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0, 2009

DO RE MI...

Love it -- it makes me happy just to watch

DO RE MI... This time at Central Station Antwerp in Belgui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EYAUazLI9k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物品的一生

http://www.storyofstuff.com/international/

本片長約 20分鐘。

講者英語很清楚且有中文字幕,請耐心看完,其實是要用心看完!
這個跟一般郵件不同
不是讓你笑讓你哭,是讓你感恩或感動。
而是要用心檢討,用心感受,用心改進。
讓我們每一個地球人,改進我們的生命。

物品一生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
這部短片自從 2007年12月4日
在網路上播放以來
已經有上百萬個來自兩百多個國家的人看過
影片中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生命史」有精準的剖析
當然也提出了這套生產→消費→丟棄的線性模式為何行不通
最後也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花了許多時間去世界各地調查
並將這個全球性的大問題用簡單明瞭的動畫來說明
深入淺出而且深具啟發性

Tuesday, April 28, 2009

豬流感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國華)

墨西哥與美國新豬流感變種形式前所未見 且攻擊青壯年專家憂(二OO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新型的豬流感病毒會藉由飛沫感染,傳染力相當驚人,初期容易誤判為一般感冒病毒,而且還會不斷變種,預防不容易,墨西哥已有人因此死亡,它的傳染與致命力,會不會像SARS(急性嚴重呼吸道症候群)一樣,備受各國衛生單位關注。不少研究專家對其變種程度,以及攻擊對象是免疫力最強的青壯年感到憂心。

過去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曾在1918~1919年,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2千5百萬到4千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當時因為西班牙有約8百萬人感染了此病,甚至連西班牙國王也感染此病,所以被名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不過,那時醫學界只以為這是一種細菌造成的傳染病,直到1933年,英國科學家史密斯才首次從人體分離出病毒,並命名為H1N1。之後,1997年,美國科學家杰佛里.陶貝格爾,在《科學》周刊上發表他與同事利用遺傳學技術得出的研究成果,認為1918年的流感病毒與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种與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關的病毒。

這次新型豬流感病毒突然大爆發,整個墨西哥陷入恐慌,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已頒佈一項緊急行政命令,授予政府有關部門的人員特別權力,強制要求患者接受檢驗,並接受隔離,藉以制止這種致命病毒進一步蔓延。首都墨西哥城也進行24年來首次「封城」,所有學校、博物館和圖書館關閉,公開活動暫停10天。

WHO發言人查布表示,「豬流感在豬隻間很常見,但是很少看到流感發生跨種傳染到人類身上,但是的確有可能發生。」從1918年到1968年間,豬流感歷經3次變種,威力相當驚人。新型豬流感來勢洶洶,這是一種A型流感病毒H1N1,結合人類流感、禽流感及豬流感,3種病毒同時感染在豬隻身上,所產生的混合變種病毒,不僅可在豬隻之間相互傳染,病毒還會由豬傳染到人身上,甚至在人與人之間,還能藉由口沫交叉感染。

專家們對此次豬流感疫情深感擔憂,一因為新病毒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結合鳥類、豬類和人類的病毒,且能夠人傳人,二是新病毒攻擊的對象,是免疫力最強的健康青壯年。

而比較豬流感跟禽流感,以及SARS之間的差異,SARS屬於突變冠狀病毒,禽流感是H5N1病毒,豬流感則是H1N1豬流感,後兩者病毒都會不斷變種,不容易預防。

至於死亡的機率,SARS在台灣統計有11%的死亡率,禽流感的死亡率則是超過5成,至於豬流感方面,爆發疫情的墨西哥有6.77%的致死率,但這只是到目前為止單一地區的情況。

3種傳染病一開始的症狀,都跟感冒差不多,但導致死亡的症狀不一樣,SARS是肺炎併發呼吸道衰竭,禽流感則是病毒性肺炎,並產生危急生命併發症,至於豬流感,目前則是嚴重肺炎,好發年齡層則是在青壯年,感染初期會發生發燒、咳嗽等症狀,潛伏期1到7天,感染者通常誤以為只是感冒,因而被輕忽,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而患者在病發前一天到痊癒後8天內,都具有傳染力。


墨西哥軍警發口罩如sars 美英紐加法皆傳豬流感病例(二OO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墨西哥在4月中旬時,首度傳出有豬流感病毒,短短10多天的時間,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國。目前墨西哥已經有81個疑似感染豬流感而死亡的案例,美國也已經出現11個死亡案例,另外,英國和紐西蘭,都有疑似感染的病患出現。

墨西哥的街頭,有大批的軍警在散發口罩,情況有如台灣在SARS期間的緊張。令人聞之色變的豬流感病毒,自4月13日首度在墨西哥爆發以來,已經有超過1300人遭到感染。墨西哥衛生單位表示,目前疑似有81個死亡案例,和豬流感有關,其中20人已確定就是感染豬流感死亡。

和墨西哥交界的美國,目前也有嚴重疫情傳出,官方證實已有11個死亡案例,包括紐約、德州、加州和堪薩斯州,都出現感染案例。官員已經呼籲,民眾減少外出,紐約市衛生局長佛萊登表示,「如果你有發燒和咳嗽,就待在家裡,這有助你的康復,也避免傳染病毒給別人。」

此外,在英國一位英航機師出現疑似感染症狀,已經住院觀察,而在南半球的紐西蘭,有25名師生,剛從墨西哥旅遊回來,就出現流感症狀,目前已隔離治療。在加拿大和法國,也已經有感染的案例傳出,豬流感的疫情已經有向全球蔓延的跡象。

Resources:

The following resources have been listed to assist the faith community discover
information and ideas from a range of source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through these and other sources will, no doubt, be updated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consulted periodicall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http://www.cdc.gov/

Community Emergency Alert Network (CEAN) - *
https://www.fairfaxcounty.gov/cean/

Fairfax County Citizen Corps – Ready, Pack, Go - *
http://www.fairfaxcountycitizencorps.org/

Fairfax County Community Interfaith Office - *
http://www.fairfaxcounty.gov/dsm/CIL/

Fairfax County Health Department - *
http://www.fairfaxcounty.gov/hd/

Faith Communities In Action – Fairfax County - **
http://www.fairfaxcounty.gov/dsm/CIL/fciadefault.htm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 Faith Based/Community Information
http://www.pandemicflu.gov/plan/community/faithcomchecklist.html

Virginia Council of Churches
http://www.vacouncilofchurches.org/cm/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ctive In Disasters
http://www.nvoad.org/
--------------------------------------------------------------
For those outside Fairfax County,
* - Refer to your local city or county government office for specific contact information related to emergency alert, Citizen Corps, health department, and other pertain agencies and organizations.

** - Contact your local clergy to discover specific information for broad faith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s and/or ecumenical bodies.

如何發現安靜的癌?

連續發生知名醫學中心名醫突然得到晚期癌症,令人錯愕。有些癌症靜悄悄地侵襲人體,迄今仍缺乏肯定有效的篩檢可做。

我們能做些什麼?

文╱楊心怡

「子宮頸癌疫苗+抹片,給你雙重防護」是最近的防癌宣導,另外像是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即使是健康檢查的大腸鏡、胃鏡檢查,都可以幫助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胃癌,早期治療。

此外,大家都知道戒菸、戒酒、戒檳榔有助遠離肺癌、肝癌及口腔癌。

但是,當你感冒老是沒好還反覆感冒、久咳不治、腰痠、體重下降、女性有異常出血、下腹悶痛、頻尿時,你會懷疑這些可能是癌症的警訊嗎?

鼻咽癌、肺(腺)癌、胰臟癌、腎臟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這六種默默蔓延的癌,檢查工具不易早期發現,需要留意,以免太晚發現。

感冒一直沒好,小心鼻咽癌

鼻咽癌是頭頸部癌症中第二常見的,僅次於口腔癌,約佔40%。不過治療效果並不差,平均五年存活率超過七成,如果能早期發現,第一、二期病患平均五年存活率更高達九成以上。

鼻咽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目前也還未發展出任何篩檢可做,很難早期發現。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瑞坤表示,一般因為淋巴腫大而使鼻子塞住,或影響視力時,大多已經發展到中、後期了。

因此他提醒,如果有流鼻血,出現一些很像感冒的症狀,如流鼻涕、咳痰等,卻一直沒好,或平時不常感冒的人,卻連續感冒好幾次,就要有所警覺,儘快去醫院檢查。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詹凱傑也提醒,成年人的中耳積水問題(耳悶塞感),以及單側耳朵出現耳鳴、聽力變差等症狀,都是鼻咽癌的徵兆之一,不可輕忽。

戒菸是遠離肺癌的唯一途徑

肺癌已連續四年高居國人癌症頭號殺手。根據2007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它佔男性癌症死因第二位,僅次於肝癌,在女性則居首位。

肺癌目前也還沒有早期發現的篩檢工具。許多人發現有咳嗽、咳痰帶血,或者因胸痛、吞嚥困難等症狀而去醫院檢查時,多半已經是晚期。42歲的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翁雯柔不菸不酒,卻仍難逃罹癌的命運,年初久咳去檢查,已是肺腺癌第四期。

謝瑞坤提到,以前認為痰液的檢查及胸部X光檢查有助早期發現,但已有研究證實,這些檢查仍有其盲點,因此現在有些醫院會以螺旋電腦斷層做為早期篩檢的工具;但他認為,電腦斷層總是有放射線的顧慮,而且這種篩檢的有效率還沒有完全被醫界認同,民眾在選擇時,還是應多方考量。

排除運氣不好、雖注意健康卻仍生病的例子(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舞者羅曼菲),戒菸還是目前醫界能想得出來的預防方法,並且要避免暴露在吸菸或空氣污染的環境中。

趁著今年菸害防制法新制上路,趕緊戒菸吧。戒菸不只降低罹患肺癌機率,就連其他癌症,如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胰臟癌、腎臟癌、膀胱癌,甚至是心臟病、中風的機率都會跟著減少。

■值得期待的好消息:除了吸菸、二手菸及空氣污染等風險因子外,有肺癌家族史的病患也是高危險族群。

根據國外大型研究顯示,針對一般人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篩檢出肺癌者約0.3.0.5%,而針對抽菸高危險群篩檢,則出現2.3%的肺癌患者。

因此,長庚醫院與六家醫學中心合作,利用低劑量64切電腦斷層篩檢肺癌患者家屬近300人,發現有15%的家屬肺內有0..5公分以上的結節,其中超過1公分、高度懷疑為肺癌的人有6.5%,是吸菸族群罹患肺癌的兩倍,而來自多發家族(三等親內超過2人以上得到肺癌)更證實已有3位家屬罹患肺癌。

不過,謝瑞坤認為,利用64切電腦斷層做為肺癌早期篩檢仍無定論,還需更大規模的研究及觀察。

別輕忽腰痠,可能是腎臟癌徵兆

根據國健局的統計,2006年的癌症死因中,腎臟癌佔第17位;但謝瑞坤也提到,近年發現的病例似乎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腎臟位於後腹腔,因為空間很大,所以不容易早期發現。王正旭提醒,如果發現血尿、腰部痠痛、腹部腫塊,就要小心是腎臟癌,應儘快做進一步檢查;但事實上,能經由這三種症狀發現腎臟癌的比例仍低,多半是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之後才發現。

另外,長年洗腎、愛吃止痛藥或常染頭髮的人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腎臟癌的高危險群,建議定期接受尿液檢查及超音波檢查。王正旭還補充,常染頭髮除了與腎臟癌有關,也與膀胱癌有關,因為染劑會透過泌尿系統代謝,如果長期堆積在腎、膀胱,就可能刺激癌細胞病變。

上腹悶脹、持續且不明原因上腹痛……都可能是胰臟癌的警訊

民歌手黃大城、音樂創作人梁弘志、知名世界男高音帕華洛帝等人都是因為胰臟癌過世,《第六感生死戀》男主角、好萊塢影星派屈克史威茲也正在跟胰臟癌搏鬥。胰臟癌雖然佔癌症死因第十位,但平時無聲無息,發生徵狀多是晚期,平均五年存活率約5.10%,而可開刀者的五年存活率也只有10.15%,令許多人不免聞之色變。

胰臟的外型屬長條狀,分為頭部、體部及尾部。謝瑞坤解釋,長在頭部的胰臟癌腫瘤,有時會造成阻塞性黃疸,比較有機會早期發現,若是體部及尾部,並沒有明顯徵兆,就很難早期發現。

謝瑞坤也無奈地表示,胰臟癌的致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因此很難早期預防。

但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特別提醒年紀大的民眾注意,如果出現上腹悶脹,或持續有不明原因的腹痛,甚至是背痛,照了胃鏡或肝膽超音波都沒問題,或是沒有刻意節食的情況下體重莫名減輕,就要警覺可能是胰臟癌,最好儘快就醫檢查。

下腹悶脹、頻尿、排便習慣改變,小心卵巢癌上身

除了乳癌、子宮頸癌之外,令許多婦女聞之色變的婦癌應該要屬卵巢癌了。雖然卵巢癌只佔女性癌症排名的第九位,每年也不過五、六百位新病例,但因為多數卵巢癌發現時已經是晚期,平均五年的存活率只有四成多。

很多婦科學教科書都會寫:「卵巢癌的初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長庚醫院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表示,卵巢癌細胞剝落下來之後,會跟著腹水循環,從右邊大腸(盲腸部位)到肝臟上方的橫膈膜,再到左邊大腸、降結腸,最後到骨盆腔,細胞容易循著這樣的路徑擴散。當病患上腹出現類似胃腸不適的症狀,常常已經是第三期了。

不過,有些症狀可以多加留意。由「婦科癌症基金會」、「婦科腫瘤學會」及「美國癌症學會」共同提出的報告指出,女性朋友若有下腹腫脹、悶痛、骨盆或腹部疼痛、很快就有飽足感、頻尿與尿急,幾乎每天出現其中一種症狀達二或三週,尤其是過去並無這些症狀,就應儘速就醫。

賴瓊慧也提醒,腫瘤有時可能會壓迫大腸,因此若排便習慣有改變,也是警訊之一。

至於有沒有常規的檢查建議?賴瓊慧提到,一般常聽到的CA125血液檢驗,已有研究顯示效益並不是很高,結果發現,50%的第一期卵巢癌病患,並不會出現異常升高,而有些良性情形如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會導致血液中CA125上升,因此不適合做為早期篩檢的工具,尤其是對還有月經的女性朋友。

但她還是認為,就個人而言,如果女性朋友不放心,可以選擇半年做一次陰道超音波檢查,搭配一年一次CA125的抽血檢查,尤其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人更要長期追蹤,隨著年齡增加,癌變的機率也會提升。

■吃的東西也要小心: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研究指出,煎、烤食物產生的丙烯醯胺,可能使婦女罹患卵巢癌與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提高一倍。丙烯醯胺可見於煎、烘、烤的麵包、麥片、咖啡、肉類、馬鈴薯內,每天食用一小包油炸馬鈴薯片、半包餅乾或一些炸馬鈴薯條,亦即吸收二萬五千分之一公克的丙烯醯胺,即足以提高婦女的罹癌機率。

別輕忽月經週期不規則,當心子宮內膜癌

許多人對子宮內膜癌或許比較陌生,但事實上,除了乳癌(因為男女皆可能得乳癌)之外,子宮內膜癌是排名第三常見的婦癌。而且近年來台灣子宮內膜癌病患人數年年成長,成長率高達27.42%,居女性癌症增加率之冠。

相較於卵巢癌的靜悄悄,子宮內膜癌90%會出現異常出血的警訊。賴瓊慧提醒女性注意異常出血,如經血變多、更年期以後出血,或月經週期不規則等症狀,若連續出現三個月以上,就有內膜增生等癌前期病變的可能性,應儘快就醫檢查。

賴瓊慧進一步解釋,女性如果每個月有排卵,內膜細胞就可每個月更新,如果排卵週期不規則,或沒有排卵,內膜細胞剝離不完全,老舊細胞不斷累積,就會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期細胞,而轉變成癌細胞的機率會隨著時間而上升。

一般人多認為子宮內膜癌應該是年長女性才會發生的疾病,賴瓊慧表示,更年期是子宮內膜癌的好發年齡,但她也碰過很年輕的17歲子宮內膜癌病患。女孩本身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不會排卵,從13歲初經之後就月經週期紊亂,等媽媽留意到有問題帶來看診,已經是子宮內膜癌。

初經來時,與更年期時,許多女性朋友都會認為亂經是正常的,但賴瓊慧強調,最好還是讓醫師判斷狀況是否正常。

(審稿專家: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瑞坤)

吃避孕藥會不會致癌?

不少女性朋友擔心服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罹癌的風險。事實上,賴瓊慧醫師提到,目前的說法並不一致,大部份是擔心罹患乳癌的機率升高,但從流行病學上看來,口服避孕藥並沒有增加乳癌的風險。

而且,好消息是,新型的口服避孕藥以黃體素與雌激素併用,可以阻斷排卵,減少排卵次數,就學理上而言,應可降低卵巢癌風險;另外,因為有提供黃體素,控制月經週期規律,也較不會因為沒排卵而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率。

不過,醫界強調,並不鼓勵婦女吃避孕藥來預防癌症,避孕藥畢竟是一種荷爾蒙制劑,有增加血栓的風險,賴瓊慧也提醒,黃體素會改變體內血脂肪的結構,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最好能定期檢查三酸甘油脂、膽固醇指數是否正常。

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才是防癌最佳策略

不當飲食、不運動、過重與肥胖,對癌症的威脅僅次菸害。研究證實,體重過重或體內脂肪過多,會增加罹癌風險,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食道癌、胰臟癌、膽囊癌、腎癌、大腸直腸癌及乳癌等多種癌症。

因此,多運動、減少鹽分及脂肪的攝取、多吃蔬菜水果,是遠離癌症的重要關鍵。

另外,體力活動本身也可以減少罹癌風險。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與美國癌症研究院發表的最新《防癌指南》中就建議,每天最好可以中度運動1小時,強度運動達半小時。

定期篩檢也要記得做:

■ 30歲以上婦女,每三年可做一次抹片檢查;

■ 50歲以上婦女,兩年可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

■ 18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民眾,可進行口腔黏膜檢查;

■ 50.69歲,每二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這些都是政府補助的檢查,民眾可多多利用。

Monday, April 27, 2009

一生的浪人



一生的浪人,從煩惱之中不斷開出新的窗

最近台灣這邊有一則新聞,以前有一位立委叫王雪峰,竟然被媒體發現她「以拾荒度日」?媒體紛紛拿出七年前她結婚典禮的美麗的照片,和現在的素顏模樣作比對。不斷的播送她是台大法律學士、康乃爾法律碩士,老公則是台大醫學系,竟然「淪落」到現今的景況……。

我對這件事有一點不一樣的看法。

在亞洲,一間小公司的CEO沒有名片,已經很夠丟臉!更何況是被看到在路邊拾荒!所以記者的詮釋,可以說是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價值觀,並沒過錯。但有趣的是,同樣是「拾荒賺錢、吃40元便當」這件事,當事人跳出來解釋,認為她是做資源回收、環保義工,家人說是為了減肥、勤做環保回收當運動,並且已經強調她很快樂。她很快樂!但記者不信,真的不信,所以依然莽然決定用他們的方式來作結論:「慘、淪落」,當事人也百口莫辯,偶因情緒激動而落淚。

我想到,如果王雪峰今天決定到山裡吃齋念佛呢?新聞的角度又會很不一樣了,說不定會說她是放下一切世俗、心靈皆空!

如果王雪峰是去深山的偏遠小學任教,那新聞的角度也會不一樣了,會說她洗盡俗塵、關懷兒童,捨身到山中去!

現在,因為她現在主要收入是「撿垃圾」,於是就不對勁了。有趣的是,記者聽了半天,還是回過頭來問她,「是否要再回來『從政』?」

感覺上,大家已經「中毒」太深,好像把所有的人都放在一條不斷轉動的鍊子上,一直往上,大家都是往同一個方向。如果你不是,那你就是「NG」,就是「暇疵品」,就是「很慘」。你放下40萬月薪的立委不做而去揀垃圾,一定是因為你被砍了、你是NG商品──但,有沒有可能是,她對人生有了另一層的領悟,於是有了另一條凡人不能理解的規畫?

這周在MSNBC看到的一起文章,它提到一個叫「永續旅人」(permanent tourist)的新概念。 該篇文章還給這種人一個更美的稱呼:「一生的浪人」(lifetime nomad)!

