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06, 2007

癌症新解

癌症新解,如何避免壯年得癌?

一生中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可能得癌,過去十年,台灣三十至五十九歲的壯年得癌人數成長八一%,但四○%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癌症的治療有什麼重大突破?什麼是標靶治療?中醫為什麼突然翻紅?

文╱謝明玲

去年底,交通大學公共事務委員會執行長詹玉如的父親重病,她陪父親走人生最後一段路,卻同時意外知道自己罹患甲狀腺癌。

處事風格乾淨俐落的詹玉如擔任大學公關期間,求好心切,每天超時工作,隨時接聽記者的電話,在第一時間處理完畢。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詹玉如堅持先陪父親過完人生最後一個生日。生日餐會後,她一個人拖著行李,告訴家人要去國內旅遊三天兩夜,自行進入中山醫院準備開刀。

醫生告訴她,如果是良性,開刀兩小時;惡性的話,四小時。開刀的前半個小時,她把遺囑寫好。
從陰暗角落張開眼睛的時候,她喉頭發不出聲音。用力用手拍床,她急著摸聞聲趕來的護士的錶,護士告訴她現在一點半。

「我就知道我得cancer了,因為我是八點進開刀房的。」她出院的那一天正是感恩節。「老天真的把我放回來了,」詹玉如說。

壯年罹癌成長迅速

和詹玉如一樣,人生盛年,正是要追逐夢想,全心投入。總覺得有大筆的青春和體力可以倚恃。但癌症(Cancer)正如其拉丁字頭「蟹」(Cancri)的意思所指,稍不注意,便不聲不響、致人於死地橫行。

從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舞蹈家羅曼菲、王文洋的妻子陳靜文、到電影導演楊德昌、鴻準董事長郭台成,一顆顆舞台上的明星,在正要大放光芒時,因癌倒下。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十二年來,每十萬因惡性腫瘤人口死亡率成長五一%,陡峭攀升,是前五大死因中唯一仍急速成長的。台灣每四人,一生當中就有一人可能得到癌症。更可怕的是,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過去十年,三十至五十九歲罹癌的人數有八一%的成長,高出全年齡成長率四%。

提早引爆的癌症炸彈

一般人常認為自己是突然「長」出了癌細胞,事實上,癌症比較像是慢性病,是致病因素一年年累積造成的細胞叛變。

癌症,正像一般的疾病,四○至五○%是起因於生活型態。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提醒,四○%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除了一般人了解的遺傳因子、抽煙、不當飲酒、不當飲食、環境污染等因素外,不正常的生活形態,可能更將提早引爆癌症的定時炸彈。

「癌症並非毫無理由發生的疾病,通常是因為我們任由身體過度耗損:如工作過於勞累、不規律的生活等,」日本新瀉大學研究所免疫學教授安保徹在《免疫革命》一書中提到。

但在台灣,許多人早把超時工作視為理所當然。在《IMD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二○○二年到二○○六年間,台灣穩站全球每年平均工作時數最多的前五名。公私生活混淆、熬夜加班、在高壓下工作,壯年人口不平衡的生活型態,部份解釋了罹癌率的高成長率。研究已經證實,睡眠不正常,較易得癌,輪值夜班的護士比日班護士得乳癌的機率高一倍。

這幾年發表於《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ancer Research》等期刊陸續發現,熬夜時褪黑激素無法正常分泌,增加乳癌風險。

藥物、技術、觀念皆有突破

人生的隱形殺手──癌症的神祕面紗,最近幾年來正加速地被揭開。無論是得病原因的了解,病的預防、檢測、治療,和病後的養護,甚至對病的看法與觀念,都有了石破天驚的進展。

新療法的進步,一日千里

「未來十年你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穿著白袍,向來嚴謹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抬起了頭,雙手合十地笑說,這幾年癌症治療的突破已經令人振奮,但未來的無限可能,是他真心希望能多活幾年的原因。

