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wner of this blog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 errors, or inaccuracies of its content) (有緣千里來相逢,本網站文章並無意涉及個人,歡迎對號入座)
Wednesday, October 23, 2013
别人是我們棉被
在一座破舊的廟宇裡,一個小和尚沮喪地對老和尚說:“我們這座小廟,只有我們兩個和尚,我下山去化緣的時候,別人都是對我惡語相加,經常說我是野和尚,給我們的香火錢更是少得可憐。”
小和尚渾身哆嗦著說道:“我冷呀,雙腳都凍麻了。”老和尚說道:“那不如我們早些睡覺吧!”
老和尚和小和尚熄滅了燈鑽進了被窩,過了一個多小時,老和尚問道:“現在你暖和了嗎?”小和尚回道:“當然暖和了,就像睡在陽光下一樣。”
老和尚道:“棉被放在床上一直是冰涼的,可是人一躺進去就變得暖和了,你說是棉被把人暖熱了,還是人把棉被暖熱了?”小和尚一聽笑了:“師父,你真糊塗呀,棉被怎麼可能把人暖熱了,是人把棉被暖熱了。”
老和尚問:“既然棉被給不了我們溫暖,反而要靠我們去暖它,那麼我們還蓋棉被做什麼?”
小和尚想了想說:“雖然棉被給不了我們溫暖,可是厚厚的棉被卻可以保存我們的溫暖,讓我們在被窩裡睡得舒服呀!”
黑暗中老僧會心一笑:“我們撞鐘誦經的僧人何嘗不是躺在厚厚棉被下的人,而那些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我們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們一心向善,那麼,冰冷的棉被終究會被我們暖熱的,而芸芸眾生這床棉被也會把我們的溫暖保存下來,我們睡在這樣的被窩裡、不是很溫暖嗎?廟宇千間、鐘聲不絕的大寺還會是夢想嗎?”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生活在棉被裡,別人就是我們的棉被,當我們用心去暖棉被的時候,棉被也會給我們溫暖。
小和尚接著說“今天去化緣,這麼冷的天都沒有人給我開門,化到的齋飯也少得可憐。師父,我們菩提寺要想成為你所說的廟宇千間、鐘聲不絕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
老和尚披著袈裟什麼話也沒有說,只是閉著眼睛靜靜地聽著。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說著,最後老和尚睜開眼睛問道:“這北風吹得緊,外邊又冰天雪地的,你冷不冷呀?”黑暗中老僧會心一笑:“我們撞鐘誦經的僧人何嘗不是躺在厚厚棉被下的人,而那些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我們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們一心向善,那麼,冰冷的棉被終究會被我們暖熱的,而芸芸眾生這床棉被也會把我們的溫暖保存下來,我們睡在這樣的被窩裡、不是很溫暖嗎?廟宇千間、鐘聲不絕的大寺還會是夢想嗎?”
小和尚聽了,恍然大悟。從第二天開始,小和尚很早就下山去化緣了,依然碰到了很多的人惡語相加,可是小和尚卻始終彬彬有禮地對待每一個人。
十年以後,菩提寺成了方圓十幾公里的大寺,有了許多僧人,而香客更是絡繹不絕,小和尚也成了住持。Tuesday, October 22, 2013
Whale Watch in Bar Harbor, ME
Shoreline in Bar Barbor
Whale Watch in Bar Harbor
Seals at Egg Rock, Bar Harbor
Jet Powered Boat Takes you to Whale Watching Feeding Ground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所願,其實不應該用“ 追求”
曾經,有一個人為了得到美麗的蝴蝶,
便買來一雙跑鞋、一只網子,穿上運動服,
追逐奔跑了很久,终於在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中抓到幾隻。
可是蝴蝶在網子裡恐懼掙扎,絲毫没有美麗可言。
一有機會,蝴蝶就會飛走。
這就叫“ 追求”。
另一個人也很喜歡蝴蝶,他買來幾盆鮮花放在窗台,
然後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品著香茗,望著蝴蝶翩翩而來,
心情猶如吸蜜的蝴蝶。
這就叫“ 吸引”。
"追求",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忽視了事物内在的微妙規律,所以常常事與願違。
"吸引"則是從完善自我、奉獻自我出發,順應了天理,投其所好,因而皆大歡喜。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Monday, October 21, 2013
4 個道理
越早越好---明白這 4 個道理
【1】
當人到中年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
已婚,配偶體貼,孩子聽話,父母無大礙,
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不必成名,也不必發財,
不必老要看人眼色行事,做著
想做的那個自己,
這就是成功。
【2】
因癌辭世的復旦大學教授于娟,在生前日記寫道: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您會發現,
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
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
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
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
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温暖。
【3】
假如有一天你病倒了或者猝死了,
你服務的單位,會第一時間找到人替代你,
一切照常運作,你没想像得那麼重要。
而你的父母、家人、愛人、孩子的天會塌下來,
你對於他們是最重要的。
適度工作,多陪家人,愛惜自己。
【4】
什麼是幸福:
家裡没病人,牢裡没親人,外邊没仇人,
圈裡没小人,身邊没壞人,看似没親人,
辦事有熟人,談笑有哲人,聚會有高人。
每篇文章都代表一份緣的傳遞 ! 轉貼只為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也帶著我對您的祝福,
祝福您永遠平安喜樂 !
