛教徒本就有一種謙虛的觀念,都是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隱名氏的方式進行。其實它潛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沒有組織罷了。修女的話觸動了他的靈機,也加強了他的信念,他決定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從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個濟世團體的雛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就在法師與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願心下組織起來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兩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四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個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
這五毛錢,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蘊涵的學問和實際的力量卻超乎想像。
最初法師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信徒一人一個,且堅持要他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法師說:「不奇怪,我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兩個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
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消息不逕而走,參與的人愈來愈多,千手千眼發覺苦難的功能也很快地發揮了;第二個月他們便救濟了一個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這樣默默地開展了,那年法師二十九歲,距離正式出家,也只不過四年光景。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法師為了讓慈濟功德會能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濟貧教富,理事圓融
「誠正信實」是慈濟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師月明風清的生命襟懷與做事態度。而教富濟貧則是慈濟工作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貧,在理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分怎樣的理念與愛心呢?
在法師的眼中,眾生平等。法師說:「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每位眾生和我都是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錢緊守在荷包裡,不肯拿出來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同樣含藏有一顆與佛陀同等的慈悲心,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
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所以教富即是一種人心的淨化。」
法師以誠正信實的處事原則,把社會大眾捐獻的善款,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眾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許多年來,那股偉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無數人;上至豪門巨富、學者專家,下至販夫走卒,在建醫院的消息披露後,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法師說:「富有的眾生要啟發,貧窮的眾生要救濟,平等沒有差別。」
輸送養分的莖
如果慈濟是人間綻放的蓮花,那佛法是它的根。法師從佛法中體悟「慈悲濟世」的理念,則是這朵蓮花的莖,而法師及他的信眾(四百多萬的會員)將體驗的道理實踐出來,就是蓮花的花與果。娑婆世界、現實社會就是慈濟世界的道場。當今的台灣是個多元價值體系的社會,每個人須能接納不同的價值觀,彼此尊重、相互扶持,社會才有和諧可言。慈濟的各項志業,是眾生平等、一體尊重的,在三十六年不間斷地努力與耕耘之下,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形成了台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志業網。
慈善志業
慈濟的志業是從慈善開始的,法師說:「要感恩接受我們濟助的人,讓我們有機會行善。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為有人遭遇困難,我們才有機會去幫助他們,才有辦法把握機會付出愛心,才能發揮救人、做好事的功能。所以,我們稱他們為感恩戶。」(即慈濟的照顧戶)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並非現代才有,中國古代就有佛教寺院從事濟貧、行醫救民的工作;法師早年到全省各偏遠地方訪視貧戶,之後將貧窮的原因作了分析評估,從中發現很多都是「因病而貧」?
「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卻沒有去看病,最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雖然有錢,但因地方欠缺醫療,沒有醫師,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種是沒錢加上地方醫療不便,因此過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轉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產生了問題,連帶的發生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社會青少年問題。」
慈濟的慈善志業工作項目為:低收入戶長期濟助,低收入戶白米濟助,義診藥費補助,醫療濟助,災害急難濟助,孤貧喪葬濟助等六項。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一年底截止,曾接受過慈濟長期照顧的總戶數,總共約二萬七千多戶。直到目前(二○○二年八月)全台還約有二千八百多戶接受慈濟的長期照顧。法師引領慈濟會眾投入關懷援助台灣各地大小的災難從末間斷,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二年七月的急難救助總戶數,總共十一萬四千多戶,單是二○○二年一到七月的急難救助即達五千九百多戶。一九九四年道格颱風來襲,造成南投縣仁愛鄉山區災情慘重,於是慈濟為整個翠巒部落進行遷村建屋之工作。
法師的悲心慈懷好像火炬一般,照亮了每位弟子的心;累積三十餘年的救災經驗,聞聲救苦精神已根深柢固的融入慈濟人的血液裡。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不約而同的及時趕赴現場協助救援。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地震,法師徹夜未眠,急切又焦慮的想瞭解各地傳來的災情,各區慈濟志工在最短的時間內相繼成立賑災中心,即刻投入救災之行列。法師於九月二十三日便抵達中部災區,除逐地慰問災民與鼓勵救災志工,並積極探勘相關土地,慈濟總共為災民搭建約一千八百八十二戶的組合屋,供災民作為棲身之所。法師鑑於教育是社會希望的來源,災區學童的教育工作不能耽擱,遂毅然承擔由慈濟來協助政府援建災區受創嚴重的學校共計五十所,期待世紀末毀壞的校園,能於世紀初重建完成,繼續發揮教育的良能。
醫療志業
慈濟功德會於一九七二年,即在花蓮市舉辦每週二天的義診活動,來服務貧病的人。一九七八年時法師便有建醫院的想法,一九七九年獲得印順導師的贊同後便著手進行。當時法師建醫院有幾點想法:
「一、東部(花蓮臺東一帶)缺少一間完善的醫院,萬一有重病,只能往西部送,但是許多人都因為交通不便、耽擱時間,結果使病情惡化,而回天乏術。
二、因保證金的問題,一般貧民急病送醫不易,病癒後出院又無法獲得妥善的休養。
三、為『慈濟』的本身,須要這樣一個運轉不息的機構,以解決將來救濟貧病者經濟枯竭的問題。」花蓮地處偏陲,人口不多,財團不可能在此建醫院,政府也無力顧及,但生命同等尊貴,不應受到忽視;因此法師決定排除萬難,在花蓮建設一座設備完善、兼富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現代化醫院。
剛開始,建院募款的速度很緩慢,多數人都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法師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四處奔走呼籲,當時的慈濟委員們很多都是尋常的家庭主婦,為了完成法師的宏願,大家有志一同的積極展開勸募。有的賣身幫佣,請求雇主預支工資;也有小工模樣的婦人傾盡一生積蓄;更有痲瘋病院的病人從每月有限的伙食費中擠出善款護持建院……,洋溢愛心的感人故事不絕如縷。法師不只一次的感歎道:「假如心血有形的話,用心血來抹土地,則醫院中寸寸土都抹遍了寸寸的心血;磚如果能用心血去雕刻的話,每塊磚也都雕滿了我們的心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慈濟醫院正式啟用,它提倡的「免收保證金制度」得到主管機關的重視與嘉許,同年十二月衛生署通令全國所有醫院比照辦理;而對出家僧侶,慈濟醫院則提供完全免費的醫療服務。這是慈濟醫院對當時社會的一些影響與貢獻。
對法師而言,花蓮慈濟醫院只是個初步奠基的工作,讓全國的百姓都能平等地享受醫療資源,每個地方都可以有醫院有良醫良護救助病人,才是法師的慈悲大願。於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於花蓮玉里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三月十五日於台東關山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八月十三日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二○○○年六月十日台北新店慈濟醫院動工,二○○二年四月十四日台中慈濟志業園區第一期工程護理之家動工,其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設立個完善的台灣地區醫療網。
證嚴法師倡導「尊重生命」理念,期待醫師不只是看病而已,應該「看病人」,還有來自各地富有愛心慈懷的志工,全年在醫院各角落穿梭,扮演醫病之間的潤滑劑;使病殘的身軀、脆弱的心靈,在此得到充分的尊重與膚慰。從病患住院、手術,乃至手術後的醫療照顧、後續的居家關懷,慈濟醫院都是以「全人的照顧」,陪伴病患及家屬,走過生命中的波濤,迎接另一段新生。
文化志業
一九六七年七月慈濟正式發行第一份刊物《慈濟月刊》,這是法師倡導文化志業的第一步。一九八二年設立「醫學獎學金」,其目的是為獎勵並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廣播節目「慈濟世界」正式開播。一九八六年更增設佛學藝術等慈濟獎學金。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成立「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同月十七日在慈濟醫院開幕的同時,象徵慈濟精神文化堡壘 -- 靜思堂正式動土;同年九月又發行另一份半月刊《慈濟道侶》。 一九九○年十月、一九九三年三月先後成立「慈濟文化出版社」、「靜思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各類書籍。
一九九一年一月起,與行政院新聞局及勞委會合辦「幸福人生系列」講座,迄今(二○○○年十二月)已逾一百五十場。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慈濟世界」的電視節目,正式在國內的有線電視上播映。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正式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相關介紹載入國際網際網路(http://www.tzuchi.org.tw),向全世界傳送慈濟的訊息。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慈濟大愛電視台正式開播,目前已能透過衛星將人性美善的節目播送到全球;同年八月成立「經典雜誌」,期許成為「為人類寫歷史,為歷史做見證」的代表性雜誌。
證嚴法師自身和其出家弟子,秉持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數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地以古德典範來修行;然而慈濟所宣導推動的文化志業,卻是十足的現代化,舉凡聲音、文字、影像、電腦網際網路到衛星播送的應用,無不備全。其目的是希望透過現代人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媒體,吸收佛教、慈濟的精神,以達到淨化人間的目標。
教育志業
一九八六年慈濟醫院落成後,證嚴法師發現國內,尤其是東部地區的護理人才非常欠缺,除了要解決慈濟醫院將來所需的護士來源外,也希望培育出具有慈悲心懷的優秀護士,因此決心要籌建慈濟護專。一九八九年設立的慈濟護專,從社會層面來看則有著三項非常重要的理由:
「一、解決東部少女的就學就業問題(尤其是原住民的少女更需要協助就學就業);
二、就地取才,以減低護理人員的流動率;
三、以慈濟培養出來的人間活菩薩,把慈濟精神帶到各大醫院膚慰病患。」緊接著為綜合解決將來慈濟醫療志業體所需各類醫事人員,及試圖匡正台灣醫療界一些不良風氣等問題,法師於一九九四年創辦了慈濟醫學院,希望能為社會、人類教育出『視病如親』的良醫。
在法師所創辦的學校,更設計了一種很特別的人文輔導制度,在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皆設有「慈誠懿德會」,將有輔導能力的慈濟委員、慈誠隊員組織起來,以父母心無私無求的心態定期與學生互動,畢業之後仍然關懷、陪伴。這制度背後有著法師對教育下一代的獨特想法,他希望以具有良好德範的慈濟人,擔任輔導學生生活的「爸爸」、「媽媽」,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以慈濟精神與學校的功能相配合,引導學生發揮潛在的良知、良能。
一九九九年慈濟護專改制慈濟技術學院(一九九六年成立附設實驗托兒所),二○○○年慈濟醫學院改制慈濟大學,並附設實驗小學、中學、高中,達成教育完全化之理想。慈濟教育志業體的最終目標,是一個整體的教育體系,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五專、大學、研究所乃至博士班。法師希望將來慈濟人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有各級慈濟學校,各類科系所可以就讀,而慈濟各項志工及各志業體員工也有再進修的機會。
一個人從小到三十歲人格定型期間,如果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教育,將來就不會學壞,一定可以做個利益人群的人,而工作的同仁也能繼續進修。對於擔任傳道授業的老師,法師期許每位老師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位「教育部長」來敦促自己,把教育的職業用志業的精神來做,而無需表象的評量標準。他相信只要建立起慈濟整體的教育體系,那麼慈濟「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人間淨土理想也就不難實現。
大陸賑災
台灣與中國大陸一衣帶水,聲息相通,休戚與共,在歷史淵源上有難以割捨的情感。一九九一年,華中華東發生大水患,慈濟基於「直接、重點、尊重」原則,首先援助安徽全椒、江蘇興化與河南固始、息縣等三省四縣。至今十二年來,已走過安徽、江蘇、河南、湖南、廣東、廣西、遼寧、江西、湖北、雲南、青海、河北、福建、貴州、浙江、甘肅、寧夏等十七個省份及內蒙古自治區。
基於慈悲大愛理念,慈濟人自籌旅費,不計辛勞親自將物資送達災民手中,只為表達一份最真摯的關懷與祝福。
慈濟的援助不只緊急的物資紓困,還有後續的房屋、學校、敬老院、福利院、集水窖、海堤、醫療大樓的援建等。近年來,也多次到各省舉辦夏令營隊活動,從禮儀的課程設計、劇場表演和敬老院關懷,讓年輕學子對大愛的精神有所認知,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層的體悟,進而激發服務人群的熱忱。而教師素質交流經由靜思語教學的示範與切磋,讓沉重的教學責任變成一種快樂的學習;老師們都期待,嚴肅的校園也可以成為快樂分享的「笑園」。
慈濟人處處用心,只為了傳遞一分人間大愛。 儘管慈濟人奔走在兩岸,面對艱難困頓考驗,身影蝺蝺孤獨,腳步卻是堅定穩健的;只要眾生得離苦,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國際賑災
隨著國際資訊快速交流,國際急難訊息透過螢幕映入眼簾身為『世界地球村』一員的慈濟人,對世間苦難有著一分不忍之心和責無旁貸的關照。從一九九一年起,慈濟便積極參與國際急難救援事務,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各國受災受難者最適切的幫助與關懷,點燃他們希望的火炬,鼓舞大無畏的信心與勇氣,祈願他們走出傷痛,迎向未來。
法師針對國際賑災這項志業,曾對信眾開示:「慈濟人因為有大愛的精神,所以有這分勇敢與毅力來投入,如此才有美的成果;這即是『由真誠而大愛,由大愛而起勇猛心。』孔夫子曰:『仁者勇也』,有仁愛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這種勇敢來自大愛啟發,這種大愛是無所求的,是最真最誠的,這就是菩薩道,也是慈濟精神。」
從一九九一年孟加拉與中國大陸賑災到現在(二○○二年八月),慈濟已跨越歐、亞、非、美、澳五大洲援助過五十個國家,包括飽受戰爭蹂躪的盧安達、衣索匹亞、車臣和阿富汗;另外慈濟也在受災嚴重地區,如土耳其、薩爾瓦多,進行災後的重建工作,替災民建造房屋,也有學校和醫院,提供災民避難之所及災後復甦相關物資,深獲國際社會好評。
尤其分布在全球各個僑居地的慈濟人,更恪守法師教誨:「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常懷感恩心,取諸當地、用諸當地,才能得到人家的疼愛與敬重。」主動關懷當地貧困,提供必要的救援。如在菲律賓的偏遠離島舉辦了三十七次的大型義診,在南非為貧困黑人開辦了五百多所職訓所,約旦慈濟人則送上民生物資關懷境內的巴勒斯坦難民。
法師跨越政治立場及人群種族的限制,引領全球慈濟人從事慈悲無國界、宗教無政治的「國際賑災」,慈濟的國際賑災具體實踐愛的行動與力量,激起人與人相互扶持、和平仁愛的天性,更闡揚了人類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圓滿人生目標。
骨髓捐贈
基於「尊重生命」理念,法師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屬苦候親屬間骨髓配對相符的煎熬與失落,一九九三年,在衛生署及各大醫學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庫。如今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已累積捐贈者資料的人數達二十三萬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資料庫,也是志願捐髓比例最高、拒絕率最低的骨髓庫。而至二○○二年七月為止,配對成功且已進行移植的案例已高達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灣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兩百八十例,而中國大陸即佔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謂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濟骨髓庫已轉型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除了持續加強骨髓庫功能外,也將發展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並籌組臍帶血庫,預定三年內募集一萬筆臍帶血,作為骨髓配對的第二道防線,萬一骨髓配對不符,還可進行臍帶血幹細胞配對。
環境保護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師對慈濟人在生活層面,所要求遵守的觀念。他不贊同人們平時生活中的過度消費,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他提倡「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等觀念,更呼籲慈濟人勇於獻身環保工作,從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內外慈濟人抱持「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信念,從個人環保做到社區環保,目前超過兩萬名環保志工長期在社區做資源回收。如果以製造五十公斤的紙,需要砍伐一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計算,慈濟環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紙量達六萬多公噸,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萬棵的大樹免遭砍伐。這樣的成效實在驚人!