「It's very exciting,」他說。

新藥、新技術和新觀念,為人們築起了壕溝,戴上了盔甲,爭取到更多時間,長期抗戰。

「現在(科研)的進步是幾何式的,」耶魯大學藥理講座教授鄭永齊說,「我很樂觀。只要不要太早死亡,活的機會就會增加。」光是閱讀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這半年出版的癌症公告欄,癌症研究的突破就相當頻繁而令人興奮。

首先,預防觀念和方法不斷創新。基因解碼,科學家已能指認部份引發癌症的特定基因。

「就像能夠透過水晶球,直接看到未來,」透過基因檢測知道自己是乳癌高發族群的沃爾夫(Kim. I. Wolfe)告訴《Forbes》。

打疫苗防癌已經部份可行

防治子宮頸癌人類乳突病毒的疫苗去年在台上市;今年七月初,第二款子宮頸癌疫苗「美適康」(Cervarix)也向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提出上市申請,指能有效保護九成婦女避免兩種凶猛的乳突病毒。

藥物的研發和改良更是密集

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MS Health的調查,全球現在有兩千項癌症新藥正在研發中,其中九十五項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這些,都將是癌症病人未來幾年的希望所在。

舊解方如化療、放射療法也不斷精進,以求更高的治癒率和更少的副作用。去年十月,杜克大學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報告發現,他們已能初步利用基因檢測,為個別病人找到最有效、副作用最少的化療藥物。

新藥也推陳出新。去年十月,新藥Zolinza上市,能醫治一種稀有的淋巴癌。更別說不斷改良的儀器和技術。能精準切除腫瘤的達文西機器手臂;能達到如切割一般細緻的電腦刀放射線治療;甚至是運用LED光,照射塗上特殊的藥物以殺死腫瘤等等,不勝枚舉。

新藥物 標靶藥物 瞄準癌細胞的神奇子彈

但其中最振奮的人心的,就是被叫做神奇子彈的「標靶藥物」。

過去不管是化療或放射療法,都有點像打散彈槍或機關槍──火花四散,目標打中了,可是無辜的正常細胞也受害。標靶藥物則有如神槍手,對著癌細胞直接開槍:或者直接抑制附近血管新生,餓死癌細胞;或者阻斷不當成長的癌細胞生長訊息,讓他們停止擴張。現在許多癌症,如肺腺癌、大腸直腸癌、乳癌等,都有對應的標靶藥物。

首次開啟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大門,是一九九九年,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藥物基立克(Glivec)。

「你可以說它是個夢幻藥物,」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唐季祿說,「它完全顛覆了過去的治療。」過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要尋求治療,唯有骨髓移植,但要先找到適當合用的捐贈人。移植後,還有諸多風險,如排斥作用、感染、掉髮、器官功能受傷。約有兩成病人會死於移植併發症,移植成功也可能留下長期後遺症。

「病好了,病人也被殺死了,」黃達夫說。

但基立克出現後,門診時口服即可;半年之內使用,有九成八的病人,症狀能在一個月內完全緩解。
同時,病人從過去平均存活三至四年,延長到十五年到二十年以上。

「這完全改變了對癌症治療的觀念,」黃達夫說。

在基立克出現後的這七年間,各類新標靶藥物的發展更加快速,而且也由單標靶邁向多標靶演進。像是爾必得舒(Erbitux)同時對大腸癌和頭頸癌有效;拜耳研發的新藥Nexavar更可以像神槍手一般左右開槍,同時阻斷細胞分裂,又抑制血管增生。「現在有好多的藥,真是不得了,」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也說。

但目前的標靶藥物仍舊昂貴。如肺腺癌用藥艾瑞莎(Iressa)一天一顆約兩千元;新一代用藥得舒緩(Tarceva)一五○毫克就要兩千兩百元。而且仍有許多癌症無法做到完全治癒,有的只能延長壽命,限制仍多。

「但是這只是開端而已,」黃達夫樂觀地說,「標靶已經為我們開了一條路。」

新研究 免疫療法 提升免疫,激勵體內維安部隊

不僅從外找尋神槍手,科學家也尋求怎樣從內部重建起維安部隊。

「癌症病人的免疫力一般是降低的,我們希望讓它提升,增加病人具抗癌作用的免疫細胞,」身形嬌小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鈴津說。