文章引用一位大學歷史系的教授認為,這個新趨勢正在開始,有一本雜誌叫《Janera》的也都在提這件事。這位記者就說得很好,他說,人生不只有這幾項選擇,「永遠都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工作的!」

它提到高達十個「一生的浪人」案例(竟然找得到這麼多?),都是丟下一切,忍受爛巴巴的薪水甚至從此沒收入,然後跑出去旅行──一位叫Gary Arndt的顧問師,兩年前他是37歲,有天決定把他的房子賣掉,所有家當改租儲藏櫃存放著,自己自由的跑出來旅行。

他很喜歡小島,已經跑過好多好多個島,他開了一個叫「Everything、Everywhere」的部落格,把這段日子記錄下來。

另一位叫Woodrow Landfair,三年前剛從德州大學畢業,他決定不找正常的工作,找一堆奇怪的戶外的農場工作、救災工作,而他所做的事,也都寫在一個網站叫「iWoodrow」。

還有一位叫Tiffany Owens,也在三年前從坐辦公室的白領,「轉行」到幫人家「顧房子」,當「遊牧房東」,並寫了一份電子報《Caretaker Gazette》記述所有事情。還有一位叫Lisa Lubin的也是兩年前開始旅行,她一路會錄影下來, 全部放在一個叫「11WorldTour」的網站上!

你說,哎呀,都是因為他們還是單身,但王雪峰不一樣!

不,有一位叫Lea Woodward,一直以來就與她的老公一起環遊世界,不過他們都會找尋低廉、好玩、又有網路的城市,才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遊玩,他們也有一個部落格寫下所有的過程。而另一對夫妻Jill和Steve則改裝了一輛超級房車,在美國一路開,還一邊工作。他們的故事也寫在他們的部落格裡面。

你說,哎呀,是因為這些人都還是「頂客族」,沒有小孩!那麼你又錯了──有一對夫妻Jeanne和Vince竟然還帶著他們的女兒一起當「一生的浪人」,自稱為「Soul Travelers 3」他們喜歡坐船,而不搭飛機,這樣已經過了兩、三年,他們的歷程也寫在「Soule Travelers 3」的官方網站裡面。還有一對夫妻Leigh和Noah,平日是寫作的,也帶著他們的女兒四處飄泊,過程也都寫在他們的部落格裡。另外的Melissa和Tim沒有兒女,但有一條狗,也帶著狗一起旅行,寫在他們的部落格裡面!

我笑了。看,這些「一生的浪人」的共同特色,除了他們都「很敢放下一切」,他們也都有一個部落格!在美國,他們很敢說「我就是決定這樣」,還敢公開一個部落格,而王雪峰缺的或許就是一個部落格。也或許,她很快的就會在環保團體協助下架一個部落格?

我認同那位教授說的,世界正在質變,「一生的浪人」的趨勢或許正露出線頭而已。同樣的王雪峰事件,到了十年後,一定會被以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那時候我們就會看到自己有多可笑。不過,我自己也是「中毒」的一份子,永遠不會丟下一切去搞這樣的事,我永遠想賺更多錢,需要更好的頭銜,但,其實就算是像我們這種「凡人」,也已開始「流浪」──幾天前在矽谷發生一件很詭異的收購案,不,應該是「倒過來」的收購案,兩年前的五月被eBay收購的StumbleUpon,因為eBay太缺現金,竟然又被eBay賣掉了,賣給誰?

竟然是賣給了原始的三位創辦人,就就如同我上次寫的PoshTots一樣。原始的創辦人把它買了下來,但這次創辦人並不是和銀行借錢,而是找來三家創投投資,如同一開始創業一樣!這個做法,讓已經習慣看增資、賺錢、賣掉的網站循環的會覺得「看不太習慣」,這是什麼意思?賣掉又找來創投把它買下來?

然後,顯然又要想辦法再賣掉一次?TechCrunch讚賞StumbleUpon的創辦人示範了一起「有效玩弄資源」的招術,舉出之前軟體公司Webshots的一個案例,它曾在1999年以8250萬美元賣給Excite,到了2001年趁混亂又以250萬美元(當年的3%)

向Excite買回來,三年後又以7100萬美元又賣給了CNET,然後CNET又在三年後以4500萬美元賣給American Greetings。聽起來很像是私募基金(PE firm)會玩的花樣和金額,但注意。現在玩的,是創業家自己。

有趣的是,這樣的人,在美國很多。有些人剛好是華裔,他們有些,已經開始回到亞洲來了──他們碰到的狀況,其實就和王雪峰差不多。首先,他們沒有一張名片。接下來,他們平常沒有辦公室,必須在星巴克與人會面。他們回來後,也不需要面試或幹嘛,所以,竟連一套西裝也沒有!

他們有的是「錢」,但「錢」剛好也是最難說服社會的東西,更何況這些錢有的正在賺,源源不絕的入他們美國的銀行帳戶,但他們來到台灣的銀行,連一張信用卡都不准辦!他們一輩子都在買賣公司,一輩子形同於「一生的浪人」。他們什麼頭銜都沒有,什麼像樣的社會地位也沒有!試想,如果StumbleUpon這三位男創業家剛好取了一個亞洲女生當老婆,他要怎麼和女方家長報告他的「職業」?

「嗯,我就是專門買賣公司的。」

有人說:「我還以為你是學資訊工程的!為何不做工程師,跑來做這種買賣?」

有的人問:「這樣投機一輩子對嗎?都向別人借錢對嗎?」

「是因為找不到工作嗎?」

跟著這主題,最近我更有一個想法。我覺得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不斷的追求社會認同的東西,並攀附黏在上面,但一直上去,變成了高階主管或變成貴婦,才發現原來貴婦也有貴婦的「煩惱」。每個人都有煩惱。

但,「一生的浪人」有個特色,他們永遠不怕去製造更多的「煩惱」,甚至每當「煩惱」出現,他們會好好的把握它,視它為「機會」,要利用它,來為他們開另外一扇窗。他們不斷的在開另一扇窗,從一扇又一扇窗口,拼湊出更大的世界。他們有的不是只有錢而已,他們也絕不是只能用「沒有錢」來概之。

王雪峰又什麼不好?這十個「浪人部落客」有何不好?永遠在賣賣的創業家有什麼不好?

原來,一生的浪子不應該是令人不安的生命模式,只是他選擇穩定下來的地點,和其他人有一點點不同而已。

到最後,或許當他/她化成一團白色的骨灰,我們會隱隱看到那一團沒有生氣的灰中,竟然在陽光下還透發出彩色的點點。

我們的一生,本就不是為了現在這一百年「陪活」的這六十億人口與社會,我們為的是那已逝去的六百億人與天上的太陽,至少心裡要放得下這麼大的一團太陽,或許就能理解王雪峰口中說的那一個聽來簡單又很玄的英文字:「SMILE」。

Sunday, April 26, 2009

常吃蕃薯好處多

蕃薯的維他命E含量足足是糙米的兩倍!!

一、蕃薯---強身健體的超級美食
中美洲的土著自古以來就以蕃薯為主食,一直到十六世紀才經由歐洲傳來東南亞,在所有的薯類之中,蕃薯的維他命C含量最為豐富,即使在加熱以後,也不會被破壞掉。

就以維他命E的和含量來說,蕃薯的維他命E含量足足是糙米的兩倍,同時也含有很多克服成人病不可缺少的鉀。黃色品種的蕃薯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胡蘿蔔素,對預防捱癌的發生很有效果。蕃薯也含有很豐富的丙種纖維素,能消除膽固醇以及克服頑固的便秘;而且就算吃的量多一些,也不致引起腹瀉。

我們在切蕃薯時流出的白色黏液,就是能夠使通便情形轉為良好的物質。中藥有一種叫(補中益氣)的藥方,這種藥方能夠幫助身體消化器的作用,使全身充滿力氣。蕃薯就具備有這種功能,使衰弱的身體恢復健康。

烤蕃薯所具有的藥效最強大,尤其是逢到胃腸衰弱,氣力衰退時,吃烤蕃薯最有功效。

根據美國國立研究機構的最近報導,只要每天吃蕃薯、南瓜、胡蘿蔔一百公克(指三樣合起來一百公克),就可以防止肺癌。蕃薯所具有的蛋白鋂,抗氧化物質以及葉紅素,很受到注目。

二、蕃薯的健胃整腸方法> >

糞便長時間滯留於體內時,由於糞便發酵而產生的腐敗物質會滯留於腸內的緣故,它就會從腸壁進入血液裡面,而循環於體內。這種被汙染的血液,將招致種種叫人感到不愉快的症狀。那麼,為了防止便秘,且不損及健康,我們應該如何著手呢?

居住於新幾內亞的人,極少罹患便秘。他們的腸胃機能與消化能力都非常良好,他們的健康情形也比我們良好,秘訣就在他們的飲食生活。新幾內亞的居民以蕃薯為主食。他們一天吃兩餐,每天吃五百公克的蕃薯,一天總共吃一公斤之多。因為,新幾內亞的居民多吃含食物纖維豐富的蕃薯,而排出大量糞便,所以他們不會罹患便秘,胃腸機能特別良好。

對於新幾內亞人的飲食生活,或許我們不能全盤接受;不過,我們可以採取折衷方式,那就是所謂(蕃薯斷食法)。

必須準備的東西為-----烤熟的蕃薯,以及少許的蕃茄、洋蔥等蔬菜。這種只吃蕃薯的(斷食整腸法),可以選在不上班的星期六或者星期天實行。只要一天就夠了。

在這一天的三餐裡,必須總共吃一公斤以上的地瓜。分成三餐吃(最好每一餐吃半公斤),再配以少許的蕃茄或者黃瓜、洋蔥之類就行了。

蕃薯最好採取烤的方法,不要吃蕃薯以外的食物。

採取這種健胃整腸斷食的翌日或第三天,將排出很多(約一公斤)的糞便。如此重複吃幾次以後,就能夠消除便秘問題,胃腸機能與消化力就會變成良好。

可能有一部分人不能排出大量糞便,而只能排出少許。這一類人的胃腸可能已經受到相當的傷害,不過,再重複幾次的(蕃薯斷食法)後,必定能夠好轉。不但能夠克服便秘,胃腸機能也能夠轉為良好。

三、採取(蕃薯斷食法)的收穫

(1) 不但治好便秘,小腹也平坦了

我的丈夫以及孩子都喜歡吃油炸物,以及油膩的東西。或許我也跟著他們一道吃得緣故吧,從去年的秋天開始,我就被便秘問題所糾纏。為了克服便秘,從那時開始,我就開始多吃一些蔬菜,但是效果並不太良好。有時忘了吃蔬菜,又吃油炸物之後,接連三、四天都無法排便。逢到那種狀況,一整天都會感覺到非常的不舒服,頭部感到有些暈眩,吐氣有一股臭味,肚子也感到脹脹的。

那時,我聽人家說,只要吃一整天(三餐)的烤蕃薯就可以清理腸胃,治好便秘,於是我想立刻實施。但是那一天我忙得一塌糊塗,騰不出時間烤蕃薯。正因為如此,早餐與午餐時,我只吃了一些沙拉。一直到翌日方才吃了連續三餐得烤蕃薯。在那一天,我大約吃了一公斤又兩百公克的蕃薯。

到了翌日早晨在吃了早餐之後,我的肚子就咕嚕咕嚕地響了起來,叫我急忙地趕到洗手間。在那一天後,我前後上了兩次的大號,這是以前不曾有過的現象。這以後,我每天都能夠按時排便,克服了叫人煩惱的便秘。為了防範便秘再度復發,每逢星期天,我都是吃三餐的烤蕃薯,在量的方面都超過一公斤。如此吃烤蕃薯五、六次以後,我不但是便秘痊癒了,就連凸出的下腹部也縮了進去。

(2) 晚餐主食改為蕃薯,體重減輕了十斤

五年前,我從大學畢業後,幾乎在同時進入一家知名的公司服務。剛進入不久的那一段時期,因為很不習慣於那種工作,整天繃緊神經,以致與便秘結下不解之緣。在那一段時期裡,輕者每隔三天上一次大號,重則一星期方才上一次,所以一直都在服用輕瀉劑。

一直在三年前,我方才看到一本健康雜誌報導說,含豐富食物纖維的蕃薯能治好便秘。那時,我的便秘問題似乎對輕瀉劑產生了抗力,再也達不到以前的效果。我在求助無門之餘,只好去掉了晚餐的白飯,改吃大約五百公克的烤蕃薯。

我稍微灑了一些肉桂粉在烤蕃薯上面吃,同時也吃了少許的蕃茄與黃瓜。改為晚餐吃烤蕃薯以後,只經過兩三次,每天一早就能夠上大號。不但便秘遠離我而去,就連臉上長的面皰也逐漸減少。這兩年來,我都改為晚餐只吃烤蕃薯,想不到,在這兩年內,我的體重減輕了整整十公斤!

四、吃蕃薯綜合料理防治疾病

預防胃癌-蕃薯、紅蘿蔔與牛奶綜合料理
亞洲人所罹患的癌症,大約有六十%屬於消化系統的癌症。近些年來,雖然罹患率已經降低了些,然而,它仍然是我們最大的威脅。這一道蕃薯,紅蘿蔔與牛奶的綜合料理,包含了-----對預防胃癌有預防效果的硫化物。

Friday, April 24, 2009

柯曉瑄



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兒

「我像一顆餃子,裡頭有很多餡,但外觀看不見,丟到水裡去,煮沸後浮起,卻又被澆下一碗冷水,再度沉下去。經過浮起、加冷水、煮沸,反覆淬煉,才有美味的水餃。」

她,是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兒,26歲,只有8歲孩童的身高,小時智力發展遲緩,如今,衛斯理大學畢業,還繼續攻讀MBA。 她說:電梯按鈕不會為我降低,但我的心可以升楊。天空才是我的極限!命運的突圍者從來不把「放棄」當作選項。

走進台北市永康街一幢日式平房,裡頭的設施,從門鈴、門把、電燈開關、流理台到沙發,都比一般低了 三十公分 。這裡,是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的家。這天 三月四日 ,是柯家的大日子,因為大女兒—— 柯曉瑄將出國準備攻讀MBA,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

柯南女孩

曉瑄,二十六歲, 一百三十公分 ,是先天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俗稱侏儒症)。柯承恩說,「我覺得他像柯南,個子小小卻聰明伶俐,什麼事都做得到」,「柯南」也成為家人對曉瑄的暱稱。在廣受歡迎的漫畫「名偵探柯南」中,柯南因為被迫吃下毒藥,身材縮小成小學生般,卻機警、勇敢,偵破許多重大刑案。在柯承恩的眼中,女兒也有相同特質。

柯曉瑄的行囊中,有一件特殊的行李:一張 二十公分 高的折疊椅。這張用了十年的折疊椅,是她走出家門後的最佳夥伴。有了它,曉瑄才能按到電梯的高樓層、搆到銀行櫃檯、飲水機和洗手檯。

傍晚四點,中正國際機場第二航廈,曉瑄自己推著 三十二公斤 的沉重行李,大行李箱豎起來,直逼曉瑄高度。柯承恩彎下腰,親吻曉暄髮際問:「曉瑄,妳以後能不能照顧自己啊?」曉瑄比出勝利手勢,大笑:「I'm fine!」隨後,她轉身,快步奔入出境口。

看著女兒的背影消失在長廊那一端, 柯 太太突然啜泣了起來。難捨與喜悅,像兩瓶不同的調味料,被糊塗的廚師通通倒入她的情緒中。

她想起二十五年前,獨自抱著女兒,無助的站在美國海關前的景象。當時,連曉瑄的親人都認為,她只有苦守投幣式洗衣店的命。如今,女兒不但順利從美國衛斯理大學畢業,還通曉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四國語言。更能獨自出國深造。

二十六歲的曉瑄,只有八歲孩子的高度、十歲孩子的力氣,卻在成長道路上不斷突破命運的天花板。這個故事,應該要很早,被很驕傲的說出來的,但它要從柯承恩口中道出,卻是這麼困難。

一月二十七日 ,農曆年前,我們來到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辦公室,向柯承恩提出今年「一個台灣,兩個世界」關懷身心障礙兒的計畫。前半段,柯承恩以一貫學者的語氣,說著企業的社會責任。他講得很慢,似乎琢磨著什麼。

「我認識一些罕見疾病的家長,讓我瞭解這些孩子雖有先天限制,但他也應該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直到一個半小時後,當談話觸及曉瑄時,頓了好幾秒,他抿著嘴唇,頭往上仰,避免讓淚水溢出眼眶,接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事實上,我自己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他深呼吸,又吐了一口氣。埋藏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一時間很難坦然訴說。好幾次,他不能言語,眼神盯著桌緣,用右手食指敲著桌面,「咚、咚、咚」……空氣凝結,猛然抬頭,他已淚濕眼眶。

「正常人可以得到的,不管是感情還是什麼……她卻得不到的,我們要彌補她……她付出很高的代價……」短短一句話,中斷三次,話沒說完,又潸然淚下。

應該驕傲的事,談起來,卻那麼感傷。這是他二十六年來,難以與人分享的心情。那是一位障礙兒父親的矛盾、掙扎,以及旁人難以理解的、深刻的親情。

「我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他說。

出生罹病時間回到二十六年前,曉瑄在台北出生,是個膚色健康、雙眸晶亮的女娃。

她出生後,柯承恩與妻子返回美國德州繼續攻讀博士,孩子託外婆照顧。但七個月時,曉瑄無法爬行,只能軟軟的躺著,外婆帶她去醫院檢查,護士看見她額頭扁扁、鼻樑塌陷、下巴突出、身材短小,提醒外婆:「孩子怪怪的,趕快帶去大醫院檢查。」 從那時起,一切都以曉瑄為優先考慮。

那是一個週日下午,寒風冷冽,柯家夫婦剛從教堂回家,從台北撥過來的越洋電話響起:「趕快把孩子帶過去吧,美國醫療比較發達,救救這個孩子!」於是, 柯 太太先回台,抱著孩子奔波診斷。她得到的結論是:曉瑄罹患軟骨發育不全症,而且,「這個病,沒有藥醫。」她心如刀割。

留在美國的柯承恩開始找尋醫療資源,發現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附設醫院,是這方面的醫療權威。他決定,放棄先前在德州攻讀一年的博士,轉學至明尼蘇達大學。柯承恩一個人在美國往返奔波,申請新學校、搬家、安排醫療資源。一切就緒後,接妻女赴美,「從那時起,我的一切決定,都以對曉瑄最好為優先考慮。」柯承恩說。

一九八一年八月中午,豔陽逼人。柯承恩驅車前往明尼蘇達機場,迎接妻女。「他看著孩子,我們相對無語。」 柯太太清楚的記得那一刻,他們抱著女兒,穿過熱鬧人群,默默的走出機場。他們知道,這將是一場無法預期結果的長期抗戰。

但是,共識很清楚,「她是無辜的,我們不能逃避,一定要讓她活得好。」柯家夫婦的堅定感情,幫曉瑄踏穩了第一步。

展開黃金早療 到美國的第三天,柯承恩帶著曉瑄直奔醫院。只見醫生在紙上畫出一個基因圖,並解釋著,這是基因突變,機率大約是四萬分之一。「幸與不幸,就是四萬分之一啊!」雖接受理性訓練並擁有虔誠信仰,此刻的柯承恩,還是不免問上帝:「為什麼,機率發生在我身上?」

曉瑄不僅是身高的問題,磨人的還有其他併發症。譬如,牙床咬合不良,會影響發音;脊椎彎度大,會有椎間突出的問題,若壓迫神經,則可能造成四肢麻痺;歐式管短小,則容易產生漿液性中耳炎,若處理不當可能會重聽;顱頸間脊髓壓迫,可能頭會抬不起來,或走路重心不穩……

一歲以後的曉瑄,併發症越來越明顯,動輒中耳炎、發燒,且脊椎壓迫呼吸道,必須切除扁桃腺,她幾乎每週上急診室。曾經,一次中耳炎太嚴重,醫生在她耳朵裡裝了個管子讓濃液流出,後因耳膜破裂導致後來右耳重聽。又有一次,冬日大雪,連救護車都開不進來,最後消防隊還出動雲梯車,才把她送進醫院。母親日夜抱著她,抱的卻是個硬殼子。

嚴重的是,女兒的脊椎開始彎曲。在醫生建議下,曉瑄成了一個小小盔甲嬰兒,從肩膀至臀部,小小的身軀被包在密不透風的石膏架中,連睡覺都不能脫。從一歲半到六歲,曉瑄就像個無法卸下盔甲的武士。