法師不僅呼籲所有慈濟人培養「惜福愛物」的習慣,在靜思精舍利用太陽能發電、四周鋪設連鎖磚,設置資源回收桶,雨水及廢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蓮慈濟醫院雨水回收系統,每年為醫院節省三百五十噸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電量;地面鋪設連鎖磚,讓大地能夠呼吸;E化電子公文,節省紙張浪費;還有不沖洗X片的醫療影像傳輸系統,在在都顯示法師疼惜大地、落實環境保護的決心。
社區志工
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來襲,造成全台災情慘重,法師有感於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為喚起往昔村頭巷尾「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密切連繫,再次提出「社區志工」的呼籲,將慈濟人重新整編,融入社區。帶動社區居民投入掃街、認養公園、資源回收、關懷獨居老人、照料貧病的工作,同時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成長班等,以凝聚社區民眾的感情,在急難發生時,也可以互相照應。台灣九二一地震,及各地大小災難發生時,慈濟人能迅速有效率和有紀律的投入救援關懷行列,可說是歸功於社區志工靈活的運轉與調度。
憫愛大師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在慈濟世界裡,不管是救人的人或被救的人,都洋溢著感恩的心情。而法師本人更是「感恩」的具體表徵。
法師表示:「慈濟功德會的成果,不是一個人,而是所有委員、會員的努力、匯聚愛心的力量,人人以眾生的苦為苦,為普天下眾生拔苦與樂。」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六日享有「亞洲諾貝爾獎」之譽的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宣布法師獲頒一九九一年的麥格塞塞「社區領袖獎」,獲獎的原因是「喚起現代台灣民眾對古代佛教慈悲為懷教義的重視。」
法師向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致感恩與謝忱的信函中仍謙沖地表示:「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共同成就的;天下事不是一時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繼完成的。如果說佛教慈濟功德會二十七年有成,那是所有佛教徒、慈濟委員、會員與社會愛心人士胼手胝足,共同創造出來的,如果說本會今後猶能持續發展,屹立不搖,那是所有慈濟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代代相接,薪火相傳,有以致之的。所以,獎勵雖然集證嚴一身,但實質的榮耀應歸所有的慈濟人。」
慈濟能有今天的成就,眾生的護持,固然功不可沒;但法師的心力精神可謂投注最多。
不管外界對他毀譽如何?他依舊風塵僕僕實踐佛陀所說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與慈濟各項志業的定義與關聯。他說:「慈」是「無緣大慈」,是「予樂」,代表「慈善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慈無悔」,且要國際化。「悲」是「同體大悲」,是「拔苦」,代表「醫療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悲無怨」,且要普遍化。
「喜」是「以持正法起喜心」,是「輕安」,代表「文化志業」,但是要做到「大喜無憂」,且要深度化。「捨」是「以攝智慧起捨心」,是「付出」,代表「教育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捨無求」,且要完全化。而所有做過的善事,其最後是要做到「三輪體空」,──「無布施的人,無接受布施的人,也無布施的物。」簡單的說,就是付出不求回報。
法師身體不好,患有心臟疾病,但是他總是不斷要求自己為苦難的眾生付出,從不計較身體的勞累與病痛。
地藏王菩薩云:「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印順導師對法師說:「你要時時為佛教為眾生啊!」
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時空是天長地久的;幾千年來人事的變遷頻仍,但人間的需要卻永遠不斷。慈濟的志業是應苦難眾生而設。證嚴法師一念悲憫,以慈悲喜捨、教富濟貧直接救渡眾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參考資料:
http://www2.tzuchi.org.tw/tc-master/html/foreword.htm
http://dodo.bz/buddhism/monk4.htm
證嚴法師略傳:
民國二十六年出生於台中縣清水鎮,二十六歲出家,服膺師父上印下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教誨,民國五十五年於花蓮創辦佛教慈濟功德會。七十五年創辦佛教慈濟醫院,繼之又創建慈濟護專及慈濟醫學院。慈濟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為四大志業,在世界五大洲均成立分會及聯絡處,並展開國際急難救助;又推動成立國內第一座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曾榮獲獎有
七十五年法師榮獲「華夏一等獎章」
八十年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
八十二年榮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八十三年獲世界國民外交協會最高榮譽「艾森豪獎」
八十四年榮獲亞洲週刊「亞洲二十位傑出女性獎」、行政院「文化獎章」
八十五年榮獲「內政一等獎章」、「華光一等獎章」、「外交一等獎章」、「華夏一等獎章」。
主要著作有《靜思語》、《三十七道品講義》、《淨因三要》、 《齋後錄》、《靜思晨語》、《慈濟叮嚀語》、《八大人覺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慧語流泉》、《歡喜自在》、《人間菩薩》、《清淨的智慧》、《生活的智慧》、《慈濟心蓮》等二十餘種,啟發智慧,淨化人心。
法師的嘉言懿行及慈濟世界的溫馨美善,成為祥和社會的清流,曾被李總統登輝先生讚譽是「台灣經驗」中最動人的一章,並深為國際各界人士所肯定。
Monday, October 23, 2006
兩隻老鼠 跑得快
有一個人在森林中漫遊的時候,突然遇見了一隻飢餓的老虎,老虎大吼一聲就撲了上來。
他立刻用生平最大的力氣和最快的速度逃開,但是老虎緊追不捨,他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最後被老虎逼入了斷崖邊上。
站在懸崖邊上,他想:「與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還不如跳入懸崖,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他縱身跳入懸崖,非常幸運的卡在一棵樹上,那是長在斷崖邊的梅樹,樹上結滿了梅子。
正在慶幸的時候,他聽到斷崖深處傳來巨大的吼聲,往崖底望去,原來有一只兇猛的獅子正抬頭看著他,獅子的聲音使他心顫,但轉念一想:「獅子與老虎是相同的猛獸,被甚麼吃掉,都是一樣的。」
當他一放下心,又聽見了一陣聲音,仔細一看,一黑一白的兩隻老鼠,正用力地咬著梅樹的樹幹。他先是一陣驚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斷樹幹跌死,總比被獅子咬好。」
情緒平復下來後,他感到肚子有點餓,看到梅子長得正好,就採了一些吃起來。他覺得一輩子?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梅子,找到一個三角形樹丫休息,他想著:「既然遲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覺吧!」
他在樹上沉沉的睡去了。睡醒之後,他發現黑白老鼠不見了,老虎、獅子也不見了。他順著樹枝,小心翼翼的攀上懸崖,終於脫離險境。
原來就在他睡著的時候,飢餓的老虎按捺不住,終於大吼一聲,跳下懸崖。黑白老鼠聽到老虎的吼聲,驚慌逃走了。跳下懸崖的老虎與崖下的獅子展開激烈的打鬥,雙雙負傷逃走了。
由我們誕生那一刻開始,苦難.就像飢餓的老虎一直追趕著我們,死亡,就像一頭兇猛的獅子,一直在懸崖的盡頭等待,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黑白老鼠,不停地正用力咬著我們暫時棲身的生活之樹,總有一天我們會落入獅子的口中。
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壞的情景是死亡,唯一的路,就是安然地享受樹上甜美的果子,然後安心地睡覺,只有存著這樣單純的心、少慾望、多一點赤子之心。
最近常常聽到朋友的親友去世的消息,除了安慰了幾句外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了恐怕有一天自己亦會成為別人口中的壞消息,所以你們有沒有好好的享受你在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剛才你和另一半或是和家人為了芝麻綠豆的事鬧翻了,現在頭頂還在生煙的話,請你看看那晴朗的天空和那飄渺的白雲。其實你又錯過了美好的一天呀!
他立刻用生平最大的力氣和最快的速度逃開,但是老虎緊追不捨,他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最後被老虎逼入了斷崖邊上。
站在懸崖邊上,他想:「與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還不如跳入懸崖,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他縱身跳入懸崖,非常幸運的卡在一棵樹上,那是長在斷崖邊的梅樹,樹上結滿了梅子。
正在慶幸的時候,他聽到斷崖深處傳來巨大的吼聲,往崖底望去,原來有一只兇猛的獅子正抬頭看著他,獅子的聲音使他心顫,但轉念一想:「獅子與老虎是相同的猛獸,被甚麼吃掉,都是一樣的。」
當他一放下心,又聽見了一陣聲音,仔細一看,一黑一白的兩隻老鼠,正用力地咬著梅樹的樹幹。他先是一陣驚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斷樹幹跌死,總比被獅子咬好。」
情緒平復下來後,他感到肚子有點餓,看到梅子長得正好,就採了一些吃起來。他覺得一輩子?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梅子,找到一個三角形樹丫休息,他想著:「既然遲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覺吧!」
他在樹上沉沉的睡去了。睡醒之後,他發現黑白老鼠不見了,老虎、獅子也不見了。他順著樹枝,小心翼翼的攀上懸崖,終於脫離險境。
原來就在他睡著的時候,飢餓的老虎按捺不住,終於大吼一聲,跳下懸崖。黑白老鼠聽到老虎的吼聲,驚慌逃走了。跳下懸崖的老虎與崖下的獅子展開激烈的打鬥,雙雙負傷逃走了。
由我們誕生那一刻開始,苦難.就像飢餓的老虎一直追趕著我們,死亡,就像一頭兇猛的獅子,一直在懸崖的盡頭等待,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黑白老鼠,不停地正用力咬著我們暫時棲身的生活之樹,總有一天我們會落入獅子的口中。
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壞的情景是死亡,唯一的路,就是安然地享受樹上甜美的果子,然後安心地睡覺,只有存著這樣單純的心、少慾望、多一點赤子之心。
最近常常聽到朋友的親友去世的消息,除了安慰了幾句外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了恐怕有一天自己亦會成為別人口中的壞消息,所以你們有沒有好好的享受你在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剛才你和另一半或是和家人為了芝麻綠豆的事鬧翻了,現在頭頂還在生煙的話,請你看看那晴朗的天空和那飄渺的白雲。其實你又錯過了美好的一天呀!
Sunday, October 22, 2006
思維方向
一個老人走進一家銀行,來到信貸部坐下來。 他身著豪華西裝、高級皮鞋,還有領帶和金領帶夾。
「想借1美元。」
「甚麼,1美元?」
「對啊,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要有抵押,再多些也無妨的。」老人打開豪華皮包,拿出一堆股票、債券等等,放在經理的桌上。
「總共值50多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只借1美元嗎?」
「是的,就1美元。」
「那麼年息為6%,只要您按時付出利息,到期我們就退給您抵押品。」老人辨完手續,拿了借來的1美元就準備離開銀行。
一直冷眼旁觀的分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有50多萬美元抵押品的人,為何來銀行借1美元?於是他追上前去問個究竟。
老人笑道:「來貴行前,我問過好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啊,我就在貴行寄存這些証券,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才6美分...」
所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走同種矛盾的限制:既然目的是寄存,但希望省錢,只能一家一家去詢問比較租金高低;然而也自然有共同的擔憂,那就是寄存物品的保險系數,往往和租金高低成比...
惟獨這位老人跨越了「正常」:改變思維方向,用「反常」的方法達到了「正常」的目的,而且將「租金」減少到幾乎等於零。
哈!有趣極了。你想過他的企圖嗎?
「想借1美元。」
「甚麼,1美元?」
「對啊,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要有抵押,再多些也無妨的。」老人打開豪華皮包,拿出一堆股票、債券等等,放在經理的桌上。
「總共值50多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只借1美元嗎?」
「是的,就1美元。」
「那麼年息為6%,只要您按時付出利息,到期我們就退給您抵押品。」老人辨完手續,拿了借來的1美元就準備離開銀行。
一直冷眼旁觀的分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有50多萬美元抵押品的人,為何來銀行借1美元?於是他追上前去問個究竟。
老人笑道:「來貴行前,我問過好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啊,我就在貴行寄存這些証券,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才6美分...」
所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走同種矛盾的限制:既然目的是寄存,但希望省錢,只能一家一家去詢問比較租金高低;然而也自然有共同的擔憂,那就是寄存物品的保險系數,往往和租金高低成比...
惟獨這位老人跨越了「正常」:改變思維方向,用「反常」的方法達到了「正常」的目的,而且將「租金」減少到幾乎等於零。
哈!有趣極了。你想過他的企圖嗎?
Friday, October 20, 2006
尊重別人
「自尊」與「尊重別人」,是我們常掛在嘴上的詞,豈知表現出來的程度,卻可能有很大的差異,譬如有一天,朋友聚會,有個人說笑話:
某日,某老公下班回家,一進門就問他老婆「今天哪個男人來過了?」
太太嚇一跳:「你怎麼知道有男人來過?確實有人來,是修水管的工人。」
「我當然知道。」那丈夫說:「我一眼就看出來了,因為抽水馬桶的坐墊是翻上去的。」
講完,大家都笑了。可是有位太太很不以為然地說:「算了吧!這丈夫以為他聰明,其實不見得,因為只有沒教養、不尊重女性的男人,才會在掀起馬桶坐墊小便後,不再放下來。」
然後她看看四周的男士,指著每個人問:「你們說!你們是不是都沒教養?你們上小號,以為把坐墊掀上去就是有禮貌了,卻從來不知道再把坐墊放下來?」
一屋子男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多人臉都紅了。
「唉!從前以為男人小便,把馬桶坐墊掀起來,就表現了尊重女性。現在才知道掀起來,尿完,還得放回去。她要是不教,我還真想不到呢!」
談到廁所,也讓我想起飛機上的洗手間,幾乎每個盥洗盆前面都會有個小牌子寫著「為了方便下一位乘客使用,請在洗手後將盥洗盆擦拭乾淨。」每次我在洗完手之後,先放水,擦乾手,還得用紙細細擦拭盆子。如果坐的是頭等艙,裡面擦手的是毛巾,就麻煩了。因為那用完即扔的毛巾,想必是用不吸水的人造纖維製造,有時候擦了十幾圈,都擦不乾。我不敢不擦乾,因為當我推開門,很可能有位旅客接著走進去,如果看到我好像沒擦,不是會怨我不懂禮貌嗎?
「自尊」與「尊重別人」其實是一件事,因為當你不能表現對別人的尊重的時候,會被人看不起,也就會傷到自尊。
自尊與尊重別人,更表現在「守時」這件事上。名導演李行講過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有個著名的男演員,耍大牌,常不守時。有一天拍戲,大夥全到了,獨獨不見那個男演員。李行說「等他!」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一個鐘頭,導演、演員、攝影、燈光、場記、場務,大家全乖乖地等。
終於,那男演員到了。
李行沒罵他,但也沒開工,而是站起來,對所有的人說:「好了!收工!」於是燈光滅了,大家全走了,留下那一個演員,呆呆地站在黑黑的場子中間。從此,那男演員再也不敢遲到。為什麼?因為他由不尊重別人的這件事上,傷害到他的自尊。
李行真高明,他沒罵、沒暴跳如雷,他用大家的力量,作了最強的教訓。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句話,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學習。
某日,某老公下班回家,一進門就問他老婆「今天哪個男人來過了?」
太太嚇一跳:「你怎麼知道有男人來過?確實有人來,是修水管的工人。」
「我當然知道。」那丈夫說:「我一眼就看出來了,因為抽水馬桶的坐墊是翻上去的。」
講完,大家都笑了。可是有位太太很不以為然地說:「算了吧!這丈夫以為他聰明,其實不見得,因為只有沒教養、不尊重女性的男人,才會在掀起馬桶坐墊小便後,不再放下來。」
然後她看看四周的男士,指著每個人問:「你們說!你們是不是都沒教養?你們上小號,以為把坐墊掀上去就是有禮貌了,卻從來不知道再把坐墊放下來?」
一屋子男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多人臉都紅了。
「唉!從前以為男人小便,把馬桶坐墊掀起來,就表現了尊重女性。現在才知道掀起來,尿完,還得放回去。她要是不教,我還真想不到呢!」
談到廁所,也讓我想起飛機上的洗手間,幾乎每個盥洗盆前面都會有個小牌子寫著「為了方便下一位乘客使用,請在洗手後將盥洗盆擦拭乾淨。」每次我在洗完手之後,先放水,擦乾手,還得用紙細細擦拭盆子。如果坐的是頭等艙,裡面擦手的是毛巾,就麻煩了。因為那用完即扔的毛巾,想必是用不吸水的人造纖維製造,有時候擦了十幾圈,都擦不乾。我不敢不擦乾,因為當我推開門,很可能有位旅客接著走進去,如果看到我好像沒擦,不是會怨我不懂禮貌嗎?
「自尊」與「尊重別人」其實是一件事,因為當你不能表現對別人的尊重的時候,會被人看不起,也就會傷到自尊。
自尊與尊重別人,更表現在「守時」這件事上。名導演李行講過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有個著名的男演員,耍大牌,常不守時。有一天拍戲,大夥全到了,獨獨不見那個男演員。李行說「等他!」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一個鐘頭,導演、演員、攝影、燈光、場記、場務,大家全乖乖地等。
終於,那男演員到了。
李行沒罵他,但也沒開工,而是站起來,對所有的人說:「好了!收工!」於是燈光滅了,大家全走了,留下那一個演員,呆呆地站在黑黑的場子中間。從此,那男演員再也不敢遲到。為什麼?因為他由不尊重別人的這件事上,傷害到他的自尊。
李行真高明,他沒罵、沒暴跳如雷,他用大家的力量,作了最強的教訓。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句話,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學習。
Thursday, October 19, 2006
怎麼跟別人說「不」?
文/黑幼龍
想成功,不是試著討好每個人,而是學習如何說「不」。
兒子對我說,他很不喜歡自己不會拒絕別人。當然,要他去做壞事,他一定會拒絕,但是,忙得不得了的時候,該怎麼跟人家說「不」呢?
有一位卡內基訓練的講師曾說過,我不知道成功的祕訣是什麼,但我卻知道有一條路照著走必定會失敗,那就是,想要討好每一個人。
別人請你抽菸你會拒絕;別人要你乾杯你會拒絕,別人要你抄襲他人的智慧財產,特別是老闆要你這樣做,你也要堅定地說「不」!
交朋友,包括異性朋友,該怎麼表示自己不想與他有深交呢?
有人來挖你到他公司去工作,你覺得受寵若驚,但不想去,該怎麼說呢? 其實,這問題已經困擾了我好多年。
我一直很羨慕那些沒有心理負擔的人,他們在拒絕別人的時候,雖然很堅定,但態度相當和藹。
當然,別人可能會不高興,但可能過一會兒就諒解了,也可能到後來發現這樣才更好。
我們都需要更多的自信才做得到。 有自信的人不太擔心別人會不會以為他不盡人情。有自信的人常知道自己該做的事。 有自信的人很清楚自己能做多少。
有自信的人很了解自己。諸如,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志向、自己的興趣;同樣的,他也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志向、興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自信堅強的人雖然富同情心,也願意幫助人,但他深知不應將別人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既然是人的問題,就要尊重他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希望你也有同樣的感受。
【本文摘錄自《PChome電子報‧人際溝通》推薦《讓自己發光》天下文化】
想成功,不是試著討好每個人,而是學習如何說「不」。
兒子對我說,他很不喜歡自己不會拒絕別人。當然,要他去做壞事,他一定會拒絕,但是,忙得不得了的時候,該怎麼跟人家說「不」呢?
有一位卡內基訓練的講師曾說過,我不知道成功的祕訣是什麼,但我卻知道有一條路照著走必定會失敗,那就是,想要討好每一個人。
別人請你抽菸你會拒絕;別人要你乾杯你會拒絕,別人要你抄襲他人的智慧財產,特別是老闆要你這樣做,你也要堅定地說「不」!
交朋友,包括異性朋友,該怎麼表示自己不想與他有深交呢?
有人來挖你到他公司去工作,你覺得受寵若驚,但不想去,該怎麼說呢? 其實,這問題已經困擾了我好多年。
我一直很羨慕那些沒有心理負擔的人,他們在拒絕別人的時候,雖然很堅定,但態度相當和藹。
當然,別人可能會不高興,但可能過一會兒就諒解了,也可能到後來發現這樣才更好。
我們都需要更多的自信才做得到。 有自信的人不太擔心別人會不會以為他不盡人情。有自信的人常知道自己該做的事。 有自信的人很清楚自己能做多少。
有自信的人很了解自己。諸如,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志向、自己的興趣;同樣的,他也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志向、興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自信堅強的人雖然富同情心,也願意幫助人,但他深知不應將別人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既然是人的問題,就要尊重他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希望你也有同樣的感受。
【本文摘錄自《PChome電子報‧人際溝通》推薦《讓自己發光》天下文化】
善用行為改變技術
文/馬信行 (政大教育系教授)
我有一次參加高中同學會,在餐桌上與一位女同學閒聊,我問:「妳最近忙嗎?
她說:「忙得昏頭轉向」。
「忙什麼?」我問。
「我去補習」。
「這把年紀了,還想考什麼嗎?」(她已是將軍夫人)我問。
「還不是我那寶貝兒子,為了教他,我特地去補習,因為現在教的,與我們過去學的都不一樣了,我每天陪他做功課到12點,真把我給累壞了」。
我說:「孩子成績是不是反而越來越退步?」
她驚訝的說:「你怎麼知道?」
我說:「雖然去補習,妳的數學會不會比學校的數學老師好?」
「不會,人家是正規教育出身的」
「英文呢?」我問。
「一樣」。
我說:「孩子現在正在發育,妳每天沒讓他有充分的睡眠時間,白天的課堂上有較好師資,他反而想睡覺,晚上師資較差卻磨到深夜,孩子成績退步是可預期的」。
我說:「孩子的功課不必父母來教,只要善用行為改變技術,在孩子做完功課或有好的成績時即時給予獎勵即可」。
又有一次在教授休息室與一位教授閒聊,他說:「我就讀國小的女兒常說不想去上學,說學校常考試,厭透了」,我說:「你可以把考卷看一看,進步的時候,即時給予獎勵(讚美或給予零用錢等…)」。
隔一個學期之後,那位教授在路上遇到我,說孩子的老師告訴他:「妳女兒很奇怪,有時還會問:『老師,怎麼這麼久都沒考試?』」善用行為改變技術,適時地增強孩子良好的行為,對孩子的教導可以更為得心應手。
我有一次參加高中同學會,在餐桌上與一位女同學閒聊,我問:「妳最近忙嗎?