六月初,參觀她的實驗室的訪客絡繹不絕。因為她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合作開發的醣脂抗癌新藥,初步結果已經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期刊發表,也申請專利了。如果把身體免疫系統比喻為警察部隊,中研院找到的醣脂能激勵警察部隊中的先鋒部隊──自然殺手T細胞,然後先鋒部隊又會激勵其他的維安部隊。

陳鈴津初步在老鼠上實驗的結果發現,施打了醣脂新藥的罹癌小鼠,癌細胞成長速度慢了七五%,腫瘤大小也縮小了四分之三。像這樣激發病人本身免疫力的治療思維,比給外來藥物,可以免除許多副作用和抗藥性。

其實,各地都有許多像這樣「免疫療法」的研究。像是西雅圖生技大廠「樹突時代」(Dendreon)最具潛力的新藥,就是希望抓出偵測敵人的樹突細胞,訓練他們辨識侵入者的面貌,再把他們丟回體內。

然而,和已上市標靶藥物相比,許多免疫療法都還在實驗階段,還有許多待突破的困難,距離使用還有一段路程。

新觀念 由「醫病」到「醫病人」 訂出對病人最好的通盤計劃

然而,藥物及治療方法的突破只是第一步。近幾年來醫學更改變了治療觀念:由醫「病」,到醫「病人」。

不同科別開始團隊作戰抗癌

病人走進林口長庚醫院今年二月正式開幕的癌症中心,在入口處量好身高、體重和血壓後,資料隨即同時彙整給同一樓層的批價處、藥局、化療室和診間。他的主治醫師今早已經在中心排了門診。門診後,病人接受了同一樓層的營養諮詢,接著,他上樓接受化學治療。病人需要的所有內科治療,同時間都集中在兩層樓內。病人不用再奔波於各專科間,也不需要不斷穿脫衣服。

甚至,從他在林口長庚發現罹患癌症開始,一位由護理人員擔任的「個案管理師」就會主動打電話給他,為他解答疑惑,甚至主動提供心理、社工協助。

「我們成立起一個虛擬的科,」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敏夫說,「運作得比實際的科別還好。」

這幾年萬芳、高醫附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都陸續成立癌症中心;還有許多醫院也在籌備中。最早推動整合思維的和信醫院,推行十八年後,連病人生活品質都是照料重點。

上百位志工,甚至把社區護理都納入癌症治療的範圍
「整合」的觀念不只是把硬體放在一起,更是挑戰現代醫學能否真正跳開本位,敞開心胸合作,訂出對病人最好的通盤計劃。

這並不容易。黃達夫回憶,光要說服X光科負責人在婦女門診區設置X光的儀器和醫師,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長庚醫院則強制執行每個星期一早上,十八個團隊的成員都要聚集在一起開會,討論每一個病例,修訂治療準則。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得分享國際案例或臨床經驗,拿出數字和經驗說服同座。

同時陳敏夫嚴格要求每個醫師對每個病例經過團隊討論,寫出治療計劃書。去年八月,為了確實執行這個計劃,計劃第一天,八點半開第一台刀,七點他就親自在手術房前坐鎮,一一審視要送進開刀的六十位病人的病例。癌症病人沒有寫治療計劃書的,就不准進去,沒有妥協餘地。

新觀念 全方位醫學 多科整合,中西醫聯手

抗癌開始談「全方位醫學」。由治癌,到治人,抗癌的同時,也要談怎樣從生活習慣的各個層面,同時擁有生活品質。在這個愈來愈受重視的觀念下,不只看腫瘤,也注重整個身體系統協調平衡的中醫,漸漸扮演起要角。耶魯大學原專攻西藥的藥理講座教授鄭永齊已建立起跨國的中藥研究平台,分享研究成果,加快腳步。

他領導開發的PHY906新藥,美國的第一期臨床試驗已經證實能降低大腸癌、胰臟癌和肝癌化療的副作用;第二期臨床實驗則要看是否能進一步增加抗癌療效。順利的話,PHY906有可能成為第一帖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通過的中藥癌症新藥。

