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03, 2013

腸道菌決定一生健康

/蔡英傑(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

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因為腸道中同時也充滿了各種外來及內生的毒素,這些毒素也有可能被吸收傳送。當腸道發炎時,連腸道菌都可能穿過腸道,進入血液。如果說腸道是身體防衛第一前線,完全不過份。於是身體只好將大部份的免疫防衛軍隊配置在腸道,避免毒物細菌入侵。所以,當你的腸道不健康,壞菌肆虐、毒素瀰漫,身體中的免疫大軍前仆後繼,大量戰死在腸道,以至於沒有足夠的戰力防衞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你當然很容易感冒、感染。

腸道還有「第二個大腦」之稱。有許多神經密密麻麻深入腸道內層,匯集訊息,傳給中樞神經,是大腦以外最複雜的神經系統,而且透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與腦相互聯絡、彼此影響,是近年熱門的醫學研究領域。腸躁症、憂鬱症、焦慮症、自閉症、慢性疲勞等盛行率極高的身心疾病,都和腦腸軸線相關。

2005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瑞爾曼(David Relman)的研究團隊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他們在這篇重要的論文的第一句話就說:「腸道菌是人體必要的器官(essential organ),它們提供養份,調控腸道細胞的發育,誘導免疫系統的發展,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如此不足。」

我們怎麼去理解「腸道菌是必要器官」呢,首先,腸道菌必須能夠接收並解讀來自身體其它器官(特別是大腦)的訊息,做出適當的反應;也必須能感知環境的變化,然後向其它器官發出訊息。也就是說腸道菌必須構成一個群體,與其它器官互助,各司其職,才能夠稱為是一個器官,而不只是居住在腸道內的一隻又一隻、各自獨立的細菌。

腸道菌絕對不是外來寄生在我們腸道的細菌,它們對人體而言,是一生與我們共存的「必要器官」,腸道菌和人類一起走過千萬年演化的歷史,是人類不折不扣的生命共同體。人類與腸道菌共生,人類的基因體與腸道菌基因體共同演化,甚至我們的生理代謝也與腸道菌互相整合,共同建構出一個「人類超級生物體」(human super-organism)

腸道菌是身心健康的決定因子

美國德州科技大學的萊特(Mark Lyte)2010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我們腸道裡的微生物器官,是我們身體恆定與疾病的驅動者〉。

什麼是「驅動者」(driver)?如果我們的身體是一台超級電腦,腸道菌就是啟動電腦的開機程式;如果我們的身體是一輛豪華轎車,腸道菌就是負責開車的司機。腸道菌是我們身心健康的決定者、推動者。

萊特用「恆定」代表身心健康狀態,我們同樣可以用來形容腸道菌的健康狀態。構成腸道菌的千百菌種,經常因應腸道環境變化,而保持動態的平衡關係,腸道菌的小恆定,決定了身體健康與疾病的大恆定。

由瑞爾曼的「必要器官說」,到萊特的「開機程式說」,短短幾年的研究進展已經讓腸道菌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再說的白話一點:腸道菌和心臟、大腦、肝臟、腸胃道一樣,都是身體的必要器官之一,沒有腸道菌,我們活不下去,腸道菌不健康,我們就不健康,腸道菌生病,我們就生病。

我們將何種營養送入大腸,餵食腸道菌,產生的結果會大不同,如果你讓大量脂肪、蛋白質進入大腸,大腸中的嗜吃脂肪的革蘭氏陰性菌就會大量增殖,產生許多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進入血液,循環全身,四處引發慢性發炎,長期下來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各種代謝症候群。如果你喜歡大魚大肉,沒問題,只要你能確保自己的消化力夠強,能夠讓大魚大肉在小腸完全消化吸收,不會讓它們進入大腸。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阿茲海默症等,都和慢性發炎密切相關,而腸道是發炎的主要源頭,照顧好腸道,就能預防這些可怕的慢性疾病。

相反的,如果大量攝取高纖食物,這些人體不易消化的纖維素進入腸道,不但會吸附排除腸道中的各種毒素,而且讓分解纖維的好菌增生,產生大量的短鏈脂肪酸(醋酸、丙酸、丁酸等),使腸道保持微酸性,抑制壞菌生長,這些短鏈脂肪酸也會被腸道細胞吸收當做能量,而且發揮包括增強免疫等生理功能。

(摘自《科學人雜誌》125)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