她說:「忙得昏頭轉向」。
「忙什麼?」我問。
「我去補習」。
「這把年紀了,還想考什麼嗎?」(她已是將軍夫人)我問。
「還不是我那寶貝兒子,為了教他,我特地去補習,因為現在教的,與我們過去學的都不一樣了,我每天陪他做功課到12點,真把我給累壞了」。
我說:「孩子成績是不是反而越來越退步?」
她驚訝的說:「你怎麼知道?」
我說:「雖然去補習,妳的數學會不會比學校的數學老師好?」
「不會,人家是正規教育出身的」
「英文呢?」我問。
「一樣」。
我說:「孩子現在正在發育,妳每天沒讓他有充分的睡眠時間,白天的課堂上有較好師資,他反而想睡覺,晚上師資較差卻磨到深夜,孩子成績退步是可預期的」。
我說:「孩子的功課不必父母來教,只要善用行為改變技術,在孩子做完功課或有好的成績時即時給予獎勵即可」。
又有一次在教授休息室與一位教授閒聊,他說:「我就讀國小的女兒常說不想去上學,說學校常考試,厭透了」,我說:「你可以把考卷看一看,進步的時候,即時給予獎勵(讚美或給予零用錢等…)」。
隔一個學期之後,那位教授在路上遇到我,說孩子的老師告訴他:「妳女兒很奇怪,有時還會問:『老師,怎麼這麼久都沒考試?』」善用行為改變技術,適時地增強孩子良好的行為,對孩子的教導可以更為得心應手。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隨緣人生
什麼是隨緣?一般人對隨緣的理解,常是比較消極的。碰到挫折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隨緣吧!」隨緣是什麼?隨緣,乃是一種如法如律的生活態度。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
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讀懂隨緣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
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布,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緣是一種心態,也是一個意境。隨緣是用出世的眼光看事,用入世的雙手做事;隨緣是舉重若輕、輕描淡寫、遊刃有餘的瀟灑風度;隨緣是「知其不可為」則果斷放棄,審時度勢、自出機杼、另闢蹊徑的處事態度。隨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從更深的層次來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是一種處變不驚的風範。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
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讀懂隨緣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
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布,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緣是一種心態,也是一個意境。隨緣是用出世的眼光看事,用入世的雙手做事;隨緣是舉重若輕、輕描淡寫、遊刃有餘的瀟灑風度;隨緣是「知其不可為」則果斷放棄,審時度勢、自出機杼、另闢蹊徑的處事態度。隨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從更深的層次來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是一種處變不驚的風範。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同仁堂的故事
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御醫把所有的名貴藥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見病情好轉,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 這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遊,來到一條街上,發現有一個小藥鋪。此時,已是夜深人靜,小藥鋪裡卻燈火通明,還聽到那裡傳來琅琅的讀書聲。
康熙心想,宮中御醫不過是一些庸才,沒有什麼真本事,真正的人才還是在民間。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來這裡看看?於是,康熙便上前敲門。 進屋後,康熙見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燭光下夜讀,猜想,他一定是這小藥鋪的郎中了。郎中見有來客夜訪,便問:「閣下深夜造訪有何見教?」
康熙說:「深夜登門,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渾身發癢,遍體起紅點子。不知是何原因?請了好多名醫,都沒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給看一看?」
郎中說:「好,請你脫去上衣,讓我看一看。」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閣下不必擔心,你得的不是什麼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癢。」
康熙問:「此病能根治嗎?」
郎中很肯定地說:「不難。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說著,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裡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覺一愣,說:「先生,這麼多藥,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這是大黃,不是讓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宮中御醫那麼多奇方妙藥都不管事,莫非他這不值錢的大黃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見康熙面有疑色,便笑著說:「閣下請放心,我決不會訛你錢財,這藥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
康熙說:「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謝。」
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頓時覺得渾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連洗三遍之後,竟然全身不癢,再一細看,身上的紅點子一個也沒有了。
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
郎中一見康熙面帶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於是故意說:「閣下今天是送藥錢來的?」
康熙說:「正是。先生,你說要多少錢?」
郎中哈哈大笑:「見笑了,那天晚上見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說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還是分文不收。我見你氣宇非凡,只想跟你交個朋友罷了,請問,閣下尊姓大名?」
康熙微微一笑:「學生姓黃,字天星,一介書生。」
郎中一聽高興地說道:「我叫趙桂堂,也是一個窮書生。父親立志讓我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可誰知天不遂人願,多次名落孫山,如今只好在京城開一個小藥鋪,一面行醫,一面攻讀,希望有朝一日能來個魚躍龍門。」
康熙說道:「趙兄,常言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依你高超的醫術,我可以力薦你進宮擔任御醫,豈不是魚躍龍門了嗎?」
趙桂堂笑了笑說:「你錯了。我以為,行醫者應為普天下百姓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進皇宮當御醫,儘管享盡榮華富貴,可不能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願,醫有何益?」
康熙一聽,不禁說:「趙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請恕我直言,既然你屢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醫道上大展前程?」
趙桂堂說:「我也是這麼想呀,只是行醫也非易事,我沒有這麼多的本錢,空有淩雲之志,也難有大的發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後發了大財,資助我一把,幫我建一座大藥堂,也算我沒有白給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叫什麼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麼樣?」
趙桂堂見他當真,便笑著說:「剛才我是一句玩笑話,你莫當真。再說,建大藥堂需一大筆錢,誰知道你何時才能發大財呢?這是雲彩邊上的事,遠著哩。」
康熙說:「眼下不妨試試。」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後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
趙桂堂看著匆匆離去的黃先生,心想這還是個怪人呢。 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遞上字條不一會兒,就出來一個太監,把趙桂堂領進門內,走過一所院子後,又來到一個大屋子前,太監打開屋門,朝裡一指說:「趙先生,這些夠不夠你的藥錢?」
趙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驚,只見滿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銀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兒了,這時,只聽太監說:「趙先生,萬歲爺有旨,你給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願以償了吧。」
趙桂堂這才如夢初醒:原來自己並不介意要跟他交個朋友的黃兄,竟是當今皇上,真後悔當初自己的荒唐,怎麼一點兒也沒有察覺出來。
果然,沒過幾天,一座大藥鋪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
趙桂堂搬進新居開業典禮之時,怎麼也沒想到康熙皇帝竟親自前來祝賀,慌得趙桂堂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笑著說:「你莫要心慌意亂,你的藥錢我可是還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
從此之後,北京城便有了一個很有名氣的「同仁堂」大藥房。
(感謝愛國師兄蒐集的中國歷史故事 - 以貌取人,失之桑隅。以仁慈之心待人,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康熙心想,宮中御醫不過是一些庸才,沒有什麼真本事,真正的人才還是在民間。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來這裡看看?於是,康熙便上前敲門。 進屋後,康熙見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燭光下夜讀,猜想,他一定是這小藥鋪的郎中了。郎中見有來客夜訪,便問:「閣下深夜造訪有何見教?」
康熙說:「深夜登門,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渾身發癢,遍體起紅點子。不知是何原因?請了好多名醫,都沒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給看一看?」
郎中說:「好,請你脫去上衣,讓我看一看。」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閣下不必擔心,你得的不是什麼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癢。」
康熙問:「此病能根治嗎?」
郎中很肯定地說:「不難。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說著,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裡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覺一愣,說:「先生,這麼多藥,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這是大黃,不是讓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宮中御醫那麼多奇方妙藥都不管事,莫非他這不值錢的大黃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見康熙面有疑色,便笑著說:「閣下請放心,我決不會訛你錢財,這藥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
康熙說:「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謝。」
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頓時覺得渾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連洗三遍之後,竟然全身不癢,再一細看,身上的紅點子一個也沒有了。
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
郎中一見康熙面帶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於是故意說:「閣下今天是送藥錢來的?」
康熙說:「正是。先生,你說要多少錢?」
郎中哈哈大笑:「見笑了,那天晚上見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說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還是分文不收。我見你氣宇非凡,只想跟你交個朋友罷了,請問,閣下尊姓大名?」
康熙微微一笑:「學生姓黃,字天星,一介書生。」
郎中一聽高興地說道:「我叫趙桂堂,也是一個窮書生。父親立志讓我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可誰知天不遂人願,多次名落孫山,如今只好在京城開一個小藥鋪,一面行醫,一面攻讀,希望有朝一日能來個魚躍龍門。」
康熙說道:「趙兄,常言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依你高超的醫術,我可以力薦你進宮擔任御醫,豈不是魚躍龍門了嗎?」
趙桂堂笑了笑說:「你錯了。我以為,行醫者應為普天下百姓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進皇宮當御醫,儘管享盡榮華富貴,可不能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願,醫有何益?」
康熙一聽,不禁說:「趙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請恕我直言,既然你屢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醫道上大展前程?」
趙桂堂說:「我也是這麼想呀,只是行醫也非易事,我沒有這麼多的本錢,空有淩雲之志,也難有大的發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後發了大財,資助我一把,幫我建一座大藥堂,也算我沒有白給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叫什麼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麼樣?」
趙桂堂見他當真,便笑著說:「剛才我是一句玩笑話,你莫當真。再說,建大藥堂需一大筆錢,誰知道你何時才能發大財呢?這是雲彩邊上的事,遠著哩。」
康熙說:「眼下不妨試試。」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後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
趙桂堂看著匆匆離去的黃先生,心想這還是個怪人呢。 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遞上字條不一會兒,就出來一個太監,把趙桂堂領進門內,走過一所院子後,又來到一個大屋子前,太監打開屋門,朝裡一指說:「趙先生,這些夠不夠你的藥錢?」
趙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驚,只見滿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銀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兒了,這時,只聽太監說:「趙先生,萬歲爺有旨,你給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願以償了吧。」
趙桂堂這才如夢初醒:原來自己並不介意要跟他交個朋友的黃兄,竟是當今皇上,真後悔當初自己的荒唐,怎麼一點兒也沒有察覺出來。
果然,沒過幾天,一座大藥鋪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
趙桂堂搬進新居開業典禮之時,怎麼也沒想到康熙皇帝竟親自前來祝賀,慌得趙桂堂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笑著說:「你莫要心慌意亂,你的藥錢我可是還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
從此之後,北京城便有了一個很有名氣的「同仁堂」大藥房。
(感謝愛國師兄蒐集的中國歷史故事 - 以貌取人,失之桑隅。以仁慈之心待人,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Monday, October 16, 2006
兩個乞丐
從前有兩個乞丐,每天同時經過一戶富貴人家。這家的主人,由於憐憫乞丐,也每天丟銅板給他們,個子比較高大的那位乞丐總是大聲喊著:「多謝主人!你真是好心人,願你長命百歲,永遠健康!」但是,另外一位瘦削矮小的乞丐,只是輕輕地說:「感謝主的恩典。」
當然,帶有善心的主人每天都丟銅板到窗外,也能每天聽到兩種感謝的聲音,一個感謝他,另一個則感謝主。主人起先沒有覺察到什麼,但是漸漸地開始有一點不舒服,那種不舒服的感覺一直累積,直到有一天,他想:「奇怪!那個人真奇怪!明明是我給他錢,他不謝我,卻去謝主,我要給他一點教訓,讓他明白他應該謝的是我。」
於是,主人到麵包店,叫師傅烤了兩條大小一樣的吐司, 將一條挖空塞了些珍貴的珠寶,然後再把麵包封起來,但從外表看,兩條麵包完全一樣,沒有區別。
等到兩個乞丐來的時候,主人便把那個普通的麵包交給瘦小的、只會感謝主的乞丐,而把那條藏著金銀珠寶的麵包,交給高大、每天謝他的乞丐,主人心想:「這下,讓你知道,謝我跟謝主的差別在哪裡!」
那個高大的、每天謝主人的乞丐拿到麵包,覺得好重,心想:「這麵包一定沒有發好,鐵定不好吃。不如……」他一向喜歡佔便宜,所以對矮小的乞丐說:「我這條吐司麵包跟你換好嗎?」他沒說原因,而瘦小個乞丐也沒有多問,只是心裡想著:「這應該也是主的安排!」於是就跟高大的乞丐換了麵包。
第二天,那個瘦瘦小小的乞丐,就再也沒有來乞討。因為他發現了金銀珠寶,並決定回家看望他的爸爸媽媽,準備過另一種新生活,他心裡尤其感謝主!
高個子乞丐照常來乞討,主人很納悶,問:「你的吐司麵包吃完了嗎?」
高個子乞丐回答:「我吃了啊!」
「啊?裡面的金銀珠寶呢?」主人問。
「金銀珠寶?」高個子乞丐這下才明白,吐司麵包的沉重是因為裡麵包著珍寶啊,他遺憾的說:「我以為是麵包發酵不好,所以把它跟我朋友的交換了。」
主人終於明白,感謝主跟感謝他的差別在哪裡了,感謝他只是想貪求更好,而感謝主卻是怡然自得的無所貪念啊!
當然,帶有善心的主人每天都丟銅板到窗外,也能每天聽到兩種感謝的聲音,一個感謝他,另一個則感謝主。主人起先沒有覺察到什麼,但是漸漸地開始有一點不舒服,那種不舒服的感覺一直累積,直到有一天,他想:「奇怪!那個人真奇怪!明明是我給他錢,他不謝我,卻去謝主,我要給他一點教訓,讓他明白他應該謝的是我。」
於是,主人到麵包店,叫師傅烤了兩條大小一樣的吐司, 將一條挖空塞了些珍貴的珠寶,然後再把麵包封起來,但從外表看,兩條麵包完全一樣,沒有區別。
等到兩個乞丐來的時候,主人便把那個普通的麵包交給瘦小的、只會感謝主的乞丐,而把那條藏著金銀珠寶的麵包,交給高大、每天謝他的乞丐,主人心想:「這下,讓你知道,謝我跟謝主的差別在哪裡!」
那個高大的、每天謝主人的乞丐拿到麵包,覺得好重,心想:「這麵包一定沒有發好,鐵定不好吃。不如……」他一向喜歡佔便宜,所以對矮小的乞丐說:「我這條吐司麵包跟你換好嗎?」他沒說原因,而瘦小個乞丐也沒有多問,只是心裡想著:「這應該也是主的安排!」於是就跟高大的乞丐換了麵包。
第二天,那個瘦瘦小小的乞丐,就再也沒有來乞討。因為他發現了金銀珠寶,並決定回家看望他的爸爸媽媽,準備過另一種新生活,他心裡尤其感謝主!
高個子乞丐照常來乞討,主人很納悶,問:「你的吐司麵包吃完了嗎?」
高個子乞丐回答:「我吃了啊!」
「啊?裡面的金銀珠寶呢?」主人問。
「金銀珠寶?」高個子乞丐這下才明白,吐司麵包的沉重是因為裡麵包著珍寶啊,他遺憾的說:「我以為是麵包發酵不好,所以把它跟我朋友的交換了。」
主人終於明白,感謝主跟感謝他的差別在哪裡了,感謝他只是想貪求更好,而感謝主卻是怡然自得的無所貪念啊!
敢說真話
敢說真話
文/黑幼龍
如何擁有恰當的決斷力?唯有自信能讓人成熟地表達意見,把衝突化為轉機。
曾有年輕朋友問我,該怎麼樣表達與主管不一樣的意見,我當時用欣賞的眼神看了他好一會,因為,有自信的人常有自己的意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自己的看法,有時候與主管的意見一致,有時候卻不相同。本來我不想給缺乏自信的人再增加什麼煩惱。但看到那麼多年輕人在摸索,我真的覺得也許談一談較有幫助。
缺乏自信的時候,人很容易用兩種方式來表達自己:一種是一天晚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想法;另一種是變得冷漠、無禮。
別人為什麼不問該怎麼說出與老闆不一樣的意見?因為他們認為根本就不該有與老闆不一樣的意見;或者是,絕對該跟老闆拍桌子。
有自信的人不一樣。
他覺得自己的責任感,或是對工作的投入,督促著自己很想說明自己在專業方面的看法。他覺得主管對自己那麼信任、那麼賞識,不說出來實在不舒服。但他也成熟到知曉主管不會喜歡部屬提相反的意見--其實沒有人會喜歡別人反對他,那些說喜歡聽相反意見的人,不是不實在,就是因為對方說出來的方法很恰當,因而他才能接受。
怎麼樣說才恰當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不要當著大家面指出老闆的看法錯誤。老闆跟我們一樣,不喜歡受到批評,尤其是連尊嚴都受到威脅的時候。這點你一定可以做到。
比較難的是第二步,也就是到了老闆辦公室後,先說明一項老闆過去的成就,或判斷正確的事(因為是具體的事實,所以就毋需顧慮有諂媚之嫌)。這樣,老闆除了可獲得肯定之外,也真的會覺得你在說出與他看法不同的事時,是就事論事。
最後,你還要告訴他,如果他最後還是做出原來的決定,你還是願意支持他,並且盡力去完成。畢竟,負成敗責任的是老闆,要付給每一位同仁薪水的也是他。
不成熟的人在機會中找困難,成熟的人,在困難中找機會。有的時候衝突反而是轉機。
【本文摘錄自《PChome電子報‧人際溝通》推薦《讓自己發光》天下文化】
文/黑幼龍
如何擁有恰當的決斷力?唯有自信能讓人成熟地表達意見,把衝突化為轉機。
曾有年輕朋友問我,該怎麼樣表達與主管不一樣的意見,我當時用欣賞的眼神看了他好一會,因為,有自信的人常有自己的意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自己的看法,有時候與主管的意見一致,有時候卻不相同。本來我不想給缺乏自信的人再增加什麼煩惱。但看到那麼多年輕人在摸索,我真的覺得也許談一談較有幫助。
缺乏自信的時候,人很容易用兩種方式來表達自己:一種是一天晚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想法;另一種是變得冷漠、無禮。
別人為什麼不問該怎麼說出與老闆不一樣的意見?因為他們認為根本就不該有與老闆不一樣的意見;或者是,絕對該跟老闆拍桌子。
有自信的人不一樣。
他覺得自己的責任感,或是對工作的投入,督促著自己很想說明自己在專業方面的看法。他覺得主管對自己那麼信任、那麼賞識,不說出來實在不舒服。但他也成熟到知曉主管不會喜歡部屬提相反的意見--其實沒有人會喜歡別人反對他,那些說喜歡聽相反意見的人,不是不實在,就是因為對方說出來的方法很恰當,因而他才能接受。
怎麼樣說才恰當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不要當著大家面指出老闆的看法錯誤。老闆跟我們一樣,不喜歡受到批評,尤其是連尊嚴都受到威脅的時候。這點你一定可以做到。
比較難的是第二步,也就是到了老闆辦公室後,先說明一項老闆過去的成就,或判斷正確的事(因為是具體的事實,所以就毋需顧慮有諂媚之嫌)。這樣,老闆除了可獲得肯定之外,也真的會覺得你在說出與他看法不同的事時,是就事論事。
最後,你還要告訴他,如果他最後還是做出原來的決定,你還是願意支持他,並且盡力去完成。畢竟,負成敗責任的是老闆,要付給每一位同仁薪水的也是他。
不成熟的人在機會中找困難,成熟的人,在困難中找機會。有的時候衝突反而是轉機。
【本文摘錄自《PChome電子報‧人際溝通》推薦《讓自己發光》天下文化】
Friday, October 13, 2006
讓自己發光
文/黑幼龍
合邏輯不一定是對的
在團隊合作中,據理力爭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最重要的是產生效果,而且每個人也都能因此受到肯定。
那天從停車場出來,有輛白色的車子橫的插進來,兒子立刻緊急剎車然後猛按喇叭,對方也剎住了,並且回按一聲喇叭。
回家的路上兒子一直在罵:不懂得主線優先的道理就不要開車!
我知道他為什麼很生氣,因為對方不守規則,因為自己很有道理。只是,我真的有點擔心。
如果我們覺得人生都是以是非為標準,只要有道理就可以堅持,那真的會很可惜。大概三十年前,我看過一部名片叫「紐倫堡大審」的電影。我永遠不會忘記該片的最後一場對話。那位老法官向那位年輕的德國律師說:你非常聰明,很會用邏輯程序,但是不要忘了,合邏輯的事不一定是對的。
合邏輯不一定是對的,在生活上代表什麼意思?