Tuesday, October 15, 2013
Friday, October 11, 2013
初念淺. 轉念深
【初念淺. 轉念深!】
※ 有上進心的人, 才能《 成就 》 。
※ 有感恩心的人, 才能《 知足 》 。
※ 有平等心的人, 才能《 無私 》 。
※ 有謙卑心的人, 才能《 恭敬 》 。
※ 有包容心的人, 才能《 體諒 》 。
※ 有禮讓心的人, 才能《 尊賢 》 。
※ 有道德心的人, 才能《 自重 》 。
※ 有清淨心的人, 才能《 悟道 》 。
※ 有智慧心的人, 才能《 處世 》 。
※ 有慈悲心的人, 才能《 度人 》 。
是啊!《 初念淺. 轉念深!很有深度的六個字 ...生命中總有挫折,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
對身邊的人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善意,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在過程中揮別了憂鬱,提升了快樂的指數!
是啊!《 當我們放下的時候,生命也自然地綻放了! 》
【 靜,真的很美 】
※ 有上進心的人, 才能《 成就 》 。
※ 有感恩心的人, 才能《 知足 》 。
※ 有平等心的人, 才能《 無私 》 。
※ 有謙卑心的人, 才能《 恭敬 》 。
※ 有包容心的人, 才能《 體諒 》 。
※ 有禮讓心的人, 才能《 尊賢 》 。
※ 有道德心的人, 才能《 自重 》 。
※ 有清淨心的人, 才能《 悟道 》 。
※ 有智慧心的人, 才能《 處世 》 。
※ 有慈悲心的人, 才能《 度人 》 。
是啊!《 初念淺. 轉念深!很有深度的六個字 ...生命中總有挫折,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
【 綻放 】
世上有什麼東西,是分給別人不會減少,自己反而愈來愈多?
答案: 就是快樂!對身邊的人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善意,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在過程中揮別了憂鬱,提升了快樂的指數!
把人生中遭遇到的辛苦視為祝福,我們就能將苦難化為春泥,從種種考驗中獲得新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而如果人生中一些遺憾無法轉變,那麼,我們只能選擇釋懷,試著與它共存;然後最終我們將學會「放下」。是啊!《 當我們放下的時候,生命也自然地綻放了! 》
※ 《 靜是一種品格,靜是一種尊嚴 》
生活中,靜能幫助我們處理好周圍的一些事情,靜是調節人的精神的法寶,靜可以沉澱浮躁,靜可以過濾淺薄!
※《 靜是一種善良,靜是思維的序曲,是解讀新生命的安寧 》
它澎湃在心靈的深處,無聲的鼓舞著人的高尚;靜有時是大喜大悲的思考,有時是抒發激情的感悟!
※ 《 靜是一種平和,靜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美 》
它如春日驕陽,夏日清風,秋日楓葉,冬日白雪;時時展示著生命的活力,卻從不肆意張揚!
※ 《 靜是一種美好,靜是微笑 》
是一處流動的風景,是一抹淡淡的雲彩,是一束幽幽的清香,是美的極致!
※ 《 靜是一種欣賞 》
靜是一種修養,是一種人生的徹悟,是一種智慧的清明,擁有了然于心的平靜,就會擁有了高品位的人生!
※ 《 靜是一種豁達 》
當你不再在意擁有和索取,學會放棄,學會奉獻,就會把失去的當做一種收穫,就會快樂永隨!
※ 《 靜是一種智慧.人只要知足,便會心靜如水 》
我們生活在世俗裏,雖然繁雜.浮華讓我們難得安寧,但是靜能還給我們一片湛藍的天空,一方心靈的淨土!
※ 《 靜是一種境界 》
現在,我獨坐屏前,傾聽音響裏緩緩流淌出來的如水音樂;懷揣著真誠,用滑鼠描摹平靜的模樣,感受平靜的呼喚!
※ 《 靜是一種內斂 》
生命恰似這涓涓流淌的河流,我更渴望自己像一汪清泉,靜靜流淌,任魚兒暢遊,卻仍舊可以波瀾不驚!
※ 《 靜是一種理智 》
人的一生,不是得到,而是學到,讓心思澄明,讓言行磊落;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永遠不要去碰;流真誠的淚水,露真誠的微笑;如此以往,便不會內疚,不會抱憾,便能坦然處事,讓生命充滿陽光!
※ 《 靜是一種素養 》
學會放棄, 在恰當的時機轉身就會少了很多負累,多了很多內涵;學會用純淨的雙眼觀察社會,學會用平靜的心態理解周圍;平靜做人, 平靜處事,便能心靜如水 ,心情如水...
是啊!
《靜,真的很美!》,真誠期待大家都能在平靜中生活!在平靜中微笑!Thursday, October 10, 2013
靜觀

《你抵抗什麼,什麼就會擴大,你靜觀什麼,什麼就會消失。》
不管你正面的問題是,與人衝突、爭吵,或是受人批評、攻擊、侮辱,如果你去對抗,問題就會擴大且持續下去。
我們都可以了解,只要有對抗,就會有衝突,就會有對立,而衝突和對立,又會引發憤怒、怨懟、攻擊,然後就沒完沒了。
《反之,只要讓自己沉靜下來,那麼不論你靜觀什麼,什麼就會消失。》
你不需費心去找任何理由為自己辨護,只要沉靜下來,你的舉止本身就會顯示最好的理由。你不需費力去爭執,只要沉靜下來,你連想都不用想,正確的言語自然就會產生。
你不需刻意去控制情緒,只要沉靜下來,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計較,心境自然平靜。
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我們只要把心沉靜下來,直到心田的淤泥沉澱,湖水自然澄清,你的困擾自然也就消失不見了。
《
阿含經中提到,佛陀在為信徒開示時,總要先「令其心調柔」才為其說「法」(善言正語)。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