「妳想想看,別的媽媽抱著孩子,是一個溫暖柔軟的身軀,師母抱著她、背著她,日日夜夜,卻都是一個硬殼子,妳想想一個做母親的感受。」柯承恩淚水在眼眶打轉。

雖然行動不便,但柯承恩夫婦堅持要給曉瑄最好的教育。

為了上幼稚園,每到冬天, 柯 太太總要竭盡力氣,抱著曉瑄被石膏裹住的僵直身軀,在雪地裡一步步艱困行走,深怕滑倒傷到女兒。有時積雪,一不小心踩下去,雪就淹到漆蓋,母女兩狼狽不堪。

夏日,石膏密不透風,曉瑄汗流浹背,皮膚長出一個個紅色小疹子,有時,她會偷偷把女兒石膏衣脫掉,讓女兒透風。「妳真是婦人之仁!」柯承恩笑笑,又把它穿回去。

曉瑄的發展比一般孩子遲緩,到兩歲,才學會走路,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

幼稚園時,由於曉瑄頭顱較大,再加上沉重的石膏架,有時,從座位上站起來,突然就摔倒在地,頭部重擊地面而昏倒,托兒所一邊叫救護車,一邊急電 柯 太太趕赴醫院。
「我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結婚前,我是么女,家境不錯,被爸媽寵著。生了曉瑄後,我的世界完全改變。」 柯太太回想,以前的她愛漂亮、愛名牌、愛逛街,被母親說是散財童子,女兒出生後,這些都不重要了。

「當時我每天面對的,是她的耳朵發炎,生病,感冒。先生在博士班的過程又很辛苦,他在博士班,第一年,六個學生中就被刷掉兩個,壓力很大。」 柯太太回憶著,層出不窮的狀況。

尤其,明尼蘇達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訓練以嚴格出名。有天,柯承恩終於忍不住,對指導教授說:「我實在念不下去了。」沒想到,教授拍拍他的肩膀:「沒關係,我幫你想辦法。」不久後,柯承恩獲得學校核發等同講師的高額獎學金,學校並出資,為其全家投保高額保險。這雙友善的手,讓曉瑄醫藥費無虞,也支持柯承恩繼續完成學業。

另一方面,雖然曉瑄身體諸多不便,「樂觀勇敢,卻是上天給她的禮物。」柯承恩說。譬如,「她很能忍痛,不太叫,經常被扎針,也不哭。」因此,在幼稚園,曉瑄每天蹦蹦跳跳,想出各種玩耍的怪花招,是孩子王。

六歲,為了讓孩子免於歧視,柯家夫婦仔細挑選小學,「我印象很深刻,在她還沒入學前,校長就召集全校學生看一個影片,影片描述世界上有各式膚色、體型的人,雖然每個人長得不一樣,但都生而平等。」柯承恩說:「在美國,學校碰到特殊的孩子,會把他視為對其他孩子最好的教育機會,趁此教育孩子,平等與互助的觀念。」

她很努力,卻幾乎都拿C

雖然學校誠心接納,但曉瑄卻有學習障礙。 柯太太發現,女兒看書是「跳著看」,例如第一行沒看完就跳到第十行,雖然很努力,就是沒辦法按順序來;此外,簡單的加減法、拼字,她怎麼教,曉瑄就是不會。「有時教一教,無名火就冒上來!」她很想大聲喝斥孩子,但看到她無辜的眼神,與嬌小的身軀,又不忍心。「在美國的中國孩子,考試都拿A,她很努力,卻幾乎都拿C。我經 常被 老師叫到學校『聽訓』,壓力好大,聽訓到後來,我都哭了。」 柯太太林麗穗忍不住又紅了眼。

更令她難過的是,當她向姊姊哭訴曉瑄的學習障礙時,姊姊好意安慰:「不要擔心啦,以後給她開個投幣式自助洗衣店就好了。」這句無心的話,卻讓她更心痛,「連親阿姨都把曉瑄的發展,定在一個層面,難道,曉瑄的人生,真的只能如此嗎?」她從難過的泥淖中清醒,她不甘心。

每天,她引導曉瑄用手指著書上文字,按順序一字一字的看;每週,帶曉瑄上圖書館,把圖畫書一疊疊搬回家,耐心解釋給她聽,持續刺激她的腦力。由於天生牙骨咬合不全, 柯 太太還帶曉瑄去上發音矯正班。

當她看到研究報告說,動物可做為孩子的心理醫生,她還特別挑選一隻日本的北京狗,一隻小型犬,做為曉瑄的玩伴。讓曉瑄覺得世界上,有生命依賴著她、愛著她,建立她的自信心與安全感。

儘管如此,憂心仍盤踞柯家夫婦的心中:「如果曉瑄以後沒法照顧自己,怎麼辦?」他們開始參觀慈善機構,做最壞的打算,想挑一個能善待她終老的環境。他們甚至為了曉瑄,在她五歲時,再生一個孩子—— 妹妹艾梅。

「如果我們都走了,曉瑄會需要一個親人的,」 柯 太太回憶。 拿到博士學位後,柯承恩在美國南加大任教五年。客居美國十一年後,曉瑄十歲時,柯承恩決定回到故鄉任教。

回國 接受中小學教育

回到台灣,對曉瑄又是一番折磨。

起初,她進入國語實小就讀四年級。乍入鴨子聽雷的環境,好幾次,她回家把書包向床上一丟,對著媽媽哭叫:「你們好狠心!」此外,旁人的異樣眼光,一開始也讓曉瑄不舒服。

曉瑄的記憶力差,也讓她在以背誦為主的台灣教育體系,吃足苦頭。她印象深刻,國小四年級的月考,有一個選擇題:「你最佩服哪一種人?」她因為自己力氣小,對力氣大的人心存佩服,而選擇了第四個「有肌肉的人」,壓根就忘記課本的答案是「知恥近乎勇」。

國小畢業,柯家夫婦擔心曉瑄上中學會受到歧視,特別將她安排到教會學校。曉瑄很清楚:「妹妹唸書,學區是什麼就念什麼,但我唸書,都是爸媽精挑細選的,主要還是怕我受到欺負。」進國中後,第一次國文考試,她只考了三十分。即使過了一段時間,全班月考,五十二個學生中,曉瑄還是五十一名。

「妳要認真一點啊!」 習慣了 教授舉一反三的台大學生,柯承恩直覺的想,讀書這件事,有這麼難嗎? 「我試過,但是我做不到!我沒有辦法啊!」突然間,曉瑄委屈的大叫,哭著衝進房間。

柯承恩決定,每晚在家幫曉瑄複習數學。

沒想到,即使再三解釋幾何概念,曉瑄仍似懂非懂。他急了:「怎麼搞的,學這麼慢啊!」曉瑄察覺爸爸的情緒,向柯承恩抗議:「你不能把我跟台大的學生比啊!你教的是聰明人啊!」

幾個月後,柯承恩接受了「女兒有異於一般人的先天障礙」的事實。「她知道我的期望,也很想回應,但她回應不來,如果硬來,會傷她的心。」他不斷提醒自己,要有耐性,如果別的孩子可以做到十分,曉瑄可以做到五、六分,就要鼓勵她,如果放棄或用錯方法,她可能剩下一分。

他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舉例教她,例如,當車子開到高速公路出口,他指著對稱式花瓣型出口匝道,對曉瑄解釋,這設計隱含的幾何圖形與三角函數關係。

他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看她的能力,而不是看她的障礙。」

國二,曉瑄休學一年,為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場手術—— 骨痂延長術。爭取關鍵 十公分 。

因為女性的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即使成人身高多在 一百二十五公分 以下,但在社會上,食衣住行的設計,都以 一百三十公分 為界線,以下是兒童,以上是成人。因此,透過「骨痂延長術」,如果能為曉瑄多爭取到「關鍵的 十公分 」身高。她的未來,將會便利很多。柯承恩透過美國醫學組織,打聽到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黃世傑,是小兒骨科的權威。於是央請他為曉瑄執刀。

手術前一天夜裡,柯承恩在書房電腦前挑燈夜戰找資料,當他拿著在網路上找到的手術後遺症資料,給 柯 太太看時,「他整個眼眶都是紅的!」 柯太太說。
在資料上,後遺症包括:釘口感染、關節攣縮、延長部位骨痂生長緩慢……。柯承恩逐字推敲著艱澀的醫學名詞。

翻開泛黃的病歷資料,「柯曉瑄, 一九九三年九月九日 開刀。編號三一七號。」她是台大骨科醫生黃世傑進行骨痂延長術的第三百多號病患,卻是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

這一天,曉瑄被推入手術房,黃世傑將她的兩隻小腿骨,分別切開兩段,再用十根鐵條貫穿骨頭兩端,形成一個環狀鐵架。在環狀鐵架上下,各有一個轉環,等手術七至十天後,切骨處的骨痂開始形成時,將這個轉環按照預定速度鬆開,讓腿骨慢慢拉長。等拉開到預定的長度,才能將鐵環拆除。

「每增長 一公分 ,所需的時間約為一個月,」黃世傑說,「治療加上康復的時間,至少要一年以上,其間不僅行動不便,而且十分疼痛,如果家屬沒辦法照顧,患者忍耐力不強,半途而廢,只是徒增麻煩與痛苦。」但黃世傑回憶:「曉瑄自己很樂觀,忍耐力強,爸媽又照顧得好,這是她手術成功的因素。」
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

當曉瑄從手術房推出來,一段腿骨硬生生斷成三截,血肉模糊,柯家夫婦震驚不已。「我們都掉淚了,看見十根大釘子釘在孩子腿上,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沒有人受得了!」柯承恩敘述當年情景,語帶顫抖。因為不忍說出「鋸開、釘子」的字眼,只好不斷的以手在桌沿邊,來回做出鋸開的動作。

要拉長骨頭,神經、肌肉的拉扯,異常疼痛,常常,四、五顆止痛藥,都壓不住。曉瑄持續的尖叫,幾天後喉嚨已啞;陪在一旁的柯承恩,身上內衣被曉瑄全都扭扯撕裂。

有天晚上,柯家夫婦在自家飯廳吃飯。突然間,曉瑄房間傳來淒厲叫聲,柯承恩衝進房間,抱起她就往醫院衝。檢查結果,神經被扯斷了,醫生說要放慢轉速,否則她會受不了。

儘管痛苦,過程中曉瑄從未要求把鐵環拿下。「我每天幫曉瑄清傷口,那個螺絲每天要轉,不讓骨頭癒合,但是我下不了那個手,我轉不下去。最後,是曉瑄自己轉。她意志力很強,願意忍痛去轉。」 柯 太太戴起眼鏡,輕輕撫摸照片中,曉瑄戴著鐵環的雙腳。

女兒受苦,對柯承恩夫婦也椎心,「那個過程,家庭一定要撐得住,看到她痛苦,你可能會退縮;家人或鄰居七嘴八舌批評或負面反應,你會受不了,弄到後來你會無法處理。所以,一定要很堅定。」過程中,柯承恩扮演家中堅定的力量,眼淚,往自己肚子裡吞。

他每天回家陪女兒,曉瑄躺在床上動彈不得,柯承恩在一旁賣力取悅她,把黃安的「天涯在何方」歌詞改為「媽媽你在何方」(雖然媽媽只是在廚房),父女兩人還大唱張學友的歌,試圖用搞笑式的唱法,讓曉瑄忘記痛苦。

柯太太在女兒開刀復原期間,因太過緊張勞累,原本的子宮肌瘤突然變大,曉瑄取下鐵環後,換她躺進醫院,將子宮切除。

五百三十個疼痛的日子,終於過去了,曉瑄取下鐵環,從 一百一十九公分 ,變成 一百二十九公分 (目前為 一百三十公分 )。這是關鍵的十公分 ,「以前我要『爬』著上公車,出門上廁所搆不到水龍頭,開關電燈要蹬椅子;現在掂著腳,勉強可以搆得到。」

為了這十公分,她忍受著後遺症—— 無法走久,雙腿因為循環不良經常腫脹疼痛,必須靠止痛藥才能壓住痛苦,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學習開竅了!

不過,休學期間,柯承恩特別請家教,強化曉瑄的國文能力;沒有背誦與考試壓力,她突然開竅,唐詩、金庸武俠小說讓她的中文突飛猛進。媽媽好高興:「她學得比別人慢,什麼都比別人慢,所以她進步一點點,我們就覺得好快樂!」

「這樣的快樂,一般人無法體會,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困難。這是人生難得的經歷,或許是老天給我的福氣,讓我體會這親情的深度。」柯承恩說。

後來, 柯 太太擔心女兒難以適應聯考壓力,主張將她轉至美國學校。柯承恩遲疑了。因為,曉瑄穿的是HANG TEN的衣服,背的是普通背包,他擔心,女兒到了美國學校會被視為窮人,心裡不舒服。事實不然。

儘管拄著柺杖上學,但曉瑄積極參與扶幼社的活動,幫助孤兒。看在曉瑄的英 文 老師眼中,大受感動,他想起,美國發現卡(Discover Card)的活動。每年舉辦傑出高中生選拔,針對身處特殊困境,卻能勇敢面對艱難、還熱心幫助別人的學生。這項比賽開放給全球的美國學校學生。老師幫曉瑄報名。幾天後,曉瑄交出一篇自傳:「我像一顆餃子,裡頭有很多餡,但外觀看不見,丟到水裡去,煮沸後浮起,卻又被澆下一碗冷水,再度沉下去。經過浮起、加冷水、煮沸,反覆淬煉,才有美味的水餃。」

最後,曉瑄打敗全球一萬一千名競爭者,成為該獎舉辦以來,首位境外全球金牌獎得主,還贏得二萬二千美元獎學金。這一天,柯家又響起了越洋電話,傳來的是恭喜電話,「我從來沒想過她會得獎!沒想到她會因為自己的特殊狀況而得獎!」 柯 太太驚呼。
我們從沒想過放棄這孩子。

頒獎典禮在華府國際貿易中心舉行。一下飛機,曉瑄全家就乘坐著主辦單位安排的加長型白色凱迪拉克,到下榻白宮旁頂級飯店。 柯 太太說,這是 柯 教授與她這輩子唯一一次搭乘如此氣派的大轎車,她怎麼也沒想到,給她榮耀的竟是讓她從小擔心到大的女兒。主辦單位還特別安排柯家赴白宮拜訪美國教育部次長,她也是一名下半身癱瘓需坐輪椅的肢障者。

對曉瑄來說,這是永生難忘的鼓勵。她在得獎感言中寫道:「長久以來我已練得好臂力,能將自己拉上公車,雖然拉不到吊環,但是我可以扶著座位把手。手術後,我雖然勉強搆得到洗臉台,但公寓門鈴、公用電話、電梯按鈕,我仍觸不到。雖然,我知道電梯按鈕,永遠不會為我而降低,但是我的心可以升揚,我可以盡量延展我的極限。」

「當我自我接受時,無形中,也讓別人較易接受我;當我跨出去幫助別人時,我忘了自己的限制。」她強調。會後,當媒體訪問她得獎心情,她說:「Sky is the limit.」(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極限)。

看著女兒上台受獎,柯家夫婦心情激動不能自己。柯承恩說:「人性的脆弱當然存在,我們也不是沒有挫折與壓力,跌跌撞撞的過程,我們尋求信仰,找到穩定的一條路。不過,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放棄這個孩子,一絲這樣的念頭都沒有。」

就讀衛斯理大學 社團經驗與得獎殊榮

曉瑄順利進入美國著名的女子大學—— 衛斯理大學就讀。雖然就讀期間,她發現自己患有「高度疑似注意力不集中症」,這是一種學習障礙,但她還是活躍於社團。

大三時,曉瑄當選台灣同學會會長,主辦大波士頓地區同學聯合會論壇時,卻碰上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許多同學主張取消活動,曉瑄卻堅持要辦,「我就是臉皮厚、不怕死,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可以找藉口說,做不到什麼事。我一定要拿出東西來,不可以做不到!」甚至,她帶頭夜宿校長辦公室,抗議學校對亞洲學生歧視。

兩度情緒崩潰 但她的好勝心,卻讓自己處於高度壓力而不自知,拉緊的橡皮筋,啪的扯斷。大三下學期的一個下午,她 在教室突然哭了起來,情緒崩潰。與她隔壁寢室的同學察覺不對,趕緊將她送到醫院,並打電話通知柯承恩夫婦。

又是一通令人心慌的越洋電話, 柯 太太邊說邊哭,告訴當時擔任台大管理學院院長的柯承恩。一小時內,柯承恩趕回家中,立即準備行李,「我馬上去看她。」「我去好了。」 柯 太太擔心曉瑄,也擔心柯承恩學校工作受到影響。「妳別去,妳去了就是哭。」柯承恩堅持自己過去。

「我好怕她受傷」,事隔四年,柯承恩仍不忍回憶陪伴女兒那幾天的細節:「她是堅強的人,任何堅強的人,都會有脆弱之處,我只能說,社會壓力真的很大。」

身處在衛斯理大學來自各地的優秀女孩中,曉瑄在大四,又一次因為情緒崩潰住院。「二十幾年了,怎麼會沒有壓力?她只是不講。」 柯 太太心疼的說。第二次的情緒崩潰,換媽媽飛去陪曉瑄,不敢多問什麼。每天早上,她搾柳丁汁給女兒喝,下午帶女兒出門走走,如果女兒不想理她,她就順著女兒,「很多事情,是不能問的,只有讓她自己整理好,自己走出來。」直到現在,柯家夫婦都沒有問她,當年崩潰的原因,這是曉瑄的秘密。

起飛 

踏上追夢旅程 畢業後,曉瑄決定回台工作。二○○三年,她進入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擔任風險管理顧問。每天早上九點以前,她背著雙肩背包,走進台北民生東路與敦化北路口的宏泰大樓,開始忙碌的一天。

如果電梯裡沒有其他乘客協助,她必須用跳的,才能碰到按鍵「12」,順利到達辦公室。走進辦公室,她拿出折疊椅墊在座位前方腳下,避免雙腳終日懸空,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劇痛。經常,曉瑄到客戶那兒接案,手機卻突然響起,螢幕顯示柯承恩的電話號碼。「爸,我在忙耶!」曉瑄尷尬的說。

「喔,好啦,我問候妳嘛!」柯承恩只好趕快掛上電話。 雖然柯承恩自己公事忙得不可開交,但一顆心就是掛著女兒,「妳加班到幾點?十二點?喔好,我準時去接妳。」

今年二月底,曉瑄辭去工作,赴美準備GMAT考試,準備九月到歐洲攻讀MBA。其間,她還計畫參加泛舟、野營隊、美國五十州跨州之旅。她的企圖心很強,想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當戲劇導演,也計畫修習法律,為弱勢族群發聲。

這天,我們與柯家夫婦一起送曉瑄出國。 柯 太太低聲對我說:「曉瑄回國這兩年,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我從來沒有覺得這麼幸福過。我與承恩對曉瑄的依戀很深,這不是父母關心小孩,而是成人間的彼此依靠。」

「以前我想生個妹妹來照顧她,現在看起來,妹妹才需要她照顧。」她笑著說,以後老了要靠曉瑄。 曾經,這個柯南女孩,被認定只有待守洗衣店的命,被阻擋在美國海關許久。事隔四分之一世紀,她在父母的陪伴下,超越命運格局,不止美國海關,全世界的海關,都為她開啟著。

Thursday, April 23, 2009

坐裡面的位子

讀大學的時候,我在大講堂裡聽過一次講座,那是學校最有名的一位教授開設的講座。

等到我趕往大講堂的時候,大講堂裡靠近講台和過道兩邊的座位,都已經被別人佔去了,而中間和後面那些出入不方便的座位,卻還空著。

我挑了一個位置坐了下來,然後向講台看去,只見教授早已經坐在那裡了。

這時聽講座的同學陸續都來了,大講堂裡的每一個座位上都坐著人,講座準時開始,教授從坐著的椅子上站起來。

他徑直走下講台,來到大講堂最後面一排的座位上,指著座位中間的一個同學說:“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講座之前,請允許我向這位同學致敬。”

說著,教授向那位同學深深地鞠了一躬。大講堂裡一下變得鴉雀無聲,大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教授鞠完躬,站起來,緩緩地說道:“我之所以向這位同學鞠躬,因為他選擇坐裡面位置的行動,讓我充滿敬意。”

大 家聽著 教授的這句話,講堂裡一下變得有些騷動起來。

大家低聲議論起來。教授沒有反駁同學們的話,依然用不高的語調說道:“我今天是第一個來大講堂的,在你們入場的時候,我特別注意觀察了。我發現,許多先到的同學,一進來就搶佔了靠近講台和過道兩邊的座位,在他們看來,那一定是最好的位置了,好進好出,而且離講台也近,聽得也最清楚了。

有這位同學來的時候,我注意看到了,當時靠前和兩邊的位置還有很多,可是他卻徑直走到大講堂的最後面,而且是坐在最中間,進出都不方便的位置。這位同學把好的位置留給了別人,自己卻寧願坐最差的位置,他的這種思想,難道不值得我們充滿敬意嗎?”