其實只要回想一下上次自己與另一半吵架的情況,或看到別的夫婦吵架的模樣,就會很清楚了,你們吵架是不是因為有道理呢?
一個樣樣事都講道理,一切都黑白分明,沒弄到水落石出絕不罷休的家庭,不一定是幸福的家庭。
你可以對一個吸毒的小孩說一整個晚上的道理(這些道理他多半已經聽過很多遍了),而且絕對是有道理的道理,但他還是會繼續吸安非他命。
他不是不明白吸毒對身體有害,有害的事為什麼還要做呢?因為人不是邏輯的產物。
人需要被諒解,覺得被接受、受到尊重,覺得有價值。而邏輯,或是把道理講清楚,很少能提供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
多少婚姻因為爭辯誰對誰錯而破裂,多少公司因為「嚴格要求」,而眾叛親離、業務不振,多少社團也因此暮氣沉沉。 卡內基認為人的需求並不多,像健康、住家、衣服、車子,還有受到賞識,但不知什麼緣故,最後這項卻很難得到。
將來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成就感常來自於你對他人的關懷與肯定,別人也因此而願意配合你。
(合邏輯的事不一定是對的。 執著,往往帶給自己和別人同樣的不快樂)
合邏輯不一定是對的
在團隊合作中,據理力爭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最重要的是產生效果,而且每個人也都能因此受到肯定。
那天從停車場出來,有輛白色的車子橫的插進來,兒子立刻緊急剎車然後猛按喇叭,對方也剎住了,並且回按一聲喇叭。
回家的路上兒子一直在罵:不懂得主線優先的道理就不要開車!
我知道他為什麼很生氣,因為對方不守規則,因為自己很有道理。只是,我真的有點擔心。
如果我們覺得人生都是以是非為標準,只要有道理就可以堅持,那真的會很可惜。大概三十年前,我看過一部名片叫「紐倫堡大審」的電影。我永遠不會忘記該片的最後一場對話。那位老法官向那位年輕的德國律師說:你非常聰明,很會用邏輯程序,但是不要忘了,合邏輯的事不一定是對的。
合邏輯不一定是對的,在生活上代表什麼意思?
其實只要回想一下上次自己與另一半吵架的情況,或看到別的夫婦吵架的模樣,就會很清楚了,你們吵架是不是因為有道理呢?
一個樣樣事都講道理,一切都黑白分明,沒弄到水落石出絕不罷休的家庭,不一定是幸福的家庭。
你可以對一個吸毒的小孩說一整個晚上的道理(這些道理他多半已經聽過很多遍了),而且絕對是有道理的道理,但他還是會繼續吸安非他命。
他不是不明白吸毒對身體有害,有害的事為什麼還要做呢?因為人不是邏輯的產物。
人需要被諒解,覺得被接受、受到尊重,覺得有價值。而邏輯,或是把道理講清楚,很少能提供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
多少婚姻因為爭辯誰對誰錯而破裂,多少公司因為「嚴格要求」,而眾叛親離、業務不振,多少社團也因此暮氣沉沉。 卡內基認為人的需求並不多,像健康、住家、衣服、車子,還有受到賞識,但不知什麼緣故,最後這項卻很難得到。
將來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成就感常來自於你對他人的關懷與肯定,別人也因此而願意配合你。
(合邏輯的事不一定是對的。 執著,往往帶給自己和別人同樣的不快樂)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聽聞、思惟、實踐
法王每天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策發動機
人間菩薩的性格 常常接觸道場的人,對於「菩薩」這個稱呼,似乎不陌生。有些人被稱為「發心菩薩」、「義工菩薩」甚至年長者尊稱為「老菩薩」,年幼者亦可稱為「小菩薩」。在佛教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這些凡間不去,但常是發心、發願之後,卻沒兩下遇到種種困擾,就讓人退失初發心與發願。
一般人在實踐利益他人或慈悲待人、待動物等,最終總是想擁有什麼,或是想看到好的回應,不小心就會墮入求不得苦的深淵,例如,沒人緣、好心被雷打到等皆是,甚至於讓被關愛的人或動物,感受到被愛的、被關懷的很辛苦,就是生不起感恩心,有條件的給予,只是造成他人更沉重的心理負擔,反而心生畏懼。有心想當人間菩薩的人,真該審慎思考該培養什麼樣的性格,才能保任這顆可貴的菩薩心腸!
樂利他的性格
古德說:「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對身邊的動物是如此,何況對人?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總是遷流變化著,昔日的盟友,可能變成今日的敵人。人我之間,就在計較、比較中,或是在自以為恆常不變的感覺中而弄得烏煙瘴氣、紛爭不斷。然而,有心當人間的大菩薩們,沒有真的願意空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遺憾,相信人都會改變的,故也不忍心為任何一位眾生貼上標籤,更害怕因此驕縱了任何一位眾生,故當今有許多關懷下一代獨立能力的專家們指出,唯有苦難教育,才能成就下一代獨立自主的精神,未來更具有競爭力與較好的出路。因此,《方廣大莊嚴經》說(大正三、五四五上):「成熟眾生是法門,不著己樂利他無倦故。」
在《信佛功德經》中提到(大正一、二五七下):「世間所有愚癡凡夫,貪諸欲樂,勞苦己身,求無義利;諸佛如來,於此不然,唯樂利他,非求自樂。」此中雖「非求自樂」,但也非自討苦吃。只是愚癡凡夫因貪愛種種欲樂而一直窮忙於無意義的利益中;而諸佛菩薩明白唯有真正的樂於利他,不以自樂做為首要目標。就像《大丈夫論》中所說的(大正三○、二六四上):「知利他樂即是利己樂…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快樂,見他苦時如自己苦。」才是真正的上等人。
(感謝立台師兄轉寄此文章)
人間菩薩的性格 常常接觸道場的人,對於「菩薩」這個稱呼,似乎不陌生。有些人被稱為「發心菩薩」、「義工菩薩」甚至年長者尊稱為「老菩薩」,年幼者亦可稱為「小菩薩」。在佛教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這些凡間不去,但常是發心、發願之後,卻沒兩下遇到種種困擾,就讓人退失初發心與發願。
一般人在實踐利益他人或慈悲待人、待動物等,最終總是想擁有什麼,或是想看到好的回應,不小心就會墮入求不得苦的深淵,例如,沒人緣、好心被雷打到等皆是,甚至於讓被關愛的人或動物,感受到被愛的、被關懷的很辛苦,就是生不起感恩心,有條件的給予,只是造成他人更沉重的心理負擔,反而心生畏懼。有心想當人間菩薩的人,真該審慎思考該培養什麼樣的性格,才能保任這顆可貴的菩薩心腸!
樂利他的性格
古德說:「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對身邊的動物是如此,何況對人?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總是遷流變化著,昔日的盟友,可能變成今日的敵人。人我之間,就在計較、比較中,或是在自以為恆常不變的感覺中而弄得烏煙瘴氣、紛爭不斷。然而,有心當人間的大菩薩們,沒有真的願意空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遺憾,相信人都會改變的,故也不忍心為任何一位眾生貼上標籤,更害怕因此驕縱了任何一位眾生,故當今有許多關懷下一代獨立能力的專家們指出,唯有苦難教育,才能成就下一代獨立自主的精神,未來更具有競爭力與較好的出路。因此,《方廣大莊嚴經》說(大正三、五四五上):「成熟眾生是法門,不著己樂利他無倦故。」
在《信佛功德經》中提到(大正一、二五七下):「世間所有愚癡凡夫,貪諸欲樂,勞苦己身,求無義利;諸佛如來,於此不然,唯樂利他,非求自樂。」此中雖「非求自樂」,但也非自討苦吃。只是愚癡凡夫因貪愛種種欲樂而一直窮忙於無意義的利益中;而諸佛菩薩明白唯有真正的樂於利他,不以自樂做為首要目標。就像《大丈夫論》中所說的(大正三○、二六四上):「知利他樂即是利己樂…上人者見他樂時心生快樂,見他苦時如自己苦。」才是真正的上等人。
(感謝立台師兄轉寄此文章)
Wednesday, October 11, 2006
生理時鐘
午夜 12:00 ~ 1:00 /淺眠期:多夢而敏感,身體不適者易在此時痛醒。
凌晨 1:00 ~ 2:00 /排毒期 :此時肝臟為排除毒素而活動旺盛,應讓身體進入睡眠狀態,讓肝臟得以完成代謝廢物的作用。
凌晨 3:00 ~ 4:00 /休眠期:重症病人最易發病的時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時死亡, 熬夜最好勿超過這個時間。
上午 9:00 ~ 11:00 /精華期:此時為注意力及記憶力最好,且工作與學習的最佳時段。
中午 12:00 ~ 1:00 /午休期:最好靜坐或閉目休息一下再進餐,正午不可飲酒,易醉又傷肝哦!
下午 2:00 ~ 3:00 /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淋漓的極致時段!
下午 4:00 ~ 5:00 /低潮期:體力耗弱的階段,最好補充水果來解饞,避免因飢餓而貪食致肥胖。
下午 5:00 ~ 6:00 /鬆散期:此時血糖略增,嗅覺與味覺最敏感,不妨以準備晚膳來提振精神。
晚上 7:00 ~ 8:00 /暫憩期:最好能在飯後30分鐘去散個步或沐浴,放鬆一下,紓解一日的疲倦困頓。
晚上 8:00 ~ 10:00 /夜修期:此為晚上活動的巔峰時段,建議您善用此時段進行商議,進修等需要思慮周密的活動。
晚上 11:00 ~ 12:00 /夜眠期:經過鎮日忙碌,此時應該放鬆心情進入睡眠,千萬別讓身體過度負荷,那可得不償失哦!
人的排毒過程
晚上 9-11點 / 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
晚間 11-凌晨1點 / 肝的排毒時間:需在熟睡中進行!
凌晨1-3點 /膽的排毒時間:
凌晨3-5點 /肺的排毒時間: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經,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
凌晨 5-7點 / 大腸的排毒時間:應上廁所排便。
凌晨 7-9點 / 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間:應吃早餐!
半夜至凌晨 4 點 / 脊椎造血時間:必須熟睡,不宜熬夜。
六分、七分、八分
喝酒的時候,六分醉的微醺感總是最舒服的。
吃飯的時候,七分飽的滿足感總是最舒服的。
愛一個人的時候也是一樣,愛到八分絕對剛剛好。
飲酒不該醉超過六分,吃飯不該飽超過七分,愛一個人不該戀超過八分。
如何有計劃喝水
每人每天一定要有足夠的飲水量,大約是 2500-3000C.C,一天的排尿量要到 1500C.C(一個正常成人的膀胱,儲尿量為400 c.c 左右)
在早上一起床時,裝滿 500C.C杯子的水,出門前喝完。
在一進辦公室時馬上倒 500C.C的水在桌上,有空就喝,在午餐之前把它喝完。
在用午餐時,又喝 500C.C的水。
下午上班時,也是一上班就馬上倒 500C.C的水在桌上,在下班之前把它喝完。
剩下的 500C.C可以回家慢慢喝了。
總之,喝水要足量,排尿要定時,絕對不憋尿。
飲水之注意事項
喝水時要站著喝,不要坐著,要細細的,慢慢的喝,絕不可粗心大意,不要一口氣急急的喝完。
每日早晨起床後,即喝下五百西西的清水(過濾後清潔的水),喝完後緩步百步,或做簡單的運動,不可靜坐。
杯子最好是用木器或瓷器,以不用金屬品為佳。
凡服水者禁吃陳腐東西,像臭豆腐之類,勿吃用油過量的食物,刺激品如辣椒、薑之類也不宜。
五種蔬果送作堆,啤酒肚消了
美國芹菜二大片;大黃瓜四分之一條;甜椒二分之一個;苦瓜四分之一條;青蘋果一個 (去皮) ,將其洗乾淨後,逐一的使用壓榨汁機榨汁,切勿加水,每次蔬菜汁500C.C。
這杯蔬菜汁應該在早晨空腹時飲用最佳,也才有效,記得勿添加任何調味料,每日飲用一次。
有八種食物,少吃為妙!
皮蛋 : 會引起鉛中毒,並造成身體內,鈣質的流失。
臭豆腐 : 在發酵過程中,極易被微生物汙染。同時又會揮發大量鹽基氮,以及硫化氫等;這些都是蛋白質分解的腐敗物質,對人體有害。
味精 : 每人每日對味精的攝取量,以不超過六公克為原則。
菠菜 : 菠菜營養豐富,但因含有草酸,致食物中寶貴的元素鋅與鈣結合,而被排出體外,引起人體鋅與鈣的缺乏。
豬肝 : 一公斤的豬肝,其含膽固醇高達四百毫克以上。
烤肉 : 在燻烤過程中,會產生如「苯」等有害物質,是誘發癌症原因之一。
醃菜 : 醃菜若製作不得法,菜內隱藏致癌物硝酸胺。
油 條 : 油條中的明礬,是含鋁的無機物,如經常食用,鋁就很難由腎臟排出,進而對大腦及神經細胞產生毒害,甚至因而引發老年性癡呆症。
五種食物,讓你百毒不侵
豬血 : 豬血中含有豐富的血漿蛋白,在人體經胃酸和消化系統分解後,可以產生解毒和潤腸的功能。 它會讓不利於身體的有害物質統統『死光光』。
食用菌類 : 黑木耳(食用菌)常食用可以清除血液和體內的有毒物質和毒素。
新鮮果汁 : 食用足量的新鮮果汁後,可以使血液呈鹼性,也有讓血液細胞毒素溶解的功用。
豆類 : 綠豆能排泄體內毒素,增加新陳代謝,還可以保護肝臟、清肝降火。
海藻 : 海藻類食物多呈鹼性,所以和鮮果汁有同樣作用,而且它的膠原質,也可使堆積在人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隨排泄物一同出來,可有效的防治高血壓和心臟病等放射性疾病。
衛生紙和面紙
上廁所不可以用面紙擦喔!因為面紙都是沒經過消毒的,是有菌的東西,對於私密處及黏膜(嘴唇)都不好,甚至可能感染。
所謂的面紙就是單純的擦“面”也就是臉,其他的地方都不可以喔!不管是加油站送的一大盒面紙或是平常攜帶型的面紙都是喔!
而抽取式的衛生紙、捲筒式的衛生紙、或是平板衛生紙是經消毒過的,所以較安全。
錯誤擤鼻涕易引發中耳炎
當感覺鼻腔內有鼻涕時,一般人常會拿衛生紙或手帕,用手指貼住兩側鼻孔,鼓氣後,捏緊鼻翼用力作排涕的動作。
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且具危險性的擤鼻涕方法。因為這種做法會使鼻腔或鼻咽部的分泌物因為受壓力而迅速地被擠入鼓咽管開口,並進入中耳。這時分泌物中的病菌很容易在中耳腔繁殖,產生化膿,帶膿液蓄積,變導致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擤鼻涕時,應先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輕而不可用力的作排涕動作;然後再改按住另一側鼻孔,作相同的動作。或是閉口吸鼻涕,由口中吐出。
15 種讓你身體年輕的方法
吃早餐 - 可以年輕 1.1 歲。主要是補充纖維與水果。
養狗 - 可以年輕 1 歲。強迫運動,因為要帶動物出門便便。
擁有好的性生活 - 年輕 1.6 歲。優質的性生活有益身心,也有助情緒的穩定。
舉重 - 年輕 1.7 歲。1個禮拜2次,每次20分鐘,可強化骨骼、提高士氣,還可以苗條身材。
每日小飲一次 - 年輕 1.9 歲。小飲一杯啤酒、葡萄酒(紅、白酒皆可)及雞尾酒,有助心臟功能健康。
交朋友 - 年輕 2 歲。交遊圈廣,人際脈絡就會愈廣,而情緒壓力也愈能獲得抒解。
大笑 - 年輕 1.7歲。常常開懷大笑,可以降低情緒焦慮,心情輕鬆,反應在臉上或心裡自然就年輕許多。
上課 - 年輕 2.5 歲。學習新的課目,可讓人的心裡回復年輕歲月記憶。
每天快步半小時 - 年輕 3 歲。這是一項不錯的健身運動。
充足睡眠 - 年輕 3 歲。強應有規律且維持好品質,最好一天能睡7小時,優質的睡眠能讓身體自然產生更多的成長荷爾蒙,而成長荷爾蒙是抗老化最重要的化學成份。
多吃蔬果榖類 - 年輕 4 歲。
少吃肉類、油脂 - 年輕 6 歲。食用量應多控制,尤其是飽和脂肪的攝取,應維持在每日20公克以內。
牙線剔牙 - 年輕 6.4 歲。研究家發現,牙周病與免疫系統失調與心臟血管有相當大的關係,有效使用牙線,可以預防牙周病,進而減少免疫失調或其他心臟疾病問題。
運動 - 年輕 6.4 歲。一週至少要有1小時的激烈運動,像是慢跑、爬山、爬樓梯之類的,可以強化身體與心肌血管功能。
了解自己身體症狀(預警徵兆)- 年輕 12 歲。預防勝於治療,了解身體健康狀況,並及早進行預防或治療,可免疾病惡化的可能。
一個防癌的簡單策略
一天中吃五種以上的蔬果
喝茶
限制紅肉攝取
限制飽合動物脂肪
節制酒精
多吃大豆類食物
每週三次以上的運動
戒煙
十個經科學證實的長命偏方
喝茶。 茶裡含有預防疾病,和老化的抗氧化物質。日本研究顯示,喝茶的人不僅命較長,也較不容易得肺炎、和中風。多喝茶可降低膽固醇、和血壓。
信教。 美國研究機構指出,上教堂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心臟病、高血壓或自殺。英國心理學家指出,任何型式的信仰,不管是神秘主義、或巫術,都有強化生命力的力量。
增加睡眠時間。 科學家指出,每天日間小睡片刻,不僅可以延長壽命,也可以提升表現力。
洗冷水澡。 冷水澡,可以改善循環系統的毛病,提高免疫力、和生育力,並且減低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喝紅酒。 英國醫學證實,所有酒類,都可以調節膽固醇,防止血凝塊,並且降低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而紅酒中的抗氧化劑最豐富,邊進餐邊喝紅酒的效果最佳。
養寵物。 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養寵物的家庭較沒壓力,也較少生病。
結婚。 已婚者比單身者長壽。此外,快樂的性生活,也能讓你年輕起來。
吃得少。 節制卡路里的攝取量,可以減緩老化。
多笑笑。 笑能運動全身,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降低高血壓、和增強免疫力。
跳躍。 每天原地跳五十下的女人,活得比較長。英諾丁罕大學的研究指出,跳躍可以增加臀部骨質的濃度,減少骨質疏鬆的症狀。
12 種簡易養生運動
梳頭。 各式梳子或手指也可,每日梳數十至百下,具有按摩頭皮、醒腦開竅的功效,對眼力、聽力也很有幫助。
鳴鼓。 以手掌緊壓住雙耳數秒,然後迅速脫離,此法可振動耳膜,減緩耳窩退化;閒時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論揉、挑、彈各種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頭痛、暈車等諸多不適,體質虛弱者常按摩耳朵,還可防止感冒。
揉眼。 各自尋手部柔軟的部位,揉按眼睛、睛眶四周,促進眼周血液循環,可明目、醒腦,還兼具美容作用。
捏鼻。 常以兩手食指摩擦鼻翼兩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促進嗅覺靈敏,減少鼻過敏或呼吸道感染機會。
叩齒。 齒對齒輕叩,或牙齒空咬,可防止牙齦退化、牙周病等口腔問題;此法還可促進臉頰肌肉活動,使臉頰豐潤,老來不致雙頰下垂。
吞津。 閉口做漱口狀數回,然後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觸空氣氧化時, 並不會發生異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許多消化酵素與 營養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轉頸、聳肩 。肩頸部有脊椎及許多通往頭部的重要血管,常轉動頸部,聳聳肩膀,幫助肌肉活絡,年老時發生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乾擦。 用手掌或乾毛巾在臉部抹擦數回,胳膊等裸露處也可以此法抹擦,有助皮表循環,皮膚潤澤。
拍肩。 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轉腰。 右手順彎腰之勢向左腳尖伸展,起身,換左手向右腳尖伸展,輪替數回。
握拳。 雙手緊握後放鬆,反覆數回,直立或坐姿時均可從事。
踩腳尖。 右腳跟踩左腳尖,左腳跟踩右腳尖,交替數回。
(感謝淑斐師姐轉寄此文章)
凌晨 1:00 ~ 2:00 /排毒期 :此時肝臟為排除毒素而活動旺盛,應讓身體進入睡眠狀態,讓肝臟得以完成代謝廢物的作用。
凌晨 3:00 ~ 4:00 /休眠期:重症病人最易發病的時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時死亡, 熬夜最好勿超過這個時間。
上午 9:00 ~ 11:00 /精華期:此時為注意力及記憶力最好,且工作與學習的最佳時段。
中午 12:00 ~ 1:00 /午休期:最好靜坐或閉目休息一下再進餐,正午不可飲酒,易醉又傷肝哦!