下午兩點,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楊玲玲自掏腰包,提著一大包枸杞,走進台大安寧病房走廊盡頭的志工室。拿出果汁機,將米和枸杞混打成米漿,做成癌末病人的藥膳點心。

「病人要有吃的感覺。這米漿顆粒很細,作用很快,」楊玲玲邊倒著米漿邊和志工說。

許多癌症病人因為治療的副作用而拉肚子、口腔潰爛、或者水腫,楊玲玲設計的藥膳就針對緩解這些症狀,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就連不少西醫師也發現,中醫在減低副作用方面很有效,能幫助實現「全人醫療」的新觀念。
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任益民幾年前腰痛,靠著針灸減緩。自此之後,他就關注中西醫可以如何合作,幫助病人。

現在,他遇到苦於化療嘔心、疲累或睡不好的病人,會主動介紹中醫,降低副作用;中醫師有時候也會主動轉介病人給他。

「癌症這樣厲害的疾病,還是應該要多科整合,還是應該要中醫西醫一起合作,」任益民說。

他有一位四十出頭,在國家型學術機構工作的病患,就受益於中西醫結合的治療。這位病人因為腰酸進入醫院,結果發現已是肺癌第四期,骨頭和肝上密密麻麻地布滿癌細胞。任益民使用標靶藥物艾瑞沙,同時用放射治療對付他骨頭的疼痛,再以中藥調理精神,提高元氣。現在距離這個病人發現癌症已近半年,他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繼續研究工作,沒有中斷。

新觀念 協調身心,平衡生活 學會去除焦躁、恐懼

整體醫學談全身系統的平衡,甚至包括心靈。在抗癌的同時,也要有身心的平靜。

今年五十歲的梅門義工蘇洸禾,過去在台南永福路家裡幫忙管理烤漆工廠時,每天從早上七點忙到晚上七點半,晚上還兼差教日文,週末也不例外。三餐不正常,泡麵是家常便飯。

三十八歲,他第一次急性肝炎發作,四十五歲時,醫師發現他的肝長出了一個兩公分的癤結。醫生告訴他,再下去,一者是變成肝硬化,一者就是演變成肝癌。

他開始練氣功,養身,也養心,搭配吃素、發願,開始練功的當下,他感覺「肌肉放鬆、心情也放鬆了」,肝指數也大大改善。

「修練講究養生和養德,」梅門創辦人,氣功師傅李鳳山說,練功,是練身體的平衡,也是練心的平衡,學會去除焦躁、恐懼。身心靈的整體修養,成為罹癌人學習自在生活的新觀念。

新領域 另類療法 瑜珈、氣功、能量醫療……

像這樣,癌症治療和養護走向系統、全觀的醫學。有些人更將這樣的觀念引伸到人與宇宙、磁場的關聯性,發展源自德國、日本和北歐的「能量醫學」。只是能量醫學爭議仍多,有些西醫認為,能量醫學有著「很吸引人的理論」,但仍缺乏足夠實證根據。

癌症治療在這幾年像容納百川的河流,愈來愈廣博,行進得也愈來愈快。原來被排在角落的另類療法,也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視,鼓勵各國加強研究。

一九九二年美國政府已投入二百萬美金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下成立另類及互補療法辦公室,一九九八年又升格為國家中心;各國許多醫學院也都把另類療法或整合醫學納入正式課程;彭汪嘉康也說,在美國最負盛名的癌症醫院MD Anderson Hospital,也開始有了豐富多元的另類醫療,讓罹癌的人,也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在必須有實證醫學支持、必須盡快建立規章和制度的前提下,從西醫、中醫、瑜珈、氣功、能量醫療到甚至身心靈治療,多元癌症治療的發展,使得癌症不再是死亡幽谷,而從不同的地方,照見新的光亮。

許多人肯定,拋去單打獨鬥的整合醫學,會是未來癌症治療的模樣。「這是全方位的醫學,」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未來的癌症治療,是更多采多姿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