教授接著說道:“我繼續觀察後發現:先前那些搶佔了他們認為是好位置的同學,其實備受其苦,因為座位前排與後排之間的距離小,每一個後來者往裡面進時,邊的同學都不得不起立一次,這樣才能讓後來者進去。

統計了一下,在半個小時之內,那些搶佔了‘好位置’的同學,竟然為他們只想著自己的行為,付出了起立十多次的代價。而那位坐在後排中間的同學,卻一直安詳地看著自己的書,沒人打擾。”

說到這裡,教授停頓了一下,向大講堂四周從前至後地看了一遍,然後望著大家,緩緩地,但卻很有力地說道:“同學們,請記住吧:當你心中只有你自己的時候,你把麻煩其實也留給了自己;當你心中想著他人的時候,其實他人也在不知不覺中方便了你……”

“嘩……”教授的話一說完,台下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久久沒有平息下去。

這位教授用如此獨特的方法講授人生的哲理,使我們在場的學生受益甚深。

【心得感想】

當你心中只有你自己的時候,你把麻煩其實也留給了自己;

當你心中想著他人的時候,其實他人也在不知不覺中方便了你……”

Hhandle Car Accident Procedu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when an accident occurs!

AT THE ACCIDENT SITE:

1. Make sure everyone is okay first. If there are injuries, get medical attention immediately.

2. Exchange insurance information with all parties involved in the accident.

a) Name of driver AND name of vehicle owner if different than driver.

b) Year, make, model and license plate number of vehicle.

c) Name of insurance company, policy number and phone number for agent or claims office.

d) If your vehicle is removed from the accident site by a towing company, get their name, location, and phone number.

NOTE-Local police will generally only make a report if there are injuries. If a report is made, get the report number and officer's business ca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KING A CLAIM:

1. Contact your insurance carrier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the accident. They will take all information over the phone and give you a claim number. Your claim representative will instruct you on what needs to be done at this point.

GETTING DAMAGED ASSESSED:

a) If your vehicle can safely be driven, your insurance company may ask that you go to a local claims office for an estimate. Please make sure you have your appraiser go over the written estimate with you, line by line. If you have concerns about what type of parts are being used, the need for alignments, etc., this is the time to resolve those issues.

b) If your vehicle was towed from the accident, you will need to arrange for it to be taken to our shop. At the bottom of this email is a telephone number for Bill's Custom Towing. Contact him and he will make arrangements to have the vehicle picked up, the outstanding balance paid, and the vehicle brought to us. You must then notify your insurance carrier of your vehicle's location, and they will send an appraiser out to write your estimate.

c) If your insurance carrier does not have a local office, they may ask that you obtain and submit an estimate. You may bring your vehicle in anytime during estimating hour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is email. No appointment necessary, the estimates are done at no cost to you and take approximately 15 minutes.

NOTE-Honda, Jaguar and Land Rover customers: you have the option of taking your vehicle directly to the Collision Center or the convenience of dropping off your vehicle at your dealership and they will make arrangements if you are ready to begin repai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ETTING YOUR VEHICLE REPAIRED:

1. If your vehicle can be driven, please call our Collision Center for a repair appointment.

2. If the vehicle will be towed, it will be taken in immediately. No appointment will be necessary.

3. Once the vehicle is here, we must have a repair estimate for repairs to begin.

If your repairs are by appointment, you will need to provide the shop with the estimate you have. If the vehicle was towed in, we will need to wait for your insurance carrier to estimate the damage before repairs can begin.

為人父母必看!

如果我讓你們失望,我還可以是你們的孩子嗎 ?

他今年國一,為了讓他可以考上好的高中,父母不惜任何代價給他念貴族私立學校,他國小的玩伴念的都是家裡附近學區的國中,只有他必須如此,父母告訴他:『你是我們唯一的獨子,爸媽都想好了,以後我們這家醫院就留給你了,當了醫生之後,你一輩子都不愁吃穿,你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賺很多很多錢,沒有人敢瞧不起你,希望你不要讓我們失望 』。

下是他一天的行程表:
6:00am 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媽媽開車趕在7:20am 前送他到學校參加早自習
8:10am 第一堂課開始
5:00 pm放學,除了午休之外,媽媽說每一節下課的十分鐘,至少要背會五個英文單子,連去上廁所也要帶著英文單字卡
5:00 pm 媽媽準時在校門口接他,他在車上吃便當,因為要趕去補習
6:00 pm 一、三、五晚上補英文、數學‧二、四晚上補物理、化學‧六、日學小提琴、鋼琴
9:30 pm 媽媽準時在補習班門口等他,接他回家
10:00pm 洗完澡後,才開始寫學校的功課
12:30am~1:00 am 如果功課寫完了就可以去睡覺,但常常到1:30 am 還寫不完

有一天同學帶了一本色情圖片的A書給他看,血氣方剛的他看得臉紅脖子粗,他從來沒看過這樣的東西,他興奮極了,他覺得那是他上了國中之後唯一可以令他快樂的事,從此之後他迷上了看A 書。

有一天上英文課,他把 A書藏在桌子底下看,正當他看得入迷的時候,老師忽然出現在他的面前,一把將他的 A書拿了起來,大聲怒斥:『 你竟然帶這種書來學校,跟我去訓導處 』。

學校通知家長,媽媽趕來了,他不敢看媽媽,媽媽看著他,立刻給他一巴掌,當場羞辱了他一頓:『你這個混蛋,爸爸媽媽送你來這麼貴的學校,你竟然在學校做這種事,我打死你算了 』

主任跟媽媽說:『你兒子帶不良書刊到學校,還在課堂上公然看A書,學校要記他一個大過 』

媽媽急著跟訓導主任說:『主任對不起對不起,那書絕對不是我兒子的,他很乖,他從來都不會這樣,一定是別的同學給他的,你可不可以不要記他過,這樣他會留下紀錄』。

回家的路上,媽媽氣得不想說話,他也不說話,到家後,他一個勁兒地往樓上衝,爸爸叫他,他完全不理會,只管回他的房間;爸爸氣炸了,上樓一腳踹開他的門,叫罵著:『我們費盡千辛萬苦讓你去上明星學校,你去給我學這個,王八蛋,我的臉全給你丟光了 』。

今晚他沒去補習,也不看書,他沒有掉一滴眼淚,他的心裡充滿著恨。

他睡不著,腦海裡不斷地撥放著白天在學校所發生的一切,他痛苦極了,他想做一件讓他爸媽永遠後悔的事,他趁爸媽都睡覺之後,到廚房拿刀割腕自殺了。

媽媽隔天照常起來準備弄早餐給他吃,才一踏進廚房,媽媽嚇呆了,孩子躺在血泊裡,大叫先生。還好刀子割得不深,爸爸趕緊急救,撿回一條命。

從那天開始,他不再跟爸媽說任何一句話,也不上學,爸媽被他自殺的事情嚇壞了,不敢強迫他做任何事,只能先幫他辦休學,但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一點辦法都沒有,所有親戚、朋友、老師、同學,他一律不見。

二個月過去了,爸爸再也受不住了,進了他的房間,破口大罵:『 你到底想怎樣?我們哪裡對不起你了,你要這樣對待我跟你媽? 』

媽媽急忙拉開爸爸,要爸爸不要再講了。

三個月過去了,一點進展也沒有,一位認識他父親的個案問我,是否可以幫幫忙。

到了他家,他的父母告訴了我事情的經過,我請他們都暫時離開家,二個小時後再回來。

我沒有急著進房找他,我只是坐在客廳看電視,而且音樂開得很大聲,還不斷地講手機,更故意拉高嗓門大聲講電話。

十分鐘後,他好奇了,怎麼會有一位陌生人在他家,他出來問我是誰,我說我家電視壞了,來你家借電視看,他接著問:『你是我爸媽的朋友嗎 ? 』

我說:『我不認識你爸媽耶,但我認識你爸爸的朋友叫范叔叔的!! 』

他沒理我,我看到他滿臉的痘痘、駝著背,站在那裡不發一語,我問他:『你們家有什麼吃的,肚子好喔 ? 』

他說:『不知道,平常都是媽媽做飯;叔叔你自己去看廚房有什麼吃的吧!! 』

我看了一下,真的沒東西吃,不過我看到泡麵,我就問他:『有泡麵耶,你要不要吃? 』

『媽媽不准我吃泡麵』

他回答;我再問:『那你想吃嗎 ? 』

他說:『好阿 !!』;

你可以幫叔叔去樓下買蛋嗎 ?他說好阿。

就這樣我邊吃泡麵,邊看電視,我叫他也一起來看電視,他說:『 媽媽不准我吃飯看電視 !! 』

我跟他說:『那你想看嗎 ? 』

他說:『想阿 !! 』那一起來看吧 !!

吃飽後,我問他泡麵好吃嗎 ?

他說:『好吃 !! 』

我又問, 媽媽煮的菜好吃嗎 ?

他說:『好吃 !! 』

我再問,『泡麵好吃 ?還是媽媽煮的好吃嗎 ?』

他說:『 媽媽煮的好吃 !!』

我說:『你有跟媽媽說過嗎 ? 』

他說『沒有 !!』

『你想跟媽媽說嗎 ? 』

他突然間嚎啕大哭起來『 叔叔,我真的好想去死喔 !!學校每天除了考試,還是考試,在家我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電動,不能上網,不能出去玩,不能跟國小的同學聯絡 ,除了唸書,我什麼都不能,尤其是不能讓爸媽失望,這是什麼世界阿 !!我沒有一點點個人的時間,為什麼我要過這樣的生活,我真想一死了之,我真想讓爸媽永遠後悔!!』。

我問他,讓爸媽後悔對你有什麼好處 ?

他說:『沒有,但我就是恨他們,我要讓他們遺憾一輩子!!我不喜歡讀書,也不想當醫生,爸爸自己當醫生,每天看那麼多病人,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快樂阿,而且他一天到晚跟媽媽吵架、鬧離婚,他想當醫生自己當就好了,為什麼我就必須去當醫生,我為什麼要去過那樣的日子,為什麼我不能決定我要什麼 ? 』

他足足罵了四十分鐘,又是哭又是吼 。

☆☆☆☆☆☆☆☆☆☆☆☆☆☆☆☆☆☆☆☆☆

你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嗎 ?

其實孩子什麼都懂,不懂的是你,因為你想控制,或是你曾經被控制!!

如果你現在正為人父母,放手吧,孩子自己會決定走他想走的路,你只要把你自己的路走好就好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最好可以跟父母一樣,甚至走父母安排好的路,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成為父母的樣子,更討厭父母安排的一切。

如果你想要逼一個孩子走上絕路,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喔,但我相信你看懂了!!!

『如果我讓你們失望,我還可以是你們的孩子嗎?』

這是全天下的孩子都想要知道的一件事!!

◎◎◎◎◎◎◎◎◎◎◎◎◎◎◎◎◎◎◎◎◎◎◎◎◎◎◎◎

我看了以後感觸很多:怎麼我們的教育惡性循環會一直是這樣的,老師家長孩子大家是怎麼了?這讓我想起我現在的工作,我所接觸到的老師家長孩子們,不禁為大家感到的不捨。

人不都是想要快樂嗎?

那為何要逼迫別人尤其是你最愛的那個人去做讓他自己不快樂的事呢?

最後那句話說的很棒很對很好!

「放手吧!孩子自己會決定走他想走的路,你只要把你自己的路走好就好了。」

是啊!我們這些大人只要把自己的路走好了,孩子自然會以我們為榜樣「好好」地走下去的。我只想說:「祝福大家!做你所愛,愛你所選擇。」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之龍、人中之鳳,也因為如此,現代的孩子都承受著父母莫大的壓力。

你知道一個國中生一天要上多少的課嗎?

要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學那麼多東西,而學那些東西真的是孩子的興趣?還是忙著去完成父母的夢想?

父母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個不小心卻讓孩子輸在整個生命的路上。孩子沒有自主的權利,因為父母偏差錯亂的觀念,毀了孩子的一生。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鄭石岩的故事

鄭石岩的家裡貧窮,小學畢業時,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你的小孩,我幫你介紹去某個人家放牛
吧,有三餐,一年還有100 斤的穀子。」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沒有激動的反應,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了……當然,有幾分心酸。

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
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
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

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告訴他:'你不
是不唸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

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 「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

可是,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期付款,
有多少就繳多少。」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肯定,他唸唸不
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學費。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
書,但母親說: 「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這時,母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 「你去做
生意賺錢吧!」

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他知道家裡是沒錢的,所以整個
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
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 公里,再騎10 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回宜蘭上課。」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他說:「那時
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
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時再拿出來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

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賣場裡活動。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

「拿錢給媽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你卻不讀書了。
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去讀書。'」

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後來,與一位 老師談話
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

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這是一個引領
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

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她一直當我
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駐錫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佛家的豁達生命觀,對
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佛法的修持對於鄭石岩後來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助益頗大。

鄭石岩31 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高科技領域中打
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
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
發現適應不良。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你
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我發現,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

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諮商、生涯規
劃、臨終關懷……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份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

後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那年他39 歲,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傷了脊
椎,下半身因此癱瘓。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他儘是擔憂、沮喪。有一天,鄭石
岩的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學佛也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
來並不受用啊……」「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
都記得。」

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當時浮現的念頭是:寫作。他坐在
輪椅上,開始動手。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輪椅與病床上
渡過了一個月,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 我發覺:人生還 要要求什麼呢?腳能走、眼
睛能看、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當下就是一切。"

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如,導致他失去
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 瑣事一般,完全沒
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河道
或寬或窄,但最終都流到大洋。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

「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紮根,然後再往前走。」

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遇。人生不是"
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力會很大。」

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塗地,因此變得沮喪。「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
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他說他已經 一無所有。 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的。你所有的這些,就像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派,再注入佛教
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禪詩, 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年輕時,她的丈夫有外遇而 離開了
她,她艱辛養大三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病交迫。

老太太說: 「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

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
如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你能容忍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
精神成就了。你總是問: '什麼時候有出頭天',我想跟你說,就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歲了,耳聰目明,還能走,不是很好嗎?你還有能力照顧你的先生,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不
是嗎?你不要懷疑,就生活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就這樣,她露出笑容。老人的笑容很美。她說:'
這句話我會記得。你可不可再講一次?'」

說完,鄭石岩展露出笑容,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見的,一樣美麗。「人生,不可能處處逢源。但逢不逢源,完全
是主觀。面對挫折時,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或是停在那裡抱怨、沮喪,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但不是隨波逐流。隨緣,是在任何一個當下,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借力使
力,在那裡有所收穫。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領悟的是:真正打敗自已的,是自己的
想法;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付諸行動。」鄭石岩說,「如佛經所講,人生是"妄"。我回首自已的過去,雖然看來閱歷豐富,但其實很短,就在剎那之間。最後,沒有一樣是你可以帶走的。」

Tuesday, April 21, 2009

Sheep pong

Some sheepherders wrapped sheep up in Christmas lights and played a
giant game of the classic PONG with real, live sheep at night.
It's a short video, and totally worth watching...

http://video.yahoo.com/network/100000089?v=4744168&l=100022574

Monday, April 20, 2009

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以理啟事,藉事會理」──上人「以理啟事」,以靜思法脈清淨無染的大愛開啟了慈濟宗門,慈濟人就要「藉事會理」,透過投入慈濟宗門的事相,福慧雙修,成就佛道。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慈濟承辦「佛教的慈善關懷」分論壇,這是外界基於對上人人格的感動與對慈濟的肯定,故由慈濟在板橋靜思堂開啟慈善分論壇。一大事因緣開啟慈善分論壇,這是「以理啟事」;與會者在論壇中之見聞及感悟,即是「藉事會理」。

參與板橋分論壇場次,實有不少感觸。感觸之一是,體會到「修行的三個層次」──

所有發表論文者中,大致可看到三類人。一類是長老方丈級,雖不免有鄉音或外語的隔閡,無法全然明白他們的意思,但這些上了高齡的長者,他們真摯勸人向善的愛心,使現場烘染出祥和氣息;而他們氣質慈祥親切,令人見之起歡喜心。聽他們講話,不由得意態舒緩,心情怡然。

另一類是專家學者級,他們的年歲較長老級輕了一些;人到中年以上、步入老年,見過世面,經歷人事,閱人無數,知道萬事起頭難,守成也難,發展也難,所以懂得人情世故,也處世較圓融,能由衷肯定讚歎慈濟。

再一類是年輕一代;人還年輕,追求自我肯定與定位,也追求他人認同,想表達自己也是有作為的人,有能力的人,鮮少提到慈濟與他人,表達的是「我」。

如何在學佛修行的過程裡,當年紀很老很老時,自然流露慈悲和智慧的形象和氣質?令人見之起歡喜心?則年輕時候的心是依止於哪個方向,應該是最大的關鍵。年輕時候,若人生方向失於偏頗,心中只為追求自我定位,一旦迷失在名利權勢中,自己痛苦也傷害別人。

誠如孔子說:「及其壯也,戒之在鬥。」年輕力壯的盛年,若是好強鬥勝的習氣過重,不免就會嫉妒心強,見人美好、受人稱讚,就伺機障礙別人、結黨排擠別人;好勝心強,在乎自己的工作表現,認為自己在各方面都要勝過別人,無法忍受別人說自己有一點點的不完美;優越感強,心胸狹窄,見不得人好,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就冷言冷語,不給好臉色;掌控欲強,喜歡做頭,別人都得聽他的指令,也不容許別人侵入他的領域。

若能謹記回返「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有自覺地讓自己的心保持單純、善良、清淨與心量開闊,如此老實修行,漸漸地就會在經歷人事磨練後,會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就盡力去做,也會有「識人之明」──清楚別人會做什麼,所以能夠肯定、欣賞及讚歎別人的成就。

因為「知己知彼」,所以能夠明白──世界的圓滿絕非自己一人或攀權附勢弄個小圈圈可以完成,而是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學習、互補不足。因為「知己知彼」,不僅對自己有信心並且能留住人才、發掘人才、培養人才以及成就人才,如此自己的人生就會因此漸漸地有法喜自在的感受。到老年時,舉手投足自然流露慈悲和智慧的氣質。

感觸之二是,針對論文發表,想及上人曾說過:我們應省思自己是「利用佛法」還是「受用佛法」──

利用佛法,是將佛法當作謀取名利權勢及拉攏關係人脈的工具,不論是著作、演說或與人交往,都是在追求這些虛幻的人事物。受用佛法,是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透過實踐力行,圓滿佛道。

處在這末法時代,到處充滿誘惑,尤其是走入世志業的人,就要自我警惕不要俗化,保持好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要深記上人教誨的「真空妙有」,什麼是虛幻什麼是真實,要認識清楚。否則一味追逐虛幻的名利,不論在別人看來自己多麼有成就、多麼有作為,自己的心是愈來愈空虛;這是因為宇宙世間存有「因緣生滅法」的自然法則,追逐虛幻的結果必然導致空虛的心境。若是老實修行,到年老時,不論有沒有人注意我、認識我,自己的心都會很踏實、很法喜。

感觸之三是,在準備專題演講之講稿的過程與收穫──

講說內容扣準「慈濟宗」、「慈濟是修福又修慧」、「回歸清淨無染的愛是修行根本重點」。多次整理,反覆思考、再三熟讀,對於上人的絕妙智慧如「立體琉璃同心圓」、「真空妙有」、「事理相融」、「堅持理想」等等觀點,真心讚歎奧妙無比!

上人所開啟的慈濟宗,是力行法華思想四十多年後的結果,有理相有事相,有學理根據也有實踐方法,是自成體系,像一串珍珠項鍊;而不是散落的珍珠,讓人看不到系統。所以全球靜思弟子要珍惜這串珍珠項鍊,要用心了解慈濟宗的系統與脈絡,才真正是恭逢二十一世紀的一大事因緣──慈濟宗開啟!