下午 2:00 ~ 3:00 /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淋漓的極致時段!
下午 4:00 ~ 5:00 /低潮期:體力耗弱的階段,最好補充水果來解饞,避免因飢餓而貪食致肥胖。
下午 5:00 ~ 6:00 /鬆散期:此時血糖略增,嗅覺與味覺最敏感,不妨以準備晚膳來提振精神。
晚上 7:00 ~ 8:00 /暫憩期:最好能在飯後30分鐘去散個步或沐浴,放鬆一下,紓解一日的疲倦困頓。
晚上 8:00 ~ 10:00 /夜修期:此為晚上活動的巔峰時段,建議您善用此時段進行商議,進修等需要思慮周密的活動。
晚上 11:00 ~ 12:00 /夜眠期:經過鎮日忙碌,此時應該放鬆心情進入睡眠,千萬別讓身體過度負荷,那可得不償失哦!
人的排毒過程
晚上 9-11點 / 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
晚間 11-凌晨1點 / 肝的排毒時間:需在熟睡中進行!
凌晨1-3點 /膽的排毒時間:
凌晨3-5點 /肺的排毒時間: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經,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
凌晨 5-7點 / 大腸的排毒時間:應上廁所排便。
凌晨 7-9點 / 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間:應吃早餐!
半夜至凌晨 4 點 / 脊椎造血時間:必須熟睡,不宜熬夜。
六分、七分、八分
喝酒的時候,六分醉的微醺感總是最舒服的。
吃飯的時候,七分飽的滿足感總是最舒服的。
愛一個人的時候也是一樣,愛到八分絕對剛剛好。
飲酒不該醉超過六分,吃飯不該飽超過七分,愛一個人不該戀超過八分。
如何有計劃喝水
每人每天一定要有足夠的飲水量,大約是 2500-3000C.C,一天的排尿量要到 1500C.C(一個正常成人的膀胱,儲尿量為400 c.c 左右)
在早上一起床時,裝滿 500C.C杯子的水,出門前喝完。
在一進辦公室時馬上倒 500C.C的水在桌上,有空就喝,在午餐之前把它喝完。
在用午餐時,又喝 500C.C的水。
下午上班時,也是一上班就馬上倒 500C.C的水在桌上,在下班之前把它喝完。
剩下的 500C.C可以回家慢慢喝了。
總之,喝水要足量,排尿要定時,絕對不憋尿。
飲水之注意事項
喝水時要站著喝,不要坐著,要細細的,慢慢的喝,絕不可粗心大意,不要一口氣急急的喝完。
每日早晨起床後,即喝下五百西西的清水(過濾後清潔的水),喝完後緩步百步,或做簡單的運動,不可靜坐。
杯子最好是用木器或瓷器,以不用金屬品為佳。
凡服水者禁吃陳腐東西,像臭豆腐之類,勿吃用油過量的食物,刺激品如辣椒、薑之類也不宜。
五種蔬果送作堆,啤酒肚消了
美國芹菜二大片;大黃瓜四分之一條;甜椒二分之一個;苦瓜四分之一條;青蘋果一個 (去皮) ,將其洗乾淨後,逐一的使用壓榨汁機榨汁,切勿加水,每次蔬菜汁500C.C。
這杯蔬菜汁應該在早晨空腹時飲用最佳,也才有效,記得勿添加任何調味料,每日飲用一次。
有八種食物,少吃為妙!
皮蛋 : 會引起鉛中毒,並造成身體內,鈣質的流失。
臭豆腐 : 在發酵過程中,極易被微生物汙染。同時又會揮發大量鹽基氮,以及硫化氫等;這些都是蛋白質分解的腐敗物質,對人體有害。
味精 : 每人每日對味精的攝取量,以不超過六公克為原則。
菠菜 : 菠菜營養豐富,但因含有草酸,致食物中寶貴的元素鋅與鈣結合,而被排出體外,引起人體鋅與鈣的缺乏。
豬肝 : 一公斤的豬肝,其含膽固醇高達四百毫克以上。
烤肉 : 在燻烤過程中,會產生如「苯」等有害物質,是誘發癌症原因之一。
醃菜 : 醃菜若製作不得法,菜內隱藏致癌物硝酸胺。
油 條 : 油條中的明礬,是含鋁的無機物,如經常食用,鋁就很難由腎臟排出,進而對大腦及神經細胞產生毒害,甚至因而引發老年性癡呆症。
五種食物,讓你百毒不侵
豬血 : 豬血中含有豐富的血漿蛋白,在人體經胃酸和消化系統分解後,可以產生解毒和潤腸的功能。 它會讓不利於身體的有害物質統統『死光光』。
食用菌類 : 黑木耳(食用菌)常食用可以清除血液和體內的有毒物質和毒素。
新鮮果汁 : 食用足量的新鮮果汁後,可以使血液呈鹼性,也有讓血液細胞毒素溶解的功用。
豆類 : 綠豆能排泄體內毒素,增加新陳代謝,還可以保護肝臟、清肝降火。
海藻 : 海藻類食物多呈鹼性,所以和鮮果汁有同樣作用,而且它的膠原質,也可使堆積在人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隨排泄物一同出來,可有效的防治高血壓和心臟病等放射性疾病。
衛生紙和面紙
上廁所不可以用面紙擦喔!因為面紙都是沒經過消毒的,是有菌的東西,對於私密處及黏膜(嘴唇)都不好,甚至可能感染。
所謂的面紙就是單純的擦“面”也就是臉,其他的地方都不可以喔!不管是加油站送的一大盒面紙或是平常攜帶型的面紙都是喔!
而抽取式的衛生紙、捲筒式的衛生紙、或是平板衛生紙是經消毒過的,所以較安全。
錯誤擤鼻涕易引發中耳炎
當感覺鼻腔內有鼻涕時,一般人常會拿衛生紙或手帕,用手指貼住兩側鼻孔,鼓氣後,捏緊鼻翼用力作排涕的動作。
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且具危險性的擤鼻涕方法。因為這種做法會使鼻腔或鼻咽部的分泌物因為受壓力而迅速地被擠入鼓咽管開口,並進入中耳。這時分泌物中的病菌很容易在中耳腔繁殖,產生化膿,帶膿液蓄積,變導致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擤鼻涕時,應先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輕而不可用力的作排涕動作;然後再改按住另一側鼻孔,作相同的動作。或是閉口吸鼻涕,由口中吐出。
15 種讓你身體年輕的方法
吃早餐 - 可以年輕 1.1 歲。主要是補充纖維與水果。
養狗 - 可以年輕 1 歲。強迫運動,因為要帶動物出門便便。
擁有好的性生活 - 年輕 1.6 歲。優質的性生活有益身心,也有助情緒的穩定。
舉重 - 年輕 1.7 歲。1個禮拜2次,每次20分鐘,可強化骨骼、提高士氣,還可以苗條身材。
每日小飲一次 - 年輕 1.9 歲。小飲一杯啤酒、葡萄酒(紅、白酒皆可)及雞尾酒,有助心臟功能健康。
交朋友 - 年輕 2 歲。交遊圈廣,人際脈絡就會愈廣,而情緒壓力也愈能獲得抒解。
大笑 - 年輕 1.7歲。常常開懷大笑,可以降低情緒焦慮,心情輕鬆,反應在臉上或心裡自然就年輕許多。
上課 - 年輕 2.5 歲。學習新的課目,可讓人的心裡回復年輕歲月記憶。
每天快步半小時 - 年輕 3 歲。這是一項不錯的健身運動。
充足睡眠 - 年輕 3 歲。強應有規律且維持好品質,最好一天能睡7小時,優質的睡眠能讓身體自然產生更多的成長荷爾蒙,而成長荷爾蒙是抗老化最重要的化學成份。
多吃蔬果榖類 - 年輕 4 歲。
少吃肉類、油脂 - 年輕 6 歲。食用量應多控制,尤其是飽和脂肪的攝取,應維持在每日20公克以內。
牙線剔牙 - 年輕 6.4 歲。研究家發現,牙周病與免疫系統失調與心臟血管有相當大的關係,有效使用牙線,可以預防牙周病,進而減少免疫失調或其他心臟疾病問題。
運動 - 年輕 6.4 歲。一週至少要有1小時的激烈運動,像是慢跑、爬山、爬樓梯之類的,可以強化身體與心肌血管功能。
了解自己身體症狀(預警徵兆)- 年輕 12 歲。預防勝於治療,了解身體健康狀況,並及早進行預防或治療,可免疾病惡化的可能。
一個防癌的簡單策略
一天中吃五種以上的蔬果
喝茶
限制紅肉攝取
限制飽合動物脂肪
節制酒精
多吃大豆類食物
每週三次以上的運動
戒煙
十個經科學證實的長命偏方
喝茶。 茶裡含有預防疾病,和老化的抗氧化物質。日本研究顯示,喝茶的人不僅命較長,也較不容易得肺炎、和中風。多喝茶可降低膽固醇、和血壓。
信教。 美國研究機構指出,上教堂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心臟病、高血壓或自殺。英國心理學家指出,任何型式的信仰,不管是神秘主義、或巫術,都有強化生命力的力量。
增加睡眠時間。 科學家指出,每天日間小睡片刻,不僅可以延長壽命,也可以提升表現力。
洗冷水澡。 冷水澡,可以改善循環系統的毛病,提高免疫力、和生育力,並且減低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喝紅酒。 英國醫學證實,所有酒類,都可以調節膽固醇,防止血凝塊,並且降低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而紅酒中的抗氧化劑最豐富,邊進餐邊喝紅酒的效果最佳。
養寵物。 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養寵物的家庭較沒壓力,也較少生病。
結婚。 已婚者比單身者長壽。此外,快樂的性生活,也能讓你年輕起來。
吃得少。 節制卡路里的攝取量,可以減緩老化。
多笑笑。 笑能運動全身,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降低高血壓、和增強免疫力。
跳躍。 每天原地跳五十下的女人,活得比較長。英諾丁罕大學的研究指出,跳躍可以增加臀部骨質的濃度,減少骨質疏鬆的症狀。
12 種簡易養生運動
梳頭。 各式梳子或手指也可,每日梳數十至百下,具有按摩頭皮、醒腦開竅的功效,對眼力、聽力也很有幫助。
鳴鼓。 以手掌緊壓住雙耳數秒,然後迅速脫離,此法可振動耳膜,減緩耳窩退化;閒時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論揉、挑、彈各種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頭痛、暈車等諸多不適,體質虛弱者常按摩耳朵,還可防止感冒。
揉眼。 各自尋手部柔軟的部位,揉按眼睛、睛眶四周,促進眼周血液循環,可明目、醒腦,還兼具美容作用。
捏鼻。 常以兩手食指摩擦鼻翼兩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促進嗅覺靈敏,減少鼻過敏或呼吸道感染機會。
叩齒。 齒對齒輕叩,或牙齒空咬,可防止牙齦退化、牙周病等口腔問題;此法還可促進臉頰肌肉活動,使臉頰豐潤,老來不致雙頰下垂。
吞津。 閉口做漱口狀數回,然後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觸空氣氧化時, 並不會發生異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許多消化酵素與 營養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轉頸、聳肩 。肩頸部有脊椎及許多通往頭部的重要血管,常轉動頸部,聳聳肩膀,幫助肌肉活絡,年老時發生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乾擦。 用手掌或乾毛巾在臉部抹擦數回,胳膊等裸露處也可以此法抹擦,有助皮表循環,皮膚潤澤。
拍肩。 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轉腰。 右手順彎腰之勢向左腳尖伸展,起身,換左手向右腳尖伸展,輪替數回。
握拳。 雙手緊握後放鬆,反覆數回,直立或坐姿時均可從事。
踩腳尖。 右腳跟踩左腳尖,左腳跟踩右腳尖,交替數回。
(感謝淑斐師姐轉寄此文章)
Tuesday, October 10, 2006
生命的每一天
「如果把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看待為正在雕琢的藝術品,那將是怎樣的生命形態?把自己想成一件未完成的藝術,每一天裡的每一秒鐘,一件偉大的藝術創作隨著一次次的吐納而逐漸成形。」
-西方藝術家克倫姆(Thomas Crum)
這段話是從天下出版的「活在當下」一書看來的。為什麼要活在當下?簡單的說,如果我們能夠去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真正的滿足就在當下。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來。
我們看到很多人,該做的事,該度的假,該和家人共遊的承諾,一再跳票:等連假再說,等升遷再說,等發財再說,等退休再說,等心情好的時候再說。再說再說。好不容易盼到了,腦子卻一片空白,匆匆來,匆匆去,又一次失落與懊悔。
想做、該做的事這麼多,何不趁現在?禪宗講修行,就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就這麼簡單?是,做好當下要做的事,體會當下的感覺,用心去活,這就對了。在英文裡,present有兩個意思,一是禮物,一是現在。「現在」,就是上天賜與的禮物。與所親愛的人共處,尤其如此。
作家李黎在幾天前的人間副刊寫了一篇「恨晚」,說道:「在我們的一生之中,或多或少總會面對一種遺憾﹔有一些人,會讓我們感嘆遇到得太晚了﹔不是對方錯過了自己生命中的純真年代,就是我們未及時趕上對方精采飛揚的某一段人生。不僅對人如此,有時面對一個地方,甚至一本好書,也會興起一份未能及早相識的惋惜之感。」遺憾在所難免,然而事實如此,又當如何?李黎末了說得好:「遇上了,就不晚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失去親人,失去伴侶,我們才開始懷念他;大病住院,才發現健康的可貴。每一次的天災人禍,每一次的生離死別,往者已矣,生者痛不欲生,有的不甘不捨,有的怨嘆命運,但更多的是,悔恨對方存活時,未能好好相處,留下無比遺憾。集集大地震帶給台灣巨大的傷痛,如果說有什麼正面意義的話,除了「居安思危」的教訓之外,就數對「活在當下」這句話的體悟。只不過事過境遷,還有幾人能記取教訓,好好把握當下,珍惜現有,不再曠廢生命,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和友朋親人嫌隙齟齬?
我們常在懊惱中度日,然後立誓,從今以後要如何云云,事後卻往往忘了自我的承諾,直到下一次的後悔。我很喜歡西方一句話:「要活得像明日就要死去一樣。」不是要消極度日,不是要盡情享受,不是要短視近利,不是麻木苟活。相反的,是把握當下:發揮生命價值,幫助需要幫助之人,奉獻你的大愛。
-西方藝術家克倫姆(Thomas Crum)
這段話是從天下出版的「活在當下」一書看來的。為什麼要活在當下?簡單的說,如果我們能夠去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真正的滿足就在當下。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來。
我們看到很多人,該做的事,該度的假,該和家人共遊的承諾,一再跳票:等連假再說,等升遷再說,等發財再說,等退休再說,等心情好的時候再說。再說再說。好不容易盼到了,腦子卻一片空白,匆匆來,匆匆去,又一次失落與懊悔。
想做、該做的事這麼多,何不趁現在?禪宗講修行,就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就這麼簡單?是,做好當下要做的事,體會當下的感覺,用心去活,這就對了。在英文裡,present有兩個意思,一是禮物,一是現在。「現在」,就是上天賜與的禮物。與所親愛的人共處,尤其如此。
作家李黎在幾天前的人間副刊寫了一篇「恨晚」,說道:「在我們的一生之中,或多或少總會面對一種遺憾﹔有一些人,會讓我們感嘆遇到得太晚了﹔不是對方錯過了自己生命中的純真年代,就是我們未及時趕上對方精采飛揚的某一段人生。不僅對人如此,有時面對一個地方,甚至一本好書,也會興起一份未能及早相識的惋惜之感。」遺憾在所難免,然而事實如此,又當如何?李黎末了說得好:「遇上了,就不晚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失去親人,失去伴侶,我們才開始懷念他;大病住院,才發現健康的可貴。每一次的天災人禍,每一次的生離死別,往者已矣,生者痛不欲生,有的不甘不捨,有的怨嘆命運,但更多的是,悔恨對方存活時,未能好好相處,留下無比遺憾。集集大地震帶給台灣巨大的傷痛,如果說有什麼正面意義的話,除了「居安思危」的教訓之外,就數對「活在當下」這句話的體悟。只不過事過境遷,還有幾人能記取教訓,好好把握當下,珍惜現有,不再曠廢生命,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和友朋親人嫌隙齟齬?
