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希望
主講/葉海煙(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第39期,由謝蕙蒙整理)
在跨入新年的一刻,我們看到,全球各地人們歡欣鼓舞,以五彩繽紛的高空煙火,來迎接新年的降臨,那種充滿希望的、令人期待的心情,緊緊扣住每個人的神經。與其說人們是在迎接新的一年,還不如說是共同迎接新的希望,希望新的一年能比之前更好,祈禱自己能開創更美好的明天。人們總是不斷的尋求新的希望來刻劃新的未來,希望可以活的幸福,活的快樂。
站在高度,看人生處處有風景
有一次,我從臺北搭機去馬尼拉,飛機順著臺灣海岸線向南飛,我第一次發現從空中看臺灣竟然這麼美,遠遠望過去,澎湖列島就像散落的珍珠一般,星點撒在藍色的絨布上,十分的美麗。這讓我體會到,人必須站在一個高度上,才能看得到平凡事物中美好的一面,而「希望」就給了我們高度,讓我們彷彿生活在藍天之中。當我們從過去通過現在走向未來時,整個希望就像一條線串連起來的風箏,令人心嚮往之。
所以我們腳踏著現實中的一切,包括不太平坦的道路,路上經常會碰到大大小小的障礙物,有些障礙物還可能會對我們構成威脅,需要我們設法去扭轉去跨越,也就是要「尋求轉機,開創希望」,從時間裏去發現希望,從內心世界裡去尋找希望。
比如現在突然失業了,總希望能馬上找到工作,重新就業,但這似乎太過於理想化,或許讓我們稍微轉一下,換個角度說:我現在是「待業」,馬上就會「轉業」,這一「轉」,隱藏了無數的可能,在一念之間,擴大了我們對生活的嚮往,就好像搭著飛機雲遊四海,在幾萬米高空上逍遙自在,讓人覺得生活中只要有希望,再辛苦也不能放棄。
我們今天常感到,現代人最煩惱的並不是生活過得好不好,而是覺得「活得好累!」;那種活著沒有意義,感覺疲憊,甚至麻木、厭倦的滋味,可能就是生活中最大的敵人,不在於痛苦,不在於匱乏,不在於沒辦法獲得什麼樣的物質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特別需要「希望」,特別是充滿希望的未來。
不管你有多少個希望,所有希望的落腳處就是你現實的生活,如果你沒辦法在生活裡去體會,所有的盼望、渴望、願望,都不能夠獲得落實。一個人若能誠懇篤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從中不斷地提高思考力,努力開發內心的世界,直到他找到人生的方向,就是做為一個人真正最高的境界:獲得自我實現,並達到真實的滿足。
一念之間,看到人生充滿希望
話說某地有兩個建築工人,別人問他,你們在做什麼?一個工人說:「我在搬石頭。」另一個工人說:「我正在蓋教堂。」其實這兩個人做的是相同一件事,但他們的答案截然不同,說明了彼此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搬石頭好像只是一直在幹粗活,而建一座教堂就有了目標,讓人彷彿看到萬丈的光芒,從教堂的尖頂灑落下來,這樣的人生就有希望。所以希望是動力,是生活的動力,希望可以常新,希望可以讓我們不只是在搬石頭,而是在建教堂。
我們要學習傾聽,保持自我反省的動力,發展自己對他人的關懷和體貼之情,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理解、好奇與關心,才能從多元的價值觀之中找到共識。就像土地有時乾旱,但只要給它滋潤,它就能恢復蓬勃的生機,這份滋潤就是生活的源頭活水,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態度、我們的價值、我們的理想。
所以,我們何必把自己定位成在搬石頭的苦工?還是一起來做蓋教堂的美夢,同心協力的把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更符合自己的想望!路是人走出來的,不是嗎?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第39期,由謝蕙蒙整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