-------------------------------------

「2009年衲履足跡春之卷」,虔敬付梓出版。至誠盼望您自己讀亦教人讀,使自他皆因聞法入心,明白來慈濟必須做好「以理啟事,藉事會理」的功課,深切知悉投入慈濟是來修行的,止於至善直達佛境,才不會在末法時代,被世俗所污染,辜負自己曾經手持一串珍珠項鍊。

=================

誠心祈求天下無災 人皆平安

Friday, April 17, 2009

設計師的奮鬥

踏入設計圈,他們( 吳季剛、 賈雯蘭、郭曉璇、潘怡良、喬琬珊 )就不曾停下腳步

美國第一夫人青睞〉吳季剛 26歲卻有21年的奮鬥

「住在美國身為亞洲人,好像就應該去當醫生或是律師,但其實在我的DNA裡,是深深為製作衣服而著迷的,」全球時尚圈的當紅人物吳季剛感性指出,其實在盛名的背後,有他堅持的初衷。

而媒體也訝異,這位讓第一夫人蜜雪兒(Michelle Obama)多次青睞的吳季剛,年僅26歲!

年紀如此之輕,卻能打敗全球時尚大師如Jean Paul Gaultier、Marc Jacobs等人,讓蜜雪兒不論是在就職晚會上、或美國版《VOGUE》3月號封面,都指定吳季剛所設計的禮服,讓紐約媒體用斗大「WU HOO!」標題來形容這位Jason Wu的神奇。

按照吳季剛母親陳美雲的算法,吳季剛為了一圓時尚夢,其實早從他5歲開始,就準備入行,而他的教室,其實遍布全球。

很少有家長會把小朋友的童言童語當真,但是陳美雲卻是異常地認真。

當吳季剛尚未進入幼稚園時,就已經告訴媽媽「我以後一定要當一個服裝設計師!」而明白全球時尚重鎮在歐洲的陳美雲,甚至也因此讓吳季剛從幼稚園時期,就開始接觸法文與英文。

到了小學階段,吳季剛曾帶著自己喜愛的芭比娃娃去學校跟同學、老師分享,但卻得到部分師生的異樣眼光與排斥,吳季剛也因此流淚,這讓陳美雲決定,她必須帶著兩個兒子,遷居海外。

跑遍全球 找尋最佳設計資源

來到溫哥華,吳季剛獲得更多家人外的認可與啟發。

教導吳季剛閱讀英文《聖經》的教會人員,在看到吳季剛這麼愛畫畫、以及有特殊的天分後,也與小季剛約定,只要好好念《聖經》,這位有服裝設計底子的教會人員,每週就撥一天來指導他基礎設計。

感受到吳季剛逐漸嶄露的才華,陳美雲更是帶著他,前往溫哥華當地的設計學院學校Granville Island Design School,拜師學藝,該校的服裝系系主任,原本不願意收一個小學生,在看了這位小朋友的作品後,才破例點頭。

此外,當時年紀小小的吳季剛,也已經懂得利用網路找尋各種資源,例如他透過網路找到了溫哥華的芭比娃娃收藏俱樂部、或是人在加拿大的日本紙黏土大師,而他也都央求母親帶著他去參加、拜師學藝。

人生地不熟的陳美雲,為了兒子,也只好硬著頭皮上路,每每來回都要花上數個鐘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某一天起大霧的晚上,要開車上交流道的她,卻意外逆向,差點就與要下交流道的車子對撞。

不過回憶當年的小季剛,總是開開心心、蹦蹦跳跳地上、下車,期待下一個學習的行程,陳美雲就知道,這些辛苦其實都是值得的。

毛遂自薦 初中開始全球商旅

到了初中、高中階段,吳季剛其實就已經懂得毛遂自薦,甚至做了好幾趟「商務旅行」。

喜愛芭比娃娃的吳季剛,曾一心想去芭比娃娃公司MATELL當一名設計師,在初中時期,他便積極透過各種關係,終於約到MATELL在香港區的總經理,見他半個小時。

當年吳季剛約13歲,就千里迢迢一個人從溫哥華轉機到香港,陪伴他的,其實只有一支手機。最後雖然鎩羽而歸,但這趟旅行卻替他拓展視野。

到了高中時期,在巴黎娃娃大展中,奪得雙料冠軍的吳季剛,還被美國Integrity Toys延攬為創意總監,而為了替該公司製造更精美的娃娃,他也隻身飛到大陸深圳,找尋新的高級娃娃工廠。

吳季剛也透露,那時他因為年紀太小,為了避免當地人忽視他,他只好都講英文,建立「美國」設計師的形象。

甚至當母親打電話關心他時,早熟的吳季剛也回應「媽,我是大人、我在工作!晚上再打給妳……。」

原本Integrity Toys與新代工廠,其實都不太看好吳季剛的提案,但最終卻都被吳季剛說服,兩方也簽訂合約,甚至直到今天,這兩家公司仍保持訂單合作,也展現了吳季剛過人的商業頭腦與毅力。

初到紐約 當餐廳小弟拓人脈

在結束高中生涯最後一年、與法國的交換學生生活後,吳季剛也申請上紐約頂尖的服裝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原本對自己頗有自信的吳季剛,初來到紐約時,其實也曾經被人才濟濟的曼哈頓給嚇到。

「除了娃娃設計、服裝設計外,我還開始學做菜,一來可以穩定情緒,二來即便被時尚圈淘汰,也還可轉行,」吳季剛還會如此自嘲。

不過吳季剛沒有放棄,反而更積極補不足。對他來說,其中一項嚴重匱乏的資源,就是他在紐約沒有人脈。

於是吳季剛從大一開始,就特意到一家經常有時尚設計師出入的餐廳打工,一路從衣帽間的小弟做起,到最後終於能藉由端盤子的機會,認識各設計師、找尋拜師或實習機會。

「那時季剛在Integrity Toys還有任職,並不缺錢,但他卻願意為了接近自己的夢想,從小弟做起,我真的也很感動!」一路花費重金栽培兒子,陳美雲的苦心沒有白費。

最後當吳季剛於大學四年級、自己舉辦走秀展時,現場知名設計師雲集、並吸引許多鎂光燈,也證明他的策略成功。

在2006年、當時年僅23歲的吳季剛就登上紐約時裝週了。今年,他更是順蜜雪兒旋風,跨足到了米蘭時裝週。

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指出,年紀輕輕的吳季剛能走得如此之快,除了機運之外,更是因為他始終沒有停下步伐。

吳季剛小時候在台北流的眼淚,是因為「男生不能喜歡芭比娃娃」,而最近在紐約流的淚,卻是喜極而泣,因為他將第一夫人打扮成最亮眼的芭比娃娃。該作品目前也成為美國歷史的一部分,被送到博物館收藏。

吳紀剛的故事,正是許多台灣家長的借鏡。

--------------

《慾望城市》女星也愛穿〉賈雯蘭 台灣首位登上紐約時尚週設計師

誰也沒想到,小時候總愛盯著電視螢光幕、看好萊塢影展的小女孩,長大後做的衣服,居然會陪著好萊塢大明星們,享受鎂光燈閃爍、出入時尚Party。

包含在熱門影集《慾望城市》裡飾演首席女主角的莎拉潔西卡派克(Sarah Jessica Parker)、美國電影圈甜姊兒卡麥蓉狄亞(Cameron Diaz),都曾在鏡頭前大秀這位台灣設計師的衣裳。

不只有大明星愛穿她的衣服。在短短八年內,賈雯蘭不僅成為台灣第一位登上紐約時尚週舞台的設計師,更成功讓自己的品牌「Twinkle by Wenlan」與作品,進駐全球包含倫敦、東京等上百個精品店。

能讓大明星折服、「衣」賴於她,賈雯蘭靠的是與眾不同的設計思惟。

與大多數的科班設計師不同,賈雯蘭其實是到了30歲才跨入時尚設計領域。然而不管是在台灣念完的政大社會系、以及在紐約攻讀完藝術管理碩士,其實都對她日後的創作,有明顯幫助。

跳脫年紀風格 讓衣服說故事

「我在創作時,經常會把某一個藝術家的風格、或是某一部電影或某一年代元素,融入作品內,」賈雯蘭笑著說,後來她才發覺,這樣的做法也讓一件薄薄的衣裳,有了更深厚的故事性,讓人一見就愛。

「有時我會被一幅畫吸引住,就會將這幅畫的筆法、結構、用色,轉換成我的設計,」賈雯蘭笑著說,沒想到當初念藝術史中的每一位藝術家,現在都是她的老師。

賈雯蘭也擅長抓住社會脈動。今年初剛剛在紐約SOHO區辦完春季服裝展,賈雯蘭試圖打造的是俏皮復古風,如電影《羅馬假期》裡、奧黛麗.赫本飾演那有點淘氣、愛冒險、卻又嬌貴的皇家公主。

在秀場裡,賈雯蘭也營造了許多氣氛,把現場打扮成美國1950年代流行的露天汽車電影院,讓服務生穿上溜冰鞋,遞送爆米花與復古瓶裝的可樂。

「1950年代的美國,那時大家都是樂觀的,開著自己努力工作買來的車子、載著心愛的人在夕陽黃昏後去看電影,整個氣氛是美好的,」眼看美國陷入金融風暴,賈雯蘭強調她這一季春裝的風格,就是要主打「青春的樂觀」。

賈雯蘭笑著說,她的設計風格,比較跳脫年紀上的限制,誰說過了30歲就不能再甜美?她反而較在意消費者目前心理上的想法。

針織禮服 創造自己的流行

回首創業之路,能在短短八年內,從門外漢,變成知名設計師,賈雯蘭認為她的祕訣在於勤勞,以及找出、堅持自己的特色。

「創業之初,我大概整天都穿睡衣,因為不停地縫織衣服,幾乎整天都沒出門,縫到眼睛都睜不開,」賈雯蘭笑著說,這大概就是華人的毅力。

而賈雯蘭也挑選了一個對的領域努力,讓她的成功可以更快被別人看到。

當還在紐約念書時,她經常織毛衣給友人,每次得到的回應都是:「想不到妳可以讓毛衣變得這麼時髦?還是妳去哪裡買的?」

賈雯蘭這時才發現,如何把保暖的針織品,變成兼具時尚與實用的流行服飾,在競爭激烈的時尚服飾業中,似乎還算是一個未開發的藍海市場。

也因此她鑽研針織時尚,但她強調的依舊不是科班織法,而是在應用、配色上力圖創新,到後來甚至嘗試針織晚禮服,一改時裝界對針織品的刻板印象。

闖出特色後,甚至有美國的出版社邀請她兩次出書,於是「針織藝術家」美名也就此傳開。

賈雯蘭強調,要當一個時尚設計師,不能只跟著流行走,而是要想辦法擷取流行元素,進而創造自己的流行。

最熟悉賈雯蘭作品的,莫過於就是從創業之初就與她搭配、人在台灣的打版師林秀月。

打版資歷超過30年、采衣工作室負責人林秀月則形容,縫製賈雯蘭的衣服「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挑戰,因為她的作品不斷有新意,連我們這種老師傅也經常會被考倒!」

林秀月坦言,之前在接台灣設計師的案子時,不少人都是直接拿日本雜誌來,僅要她做小部分的修改,抄襲意味濃厚,這也讓她大歎沒有原創力。

反觀賈雯蘭,不懼挑戰流行定義,並擷取藝術史與社會氣氛,兼具了流行與深度,難怪能折服全球市場。

---------------------

藉父親紡織優勢創品牌〉郭曉璇 三度攻進英國最大時尚展

年齡相差約30歲,郭加聰、郭曉璇父女兩代間的故事,彷彿就是台灣紡織王國發展的縮影。

62歲的郭加聰,投入紡織業將近40年,白手起家成立「啟興針織成衣」,曾幫知名品牌BURBERRY、或梅西百貨(Macy’s)代工,營業額最好時,一年可以逼近20億台幣。

然而隨著產業外移後,工廠的營業額在大陸崛起後,就不斷下滑,到現在只剩下一年1億多。

「舉例來說,之前我們幫美國Kmart生產毯子,一年就是十幾萬條,但是三年前,訂單都跑到上海去了,」郭加聰苦笑說,這也不能怪客戶,削價競爭原本也是台灣人的拿手好戲。

訂單銳減,讓郭加聰原本打算退休,結束打拚40年的事業,但是這個念頭,卻因為寶貝女兒在國外念書時,竟然「抗命」去念了時裝設計,而有所改變。

念碩士學品牌,登英國時尚展

當初的抗命,也讓郭曉璇於今年2月,第三度登上英國最大時尚展「Pure London」,也成為該展場裡,唯一來自台灣的品牌。

郭曉璇在2007年成立的品牌,「UMIROSA」,是以梅花與玫瑰的英文組合而成,以中華民國、英國國花聯名,象徵她與英國的合作,不過在其品牌背後,更是父女兩代攜手。

原本郭加聰期許女兒去海外學商,是日後能為他的成衣廠開發國際訂單,但郭曉璇卻為了爭一口氣,而改變選擇。

「從小我就看著父親在成衣廠裡忙,從染色、車衣一步一步完成,長大後才知道,我們辛苦做出來的衣服,一件其實只賺了幾毛錢,」33歲的郭曉璇,語氣裡其實有些不平之氣。

然而郭曉璇的步伐,卻沒有年輕人的魯莽,反而是一步一步踩得很扎實。

例如,郭曉璇雖然從倫敦時尚名校中央聖馬汀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但她知道如果要創業,光是具備設計能力還不夠,為此她又花費兩年,攻讀行銷碩士。

而即便是在拿下碩士學位後,郭曉璇仍先去服裝品牌MISS SIXTY、GAP等服裝品牌工作,學習國際採購、門市管理,到了她學夠要離開時,她已經是掌管16家分店的採購經理。

自行創業,有父親和伙伴幫忙

從1998年到倫敦攻讀設計學院,再經過約十年的經驗累積後,郭曉璇終於在2007年跨出創業第一步,參加時尚展,爭取全球買家目光。

在時尚展中,郭曉璇每一件光鮮亮麗的衣服,其實都是與創業伙伴林宛秋,在父親位於廣東的工廠裡,熬夜向老師傅請教,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

甚至一般設計師,必須要大量訂購或是知名品牌才使用的珍貴布料,也憑著郭加聰自己經營紡織廠,無償提供給女兒使用。

「我們還會自己開發新染色、新印花,而這成本通常是很高的,但父親都樂意支持我們做新嘗試,」郭曉璇很感謝父親的支援。

不過事實上,父女兩人並不是沒有觀念上的衝突。

在第一次參展時,郭曉璇就接到了訂單,但卻都是20件、30件的零散訂單,這對訂單動輒上萬件起跳的郭加聰來說,很難接受,也因此拒絕為郭曉璇生產。

「後來我自己去問我的國外客戶,做品牌一開始真的都是這樣做的嗎?靠著這幾十件、幾十件訂單,真的能夠闖開知名度嗎?」郭加聰說。

掌握成本和顧客,參展拿訂單

甚至郭加聰也曾高價聘請在知名品牌阿曼尼(Armani)裡工作過的設計師來為郭曉璇工作,認為知名設計師就是訂單的保證,但卻付出將近百萬的設計費,最後符合UMIROSA風格的,其實並不多。

「但是父親對紡織的知識、成本的控制、國際客戶的經營,都是我們最好的靠山,」郭曉璇認為必須結合兩代的經驗,才能讓台灣有最好的發揮空間。

隨著經驗逐漸變多,郭曉璇在日前第三次參加「Pure London」時尚展,在70多件新裝中,也有19件已經拿到訂單,表現愈來愈亮眼。

而每次參展,背後郭加聰其實都投入上百萬的經費,也讓郭曉璇能無後顧之憂的投入。

郭曉璇的新裝,以各式花卉為主題,擷取包含三色堇、罌粟花、蒲公英等顏色、造型,百花爭豔,象徵春天即將來臨。

而郭加聰、郭曉璇父女所付出的心血能否開花結果,對台灣紡織業界來說,也將有一定的指標意義。

-----------------------

獲選中國10佳設計師〉 設計中姐禮服,積極於大陸市場

在2007年底的世界小姐選拔大賽,當中國名模張梓琳從全球106位佳麗中,奪得華人第一座世界小姐選美后冠時,在台灣有一個人也無比激動!

因為亮眼的張梓琳在選美時穿的數套禮服,甚至是最後名次揭曉時身上的藍底金邊針織晚禮服,都是台灣設計師潘怡良,一針一線縫製所出來的。

「那時我就跟旁邊的人大喊,『那是我的衣服、那是我的衣服』!」談到開心處,潘怡良興奮地手舞足蹈。

其實光是在2007年,潘怡良在大陸的好消息,還不只這一個。

她不僅在該年的中國國際時尚週上,獲得最佳女裝設計獎殊榮,同年也進軍北京開分店,地點就在國際精品林立的世貿天階。

而開幕當晚,好人緣的潘怡良也有許多名模、藝人朋友為她站台,目光雲集。

誰先到大陸卡位,誰就是大師

大陸市場是潘怡良早在八年前創業之初,就決定積極投入的。

她在2001年,就曾經幫參選世界小姐的中國佳麗李冰設計禮服,李冰後來獲得第四名,潘怡良也逐漸闖出名聲,此後更陸續參加十多次上海、北京時裝展。

選擇以大陸做為台灣之外的主戰場,除了因為潘怡良是從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畢業、較熟悉亞洲市場外,她其實也看到了大陸消費實力逐漸抬頭,同時又是一塊時尚處女地。對設計師來說,在大陸,誰先卡到位,誰就是「大師」。

潘怡良笑著說,當年跟她一起參展的大陸設計師,在早幾年都還是自己處理大小瑣碎事的新人,但是這一、兩年再遇到,旁邊早已經有了跟班群,而當地媒體也已開始用大師、大作形容他們。

「大陸設計師的崛起,剛好符合市場需要,兩邊就一拍即合了,」也被中國時尚週,評選為「中國10佳設計師」之一,潘怡良苦笑著說,要是她的資金更為寬裕,她一定也會加速在大陸的投資。

行銷品牌,採多元結盟爭曝光

而礙於資金有限,潘怡良在拓展自己品牌的策略上,則採取多元結盟、積極尋找曝光點。

除了幫選美佳麗設計決賽禮服外,在這幾年來,潘怡良也陸續接下許多不同領域的邀約,包含負責在賓士(Mercedes Benz)汽車新車發表會上的時裝展演,或是為施華洛世奇(SWAROVSKI)量身設計,打造能與剔透水晶相得益彰的結婚禮服。

甚至在去年的薄酒萊全球開瓶日上,潘怡良也接受酒商邀請,在台灣的開酒派對上,設計了一系列服裝,並由知名模特兒陳思璇、蔡淑臻擔任走秀。

「因為我們服飾的單價較高,而賓士、水晶、紅酒的消費群,其實都有很大的潛力,未來成為我們的客戶,」一件洋裝動輒2萬塊錢起跳,潘怡良的客層算是在金字塔的上端。

此外,潘怡良也經常將衣服借給藝人明星,包含隋棠、林嘉綺、陳喬恩等當紅人物,都經常穿著潘怡良的服飾在鏡頭前曝光,讓設計師與藝人都能獲得加分效果。

不過與一般設計師較不相同的是,潘怡良並不是斤斤計較在做公關,即便不是大明星,或甚至是剛出道、默默無聞的新秀,只要跟她開口,很少有被拒絕的。

例如,當電影《海角七》熱潮還未席捲全台時,那時有一位新面孔,叫做田中千繪的女演員要來跟潘怡良商借服裝時,根本不清楚《海角七》是啥的潘怡良,二話不說還是將一套價值數萬元的高級禮服借出。

而後,當海角熱狂掃全台、許多品牌爭相透過關係,要拿當季新款給田中千繪搏版面時,田中千繪卻還是經常穿著潘怡良的衣裳露面。

例如當田中千繪出席范逸臣在小巨蛋演唱會時,一襲白色立體混紗材質的小洋裝,謀殺了許多攝影底片,就是出自潘怡良的設計,而在演唱會當晚,潘怡良更是被邀請坐在田中千繪身邊。

逐漸轉型,培養明日之星

「時尚圈、演藝圈,雖然經常是互相拉抬名氣,但真心交朋友,跟拿著算盤在算計,久了還是不同,」雖然設計風格細膩,但潘怡良個性豪爽、愛以紅酒結交朋友,在勾心鬥角的時尚圈中,反倒凸顯特色。

在日前剛過40歲生日、也拿到EMBA學位的潘怡良,正考慮逐漸轉型。經常被實踐、輔仁大學邀請,擔任學生作品的評審,潘怡良已從中培養幾個明日之星。

在日前,潘怡良就為她挑中的新秀報名、出資參加在澳洲舉辦的新銳設計師比賽。

談到台灣時尚產業的未來,她有幾分焦急。「內地的市場只會愈來愈大,但是台灣進軍的腳步卻反而愈來愈慢,這是讓我著急的!」

在中國獲得第一步的成功,潘怡良認為未來的路還很長。

---------------------

哈佛創業大賽冠軍〉喬琬珊 犛牛毛織時尚,熱銷巴黎、東京

可別小看年僅27歲、外表甜美的喬琬珊,因為她所領軍的「SHOKAY」時尚品牌,其團隊人數可是高達3000多人!