我們常在懊惱中度日,然後立誓,從今以後要如何云云,事後卻往往忘了自我的承諾,直到下一次的後悔。我很喜歡西方一句話:「要活得像明日就要死去一樣。」不是要消極度日,不是要盡情享受,不是要短視近利,不是麻木苟活。相反的,是把握當下:發揮生命價值,幫助需要幫助之人,奉獻你的大愛。
Monday, October 09, 2006
活性骨膠原
骨科學革命誰領風騷:唯有極品活性骨膠原
最近幾年,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進展,骨膠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它是繼各種補鈣療法之後的又一重大突破,可以有效的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人類的骨骼和關節疾病,是食療幫助改善人類疾病的最好例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骨膠原產品,有的甚至自稱為第二代、第三代骨膠原,在消費者中引起了嚴重的混亂。到底什麼是骨膠原?是不是所有的骨膠原都具有改善骨骼和關節功能的作用?骨膠原的作用原理是什麼?想必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有助於消費者在購買骨膠原產品時做出正確地判斷和選擇。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對膠原蛋白和二型膠原蛋白做一些瞭解。
膠原蛋白是一組結構蛋白,占人體總蛋白含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最為重要的二型膠原蛋白是構成人體骨骼系統、關節軟骨、牙齒等許多重要組織器官的主要成分,人體生長發育期間,骨骼、關節、牙齒的新陳代謝需要補充足量的二型膠原蛋白,以完成其再生和修復過程。正常飲食中二型膠原蛋白的含量較低,且不易吸收。人體缺乏二型膠原蛋白會造成骨骼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關節軟骨變性、關節滑液分泌減少、牙齒鬆動脫落,此時單純補充鈣劑無效。
普通的二型膠原蛋白結構並不穩定,容易被胃和腸道分泌的酸性和鹼性液體所破壞,這也是平時飲食中的二型膠原蛋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一個原因。根據最新骨科學理論,二型膠原蛋白的前身物質: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或稱二型膠原蛋白原具有抵抗破壞的能力,更易被機體吸收和利用。UC-II在體內經過結構的轉變,形成二型膠原蛋白,進而發揮其生物功能。同時,UC-II必須在低溫下提取才能保存完整的生物活性,目前只有美國專利技術能夠達到這一要求。
最新研究顯示:結合使用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硫酸軟骨素和氨基葡萄糖可以有效提高體內二型膠原蛋白含量,保持正常骨骼、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通過對膠原蛋白的分析,我們歸納出如下結論,特別值得消費者注意:
1. 二型膠原蛋白是構成人體骨骼和關節組織的主要成分,骨骼和關節軟骨的更新和修復必須通過補充足量的二型膠原蛋白才能完成,其他物質(鈣鎂等無機離子)不能替代二型膠原蛋白的作用,就如同手術刀口的癒合需要補充蛋白質一樣,這是醫學的最基本原理。
2. 普通的二型膠原蛋白受到胃酸和鹼性腸液作用後非常容易破壞,使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失去其生物活性,失去修復骨骼和軟骨的能力。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是一種活性蛋白,並且具有抵禦外界因素破壞的能力,這是UC-II可以有效發揮其功能的關鍵。因此,只有含有UC-II的產品才可以解決骨骼和關節問題。
3. 膠原蛋白是人體的組織蛋白,自從有人類以來,其結構和功能沒有發生過變異,因此也不存在象電腦和遊戲機等電子產品的升級換代問題,更不會產生第二代、第三代的膠原蛋白產品。
對膠原蛋白作了一些瞭解之後,骨膠原熱銷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2002年美國發龍藥業首先將具有生物活性的原型二型膠原蛋白(UC-II)用於其骨類保健品"極品活性骨膠原"中,結合使用硫酸軟骨素和葡萄糖氨酸,能夠有效改善和消除五十肩、網球肘、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所引起的紅腫、疼痛、關節積液和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並可通過對關節軟骨的修復實現標本同治的目的。
一時間,極品活性骨膠原聲浪驟起,2002年6月美國53個主流媒體電視臺(NBC、ABC等)對該產品進行了專題報導;同年,美國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 《預防》(Prevention)、 《內科醫學》(The Original Internist)等發表了哈佛大學醫學博士David Trentham所做的六項臨床報告,證明該產品無毒無副作用,效果驚人;2003年榮獲美國權威營養保健品行業的NBJ優質產品獎;2003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德國柏林召開的國際骨關節炎研究會第八屆世界大會 (OARSI) 上獲得眾多專家的好評和推薦。
幾年間,發龍藥業的骨膠原快速傳變了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歐盟各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等地。逐漸地,骨膠原作為極品活性骨膠原的簡稱被各地眾多消費者接受和認同,無論在東部的紐約還是西部的洛杉磯,無論在超市還是藥房,只要一提到骨膠原,大家都知道這指的是發龍藥業的極品活性骨膠原。2006年骨膠原作為發龍藥業的產品商標先後在美國、加拿大進行登記註冊,並已獲得聯邦政府的核准。
骨膠原可以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
由於極品活性骨膠原中的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是構成人體骨骼、關節軟骨、牙齒的主要成分,因此骨膠原膠囊可以解決如下問題:
1. 延緩和改善骨質疏鬆:降低由於骨質疏鬆所造成的骨折危險、骨萎縮、駝背,以及嚴重骨痛、牙齒過早脫落等,解決女性更年期骨質疏鬆、老年性骨質疏鬆(包括男性和女性)和長期服用激素造成的骨質疏鬆問題,避免出現長期過量服用鈣劑所造成的便秘、腎膽結石和過早形成關節骨化,它比補鈣更先進、更有效、更安全;
2. 促進各種骨折的修復:促進骨折傷口的癒合,縮短修復週期。
3. 消除和緩解各種關節疾病:由五十肩、網球肘、退化性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紅腫、疼痛、強制、活動受限、無力感、有響聲,並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的目的。
4. 營養頭髮、指甲:防止頭髮分叉,指甲開裂。
極品活性骨膠原為什麼會改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的形成機理: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Ⅱ型骨質疏鬆症)。兩者在骨質疏鬆的成因上存在一定的區別,在骨代謝的過程中,I型骨質疏鬆症和Ⅱ型骨質疏鬆症最終均會表現為骨質的丟失。其原理:一方面是由於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加,使骨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成骨細胞功能減退,使骨質補充不足,這就是骨質疏鬆的細胞學基礎。
極品活性骨膠原的作用原理:
1. 極品活性骨膠原可抑制人體破骨細胞活性,提高成骨細胞功能,減少骨質流失;
2. 口服極品活性骨膠原可以直接補充人體骨膠原的缺乏,使人體骨骼成份達到最合理均衡的比例;
3. 同時,骨膠原還能提高鈣的吸收率,促進鈣在骨骼上的沉積,有效防止骨質疏鬆,使骨骼強健柔韌。從根源上改善骨質疏鬆,是當代骨科學的一場革命。
極品活性骨膠原膠囊為什麼可以治療關節疾病?
所有的關節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損傷的組織都是關節軟骨,都會形成不同程度軟骨組織的變性、變硬、關節腔內纖維組織增生、關節腔間隙變窄、嚴重者可以導致整個關節骨化,關節變形、失去功能。臨床上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最為嚴重,我們就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闡述一下極品活性骨膠原的作用原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形成機理: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難治性疾病,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該病與自身免疫系統紊亂有關。最新的研究表明,由於機體感染了某種或某些病毒,比如EB病毒,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了針對EB病毒的攻擊,免疫系統通過對EB病毒抗原成分的識別和攻擊,最終清除病毒、恢復機體的健康狀態。這本來是人體的一種自然保護機制,可以有效的保障人類抵禦外來微生物的侵襲。湊巧的是,EB病毒攜帶了一種與人體軟骨組織非常相近的抗原成分,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病毒抗原進行追蹤和殺滅的過程中,也對自身的軟骨組織抗原發動攻擊,造成軟骨組織的損傷和破壞,臨床上出現關節紅腫、疼痛、活動障礙、關節變形、失去功能。由於缺少有效的根治手段,病情經久不愈,最終將累及心臟和腎臟。
極品活性骨膠原的作用原理:極品活性骨膠原中含有通過美國專利技術,在低溫條件下提取的生物活性蛋白: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它也含有與人體關節軟骨非常相近的組織抗原結構。極品活性骨膠原經長期、小量口服後,作用於腸道的淋巴組織,使其產生免疫耐受作用,使我們的免疫系統從此失去攻擊關節軟骨的能力,疾病獲得痊癒,其機理就像治療花粉過敏一樣。由於脫敏治療所需時間較長,因此對於關節疾病的治療往往需要半年以上時間,患者需要有相當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本產品的發明人,美國著名醫學博士尤金o莫爾就是使用骨膠原治癒了親生女兒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極品活性骨膠原有沒有西藥的副作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為一種難治性疾病,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有效根治手段,臨床上多選用類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劑和止痛藥來緩解症狀。激素的副作用已經為大多數人所瞭解: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造成細菌和病毒感染;消化道潰瘍,形成胃腸出血;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脂肪堆積,過度肥胖等等。止痛藥的副作用則是最近在美國備受關注的一件大事,先是止痛藥"喜樂保"(Celebrex) 和威克適(Vioxx)的生產廠家官司不斷,接下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強制將多種止痛藥下架,停止銷售,主要原因是這些止痛藥容易引起血栓、有較高的誘發中風、心臟病發作的危險。
極品活性骨膠原是由美國專利技術低溫條件下提取的動物蛋白,不會產生西藥、化學合成藥物對人體的傷害,尤其是對肝、腎、心、腦等人體重要器官不會產生副作用;極品活性骨膠原的產品原料均經過政府授權部門的嚴格檢驗及合格認證,並按照美國FDA的規定進行生產、加工和包裝,不含防腐劑,長期服用也無毒無害。
極品活性骨膠原問世以來,經過近5年來的市場熱銷,產品傳遍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服用者多達幾十萬,最長服用者達3年時間,沒有一例投訴和產生副作用的報告。
應該如何正確使用骨膠原?
無論是何種關節疾病,其治療和修復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民間百姓都有一個常識,傷筋動骨100天,這說明人體的骨骼和軟骨的代謝週期為3個月的時間,因此我們在進行關節疾病治療的時候,也要遵循這個自然規律。而類風濕性關節的治療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一般要求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極品活性骨膠原的使用方法:每日兩次,每次兩粒,飯前或飯後服用,3個月為一療程。需要注意的事,許多患者在服用骨膠原不滿一個療程時,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活動改善,自認為病情已經痊癒,就停止服用骨膠原了。實際上,這是一個不正確的做法,因為,隨著病情的好轉,關節炎的症狀會逐漸減輕,但是修復的週期尚未完成,這時停用骨膠原,會為將來的病情反復留下隱患。
對於骨質疏鬆的治療問題,個體的差異較大,一是因為每個人骨質疏鬆的程度不一樣,修復的週期會有差異,二是因為每個人骨質流失的速度也存在差異,我們建議的每日服用劑量是根據大多數患者的情況決定的,最好的方法是在服用骨膠原前作一次骨密度檢測,服用一個半月後,再檢測一次,兩次檢測結果比較會出現下述三種情況,1. 提高,2. 持平,3. 略有下降。第一種情況說明骨膠原的補充劑量大於流失速度,屬於正常,按原計量服用;對於後兩種情況說明補充劑量等於或是低於流失速度,應該提高每日服用劑量。
服用骨膠原是否需要同時補充鈣劑?
從骨骼的構成比例上分析,膠原蛋白占人體骨骼重量的80%左右,鈣和其他無機離子只占20%左右,因此人體每日仍需要補充一定劑量的鈣劑。但是,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善,以及富含鈣和維他命D食品的推陳出新,對於一個正常飲食的個體而言,食物中的鈣含量基本可以滿足人體需要,只要我們注意多運動和接觸日光,促進鈣的吸收和轉化就可以了。但是對於老年人和偏食者,最好還是保證每日一定劑量鈣劑的攝入,會獲得更佳的療效。
但是消費者要格外注意,鈣劑具有使蛋白質凝固、破壞和失去功能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比如菠菜中含有的草酸鈣會造成蛋白質的破壞,所以菠菜炒雞蛋、菠菜豆腐都是不科學的飲食搭配,同樣道理,服用骨膠原和鈣劑一定要有一定的間隔時間,更不可將鈣劑與骨膠原蛋白混合服用,否則將適得其反,即沒有達到補鈣的目的,也沒有產生骨膠原的效果。
沒到更年期,沒有骨性關節炎的症狀是否也要補充骨膠原
骨質疏鬆症在中國屬於多發病,根據上海的調查資料顯示,老年人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男性為60.72%,女性為90.47%,幾乎覆蓋了所有的老年女性和一半以上的老年男性,因此我們應該有充分的防患意識和措施。
人體保健的問題已經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但是目前大多數人還只停留在對外在健康的一種追求,沒有完全深入到對我們內在器官,骨骼、關節、心臟和大腦等人體重要器官保健的層面上。比如,對面部皮膚的保養,從少女時期就開始了,她們很情願花費重金購買名牌化妝品,並且持之以恆,有意無意的產生了對面部皮膚的保健功效。
現在沒有人再指責這種現象是一種浪費,因為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後,我們確實看到了皮膚保健留住了少女的容顏這個不爭的事實。現在不少的有識之士,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外在保健,他們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悟出了一個道理,機體的退化是一個整體的問題,人體的衰退是完全可以延緩的。
現在就開始注重骨骼和關節的保健,好處在於可以有效的延緩骨質疏鬆,降低骨折的風險,防止關節過早磨損和骨化,減少骨刺的發生,保持肢體的靈活性。五年、十年之後,當我們邁入老年人的行列時,一定會為70歲的年齡50歲的骨骼感到欣慰,也一定為當年的明智選擇沾沾自喜。
(感謝愛國師兄轉寄此醫學新知)
最近幾年,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進展,骨膠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它是繼各種補鈣療法之後的又一重大突破,可以有效的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人類的骨骼和關節疾病,是食療幫助改善人類疾病的最好例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骨膠原產品,有的甚至自稱為第二代、第三代骨膠原,在消費者中引起了嚴重的混亂。到底什麼是骨膠原?是不是所有的骨膠原都具有改善骨骼和關節功能的作用?骨膠原的作用原理是什麼?想必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有助於消費者在購買骨膠原產品時做出正確地判斷和選擇。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對膠原蛋白和二型膠原蛋白做一些瞭解。
膠原蛋白是一組結構蛋白,占人體總蛋白含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最為重要的二型膠原蛋白是構成人體骨骼系統、關節軟骨、牙齒等許多重要組織器官的主要成分,人體生長發育期間,骨骼、關節、牙齒的新陳代謝需要補充足量的二型膠原蛋白,以完成其再生和修復過程。正常飲食中二型膠原蛋白的含量較低,且不易吸收。人體缺乏二型膠原蛋白會造成骨骼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關節軟骨變性、關節滑液分泌減少、牙齒鬆動脫落,此時單純補充鈣劑無效。
普通的二型膠原蛋白結構並不穩定,容易被胃和腸道分泌的酸性和鹼性液體所破壞,這也是平時飲食中的二型膠原蛋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一個原因。根據最新骨科學理論,二型膠原蛋白的前身物質: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或稱二型膠原蛋白原具有抵抗破壞的能力,更易被機體吸收和利用。UC-II在體內經過結構的轉變,形成二型膠原蛋白,進而發揮其生物功能。同時,UC-II必須在低溫下提取才能保存完整的生物活性,目前只有美國專利技術能夠達到這一要求。
最新研究顯示:結合使用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硫酸軟骨素和氨基葡萄糖可以有效提高體內二型膠原蛋白含量,保持正常骨骼、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通過對膠原蛋白的分析,我們歸納出如下結論,特別值得消費者注意:
1. 二型膠原蛋白是構成人體骨骼和關節組織的主要成分,骨骼和關節軟骨的更新和修復必須通過補充足量的二型膠原蛋白才能完成,其他物質(鈣鎂等無機離子)不能替代二型膠原蛋白的作用,就如同手術刀口的癒合需要補充蛋白質一樣,這是醫學的最基本原理。
2. 普通的二型膠原蛋白受到胃酸和鹼性腸液作用後非常容易破壞,使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失去其生物活性,失去修復骨骼和軟骨的能力。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是一種活性蛋白,並且具有抵禦外界因素破壞的能力,這是UC-II可以有效發揮其功能的關鍵。因此,只有含有UC-II的產品才可以解決骨骼和關節問題。
3. 膠原蛋白是人體的組織蛋白,自從有人類以來,其結構和功能沒有發生過變異,因此也不存在象電腦和遊戲機等電子產品的升級換代問題,更不會產生第二代、第三代的膠原蛋白產品。
對膠原蛋白作了一些瞭解之後,骨膠原熱銷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2002年美國發龍藥業首先將具有生物活性的原型二型膠原蛋白(UC-II)用於其骨類保健品"極品活性骨膠原"中,結合使用硫酸軟骨素和葡萄糖氨酸,能夠有效改善和消除五十肩、網球肘、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所引起的紅腫、疼痛、關節積液和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並可通過對關節軟骨的修復實現標本同治的目的。
一時間,極品活性骨膠原聲浪驟起,2002年6月美國53個主流媒體電視臺(NBC、ABC等)對該產品進行了專題報導;同年,美國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 《預防》(Prevention)、 《內科醫學》(The Original Internist)等發表了哈佛大學醫學博士David Trentham所做的六項臨床報告,證明該產品無毒無副作用,效果驚人;2003年榮獲美國權威營養保健品行業的NBJ優質產品獎;2003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德國柏林召開的國際骨關節炎研究會第八屆世界大會 (OARSI) 上獲得眾多專家的好評和推薦。
幾年間,發龍藥業的骨膠原快速傳變了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歐盟各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等地。逐漸地,骨膠原作為極品活性骨膠原的簡稱被各地眾多消費者接受和認同,無論在東部的紐約還是西部的洛杉磯,無論在超市還是藥房,只要一提到骨膠原,大家都知道這指的是發龍藥業的極品活性骨膠原。2006年骨膠原作為發龍藥業的產品商標先後在美國、加拿大進行登記註冊,並已獲得聯邦政府的核准。
骨膠原可以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
由於極品活性骨膠原中的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是構成人體骨骼、關節軟骨、牙齒的主要成分,因此骨膠原膠囊可以解決如下問題:
1. 延緩和改善骨質疏鬆:降低由於骨質疏鬆所造成的骨折危險、骨萎縮、駝背,以及嚴重骨痛、牙齒過早脫落等,解決女性更年期骨質疏鬆、老年性骨質疏鬆(包括男性和女性)和長期服用激素造成的骨質疏鬆問題,避免出現長期過量服用鈣劑所造成的便秘、腎膽結石和過早形成關節骨化,它比補鈣更先進、更有效、更安全;
2. 促進各種骨折的修復:促進骨折傷口的癒合,縮短修復週期。
3. 消除和緩解各種關節疾病:由五十肩、網球肘、退化性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紅腫、疼痛、強制、活動受限、無力感、有響聲,並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的目的。
4. 營養頭髮、指甲:防止頭髮分叉,指甲開裂。
極品活性骨膠原為什麼會改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的形成機理: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Ⅱ型骨質疏鬆症)。兩者在骨質疏鬆的成因上存在一定的區別,在骨代謝的過程中,I型骨質疏鬆症和Ⅱ型骨質疏鬆症最終均會表現為骨質的丟失。其原理:一方面是由於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加,使骨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成骨細胞功能減退,使骨質補充不足,這就是骨質疏鬆的細胞學基礎。
極品活性骨膠原的作用原理:
1. 極品活性骨膠原可抑制人體破骨細胞活性,提高成骨細胞功能,減少骨質流失;
2. 口服極品活性骨膠原可以直接補充人體骨膠原的缺乏,使人體骨骼成份達到最合理均衡的比例;
3. 同時,骨膠原還能提高鈣的吸收率,促進鈣在骨骼上的沉積,有效防止骨質疏鬆,使骨骼強健柔韌。從根源上改善骨質疏鬆,是當代骨科學的一場革命。
極品活性骨膠原膠囊為什麼可以治療關節疾病?
所有的關節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損傷的組織都是關節軟骨,都會形成不同程度軟骨組織的變性、變硬、關節腔內纖維組織增生、關節腔間隙變窄、嚴重者可以導致整個關節骨化,關節變形、失去功能。臨床上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最為嚴重,我們就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闡述一下極品活性骨膠原的作用原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形成機理: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難治性疾病,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該病與自身免疫系統紊亂有關。最新的研究表明,由於機體感染了某種或某些病毒,比如EB病毒,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了針對EB病毒的攻擊,免疫系統通過對EB病毒抗原成分的識別和攻擊,最終清除病毒、恢復機體的健康狀態。這本來是人體的一種自然保護機制,可以有效的保障人類抵禦外來微生物的侵襲。湊巧的是,EB病毒攜帶了一種與人體軟骨組織非常相近的抗原成分,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病毒抗原進行追蹤和殺滅的過程中,也對自身的軟骨組織抗原發動攻擊,造成軟骨組織的損傷和破壞,臨床上出現關節紅腫、疼痛、活動障礙、關節變形、失去功能。由於缺少有效的根治手段,病情經久不愈,最終將累及心臟和腎臟。
極品活性骨膠原的作用原理:極品活性骨膠原中含有通過美國專利技術,在低溫條件下提取的生物活性蛋白:原性二型膠原蛋白(UC-II),它也含有與人體關節軟骨非常相近的組織抗原結構。極品活性骨膠原經長期、小量口服後,作用於腸道的淋巴組織,使其產生免疫耐受作用,使我們的免疫系統從此失去攻擊關節軟骨的能力,疾病獲得痊癒,其機理就像治療花粉過敏一樣。由於脫敏治療所需時間較長,因此對於關節疾病的治療往往需要半年以上時間,患者需要有相當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本產品的發明人,美國著名醫學博士尤金o莫爾就是使用骨膠原治癒了親生女兒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極品活性骨膠原有沒有西藥的副作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為一種難治性疾病,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有效根治手段,臨床上多選用類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劑和止痛藥來緩解症狀。激素的副作用已經為大多數人所瞭解: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造成細菌和病毒感染;消化道潰瘍,形成胃腸出血;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脂肪堆積,過度肥胖等等。止痛藥的副作用則是最近在美國備受關注的一件大事,先是止痛藥"喜樂保"(Celebrex) 和威克適(Vioxx)的生產廠家官司不斷,接下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強制將多種止痛藥下架,停止銷售,主要原因是這些止痛藥容易引起血栓、有較高的誘發中風、心臟病發作的危險。
極品活性骨膠原是由美國專利技術低溫條件下提取的動物蛋白,不會產生西藥、化學合成藥物對人體的傷害,尤其是對肝、腎、心、腦等人體重要器官不會產生副作用;極品活性骨膠原的產品原料均經過政府授權部門的嚴格檢驗及合格認證,並按照美國FDA的規定進行生產、加工和包裝,不含防腐劑,長期服用也無毒無害。
極品活性骨膠原問世以來,經過近5年來的市場熱銷,產品傳遍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服用者多達幾十萬,最長服用者達3年時間,沒有一例投訴和產生副作用的報告。
應該如何正確使用骨膠原?
無論是何種關節疾病,其治療和修復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民間百姓都有一個常識,傷筋動骨100天,這說明人體的骨骼和軟骨的代謝週期為3個月的時間,因此我們在進行關節疾病治療的時候,也要遵循這個自然規律。而類風濕性關節的治療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一般要求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極品活性骨膠原的使用方法:每日兩次,每次兩粒,飯前或飯後服用,3個月為一療程。需要注意的事,許多患者在服用骨膠原不滿一個療程時,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活動改善,自認為病情已經痊癒,就停止服用骨膠原了。實際上,這是一個不正確的做法,因為,隨著病情的好轉,關節炎的症狀會逐漸減輕,但是修復的週期尚未完成,這時停用骨膠原,會為將來的病情反復留下隱患。
對於骨質疏鬆的治療問題,個體的差異較大,一是因為每個人骨質疏鬆的程度不一樣,修復的週期會有差異,二是因為每個人骨質流失的速度也存在差異,我們建議的每日服用劑量是根據大多數患者的情況決定的,最好的方法是在服用骨膠原前作一次骨密度檢測,服用一個半月後,再檢測一次,兩次檢測結果比較會出現下述三種情況,1. 提高,2. 持平,3. 略有下降。第一種情況說明骨膠原的補充劑量大於流失速度,屬於正常,按原計量服用;對於後兩種情況說明補充劑量等於或是低於流失速度,應該提高每日服用劑量。
服用骨膠原是否需要同時補充鈣劑?
從骨骼的構成比例上分析,膠原蛋白占人體骨骼重量的80%左右,鈣和其他無機離子只占20%左右,因此人體每日仍需要補充一定劑量的鈣劑。但是,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善,以及富含鈣和維他命D食品的推陳出新,對於一個正常飲食的個體而言,食物中的鈣含量基本可以滿足人體需要,只要我們注意多運動和接觸日光,促進鈣的吸收和轉化就可以了。但是對於老年人和偏食者,最好還是保證每日一定劑量鈣劑的攝入,會獲得更佳的療效。
但是消費者要格外注意,鈣劑具有使蛋白質凝固、破壞和失去功能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比如菠菜中含有的草酸鈣會造成蛋白質的破壞,所以菠菜炒雞蛋、菠菜豆腐都是不科學的飲食搭配,同樣道理,服用骨膠原和鈣劑一定要有一定的間隔時間,更不可將鈣劑與骨膠原蛋白混合服用,否則將適得其反,即沒有達到補鈣的目的,也沒有產生骨膠原的效果。
沒到更年期,沒有骨性關節炎的症狀是否也要補充骨膠原
骨質疏鬆症在中國屬於多發病,根據上海的調查資料顯示,老年人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男性為60.72%,女性為90.47%,幾乎覆蓋了所有的老年女性和一半以上的老年男性,因此我們應該有充分的防患意識和措施。
人體保健的問題已經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但是目前大多數人還只停留在對外在健康的一種追求,沒有完全深入到對我們內在器官,骨骼、關節、心臟和大腦等人體重要器官保健的層面上。比如,對面部皮膚的保養,從少女時期就開始了,她們很情願花費重金購買名牌化妝品,並且持之以恆,有意無意的產生了對面部皮膚的保健功效。
現在沒有人再指責這種現象是一種浪費,因為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後,我們確實看到了皮膚保健留住了少女的容顏這個不爭的事實。現在不少的有識之士,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外在保健,他們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悟出了一個道理,機體的退化是一個整體的問題,人體的衰退是完全可以延緩的。
現在就開始注重骨骼和關節的保健,好處在於可以有效的延緩骨質疏鬆,降低骨折的風險,防止關節過早磨損和骨化,減少骨刺的發生,保持肢體的靈活性。五年、十年之後,當我們邁入老年人的行列時,一定會為70歲的年齡50歲的骨骼感到欣慰,也一定為當年的明智選擇沾沾自喜。
(感謝愛國師兄轉寄此醫學新知)
Friday, October 06, 2006
突破制約
突破制約,實現自我
文/劉燦樑 (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宋朝湖北崇陽縣,新任縣令張詠,到任當月內就發現,縣民普遍以種茶為生,但「茶」非民生絕對必需品,朝廷必將課重稅,以此維生將無法改善生活條件,遂下令縣民一個月內剷除所有茶田,改種桑樹。突如其來的作為,農民怨聲載道,但抗爭無效,只好照辦,以免受罰。
果然,兩年後朝廷對茶農課下重稅,鄰近各縣農民因重稅而入不敷出,叫苦連天,唯有崇陽縣民,兩年前即改種桑樹、養蠶、賣絲綢,又毋須繳交重稅,因而發財致富。全縣人民才發現自己的父母官具有洞見,紛紛到縣府致謝。
人類的發展,往往受到環境的制約,但又不能逃離與其互動。唯有確實了解環境,並掌握變化,以理性的行為、科學的方法,去改造生存環境,才足以讓自己突破環境的束縛與制約;欲達此目的,必須先具備管理學上所謂「預見力」,事先預知環境變因的發展,方能確立突破策略。
古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正是預見力的最好寫照。尤其處在今日變動性如此大的社會,惟有隨時能預見社會發展的趨勢,並掌握變動的契機,方能突破制約,實現自我。
文/劉燦樑 (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宋朝湖北崇陽縣,新任縣令張詠,到任當月內就發現,縣民普遍以種茶為生,但「茶」非民生絕對必需品,朝廷必將課重稅,以此維生將無法改善生活條件,遂下令縣民一個月內剷除所有茶田,改種桑樹。突如其來的作為,農民怨聲載道,但抗爭無效,只好照辦,以免受罰。
果然,兩年後朝廷對茶農課下重稅,鄰近各縣農民因重稅而入不敷出,叫苦連天,唯有崇陽縣民,兩年前即改種桑樹、養蠶、賣絲綢,又毋須繳交重稅,因而發財致富。全縣人民才發現自己的父母官具有洞見,紛紛到縣府致謝。
人類的發展,往往受到環境的制約,但又不能逃離與其互動。唯有確實了解環境,並掌握變化,以理性的行為、科學的方法,去改造生存環境,才足以讓自己突破環境的束縛與制約;欲達此目的,必須先具備管理學上所謂「預見力」,事先預知環境變因的發展,方能確立突破策略。
古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正是預見力的最好寫照。尤其處在今日變動性如此大的社會,惟有隨時能預見社會發展的趨勢,並掌握變動的契機,方能突破制約,實現自我。
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志工人生」新書出版了!
愛在行動上,愛在言語中,做就對了!曾有人不解,為什麼在人間苦難的角落,總會發現到慈濟志工「甘願做,歡喜受」的慈悲身影?為什麼在每一雙悲情的眼眸中,總會映現出慈濟志工溫情撫慰的面容?
其實,要尋找答案並不難,因為在每一位志工的心中,都秉持著上人的勉勵:「愛在行動上,愛在言語中,做就對了!」所以他們堅持付出,心無所求,只要是需要愛的地方,就是他們勇往直前的方向。
這些志工菩薩的背景各不相同,除了來自社會上士、農、工、商各階層的愛心人士,還有慈濟四大志業的同仁,他們幾乎踏遍了每一處缺愛的所在,不論是窮鄉僻壤,甚至和海外慈濟人一起遍灑菩提、廣植福田。
證嚴上人說:「人的生命,要永遠保持像春天一樣,不斷湧出生命力,不斷發揮良能,才是真正活著的人生!」這一群發心行善的志工,為人間帶來了和煦春天,讓愁困的心靈得到了慰藉。他們把對人群的付出,視為開展生命價值和創造生命意義的機會,並且堅持永遠地做下去。志工們在付出之餘,自己也得到了心靈的啟發,有的因此改變原本暴躁的脾氣;也有環保志工在全心投入志業以後,發現頸部的腫瘤已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才知道原來發心行善的力量這麼大。
每天清晨,透過衛星連線,花蓮與大林慈院的醫護同仁,以及來自各地的志工們,都會與證嚴上人進行「志工早會」。藉由立即的連線、當下的交流,分享彼此照顧個案的心得;同時,也向上人報告處理的狀況。
「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證嚴上人的這句話道盡志工菩薩的心情。在慈濟醫院裡,隨處可見到許多真情故事,這些故事藉由「志工早會」而傳頌,從中我們見到了人性真情的流露與感動。
志工的關懷,猶如一張編織細密的網,用愛將整個地球包圍,使慈悲大愛的滋潤能深入各個階層與心靈。志工們所提出的個案,呈現人世間的悲、喜、苦、樂,讓我們看見眾生相,更看見志工們在付出過程中慧命的自我成長。
本書內容選自英譯本《志工人生》的精華,現以中、英對照的形式,將人間菩提種子撒播至國際,期待此書能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激勵出惻隱之心,更重新認識生命、調整生活,讓心靈有所成長。
Preface
Extend love through actions and words. When you know what is right, just do it.
Why, in places of suffering around the world, can one always see Tzu Chi volunteers dedicating themselves so willingly and so happily to caring for people in their hardships? Why, at the side of people in suffering, is there always a Tzu Chi volunteer to give comfort and support?
In fact, the answer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It is because every Tzu Chi volunteer keeps in mind these words of Master Cheng Yen: "Extend love through actions and words. When you know what is right, just do it." Bearing this message in mind, Tzu Chi volunteers persist in helping others, without asking for anything in return. Wherever there are people in need of loving care, our volunteers will resolutely tread ahead, without turning back.
Tzu Chi volunteers come from all walks of society and varied backgrounds. What they share in common is the Great Love in their heart. Together with the staff of Tzu Chi's Four Missions, they set foot in any place that is in need of loving care, be they backward, out-of-the-way places. They even go to foreign countries and work together with local Tzu Chi volunteers to spread the seeds of Great Love and cultivate fields of blessing in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Master Cheng Yen says, "Our life should be like the springtime, which is full of potential and vitality. Only when we make the best of our life and of our abilities can we be considered to be truly living." This group of Tzu Chi volunteers, who dedicate themselves to doing good in the world, has indeed brought spring to this mundane world. To those in grief and hardship, they are a comfort and refuge, a shoulder to lean on in times of difficulty.
Tzu Chi volunteers consider the act of serving others an opportunity to live out the true value of life and to create a meaningful life for themselves. In fact, they vow to continue serving others until their very last days. As the volunteers dedicate themselves to others, they gain much spiritual inspiration. Some found that they were not so short-tempered anymore. One recycling volunteer, after participating wholeheartedly in recycling work for some time, discovered that a tumor in his neck had disappeared. Only then did he realize how powerful are good intentions and doing good deeds.
Every morning, a videoconference is held with Master Cheng Yen. In attendance are volunteers from around Taiwan from Tzu Chi's hospitals in Hualien and Dalin, as well as various medical personnel. They share their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with each other and also update Master Cheng Yen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and Tzu Chi's care recipients.
"Blessing is about the joy from giving, and wisdom is about the inner peace gained from shifting one's perspective." These words by Master Cheng Yen fully encapsulate the experience of Tzu Chi volunteers. In Tzu Chi hospitals, touching events are happening every day. These stories are recounted by volunteers every morning in the volunteers' daily assembly. From these stories, we see instances of true human warmth and feeling, which profoundly touch the heart.
The care of the Tzu Chi volunteers is like a tightly woven web that embraces the entire globe, so that the spirit of Great Love can nurture and enter the heart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 stories recounted by the volunteers open our eyes to the sorrows, joys, suffering, and happiness that life holds. By sharing these stories, people have an opportunity to hear the different life stories of others and also witn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s' wisdom as they serve others.
This book contains a selection of touching recounts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of Volunteer's Diary. So that people may be inspired by these stories of wisdom and pure love. It is our deepest hope that this book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waken people's empathy for others. We hope it may lead people to look at their liv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with t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what life is about, to make changes in their life so that they are able to experience greater spiritual growth and fulfillment.
其實,要尋找答案並不難,因為在每一位志工的心中,都秉持著上人的勉勵:「愛在行動上,愛在言語中,做就對了!」所以他們堅持付出,心無所求,只要是需要愛的地方,就是他們勇往直前的方向。
這些志工菩薩的背景各不相同,除了來自社會上士、農、工、商各階層的愛心人士,還有慈濟四大志業的同仁,他們幾乎踏遍了每一處缺愛的所在,不論是窮鄉僻壤,甚至和海外慈濟人一起遍灑菩提、廣植福田。
證嚴上人說:「人的生命,要永遠保持像春天一樣,不斷湧出生命力,不斷發揮良能,才是真正活著的人生!」這一群發心行善的志工,為人間帶來了和煦春天,讓愁困的心靈得到了慰藉。他們把對人群的付出,視為開展生命價值和創造生命意義的機會,並且堅持永遠地做下去。志工們在付出之餘,自己也得到了心靈的啟發,有的因此改變原本暴躁的脾氣;也有環保志工在全心投入志業以後,發現頸部的腫瘤已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才知道原來發心行善的力量這麼大。
每天清晨,透過衛星連線,花蓮與大林慈院的醫護同仁,以及來自各地的志工們,都會與證嚴上人進行「志工早會」。藉由立即的連線、當下的交流,分享彼此照顧個案的心得;同時,也向上人報告處理的狀況。
「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證嚴上人的這句話道盡志工菩薩的心情。在慈濟醫院裡,隨處可見到許多真情故事,這些故事藉由「志工早會」而傳頌,從中我們見到了人性真情的流露與感動。
志工的關懷,猶如一張編織細密的網,用愛將整個地球包圍,使慈悲大愛的滋潤能深入各個階層與心靈。志工們所提出的個案,呈現人世間的悲、喜、苦、樂,讓我們看見眾生相,更看見志工們在付出過程中慧命的自我成長。
本書內容選自英譯本《志工人生》的精華,現以中、英對照的形式,將人間菩提種子撒播至國際,期待此書能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激勵出惻隱之心,更重新認識生命、調整生活,讓心靈有所成長。
Preface
Extend love through actions and words. When you know what is right, just do it.
Why, in places of suffering around the world, can one always see Tzu Chi volunteers dedicating themselves so willingly and so happily to caring for people in their hardships? Why, at the side of people in suffering, is there always a Tzu Chi volunteer to give comfort and support?
In fact, the answer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It is because every Tzu Chi volunteer keeps in mind these words of Master Cheng Yen: "Extend love through actions and words. When you know what is right, just do it." Bearing this message in mind, Tzu Chi volunteers persist in helping others, without asking for anything in return. Wherever there are people in need of loving care, our volunteers will resolutely tread ahead, without turning back.
Tzu Chi volunteers come from all walks of society and varied backgrounds. What they share in common is the Great Love in their heart. Together with the staff of Tzu Chi's Four Missions, they set foot in any place that is in need of loving care, be they backward, out-of-the-way places. They even go to foreign countries and work together with local Tzu Chi volunteers to spread the seeds of Great Love and cultivate fields of blessing in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Master Cheng Yen says, "Our life should be like the springtime, which is full of potential and vitality. Only when we make the best of our life and of our abilities can we be considered to be truly living." This group of Tzu Chi volunteers, who dedicate themselves to doing good in the world, has indeed brought spring to this mundane world. To those in grief and hardship, they are a comfort and refuge, a shoulder to lean on in times of difficulty.
Tzu Chi volunteers consider the act of serving others an opportunity to live out the true value of life and to create a meaningful life for themselves. In fact, they vow to continue serving others until their very last days. As the volunteers dedicate themselves to others, they gain much spiritual inspiration. Some found that they were not so short-tempered anymore. One recycling volunteer, after participating wholeheartedly in recycling work for some time, discovered that a tumor in his neck had disappeared. Only then did he realize how powerful are good intentions and doing good deeds.
Every morning, a videoconference is held with Master Cheng Yen. In attendance are volunteers from around Taiwan from Tzu Chi's hospitals in Hualien and Dalin, as well as various medical personnel. They share their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with each other and also update Master Cheng Yen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and Tzu Chi's care recipients.
"Blessing is about the joy from giving, and wisdom is about the inner peace gained from shifting one's perspective." These words by Master Cheng Yen fully encapsulate the experience of Tzu Chi volunteers. In Tzu Chi hospitals, touching events are happening every day. These stories are recounted by volunteers every morning in the volunteers' daily assembly. From these stories, we see instances of true human warmth and feeling, which profoundly touch the heart.
The care of the Tzu Chi volunteers is like a tightly woven web that embraces the entire globe, so that the spirit of Great Love can nurture and enter the heart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 stories recounted by the volunteers open our eyes to the sorrows, joys, suffering, and happiness that life holds. By sharing these stories, people have an opportunity to hear the different life stories of others and also witn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s' wisdom as they serve others.