在青海湖畔,3000多位牧民,正把犛牛身上的毛梳下,送往上海後,製成各式高價精品。

陪了藏人生活數千年的犛牛,被稱做是高原之寶,到了今日,犛牛毛在經過時尚設計加持後,更是直接進駐巴黎、東京等各國精品店,這同時也改善了牧民原本貧困的生活。

在2006年成立的SHOKAY(藏語,即犛牛絨)品牌,到了2008年已經創下年營業額約50萬美元,並讓3000多位牧民的收入提高約兩到三成。

事實上,SHOKAY品牌設計最初的概念,就是要做一個會賺錢的社會企業。

在攻讀哈佛大學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時,喬琬珊在一次機會下遊歷了青藏高原,在目睹當地牧民貧困的生活後,她與來自香港的同學蘇芷君,開始構思如何能改善當地人生活?

兩個年輕女生研究後,看到一線時尚商機。原來犛牛毛在經過處理後,可以製成高級的紡織精品,質感與保暖性,都不輸深受歐洲時尚圈歡迎的Cashmere羊毛。

於是兩人便把這樣的計畫,搬上哈佛大學的年度創業大賽,這個另類的時尚陰謀,也一舉獲得社會公益組的創業冠軍。

評審認為,這兩個女生的計畫,不是只有時尚,更有完整的財務觀念在其中。

改變毛衣印象 時尚也很公益

不過對於喬琬珊來說,得獎其實只是紙上談兵,她真正的考驗是,消費者是否願意掏錢埋單?畢竟一條毯子定價約1000美元,除了跟消費者溝通是在做公益外,勢必還要加上其他元素。

也因此,喬琬珊從紐約FIT流行設計學院,挖角設計師奧援,並重頭擬定品牌的方向。

「一開始我們爭執,是要以『Luxury with a story』或『A story with luxury』做為品牌精神?後來決定應該要用前者,」喬琬珊分析,因為前者的口號精神,才像是在經營一個時尚品牌,也才能吸引消費者。

在設計風格上,喬琬珊也逐漸開發出淘氣可愛的童裝,或是色彩亮眼的女裝,為的就是要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改變對傳統毛衣的刻板印象。

以公益為出發點,喬琬珊坦言他們常得到免費的宣傳與報導,但在競爭激烈的時尚圈,最終還是要讓消費者掏錢,品牌才能存活下去。

電腦打不出來的字

電腦打不出來的字,這裡可以找到

如果您常碰到很多難字(就是電腦打不出來的字)
譬如前宜蘭縣長游錫(方方土--ㄎㄨㄣ) 王建(火宣)
報紙或電視上提到他的名字
都是作以上的處理
這問題要解決,其實很簡單
馬上到這個網址下載字形即可: http://www.cns11643.gov.tw/

這是教育部國字整理小組與其它各部會為了將中文電腦化
而通力合作的一個超級字形庫

我們知道,中文依使用頻率的多寡又分成常用字、次常用字、罕用字、異體字等等
其中因為罕用字與異體字最困擾我們

以前的解決方法是自己造字
現在只要到上面的網站下載
又快又方便字形又多
另外它的檢索也很方便

有提供注音、部首、筆畫、倉頡等查詢方式非常方便
希望也對你們有幫助

偉大源自平凡



華爾街紐交所門前賣蔬菜削皮器的老人

用一輩子去踐行一個信念,偉大源自平凡。

在華爾街烏雲密佈的之時,永遠不要忘記人類最偉大的動力 ---- 那就是夢想和堅持的力量。

正如照片上的這個老人,千萬不要以為他僅僅是一個街頭普通的賣雜物的可憐的無家可歸的老人,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推銷員之一,下面由我來告訴你他的傳奇故事。

當太陽光照射著曼哈頓島高樓大廈,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身穿 1000 美元的高級服裝,在紐約某條街的一角正忙活他的生意,他賣的是 potato peeler ,把 potato 削成薯條的小擦子,只見他拿著 potato 和胡蘿蔔,一邊擦一邊說的,好像在自言自語。很快一名要去菜市場的婦女停下腳步開始看他,然後又有一個人,他並不理他們,直到他周圍已經圍滿了觀看的人群。

接著他停了下來,拿著 potato 對著一名婦女說," 你來試試,這個 削 potato 器非常好用 " 。接著賣貨郎繼續說,我不會問你要錢, 你只要試試就好。那名婦女開始試用他的 potato peeler, 果然是削鐵如泥,非常好用。而賣貨郎接著說,這個削皮器是最好的產品,瑞士製造,只要 5 美元,現在在這個物價高漲的時代,你不可能花 5 美元買到什麼好東西。

那名婦女試用後感覺好用,價格也公道,打開錢包準備購買。

老人並不急著接錢,他意味深長的說 " 能夠用一生的東西你為什麼不買 4 個呢 ",但是那名婦女堅持說她買一個就夠用了,賣貨郎接著說 " 你還有 4 個朋友,這就是你為什麼要買四個削皮器。 " 那麼婦女感到老人說的很中肯,欣然接受他的建議,買了四個。接著不斷有人紛紛解囊購買,賣貨郎忙得不亦樂乎。

他叫 Joe Ades ,今年 74 歲,紐約街頭的一個賣貨郎,然而卻被人稱為 " 能夠把一頭正撲向肉的餓狗拉回來買他的東西 " 。

你能否相信,他白天在街頭賣小零碎結束後,晚上回到曼哈頓 park 大道的高級公寓 ( 註:很少紐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特別是曼哈頓島上的住房,一套像樣的公寓高達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每年的僅稅收一項就需繳納上萬美元 ),穿著考究的前往曼哈頓島的各個高級餐廳用餐,然後去某個高級酒店聽鋼琴家的表演,同時買上一杯昂貴的香檳。

在他公寓內,原來他僕人居住的房間內整整齊齊的擺著一箱箱削皮器,這就是他現在的倉庫。每天早上 7 點他準時拉著他的小車出去賣貨,一周 6 天,風雨無阻。

最近他接受了美國國家電視臺的採訪,在美國社會引起廣泛關注。通過採訪瞭解到他已經從事銷售 60 年,如今的一切都是他 60 年來成功生涯的最大寫照。他說," 不要以為 5 美元只是很少的錢,積少成多,你最終會成為有錢人。" 當被問到他曾遇到過最大的挑戰,他回答說是在 2 月份賣聖誕樹,猜猜他如何賣出去的?

答案是:賣給中國過春節用,你能想到嗎 ?

他把他的成功之道教給他的女兒,如今他的女兒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的銷售員,她在哥倫比亞大學銷售教材,日進斗金。

他有 3 個孫女,他讓她們努力學習,因為他很高興供她們上美國最好的大學,現在這是他最大的希望。

當他女兒被問到她爸爸最主要的成功秘訣時,她回答說 ---- 堅持和耐心。

當被問到他是否會為自己放假時,他回答說 --life is a vacation ! ( 生活就是假期!),他的傳奇給了如今的美國民眾很大的啟示 --- 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擁有真實的幸福生活!

Thursday, April 16, 2009

女兒不一定要嫁

過30歲的朋友別擔心,這時還沒嫁代表你們是有能力的女人,要她快樂不一定要嫁 。

女兒五歲,決定讓她上一所收費很高的幼稚園。身為父親的他,感到十分欣慰。常常拿著照片,跟我們講女兒有多麼聰明、可愛。

同事們問他:「從小照顧得這麼好,又這麼認真栽培,難不成你想要她以後當女總統啊?」

他語重心長地說:「那倒不必,如果她真的很傑出,我希望她能夠獨立生活,不要嫁。 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庭多麼不容易,女主人和男主人雙方要付出許多心血。有幾個 男人願意這麼配合女人,營造一個幸福家庭?如果,我的女兒很傑出,勢必沒有辦法被限制在一個傳統婚姻的框架中,一旦結婚,丈夫又不是很上進、很能包容,注定會過得不幸福。」

他倒是講中了兩個重點:
1.【上進的男人不見得能夠包容一個和他一樣優秀的女人】
2.【而不上進的男人,就算有再大的包容力,又怎麼能夠讓女人幸福呢?】

我寧願她安心地去發展自己的夢想,多交幾個男朋友。想永遠住家裡,我一定很歡迎。想一個人搬出去住,我也會支持她。

總之,我要她活得很快樂。一個人生活,快樂可以由自己主宰。嫁了人以後,自己的快樂卻操之在丈夫及公婆手裡。他很慎重地和大家分享內心真正的想法。

那次聊天以後,同事們的見解不一,有人 認為:
他太寵愛女兒了,寵愛到近乎想霸占她的地步。
也有人覺得: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實在想得太多。

我個人倒是認為,他的講法裡有幾個突破性的觀念, 值得男性朋友深深思考:
第一、當你愛上一個女人時;是否能尊重她的想法及發展,並且全力支持?
第二、迎娶一個心愛女人回來;是否能在事先安排好幫助她適應新環境的準備?
第三、你的愛及你家人對你所愛的支持;是否一致?

不論男性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對一位優秀的女性來說:『擁有一位疼愛自己、永遠不會逼女兒結婚的老爸,絕對比嫁一個不尊重女性的老公,要來得幸福得多』。

上述所言實在是字字珠璣啊 !!

我想這也是大部分的現代女性懼怕婚姻的原因吧!
不過,我相信, 只要彼此有心願意共同努力 !
珍惜與經營...... 幸福也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所以, 單身的朋友們,請不要因身邊的朋友一個個步入婚姻而為自己心急!
慎選一位適合自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身旁已有個他的你, 也請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喔 ~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

劉墉

當大家臉色不好的時候,他們對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今天晚上我們看了一片哈里遜.福特早期的電影「Regurding Henry」。

哈里遜在片子裡飾演一個紐約的名律師,他的思想細密、詞鋒銳利,能夠在陪審團前侃侃而談,把真實該輸的官司都打贏。

他不但在法庭上兇狠,連對十二歲的女兒都不放鬆。

他把孩子送進嚴格的住宿學校,挑剔孩子的一舉一動,連孩子打翻一杯果汁,都要被他當做罪犯來審問,而且在訓完話之後,得意地說:「看,我贏了。」

但是,片子裡哈里遜的運氣不好。有一天晚上,他去買菸,遇上搶匪,被打了兩槍,一槍打在前額,造成他左邊癱瘓;另一槍更嚴重,因為打中腋下的大血管,造成大出血,腦缺氧。

在醫院醒來,他什麼都不記得了。不能說話、不能行動,甚至連妻女都不認識。他得一切從頭開始,學話、學步、學識字、學認人。

他真是「重新作人」,連個性都改了,成為一個「新人」。

當他重新能夠閱讀,看到自己以前的檔案時,他驚住了:「為什麼我以前把重要的證物藏起來,昧著良心,打贏官司?」

他居然偷偷把證據送給「苦主」,使苦主能夠平反。然後,他辭去了過去熱愛的律師工作。

看完電影,爹地問你「這電影裡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是那律師生病回家之後,女兒打翻了果汁,他不但不生氣,還說『那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

接著開玩笑地把自己的杯子也推倒,」

你說「對,爸爸也覺得那最有意思。」「他好奇怪,生病之後全變了,」

你又歪著頭說,「要是以前,他一定會把女兒罵死。」

「是啊,」爸爸一笑,「所以有時候你覺得爸爸媽媽脾氣大,要想想,說不定那只是一時的情緒。

所幸爹地和媽咪的脾氣多半的時候都很好,對不對。」

「對。」

爹地和媽咪的情緒確實多半都很好,但是爸爸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情緒高潮與低潮的時候,那是無法避免的,可能像片中的哈里遜.福特,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脾氣不好,也可能因為身體太累而情緒不佳。

記不記得上上禮拜,我們一家去花園買花,回程爸爸問媽媽要不要換哥哥開車,媽媽說不必了。然後爸爸對哥哥說「你媽不舒服,換你開。」

哥哥不信,問媽媽是不是不舒服,媽媽搖頭說沒有。可是當爸爸堅持,要媽媽在路邊停車,換你哥哥開之後,你媽媽終於承認她的頭好疼。

記不記得哥哥當時好不高興地問媽媽原來為什麼不說?又很奇怪地問爸爸「你怎麼知道媽媽不舒服?」

「因為她在花園的脾氣有點急,」爸爸說,「所以我急著往趕。」

還有,前幾天,鄭醫師請客,吃到最後一道魚,爸爸說魚太好了,要你無論如何吃一點,然後給你夾的時候,媽媽阻止地說「她吃飽了,就別勉強」嗎?

爸爸那時候就知道媽媽一定胃痛,因為她的脾氣急了。果然,才回家,媽媽就抱著肚子,躺在床上。

不但媽媽是這樣,爸爸也常有情緒不佳的時候。

記得媽媽有一次跟你哥哥打電話,對他說「你爸爸最近總提到你,他一直對你放心不下,我就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你說:奇怪不奇怪?

當爸爸操心哥哥的時候,你媽媽反而回頭來操心爸爸。問題是,她說得一點沒錯,爸爸確實在身體不好和情緒低潮的時候,特別會操心你哥哥。

爸爸說這些,是要你知道,每個人都有他背後的情緒,當你關心一個人的時候,不但不能對他失常的行為不高興,反而要幫他想:「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了,他是不是遭遇了什麼事?他今天對我這麼不好,是不是因為他考
試考壞了?他今天這麼兇,是不是因為在家裡挨了罵?」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你就非但不會怪他,還會去同情他、安慰他。這比你去怪罪他、責難他,使他雪上加霜,不是好太多了嗎?

孩子,人是很奇怪的動物。

耳朵不好的人,常對你說話特別大聲;
眼睛不好的人,常怪你的字寫得太小;
堵車的人常脾氣急;
饑餓的人常火氣大;
健忘的老人常多疑;
疲睏的小孩常愛哭。

他們對你不好,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

所以每當父母的脾氣急、公公的臉色壞、婆婆的聲音大、老師的情緒低、同學的禮貌差的時候,都想想爸爸今天對你說的。

你一定就能像個小太陽,從那些烏雲的背後,露出你的笑臉了。

Tuesday, April 14, 2009

孩子,經濟危機來了

再怎麼難以啟齒、再怎麼不樂意,現在也是跟孩子們談這事兒的時候了。

我要談的可不是什麼關於性常識的問題,而是家裡必須省著花錢了──要縮减開銷以降低債務,要準備支付高出預期值的大學學費。我發現要跟我那兩個孩子就此事交流還真是出乎意料地困難,他兩一個18歲、一個21歲。

從我收到的電子郵件和我博客TheJuggle.com上的評論來看,别的父母也在為這個事情而發愁。有些夫婦不知應該给孩子透露多少關於經濟危機的情况,還有些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老爹老媽突然要跟别人合開汽車了。

其實,我們再怎麼煞費苦心對孩子隱瞞實情或者在他們面前粉飾太平,他們也還是能够察言觀色,通過我們的一舉一動和我們的情緒感知到真相。

美國學校心理家學會(學校心理學家的全國協會)會長拉爾夫・ E.凱什(Ralph E。 現金)說:「跟孩子交談時,不管是什麼年齡段的孩子,你談話的方式都比談話的內容更重要。」就拿我來說吧,我一直覺得,要表達對孩子的愛,就得讓他們過著優裕的生活。現在卻要把這兩者分開來,我更是覺得難以啟齒了。

專家認為這樣的談話要遵從六條原則。

首先,必須向孩子說明家裡的生活為何發生了改變,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不跟孩子說清楚情況以打消其疑慮,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容易往最壞處想。非贏利機構美國全國兒童悲傷心理研究會(全國童年哀情學院)創始人鄧尼斯(德妮絲?帝?)・丹尼爾斯(Denise Daniels)說, 7歲以下的孩子特別會「浮想聯翩」,如果家裡房子沒了,他們可能就會想「我還會失去爸爸媽媽。」

第二,告訴孩子實情時要言簡意賅、態度誠懇、實事求是。父母的情緒是會影響到孩子的。俄亥俄威斯特賈斯特(Westchester)一位房產經紀人貝絲・麥克拉雷(Beth McClary)說,上周聽說丈夫即將失業後,她「恐慌不已」。她去咨詢了一位心理顧問,慢慢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她丈夫則著手尋找新工作。上周晚些時候他們終於坐下來,跟年紀分別為16、14、12歲的三個兒子和一個暫住他們家裡的17歲交換學生交談,他們平靜地宣佈了這個消息,孩子們同樣平靜地接受了事實。

第三,凱什博士說,從大背景來說事,說明家裡現在面臨的問題很「正常」。凱什博士說,對學齡前兒童,你可以這樣說:「你知道為什麼昨天你的好朋友強尼不能買霜淇淋嗎?我們來討論一下吧。」他說,念小學的孩子就能够理解「現在很多家庭都沒有過去那麼有錢了,我們也得想辦法」省著花錢。至於再大點的孩子,家長的開場白可以是:「最近經濟不景氣,很多家庭都在想辦法縮減開支。」讓孩子提出問題,跟據他們的問題決定要跟他們講到什麼程度。

還有一個建議是,讓孩子,包括最年幼的孩子,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問題。最近我參加了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全國公共電臺)的一期節目,麻塞諸塞州萊克星頓(列克星敦)一位元母親打進電話,說她學齡前的女兒把她在你好全部賭注錢包裡的錢全部倒在餐桌上,提出要用自己積攢的這些錢來幫助陷入困境的媽媽和爸爸,而且對此開心不已。

最後,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在St.的華盛頓大學 路易斯)的作家兼資深顧問卡倫・列文・科本(Karen Levin Coburn)說,利用這次談話向孩子強調什麼東西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你最為注重的那些價值觀。在這樣的時候,孩子很樂意聽到家長明確無誤地說明「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本質的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一家人其樂融融,或確保孩子獲得良好的教育。

鄧尼斯・芬尼利(丹尼斯Findley)住在弗吉尼亞州麥克林歐市(McLean),他那13歲的兒子迪爾曼(Tillman)似乎很理解父母取消去各處國家公園度假的決定。不過這位父親說,幾天之後,兒子還是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芬尼利回憶著兒子當時的話:「爸爸,你知道我不可能一直這麼小,再過五年我就得去大學了。」他聽出了兒子這番話背後的憂慮──他擔心全家一起外出冒險的好時光不會再有了──於是趕忙安慰兒子說:他也很珍稀那樣的好時光,他很快就能有辦法讓全家人繼續外出冒險。他說:「遇到問題我是不會放手不管的。」跟孩子討論家庭經濟困難時:

・言簡意賅、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
・說清楚這些問題都很正常,指出許多家庭經濟都很緊張;
・讓孩子的提問來引導談話;
・讓孩子一起來解決問題;
・強調那些永遠不會改變的、真正重要的東西,比如家人的和睦相處。

Monday, April 13, 2009

ICE概念

ICE概念 這方法很棒 希望大家都能存在手機裡唷

這個觀念真好,我曾經聽過一個朋友發生碰撞,陌生人問她要找誰,她拿出手機,把號碼指出來後,昏了過去。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等待找到誰的號碼才昏過去。請現在就建立一個ICE號碼,並請把這個概念傳出去!
假如發生緊急狀況.....ICE概念 ~~你一定要知道!

我們的手機裡儲存著數百通的名字和電話號碼,但除了我們自己本身外,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些號碼中的哪一支號碼是屬於我們的至親好友,假如我們身陷在意外中或心臟病發時, 而照料我們的人員要用我們的手機通知我們的家人時,卻不知要打哪支號碼。

當然, 手機中儲存著許多號碼,但哪一支是緊急聯絡人的號碼呢 ?!

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必須要有以 ICE (In case of Emergency假如發生緊急狀況)為名的 一個,或更多的電話號碼儲存在我們的手機中。

最近, "ICE"的概念正快速地蔓延形成。 在緊急狀況時,它是一種簡單又重要的聯絡方式。

既然大多數人都攜帶手機, 就請把緊急聯絡人的電話號碼用 "ICE" 為代號儲存起來。

點子是由一位醫務人員想出來的。他發現當他們到意外現場時, 往往意外當事人身上都會攜帶手機,但醫務人員不知道該打哪支號碼通知家屬。

因此他想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全國性可辨識的名字,這將會是個好點子。

倫敦的一件災難後, 東英救護部門便發起一個全國性的 "假如發生緊急狀況 (ICE)" 活動。 在緊急狀況下,緊急部門人員及醫院員工,只要撥打以"ICE"為名儲存的電話號碼,將可以很快速地聯絡上你的至親。

請將此封E-MAIL轉寄出去, 讓更多人知道, 它或許真的可以救你 (妳)的命!如果有超過一個以上的緊急聯絡人, 很簡單地,只要輸入ICE1, ICE2和 ICE3...等即可。

一個好主意, 讓一切將會有所不同! 今日,藉由儲存在我們手機中的一個ICE號碼,讓我們把 ICE 概念傳出去!