This book contains a selection of touching recounts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of Volunteer's Diary. So that people may be inspired by these stories of wisdom and pure love. It is our deepest hope that this book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waken people's empathy for others. We hope it may lead people to look at their liv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with t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what life is about, to make changes in their life so that they are able to experience greater spiritual growth and fulfillment.
別人的嘴巴,自己的道路
從前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群青蛙在比賽誰能爬上最高的鐵塔,比賽開始了,一大群的青蛙看著那高大的鐵塔議論紛紛:「這太難了!我們絕對爬不到塔頂的……」、「塔太高了!我們不可能成功……!」聽到這裡,有些青蛙便放棄了。
看著那些仍然繼續爬的青蛙,大家又繼續說:「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塔頂的……」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賽。
但有一隻卻越爬越高,最後當其他的青蛙都無法再前進的時候,牠卻成為唯一到達頂點的選手。
其他的青蛙都想知道,牠是怎麼做到的?於是便跑上前去詢問,才發現原來牠是個聾子!
朋友,你知道這個故事告訴你什麼嗎?是的,嘴巴是別人的,但人生卻是自己的!雖然我們不必做個真正的聾子,但卻要永遠充滿希望、樂觀和積極,不要只聽那些消極、悲觀的話,因為他們只會潑別人的冷水,澆熄你的毅力。
要將充滿力量的話,時時記在心裡,因為這將影響你往後的一生。嘴巴長在別人嘴上,但自己卻要走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即便是遭受旁人無情的冷落、批評、否定,甚至排擠,也不能表示你就必須哀聲歎氣、自怨自悲,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生命因為珍惜而可貴!生活因為學習而豐富!
看著那些仍然繼續爬的青蛙,大家又繼續說:「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塔頂的……」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賽。
但有一隻卻越爬越高,最後當其他的青蛙都無法再前進的時候,牠卻成為唯一到達頂點的選手。
其他的青蛙都想知道,牠是怎麼做到的?於是便跑上前去詢問,才發現原來牠是個聾子!
朋友,你知道這個故事告訴你什麼嗎?是的,嘴巴是別人的,但人生卻是自己的!雖然我們不必做個真正的聾子,但卻要永遠充滿希望、樂觀和積極,不要只聽那些消極、悲觀的話,因為他們只會潑別人的冷水,澆熄你的毅力。
要將充滿力量的話,時時記在心裡,因為這將影響你往後的一生。嘴巴長在別人嘴上,但自己卻要走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即便是遭受旁人無情的冷落、批評、否定,甚至排擠,也不能表示你就必須哀聲歎氣、自怨自悲,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生命因為珍惜而可貴!生活因為學習而豐富!
Wednesday, October 04, 2006
建立親子關係
文/魏渭堂 (中台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
青少年期是人生發展過程中重要且具高度挑戰的時期,大約從國中到大學的階段,他們身體迅速的發展和變化,認知和思考漸趨成熟,並且對同儕關係特別敏感,因發展快速變化,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產生緊張和挑戰。
獨立和自我的發展是青春期發展的重要任務,在人生發展過程中,青春期意謂著要割斷依賴的臍帶,形成心理上獨特的個體,也是人生負責任的開始,如同個體出生時與父母親割斷臍帶,成為生理上獨立的個體一樣。我們的習俗有為十八歲的男生和十六歲的女生舉行成人典禮,這別具意義,讓他們在心理上體認到自己進入成人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
孩子快速的成長,不斷追求獨立自主,但父母心理卻往往難以適時成長,尚用早年對兒童的教養概念來面對成長中的青少年,這就產生了不適應及家庭緊張的關係,所以父母常感嘆:「生了兒身,但不了解兒心」。
有一些父母也常常覺得青少年期的孩子開始不喜歡自己的家庭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概念,心理學家研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為了在團體中得到心理上的位置,他們更會維護家庭的形象,喜愛自己的父母,並且形成在團體中的自我概念,他們不是不喜歡家庭,追根究底其實是他們開始不太喜歡父母親講話的方式,所以有人開玩笑說「賢慧」的父母,不是閒閒在家什麼都不會,而是「嫌東嫌西他最會」。
因此父母陪著青春期的孩子成長,要多多反省自己的言談作為,作一個好的示範,讓小孩子有健全的家庭觀念,在團體中能抬起頭來,此外,要接納孩子的心情和言語,尊重他們的隱私,傾聽他們的言談,欣賞他們談論中的同儕朋友,讓他覺得父母親是他們的同夥,建立同盟的關係,使家庭成為年輕人在人生旅途中前進的堡壘。
青少年期是人生發展過程中重要且具高度挑戰的時期,大約從國中到大學的階段,他們身體迅速的發展和變化,認知和思考漸趨成熟,並且對同儕關係特別敏感,因發展快速變化,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產生緊張和挑戰。
獨立和自我的發展是青春期發展的重要任務,在人生發展過程中,青春期意謂著要割斷依賴的臍帶,形成心理上獨特的個體,也是人生負責任的開始,如同個體出生時與父母親割斷臍帶,成為生理上獨立的個體一樣。我們的習俗有為十八歲的男生和十六歲的女生舉行成人典禮,這別具意義,讓他們在心理上體認到自己進入成人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
孩子快速的成長,不斷追求獨立自主,但父母心理卻往往難以適時成長,尚用早年對兒童的教養概念來面對成長中的青少年,這就產生了不適應及家庭緊張的關係,所以父母常感嘆:「生了兒身,但不了解兒心」。
有一些父母也常常覺得青少年期的孩子開始不喜歡自己的家庭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概念,心理學家研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為了在團體中得到心理上的位置,他們更會維護家庭的形象,喜愛自己的父母,並且形成在團體中的自我概念,他們不是不喜歡家庭,追根究底其實是他們開始不太喜歡父母親講話的方式,所以有人開玩笑說「賢慧」的父母,不是閒閒在家什麼都不會,而是「嫌東嫌西他最會」。
因此父母陪著青春期的孩子成長,要多多反省自己的言談作為,作一個好的示範,讓小孩子有健全的家庭觀念,在團體中能抬起頭來,此外,要接納孩子的心情和言語,尊重他們的隱私,傾聽他們的言談,欣賞他們談論中的同儕朋友,讓他覺得父母親是他們的同夥,建立同盟的關係,使家庭成為年輕人在人生旅途中前進的堡壘。
Tuesday, October 03, 2006
孩子!你會打籃球嗎?
1987年的聖誕節前夕,當我正在美國進修資管碩士學位時,有一門課要求我們四個人一組到企業去實際幫他們寫系統。
由於同組的另外三個老美對系統開發都沒什麼概念,所以我這位組長只好重責一肩挑起,幾乎是獨立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終於拖到了結案,廠商及老師對我們的(其實是我的)系統都相當滿意。
第二天我滿懷希望地跑去看成績,結果竟然是一個B!!更氣人的是,另外那三個老美拿的都是A……我懊惱極了,趕快跑去找老師!!
『老師,為什麼其他人都是 A,只有我是 B?』
『噢!那是因為你的組員認為你對這個小組沒什麼貢獻!』
『老師,你該知道那個系統幾乎是我一個人弄出來的,是吧!?』
『哦!是啊!但他都是這麼說的,所以 ……』
『說起貢獻,你知道 Bryan每次我叫他來開會,他都推三阻四,不願意參與嗎?』
『對呀!但是他說那是因為你每次開會都不聽他的,所以覺得沒有必要再開什麼會了!』
『那Jeff呢?他每次寫的程式幾乎都不能用,都虧我幫他改寫!』
『是啊!就是這樣讓他覺得不被尊重,就越來越不喜歡參與,他認為你應該為這件事負主要責任!』
『那撇開這兩個不談, Mimi呢?她除了晚上幫我們叫Pizza外,幾乎什麼都沒做,為什麼她也拿A?』
『 Mimi啊!Bryan跟Jeff覺得她對於挽救貴組陷於分崩離析有絕大的貢獻,所以得A!』
『親愛的老師!你該不是有種族歧視吧?』
『噢!可憐的孩子,你會打籃球嗎?』 ( Oh!Poor kid,do you play basketball?)
『這事到底干籃球什麼事?』
『這麼說吧,任何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大學生,對於競爭大約都不會陌生。大考、小考、一路到聯考,能夠順利進到大學的,大概都算得上是競爭中的勝利者。但是不幸的是,聯考的競爭比較像是打棒球,而不是打籃球。
你瞧,如果你當一個外野手,球飛過來了,你只能靠自己去接住它,別的隊員跑過來,不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因而妨礙了你的接球。
聯考也是這樣的一場個人秀,無論你的親朋好友、老師同學有多麼地想幫你,你最後還是得自己一個人進考場,自己為自己的未來奮鬥。
但是出了聯考大門,你會發現這類個人秀型的競爭是很少見的。不論你是工程師、經理人或是特殊教育的老師,你的成就必須仰賴別人跟你的合作。就像是一個籃球球員那樣,任何的得分都必須靠隊員之間縝密的配合。
好的籃球球員如 Jordan,除了他精湛的球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與隊員間良好的默契,以及樂於與隊員共同追求卓越的精神。』
時間過得好快,一轉眼就已經過了十年的時間,回顧我學習的歷程,我發覺在那天上午,我的老師給了我一份甚至比碩士學位更寶貴的聖誕節禮物。
他讓我瞭解到狹隘地抱著「你贏就是我輸」甚至「只取不予」的生活態度,雖然有時會佔到一些小便宜,但是最後卻只會造成自己悲慘的下場。
不論我的目標是升官、發財、還是單純地享受工作樂趣,我都需要團隊的合作才能達到目標。
今天的我,每一天的工作都需要上級的提攜、同事伙伴的幫助,以及系上同學的配合,感謝上帝,從那天開始我就再也沒有那麼輕忽地就搞砸過自己的團隊。
記得在我高中的時候,父親常常告訴我:『人生就像是一局橋牌,能夠把一手爛牌打到最好,就是成功。』他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有時候人生也像是一張牌,不論你是一張黑桃老 K還是紅心小三,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一組同花順裡面。一個人無論多麼能幹、聰明,多麼的努力,只要他不能或是不願意與團體一起合作,日後絕不會有什麼大成就。
所以,孩子!你會打籃球嗎?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
(感謝愛國師兄轉寄此文章 - 在團隊裡要放下我執,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由於同組的另外三個老美對系統開發都沒什麼概念,所以我這位組長只好重責一肩挑起,幾乎是獨立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終於拖到了結案,廠商及老師對我們的(其實是我的)系統都相當滿意。
第二天我滿懷希望地跑去看成績,結果竟然是一個B!!更氣人的是,另外那三個老美拿的都是A……我懊惱極了,趕快跑去找老師!!
『老師,為什麼其他人都是 A,只有我是 B?』
『噢!那是因為你的組員認為你對這個小組沒什麼貢獻!』
『老師,你該知道那個系統幾乎是我一個人弄出來的,是吧!?』
『哦!是啊!但他都是這麼說的,所以 ……』
『說起貢獻,你知道 Bryan每次我叫他來開會,他都推三阻四,不願意參與嗎?』
『對呀!但是他說那是因為你每次開會都不聽他的,所以覺得沒有必要再開什麼會了!』
『那Jeff呢?他每次寫的程式幾乎都不能用,都虧我幫他改寫!』
『是啊!就是這樣讓他覺得不被尊重,就越來越不喜歡參與,他認為你應該為這件事負主要責任!』
『那撇開這兩個不談, Mimi呢?她除了晚上幫我們叫Pizza外,幾乎什麼都沒做,為什麼她也拿A?』
『 Mimi啊!Bryan跟Jeff覺得她對於挽救貴組陷於分崩離析有絕大的貢獻,所以得A!』
『親愛的老師!你該不是有種族歧視吧?』
『噢!可憐的孩子,你會打籃球嗎?』 ( Oh!Poor kid,do you play basketball?)
『這事到底干籃球什麼事?』
『這麼說吧,任何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大學生,對於競爭大約都不會陌生。大考、小考、一路到聯考,能夠順利進到大學的,大概都算得上是競爭中的勝利者。但是不幸的是,聯考的競爭比較像是打棒球,而不是打籃球。
你瞧,如果你當一個外野手,球飛過來了,你只能靠自己去接住它,別的隊員跑過來,不但幫不上忙,還可能因而妨礙了你的接球。
聯考也是這樣的一場個人秀,無論你的親朋好友、老師同學有多麼地想幫你,你最後還是得自己一個人進考場,自己為自己的未來奮鬥。
但是出了聯考大門,你會發現這類個人秀型的競爭是很少見的。不論你是工程師、經理人或是特殊教育的老師,你的成就必須仰賴別人跟你的合作。就像是一個籃球球員那樣,任何的得分都必須靠隊員之間縝密的配合。
好的籃球球員如 Jordan,除了他精湛的球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與隊員間良好的默契,以及樂於與隊員共同追求卓越的精神。』
時間過得好快,一轉眼就已經過了十年的時間,回顧我學習的歷程,我發覺在那天上午,我的老師給了我一份甚至比碩士學位更寶貴的聖誕節禮物。
他讓我瞭解到狹隘地抱著「你贏就是我輸」甚至「只取不予」的生活態度,雖然有時會佔到一些小便宜,但是最後卻只會造成自己悲慘的下場。
不論我的目標是升官、發財、還是單純地享受工作樂趣,我都需要團隊的合作才能達到目標。
今天的我,每一天的工作都需要上級的提攜、同事伙伴的幫助,以及系上同學的配合,感謝上帝,從那天開始我就再也沒有那麼輕忽地就搞砸過自己的團隊。
記得在我高中的時候,父親常常告訴我:『人生就像是一局橋牌,能夠把一手爛牌打到最好,就是成功。』他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有時候人生也像是一張牌,不論你是一張黑桃老 K還是紅心小三,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一組同花順裡面。一個人無論多麼能幹、聰明,多麼的努力,只要他不能或是不願意與團體一起合作,日後絕不會有什麼大成就。
所以,孩子!你會打籃球嗎?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
(感謝愛國師兄轉寄此文章 - 在團隊裡要放下我執,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Monday, October 02, 2006
人情世故
人情變化,有跡可探
老狐狸說:了解人情變化不是為了刺探別人,而是為了了解人我之間關係的變化,使自己處在『主動』的有利態勢上。
『人性』是看不見的,因此『人性叢林』也是一座看不到的叢林。因為不是實體,所以就沒有阻礙,理應可以通行無阻,可是事實不然,『人性叢林』裡的人情的陰晴風雨變化,比實際叢林的變化還劇烈,只不過這種人變化既無聲又無像,因此,對人情反應遲鈍的,免不了要吃一些虧。所以,身處人性叢林之中,對人情的變化不能不加以注意,如此才能進退有據。
何謂『人情』?簡言之就是『人之常情』,『常情』即是喜怒哀樂與好惡。要了解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與好惡不難,難的是當這些『人情』產生變化時,你如何得知?因為老於世故的人不會把人情的變化說出來,也不會擺在臉上,你以為他還是像以前那般,可是真正接觸,才發覺不是那麼回事,要不就如墜五里霧中,搞不清是怎麼回事!這倒也不是老於世故的人喜歡故弄玄虛,而是他們熟知人性叢林的規則,必須站穩自己的立場,先求保護自己,所以才不得不讓他猜啞謎。
難道『人情變化』就這麼難以捉摸?
非也,人情變他是有跡可探的,方法如下:
先觀察;觀察其平常的言語及行為,這些資料經大量累積之後,自然可理出對方若干思維模式及行為風格,這就是『平常』。當發現對方的言行有了變化時,如由親而疏,或由疏而親,由熱而冷,或由冷而熱,用『平常』來檢視這『異常』,必可了解『事有蹊蹺』!
接下來就要求證,以免判斷錯誤。求證的方法很多,可開門見山,可旁敲側擊,可迂迴向第三者進行了解,至於採用何種方法,要看事件的性質、你的目的及你和對方的關係。不過一般來說,開門見山應儘量避免使用,因為你無法測知對方的反應,有時反而會把問題弄擰,甚至產生誤會。最好是,能迂迴儘量迂迴,能旁敲側擊儘量旁敲側擊。
了解人情變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探別人,而是為了了解人我之間關係的變化,使自己處在『主動』的有利態勢上,並作出妥適的對應;若不如此,而成為被動者,不但不能掌握機會,也不能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很可能在人生的旅途上,成為落敗者。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了解人情變化,可用來檢討自己的處世方法,因為人情的變他並不完全是對方的因素,有時是對你自己的言行所起的反應,並不見得含有心機,你若不能及時修正你的作為,很可能就會失去朋友,失去機會!當然,做個遲鈍者也無不可,但在人性叢林裡,這種不解人情的遲鈍者不會太多機會!
老狐狸說:了解人情變化不是為了刺探別人,而是為了了解人我之間關係的變化,使自己處在『主動』的有利態勢上。
『人性』是看不見的,因此『人性叢林』也是一座看不到的叢林。因為不是實體,所以就沒有阻礙,理應可以通行無阻,可是事實不然,『人性叢林』裡的人情的陰晴風雨變化,比實際叢林的變化還劇烈,只不過這種人變化既無聲又無像,因此,對人情反應遲鈍的,免不了要吃一些虧。所以,身處人性叢林之中,對人情的變化不能不加以注意,如此才能進退有據。
何謂『人情』?簡言之就是『人之常情』,『常情』即是喜怒哀樂與好惡。要了解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與好惡不難,難的是當這些『人情』產生變化時,你如何得知?因為老於世故的人不會把人情的變化說出來,也不會擺在臉上,你以為他還是像以前那般,可是真正接觸,才發覺不是那麼回事,要不就如墜五里霧中,搞不清是怎麼回事!這倒也不是老於世故的人喜歡故弄玄虛,而是他們熟知人性叢林的規則,必須站穩自己的立場,先求保護自己,所以才不得不讓他猜啞謎。
難道『人情變化』就這麼難以捉摸?
非也,人情變他是有跡可探的,方法如下:
先觀察;觀察其平常的言語及行為,這些資料經大量累積之後,自然可理出對方若干思維模式及行為風格,這就是『平常』。當發現對方的言行有了變化時,如由親而疏,或由疏而親,由熱而冷,或由冷而熱,用『平常』來檢視這『異常』,必可了解『事有蹊蹺』!
接下來就要求證,以免判斷錯誤。求證的方法很多,可開門見山,可旁敲側擊,可迂迴向第三者進行了解,至於採用何種方法,要看事件的性質、你的目的及你和對方的關係。不過一般來說,開門見山應儘量避免使用,因為你無法測知對方的反應,有時反而會把問題弄擰,甚至產生誤會。最好是,能迂迴儘量迂迴,能旁敲側擊儘量旁敲側擊。
了解人情變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探別人,而是為了了解人我之間關係的變化,使自己處在『主動』的有利態勢上,並作出妥適的對應;若不如此,而成為被動者,不但不能掌握機會,也不能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很可能在人生的旅途上,成為落敗者。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了解人情變化,可用來檢討自己的處世方法,因為人情的變他並不完全是對方的因素,有時是對你自己的言行所起的反應,並不見得含有心機,你若不能及時修正你的作為,很可能就會失去朋友,失去機會!當然,做個遲鈍者也無不可,但在人性叢林裡,這種不解人情的遲鈍者不會太多機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