Saturday, April 11, 2009

考試沒教的事

考試沒教的事》第一課:同理心
2008/08/27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土石流毀家園「教他們搬家啊」

這一代的年輕學子面對的世界是他們父母不曾面對的新面貌:少子化之下,孤獨長大,獨立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工作品種不斷變換、物質欲望高漲;知識以光速傳送與增長、夢想空間無限延伸。

但他們準備好了嗎?

現代家庭提供孩子優渥的物質環境,學校教他們應付升學競爭,但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是課本沒教、安親班不上,更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本報採訪專家學者,為讀者整理出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

◎同理心
◎生活能力
◎表達與應對
◎挫折容忍力
◎感情功課
◎永續學習能力
◎當錢的主人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

『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反正你快死」 黃春明心痛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

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教孩子關懷自己以外的生命,培養同理心,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
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
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 「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
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
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
了。

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

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 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考試沒教的事》第二課:生活能力
2008/08/2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別問媽襪在哪 「做自己主人」

小餐館裡,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完全不動筷子,只盯著牆上電視看卡通;好不容易進廣告了,一旁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媽媽趕快拿起湯匙送到男孩嘴邊:「寶貝,再吃一口,現在上廣告了。」

母子餵食圖 令人開眼界

一旁用餐的上班族李文敏看見這段「母子餵食圖」,不禁傻眼,霎時覺得前幾天同事高調誇獎自己小孩「才小六耶,就學會自己燒開水了」那種喜孜孜的表情,也就不算太誇張了。

許多描述現代小孩「生活失能」的故事,在親友間、報章、網路部落格都可以輕易發現。有母親抱怨,如果沒有把柳丁榨成汁,孩子絕不會動手拿切片的柳丁吃,「因為他不會」。

也有人記起,國中畢業旅行時,班上一位同學不會自己洗頭,因為他從小到國中,都是到美容院洗頭的。

有位讀者投書聯合報說,媽媽都 很喜歡買壽司,因為餵起孩子來方便,尤其是孩子月考時,她可以邊餵,孩子還一邊溫書;外出吃麥當勞薯條,手摸到的地方都有細菌不准孩子吃,結果餐盤上都是薯條尾巴。

少子化浪潮 個個都是寶

對孩子呵護備至,捨不得孩子動手,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小公主,這是「少子化」浪潮之下衍生出的副作用,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

教授洪蘭說,她到某所小學演講,看到一個小孩子到音樂教室上完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就坐在那裡放聲大哭。他的老師說,他一直就是這樣,因為家裡有菲傭幫他;到了小三,竟然不會自己穿鞋。

洪蘭大為驚嘆。她說,據報導說某位王子連牙膏都是侍從幫忙擠在牙刷上的,她的學生說:「哇,真好命。」洪蘭說:「不是,那是廢物!你一個人沒有辦法存活,時時要有個人幫你打理,依賴別人,不是很可悲嗎?」

「只要念好書 其他別管」

「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都不用管。」是不少台灣父母的心態,能為孩子代勞的,不少父母都體貼設想,只求能「代子弟服其勞」。

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描述,開學後的上下學時間,無論小學、國中或高中,學校附近就擠滿接送孩子的車輛,有的家長甚至還幫孩子背書包進教室;甚至,中午到教室餵孩子吃午飯。

學灑掃庭除 學解決問題

「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謝水乾指出,現代許多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動手,結果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微不至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一位國小老師說,整理教室、打掃校園是學校裡生活教育的一環,但有家長對她說:「別讓我小孩掃落葉、倒垃圾,天氣這麼熱,他會中暑。」

謝水乾說,灑掃庭除都是教育,做家事其實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必須思考步驟、輕重緩急、應對進退;「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打理,未來要如何完成職場上的任務?」這是父母無法代勞的。

洗碗又拖地 比電玩省時

「洗個碗,拖一下地,只要一、二十分鐘,不會比孩子打電動、看電視更花時間。」謝水乾說,更何況「時間管理」是該學習的重要觀念。

謝水乾引用美國學者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至成人期發現,童年時參與家務多的人,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比不做家事的孩子多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他這篇標題為「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的文章,成了網路上的轉寄熱門。「工作機會」成了讓小孩做家事的有力動機。

建築師謝園說,廿年前她訓練兩個兒子煎煮炒炸、縫扣補丁,樣樣都來,她不想孩子長大後成了「生活白痴」;她希望「家裡沒有我,大小三個男的,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萬一像魯濱遜漂流到荒島,至少能生火、煮食,還能縫衣補褲。

碗盤放哪裡 家人都要知

家裡碗盤擺放、藥品、襪子收哪裡,全家都要知道,抽屜外也貼了標示;在她家,不會有人高喊:「媽,我的手帕呢?」這類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現在兒子的女朋友讚嘆不已。

灑掃庭除都是學問

例子:小學一年級的小康負責出門倒垃圾,他可以學到什麼?

●思考力:垃圾袋要怎麼綁,才會牢靠,不會沿路掉?

●分析、判斷:要選哪條路走到垃圾車?甲路線:路上張家有條狗很凶猛;乙路線:路燈很暗;丙路線:比較遠,但路燈比較亮。

●責任感:垃圾車還沒到,要放著就走,還是遵守「垃圾不落地」定,等到車子來了再丟?

資料來源: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

如何培養生活能力
●讓小孩自己來。穿衣、吃飯,生活事務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動手,當小孩會說「我自己會」,就讓他試試。

●不同年齡,可以嘗試不同任務。比如小三可以學掃地、小四可以洗碗、遛狗等等,讓孩子有「家」的參與感。作家陳安儀的女兒小一就能自己烤麵包、泡牛奶,還為媽媽服務。

●別怕小孩做不好。老怕小孩掃地不乾淨、打破碗,他就很難學會。一個碗不比「成長」更有價值。

●父母要放手。華人父母太習慣「呵護」,作家龍應台反省:華人父母還會好意提醒成年孩子「不要上廁所」,是關心也是壓力。

考試沒教的事》第三課:表達與應對
2008/08/29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嗯, 對呀…口語表達太「可愛」

詩人李進文有天接到某知名高中的學生來電:「請問你是李進文嗎?」他心想:「應該在別人的名字後面加個
『先生』或『老師』吧?」但還是答了「我是」。高中生問他:「聽說你詩寫得還不錯,我們想請你當評審。」聽到前半句,李進文楞了一下。

讀名校 未必懂禮貌

事後回想,詩人不禁笑了起來:「你來邀我當評審,沒讀過我的詩,也要有禮地裝一下嘛。」表達尊重,該有
更好的措辭。但他也納悶:這麼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怎麼連基本的應對禮貌也不懂呢?

「五年級」世代的李進文回想,在沒有手機、電子郵件的年代,他和同學邀文壇前輩到校演講,總是戒慎恐懼,「要先寫信,還要親自拜訪、確認」,麻煩中卻多了儒雅餘韻。「現在溝通方便了,語言禮節也省略了。」

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去年開學第一堂課,她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但他訥訥不能言,不論她怎麼引導、鼓勵,同學推他、拱他,廖玉蕙形容,這學生「東扭西扭,半個小時過去,他就是說不出來。」

說話課 學校沒這堂

臨下課前,她跟學生約法三章:「下次上課,你第一個發言喔。」結果,沒下次,這名學生退選了。

會說話,能如實、得體地表達自己,在重視溝通、講究行銷的年代,已是重要競爭力;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很少重視「說話」這一課。

在家,小孩子的美德是「有耳沒嘴(台語)」;在學校,盛行的「紙筆考試」壓抑了許多基本能力,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應對禮節。

學說服 這都要訓練

「我都跟朋友說,你們以前在玩的時候,我都在葡萄架下練演講呢。」花旗銀行個人消費金融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建議社會新鮮人,說和寫的能力是很多年輕人都缺乏的;「在現代只會做事是不夠的,還要會包裝,要能說服別人,這些都要訓練。」

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首推「極差的書寫及表達能力」。

廖玉蕙指出,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說話、報告,是重要的訓練;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早給世人深刻印象。「跟對岸學生一比,台灣學生說起話來真是太『可愛』了。」

無厘頭 應對失準頭

她曾經規定,上台報告不能一直講「對啊,對啊」,也不能拿「然後」當發語詞。結果學生不斷笑場,少了這些口頭禪,話都說不順暢了。

經常在校園演講的學者洪蘭也感嘆,「我們太少訓練孩子培養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了」,她憂心,面對全球化、兩岸人才競爭,「我們可能輸的,就在這點:我們許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想法,也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影像媒介中成長的孩子,說話或許多了「無厘頭」式的隨興與創意,但應對的分寸卻失了準頭,他們還在尋找適切的語言表達自己。

宅孩子 難面對真實

教書卅年的廖玉蕙觀察,「這一代的學生比起卅年前,當然活潑多了,但是害羞、靦腆的學生仍占大多數」。她揣測,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真實情境中,話一出口,無法delete、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

面對詢問,很多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只會答「還好啊」、「沒有啊」,這類「無可無不可」式的答話走天下。即使是求職,面談主管問「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仍是:「還好。」專家建議,不如回答「我的專長是xx,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看」。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

太直率 得罪人不知

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研究助理常替他得罪人,對邀稿或演講邀約,助理會直統統地回答:「怎麼這麼晚才來約?」「都快下班了,你不能明天再說嗎?」不管對方是誰,就是「直率到底」。直到有人向教授抱怨,他才知情。

教授感嘆:應對進退得從頭教起,否則進了職場要吃大虧。但是他也懷疑:說話的措辭、應對的分寸,不是從小就該學到了嗎?

說話修鍊術

散文家廖玉蕙認為,懂得說話,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起碼包括: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理解、專業知識、自信、足夠的語彙、邏輯清楚;還要用對方能懂的語言、能考量說了的後果。

多說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讓小孩說一遍剛剛讀到的故事,或者每天把今天高興的事有頭有尾地描述,就是很好的練習。父母可以多反問:為什麼呢?練習思考與表達。

●教室中練習: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互相討論;不只是辯論、演講比賽的選手才必須學會表達。

多聽

●利用科技:作家的有聲書、網路下載名人演講影片(包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講都有網站可原音重現)。

●現場聽演講:看名家的臨場反應與措辭。廖玉蕙盛讚評論家王德威的演講,若謄寫下來就是搖曳生姿的散文。

多充實自己

●專業素養:內容比技巧重要。

●了解聽你說話的人: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敘說。

考試沒教的事》第四課:挫折容忍力
2008/08/30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不錄取 就跳樓? 學跟挫折做朋友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Q: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
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考試沒教的事》第五課 親密關係
2008/08/31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大人不准…愛與性 只能錯中學?

在一場性別教育的演講中,一個國中生舉手贊成「國中生可以談戀愛」,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問:「你可以負責任嗎?」國中生對「負責任」的說法是:「如果和她有小孩,我會承認是孩子的爸爸。」陳皎眉再問:「你養得起孩子嗎?」國中生頓時語塞。

不讓你追 就該被殺千刀?

「難道拒絕一個人的追求,就應該被砍一百七十六刀嗎?」一封網路流傳的控訴信,是多年前一起情殺案的被害家屬心情。只因拒絕追求,女孩被小開開賓士車撞倒,再亂刀狂砍斃命。發狂的情節和今年的割喉毀容情殺案件,一樣令人驚心。

曾幾何時,談戀愛的風險大增,除了「分手」可能成了致命危機之外,不時出現的「少女廁所產子」新聞,讓大人驚覺:對於愛情、對於性,即使大人不准許、不討論,年輕孩子早就在「做中學」。

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觀察,青春交友、戀愛是青少年重大的情緒波動來源,從猜測「她喜歡我嗎?」「如何告白」到交往、相處與分手,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學校頂多把兩性關係當營養學分,很多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學習愛情 只能看偶像劇?

兩性議題作家陳安儀說,從小學到大學,很少人上過交友婚姻戀愛課程,這很可怕,「在人生重要的大事上,我們竟然都是在錯誤中學習。」

陳安儀說:「我們對怎麼談戀愛這件事,都是從瓊瑤、羅曼史小說、偶像劇裡學來的,一點都不真實。」

兩性相處 瑞典小學就教

婦運團體一向推崇瑞典的兩性教育。瑞典政府認為,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是老師的責任,早在半世紀前,瑞典中小學全面實施性教育,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並陸續出版《性教育教師手冊》給學校教師參考使用,台灣已有中譯本。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的親友常問她:「我兒子才念國中,最近交了女朋友,怎麼辦?」好奇又焦急的家長逼問兒子,卻一無所獲,女學生懷孕也不敢告訴大人,為什麼孩子不讓父母成為情愛問題的避風港?

我懷孕了 我敢跟爸媽講

柯慧貞認為,如果父母能放下威權,改扮輔導員,提供資訊讓她或他知道戀愛、懷孕後要面對的問題和責任,最後由孩子自行決定,就不致讓孩子孤立無援。

父母不能幫孩子過日子,但可以教他們該珍惜什麼。

陳皎眉也常見父母限制孩子交往對象,說是為孩子好,但什麼才是好?「只要孩子認為彼此真心相待,可共創幸福家庭,父母觀察對方也善良、有上進心,就要信任孩子的判斷力。」她說。

失戀經驗 願跟孩子分享

「分享也是教育。」吳健豪說,父母親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即使是失戀、離婚都是好故事,「孩子會知道,交友、經營婚姻沒有成功和失敗這回事,而是兩人的磨合程度。」

所以,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鼓勵大學生談戀愛,因為談了戀愛,「你懂得分享、關懷和負責。」走過愛情之後,會重新探索和認識自己,而且看清楚:不必把自己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我男友一天打二、三十通電話問我在哪裡、在做什麼。我快窒息了!」吳健豪發現,太黏情人的人常有心理壓力,導致異常行為模式,且壓力往往來自原生家庭,像在手足間被冷落,或失去至親,因此沒安全感。「談戀愛正好找出壓力點。」

他提分手 我學危機處理

情侶分手常教人痛徹心扉,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鼓勵年輕人應該多談戀愛、多練習分手,「這過程讓你學到如何跟別人相處,知道哪種人適合自己。」

陳皎眉也要年輕人切記:「你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別人也有拒絕的權利。」

今年七月發生的割喉情殺案,情侶相戀同居三年,一提分手,男友竟成「愛情恐怖分子」。中央警大教務長黃富源說,談分手是「人際危機處理課程」,「修得好一起成長,修不好可能一起毀滅。」所以,感情這門課能不好好修嗎?

他是不是恐怖情人

‧不尊重我:
對生活、行動自由、財產,甚至性自主權的不尊重,都要提高警覺。

‧挑剔、吹毛求疵:
愛得濃烈,情人眼裡出西施,青春痘可以看成酒窩。當愛人開始對芝麻小事找麻煩時,就要小心。

‧對小事暴怒:
情緒反應不符合比例原則,例如只是牙膏多擠了點,卻被斥責浪費、揮霍等。

(資料來源╱黃富源)

怎麼修好戀愛課

‧知道愛人與被愛是學習認識對方和自己的過程,不以成敗論英雄。
‧父母在生活中分享戀愛經驗、相處之道,讓孩子有學習對象。
‧與其禁止孩子談戀愛,不如開誠布公談論親密與性。
‧當孩子的情感後盾,即使情場失利,也有家人支持,不致對人生絕望。
‧國中到大學可開設交友、戀愛、婚姻課程,討論人際互動與兩性交往議題。

考試沒教的事》第六課 永續學習能力
2008/09/01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5小時:23分鐘 張忠謀與你的差別

去年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成大校友、作家龍應台告訴台下學弟妹:廿餘年寒窗結束,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

強烈動機與紀律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自主學習、讓知識再生,已是現代人面對競爭、不被淘汰的重要技能。當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沒有課表、沒有考試、不須再拚文憑的時候,更讓人體驗求知的美好滋味;這需要強烈的動機與紀律。

六十一歲的木雕家吳榮賜,幾年前曾是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出名的「阿伯學生」,「同學都笑我,年紀一大把,念完出去已經『無效』了。」

吳榮賜說自己「半世人不識字」,木雕作品常出國展覽,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英國劍橋大學的校長『辦桌』請我,我連開口跟他說聲謝謝都沒辦法,實在真『見笑』。」吳榮賜決定發憤讀書。

創意幽默多讀書

出了校門之後,閱讀與網路是接觸新知的重要管道。

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說,他對年輕人唯一的忠告是:多讀書,所有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意、領導能力、品格、幽默感,都在書裡了。

認知學者洪蘭也指出,現代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閱讀可使大腦神經連結綿密,迴路活化得深,一個迴路運動電位的流動容易激發另一個神經迴路,變成「靈光一閃」,想出新點子,或是「舉一反三」,能增加創造力。在講求創新的現代社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助力。

但是,「過多的紙筆考試,打壞了學生找書來看的好胃口。」洪蘭說。

平凡與拔尖差別

一項調查指出,就算八成的台灣人都認為讀書很重要,卻有四百五十萬台灣人不看書,每周讀書的時間只剩二點七二小時,平均每天只花廿三分鐘看書。

被年輕人視為偶像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他每天花五小時讀書。對照前述調查,「五小時」和「廿三分鐘」,或許就是平凡者與創業家的差別。

張忠謀主張:要有計畫、有系統、有紀律地讀。劉炯朗也說,讀書要有計畫,有計畫才有效率;以自身經驗為例,比如他要學習新的基因新知,先弄清楚什麼是DNA,再明白幹細胞,然後理解科技與倫理間的關係,再研究相關法令。

進入網路時代,「閱讀」活動的媒介不再只是紙本書,網路更是資訊浩海。只可惜,網路常被汙名化,只因大部分人拿網路當殺時間的玩具,或是交網友的聯誼所,忽略了網路更是自我教育的利器。

18分鐘心靈滋養

創設網路創意網站「大小創意齋」的知名建築師姚仁祿,早早擁抱網路帶來的知識衝擊。點開筆記型電腦,他擷取靈光啟發的網站包括TED.com,其中收錄數百位名人的演講,「世界上一流的腦袋,用十小男孩對螃蟹好奇,上市場買了蟹、也買書,對照學習得津津有味。就算考試不考,「獲得新知」本身已是樂趣。 記者林錫銘/攝影八分鐘講解最厲害的見解」。

姚仁祿說,不論來者是諾貝爾獎得主、總統,一樣十八分鐘見真章;不用出國、不用付費,在自己螢幕上就能透過演講實錄,向這些偉大心靈汲取養分,錯過豈不可惜?

出版人郝明義在著作「越讀者」中,以「第三類文盲」形容那些「不知如何利用『網路』與『書』享用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與機會」的人;他與讀者共勉:「千萬不要以為識字、上網,讀過大學就沒事了」,當人類文明愈高,我們更該在意自己閱讀的,是人類智慧菁華,或者糟粕。

資訊不代表知識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直言「資訊並不代表知識」。他認為,網路上有許多片面的知識,甚至垃圾資訊,一天花好幾小時在網路上的大有人在,但可能「只是裝了一腦袋垃圾」。

南方朔指出,網路媒介當道,朝生暮死的知識太多了,「我們更需要有系統的、恆定的知識價值觀」,因為那是穩住人生核心價值的基本功。

學習精進術

多讀書: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接觸書本、陪伴孩子讀書,並且和孩子討論、分享想法,訓練他們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養成閱讀習慣:讓孩子選擇愛讀的書,廣泛閱讀受益無窮。

多思考:

─讀書筆記與評論:閱讀之後寫下讀書筆記或評論,無論認同或批判,都有助於反芻書中義理,並進一步獨立思考、與作者對話。

─內觀的能力:閱讀或安靜冥想,都是一種往內思考的內觀能力,有助於保持心性的澄明。

涉獵既深且廣:

─知識的深度:有計畫、有效率、有系統的學習,循序漸進打好知識的蹲馬步工夫。

─知識的廣度:看起來有用、沒有用的都要學習,像海綿般廣泛吸收,有一天就會發現,無用之為大用的奧秘。

永續學習的能力:

可以帶來知識再生的力量,讓我們的一生保持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起碼包括:基本知識與經典文獻的涉獵、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凡事好奇的心、懂得吸收前人的智慧、能向內觀照的安靜、以知識和智慧作出人生的決策。

考試沒教的事》第七課 當錢的主人
2008/09/02 【聯合報╱記者賴素鈴、梁玉芳】

駕馭欲望馬車 別急著吃棉花糖

一位國中生向班上同學炫耀他價值七萬元的手表,但同學不領情,反嗆他:「我這支表只有五百元,但是功能比你的好。」

到這所國中推廣「理財素養」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見狀,心下一陣暗喜:「剛剛真的沒白講了。」

價錢與價值差別

在消費至上時代,要擺脫物欲糾纏,當錢的主人,大人得教小孩看清「價錢」與「價值」的差別;「炫耀」、「同儕壓力」不該是消費的動機。

「太多人談『理財』,卻窄化成『投資』;重要的該是教孩子管理欲望,懂得如何延遲享受、控管風險」,陳琬惠說,要過「財務自由」的生活,「錢滾錢的投資,該是最後一環。」

欲望失控成卡奴

有線電視眾多頻道裡,教人買股票、購物的頻道占了大半,不斷刺激人的欲望;財經雜誌鼓吹「一億人生」、「三千萬才能退休」,金錢成了唯一衡量人生成就與構築安全感的元素。現實卻是,大半的人當不了郭台銘、成不了名媛,卻淪為「卡奴」。

學習「當錢的主人」,是現代人非常欠缺的一門人生功課,許多年輕孩子還未準備好,問題就已橫在眼前。高中生一個月上萬元的手機話費,有家人幫忙付掉;清寒學子一踏出校門就面對助學貸款還錢的難題。

檢視現行的國小到國中的教科書,談及「理財」的內容極少,某版本的內容卻讓陳琬惠倒抽一口氣,教科書上寫著「理財應詢問專人」,下頭配張「理專(理財專員)」的照片;但是「理財該是自己做功課,聽信理專或電視上的『老師』,風險太大」。

猶太人八歲存錢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撰文分享猶太人怎麼教孩子理財: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三歲時教孩子辨認硬幣和紙鈔;五歲讓他們知道錢如何賺來的;七歲得看懂商品價 格,教他「錢能換物」的觀念;八歲教他們儲蓄;十一歲到十二歲,則要能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為什麼廿年前,沒人教我人生理財課?」作家陳安儀感嘆,她大學時代就很會賺錢,別人兼家教一小時的鐘點費三、五百元,她去補習班教作文的薪水一個月有兩萬多,媽媽還給她房租費、零用錢,但她「一毛錢也沒存下來,全買東買西,花光了。」

陳安儀算算,如果她從大一就懂得每個月存五千元、買基金,大學畢業不但拿到文憑,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早該到手了。

陳安儀說,年輕孩子不會明白,人到四十,那種「不知還可以賺多久」的危機感。家累、責任,都讓她感慨沒有早早學會「當錢的主人」這一課。

零用錢學會理財

許多理財專家建議,零用錢是讓孩子學習支配金錢及管理欲望的第一課。父母可讓孩子記帳、自主決定花多少、存多少,學到儲蓄及財務規畫,更能學到延遲享受。研究證明,「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較易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可能會累積債務。

但是,不少父母給太多零用錢了,「有小學生一星期有一千元零用錢,全部花光光」,書包裡全是CD及遊戲機。陳琬惠認為,國中生一周零用錢五六百元就夠了;小學生手上有一千元,是「太超過了」;多到超過需要,就不懂得珍惜。

教孩子看穿廣告

看穿廣告的意圖、不接受促銷宣傳的洗腦,是年輕人對抗旺盛消費欲的金鐘罩。此外,「記帳可以檢視消費行為。」財智協會發現,切實記帳的大學生每個月的消費額會有效遞減。

隨著年紀及收入漸長,投資之前須有「風險規劃」,為自己及家人存一筆「緊急預備金」;再認識各種投資工具,為人生目標如結婚、出國、買屋,選擇不同理財途徑。如同日本暢銷漫畫「貧窮貴公子」說的,主角山田太郎的「家訓」第一條是「千萬不要借錢,因為還不起」;更重要的是「不要借錢去消費」、更「不要借錢去投資」。

胡亂投資成黑洞

理財作家何宗懿建議,如果沒先學到「財務管理」的基本功,就貿然投資,拿本應交學費或有其他用途的「死錢」作投資,一旦失利被套牢,就得另尋方法填坑,結果財務黑洞就越來越大。

財務自由備忘錄

「當錢的主人」,你必須:能養活自己、能養活家人、能讓財務不失控。

先理債再理財、行有餘力才談投資;不做好高鶩遠的發財夢,別追著錢跑。

家庭理財教育

●經驗加值:父母可以討論自己管理財務的成功、失敗經驗,提供孩子借鏡。

●讓孩子理解「選擇的有限性」: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

●練習記帳:孩子也有自己的收支簿,共同討論。

●父母給錢要有方法:有限度、有計畫的給錢,不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

●重拾儲蓄美德。

●沒有白吃的午餐:例如讓孩子用勞務賺取零用錢,或使用者付費,嘗試讓孩子負擔部分家用。

個人財務管理

●落實財務控管:做好個人財務報表,弄清自己的所有資產與負債,以及收入、支出的現金流向。

●擬定個人預算:實用的老話:量入為出。

●延遲享樂:「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馬上吃掉的人,可能不斷累積債務。

●嚴格分配比例:不論資金用來投資或支付貸款,都必須恪守在所得的三分之一。

Thursday, April 09, 2009

真是厲害 都有押韻

不但行行押韻,而且字數是每一行多一字,到中間又每一行少一字,外帶趣味性!

而且聽說比北京大學的三角形文章更棒~真的是滿厲害的!


無奈
真奇怪
總不明白
人長的不矮
外貌也是頂帥
但只要女生一來
舌頭就會自動爬帶
可能因為我腦筋太呆
還是天生應對能力太菜
活了三十幾年總是沒人愛
每每聯誼亂槍打鳥總是失敗
某日上網漫遊遇到一個小女孩
聊天打屁樣樣都來暢談非常愉快
她說她長髮披肩貌似桃花風華絕代
還說她昨天剛分手現在家裡沒有人在
我很酷的敲著鍵盤說我不想欠下感情債
她輕描淡寫告訴我一夜情後從此不相往來
同學們個個誇讚我深情浪漫是情場上的天才
我倒覺得我三生不幸身旁圍繞的儘是這種同儕
最後決定騎著機車壓壓馬路逛逛台北基隆那一帶
事不疑遲迅速著裝出發來到約定地點心中有點期待
看到街角有位勁裝美女婀娜多姿蓮步輕移朝我走過來
我外表裝酷其實全身暗爽心中強自鎮定看著美女說聲嗨
誰知美女看看手錶輕皺柳眉頭也不回朝著火車站加速離開
心中正感非常奇怪轉頭看到有個女生站在身旁看起來有點矮
皮膚黝黑髮泛油光臉長豆花體態臃腫估計她體重超過了有一百
見她伸出右手輕揮示意告訴我她就是網路上長髮披肩的風華絕代
二話不說我全力施展移形換影希望能儘快逃離眼前無比巨大的障礙
奈何天意使然四周的擁擠人潮無巧不巧將我跟她緊緊撞和在一塊
心中有著千般不願萬個無奈不停禱告這只是老天開玩笑的安排
不幸被她認出了我的帥讓我只得哭著承認我就是她的那條柴
她說我就像想像中那麼帥還問她是否跟她講的一樣還不賴
台北郊區的死寂夜色正如我現在心情充滿了無盡的悲哀
那隻該死的恐龍還不知死活的給我在後座不停的亂掰
滔滔不絕說她之前會被甩是因為男朋友嫌她太可愛
我偷偷決定悄悄騎到陽明山把她宰了隨便埋一埋
出乎意料她掩嘴輕笑跟我說她從來沒有在野外
我臉色蒼白不曉得要怎麼才能逃離這個災害
經過長久天人交戰深思熟慮決定來個賭賽
把心一緊龍頭一橫將車子往山壁上一摔
只見飛龍在天看的我心中是一陣喝彩
可車子剩個輪胎讓我非常的不愉快
她非常抱歉醫藥費讓我大大破財
但坐計程車還跟我要了五百塊
回家之後我馬上燒香加拜拜
感謝老祖宗讓我活著回來
隔天我哭啼的像個小孩
同學說我遇到大水怪
傳說很快的就散開
我變笑柄加阿呆
失敗中的失敗
現在人負債
嗚呼哀哉
車子壞
活該

Wednesday, April 08, 2009

雞的智慧

歐洲一個專門研究動物的機構中,有位教授負責研究「雞」,他很用心地觀察各種雞類的生活形態。

有一天,他在樹林裡發現一隻山雉生了好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幾個蛋帶回去。剛好有一隻母雞也生蛋了,他把母雞生的蛋取走,換上山雉的蛋。母雞看到蛋不一樣,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去孵這些蛋,既溫柔又謹慎,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小山雉破殼而出,母雞帶牠們到樹林裡,自己用爪子將土撥開,尋找土和樹根之間的小蟲,然後咕咕地叫著那些小山雉來吃。教授看了好驚訝!因為以前這隻母雞生的小雞,都是餵食人造飼料;這一次,母雞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飼料,只吃自然界中的食物。教授又拿了一些鴨蛋讓母雞孵化,母雞一樣耐心地把鴨蛋孵化成小鴨,然後帶著小鴨到水池邊,讓小鴨在水裡游泳。

這兩件事讓教授明白一個道理──人類認為愚蠢、沒有感情的雞,其實是既有愛心、又有慧!

牠僅僅幫忙孵蛋就能瞭解新生命的習性,並帶領牠們學習上帝賦予新生命不同的生存技巧。牠們都能如此,更何況是我們,有著不同的個性、習慣、觀念。但是我們往往會要求鴨學雞鳴,山雉學雞吃人工飼料,強迫他人按自己的意思走。往往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衝突,源自於此。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安定,關鍵就在於團體中的個體,能否相互尊重、包容,以慈悲的胸懷彼此扶持,而非相互計較、埋怨;以清淨的智慧化解紛爭,而非任由無明的情緒蔓延。

一隻母雞能夠以愛心和智慧,對待外形和生活習性皆與自己不同的異類,身為人類的我們,只要肯用心,當然也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彼此相待。

董事長與清潔工

有一位董事長處理好文件從董事長室步出來,時間已經很晚。所有的職員已經下班 回家,只看到清潔工很認真地跪著擦地板。

董事長看他工作認真又仔細,很高興地走過去拍拍他肩膀慰問:「兄弟,好好幹!像你這般認真工作,有一天你也可以當老闆。」

清潔工站了起來,感動得熱淚盈眶向董事長鞠躬,感傷地說:「謝謝董事長,也請您要好好幹,因為我以前也是董事長。」

朋友們,您能體會這位清潔工和董事長的心境嗎?處在多變的時代,可有時時存有危機意識?

Tuesday, April 07, 2009

耶穌與肥皂

有兩個人一起散步,其中一個是傳教士,另一個是肥皂製作商。

這位肥皂製造商滔滔不絕地說話,而那位傳教士卻一直在聽。

肥皂製造商對傳教士說:「請告訴我,教會有什麼好? 你的講道有什麼好?聖經有什麼好?人活在世上盡是麻煩,有人偷竊、有人相互殘殺、有人彼此怨恨。教會至今已設立兩千多年,講道、閱讀聖經也兩千多年,但卻沒有使一切更美好。人,還是一樣,他們仍然在爭奪、偷竊、殺害、仇恨。」

這位傳教士沒說什麼,他只是聆聽,過了一會兒,他們路過一個地方,這裡有好多小朋友在泥漿中玩耍。

這位傳教士就和肥皂製造商說:「你說肥皂可使人乾淨?我不相信。你看看這些小朋友,他們多髒啊!肥皂有什麼好?肥皂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可是,即使世上到處都有肥皂,這些小朋友卻還是被泥漿所弄髒?」

那位肥皂製造商就說:「牧師呀!除非人把肥皂拿來使用,否則它發揮不了功用。」

「完全正確!」傳教士說:「肥皂本身無法使人乾淨,除非人拿來使用才行。這個道理和耶穌的道理是相同的,耶穌的道理沒辦法改變人,除非人們把祂所說的道理實行出來。」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Friday, April 03, 2009

據說這個笑話曾排世界第一

HAPPY FRIDAY & SPRING BREAK!

一個美國人在中國一家飯店裏吃飯。當侍者端上一盤龍蝦後,美國人問道:"請問你們怎樣處理吃剩的蝦殼?"

當然是倒掉啦,"侍者道。

"NO!NO!NO!"美國人搖搖頭說,"在我們美國,吃剩的蝦殼就送進工廠裏,做成蝦餅,然後再賣到你們中國。"

一會兒,侍者又端上了一盤水果,美國人指著其中一個檸檬又問:"請問你們怎樣處理吃剩的檸檬皮?"

"當然是倒掉啦,"侍者道。

NO!NO!NO!" 美國人搖搖頭說,"在我們美國,吃剩的檸檬皮就送進工廠裏,做成果珍,然後再賣到你們中國。"

結帳的時候,美國人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笑著問侍者:"請問你們怎樣處理吃剩的口香糖?"

"當然是吐掉啦,"侍者道。

"NO!NO!NO!"

美國人搖搖頭,得意的說,"在我們美國,嚼過的口香糖就送進工廠裏,做成套套,然後再賣到你們中國。"

侍者不耐煩的問道:"那你知道在我們中國,如何處理用過的套套嗎?"

"當然是扔掉啦,"美國人道。

侍者搖搖頭說:"NO!NO!NO!在我們中國,用過的套套就送進工廠裏,做成口香糖,然後再賣到你們美國。"

Thursday, April 02, 2009

用創意教養孩子‏

文/陳龍安(實踐大學企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教授)

兒子高中時期,有次段考好幾科不及格,雖然我一向不重視課業成績,但內心也會掙扎,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功課至少要達到一定水平,那時我心裡很「鬱卒」,有時心裡一急,多講幾句,孩子就反彈,覺得很不耐煩。
  
當時我心裡壓力也滿大的,我自問:一向主張的教育理念有什麼地方錯了嗎?我的專業就是研究創造思考及親子教育,當碰到問題時,就要想辦法去面對、去解決。
  
所以我跟他溝通:「兒子啊,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要不要爸爸請家教來幫你補習?」他說不要。青春期的孩子,只要父母講的,他一定say NO!我就問他:「那你想要什麼?」他說他要自己唸,但結果還是常常沒有唸,嘴巴講講很容易實際做很難。
  
後來,他說下課後想和同學去K書中心讀書,我明察暗訪為他打點周邊環境,還請老板不要讓他知道,我和太太接他回家時,車上準備了他最愛的飲料、點心,我們也不講話,也不問他讀了多少,就這樣一路走來,我們小心翼翼地引導陪伴,孩子的態度有了好的改變,也克服了學習的難關,順利進入研究所就讀。我覺得那是一個轉捩點。
  
其實「創意父母」不是說沒有做過的才算很有創意,創意就是面對問題時去想些點子來解決。很多人常會有一種障礙:「孩子這麼糟糕,沒有辦法了!」,當你覺得不可能,那可能就真的很難,所以要如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就叫「idea」,就叫「創意」。創意有時候是靈機一動,茅塞頓開,靈光一閃,有種「啊哈」的感覺,那個就是「悟」,就是你心裡突然有所感動。你觀念改變了,行為也就改變了,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好,想想那些吸毒、飆車的孩子,你就能感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少他還活著,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但是要改變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心裡有所感動,你才會成功。
  
我常說,一天三大笑,勝過吃任何補藥,一笑世間無煩惱,再笑肚量大憂愁消,三笑所有疾病統統被你嚇跑,四笑你的家庭、婚姻、一切就更加美好;所以要跟孩子溝通,先跟他笑,例如他一直在打電動玩具,我本來要生氣了,但想一想,就過去跟兒子笑一笑,拍拍他,說這個滿好玩的,他心裡有數,知道該做什麼了。
  
其實這也是轉個彎的溝通,不要硬碰硬,心靈要轉個彎,講話也要轉個彎。
  
最後,提醒父母幾個教養的重要觀念:
  
一、讓孩子變笨的十二招不要犯:
1.責備批評
2.事事代勞
3.鼓勵聽話
4.過份寵愛
5.完美主義
6.成績至上
7.管教不一
8.不准發問
9.限制遊玩
10.揠苗助長
11.自由放任
12.忽略輕視。
  
二、把握孩子出門及回家第一句話的魅力。凡事先溝通,製造成功;多討論、凡事商量。
  
三、管教的十五不:
1.不要對子女有偏見
2.不要瞧不起孩子
3.不要恐嚇孩子
4.不要用物質賄賂孩子
5.不要求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6.不要過度保護或督促孩子
7.不要對孩子嘮叨不休
8.不要強迫孩子
9.不要縱容溺愛孩子
10.不要用不一致的管教態度
11.不要孩子學能力不及的事
12.不要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13.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事命令孩子去做
14.不要用工作處罰孩子 15.不要濫用鼓勵
  
「送孩子一條魚,一日無慮;教孩子釣魚,終生受益。」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必先做個快樂的父母。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教養孩子沒有公式可循。配合孩子個性,調整自己的方法,建立自己最適切的教養法。

(本文由陳龍安教授演講內容摘錄)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代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有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西方教育學者曾指出:“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習慣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那麼,現代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子女的行為習慣呢?

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
  
人是社會性的。孩子在一歲之後,越來越有了對夥伴兒的需求。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還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與夥伴兒交往。在0-3歲期間,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讓孩子不認生;孩子進入幼稚園後,就引導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儘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
  
一般說來4—6歲的孩子就有了東西的歸屬意識。比如,這個玩具是我的,這盆花是媽媽的,玩具娃娃是幼稚園。家長應因勢利導,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教育孩子幼稚園的玩具要大家輪著玩,甚至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幼稚園的各項活動……這樣,才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
  
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培養的行為習慣。
  
一般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喜歡自己做。我們都知道孩子從1—2歲起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可常常是飯菜灑了滿桌,就是放不進嘴?堙C類似的情況還有,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玩具。但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于幫倒忙。有些家長就喜歡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天長日久,就像俗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癡。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的小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

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
  
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
  
5歲的莉莉是個胖胖的小姑娘,她食欲很好,可喜歡吃的除了零食就是洋速食。爸爸媽媽說,這孩子幾乎天天都要去麥當勞。可前不久幼稚園體驗,莉莉竟然血色素偏低,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現代家庭中孩子養得嬌,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殊不知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並無好處。
  
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嬰幼兒階段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
  
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週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還使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

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北路小學校長沈廣慧告訴我們,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階段,要讓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學習等生活習慣,以適應今後緊張的學習需要。但是實際上這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樣始自孩子的幼年。
  
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那麼在孩子0至2歲這個階段,家長應注意發展孩子的那麼能力呢?
  
第一階段:零至六周。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身體的接觸,需要愛和溫暖。如果母親能在這個時候餵養母乳,對孩子笑、說話、唱歌,目光要有接觸,更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第二階段:六周至五個月,接觸環境。繼續給嬰兒愛和關心,經常擁抱。若嬰兒表現出不開心,照顧者要有回應。同時可以讓嬰兒趴在地上,借此練習抬頭及加強視覺能力。在嬰兒頭部左方距前大約十二寸處掛一個會轉動的風車,用幾種顏色的球體組成,或用不同顏色的做成各種動物,幫助嬰兒集中注意力,學習用眼追蹤物件,對以後發展閱讀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階段:五個月至兩歲,發展智力。多帶孩子接觸世界,並和孩子交流心得;幫助孩子社交,聯繫其他孩子的父母,讓孩子一起玩,也鼓勵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談。這些訓練,肯定會為您的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至少要從孩子認字開始。其實不必如此教條—現代父母講究的是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慢慢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由媽媽帶著“讀”書—媽媽抱著他一起翻看圖書,同時講述書中的故事,使孩子在聽的同時,領悟讀書的樂趣。據專家介紹,這項活動可早至從孩子一歲前開始。
  
另外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還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當然,時間由短到長,考慮到孩子的生理特點),由爸爸或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書,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咱們去書?塈鉾狙?”“咱們看看書上怎麼說”讓孩子產生對書的濃烈興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總之,幼兒時期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讓幼兒能通過點滴培養、訓練,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這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
  
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幼兒教養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