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5, 2005

人生小品

夢想再夢想。當你有夢想時,它就會成真。
—詹姆士.艾倫

獵人的陷阱

「靈魂的必需品是不用錢就能買的。」
—梭羅

東南亞一帶的地方,有一種捕捉猴子的方法非常有趣。

當地人用一個木箱,將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裡面,箱子上開了一個小洞,大小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如果猴子抓了水果,手就抽不出來,除非牠把手中的水果丟下,但大多數的猴子都不願把手中的東西放掉,以致當獵人來的時候,不需要費什麼力,就可以很輕易的捉住牠們。

默想:
是否有什麼東西是你視為寶貝,而十分捨不得的?甚至為此而失去其他更美好、更重要祝福?你需要以勇氣和智慧,學習放下的功課,因為在「捨」的那一刻,往往就是「得」的開始。

小鳥的生死

「我是一個自由的人,我是我自己駕馭的目標。」

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哲人,任何的疑難問題都不容易考倒他。

有一個人偏不相信他有那麼聰明。一天,這人帶了一隻小鳥來到他面前,想以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來考考他。

他說:「先生,我知道你很有智慧,請問我手的鳥是活的?還是死的?」

這人心裡想:「如果哲人說是活的,我就把鳥捏死。如果說是死的,我就放手讓鳥飛走。」

哲人注視著他,靜靜的說:「你要牠如何,牠就會如何。」

默想:
上天給我們選擇生活方式的絕對自由,你可以決定自己要過的方式。你要生活如何,它就會如何,是好是壞,不就在於我們的心境嗎?

Friday, June 24, 2005

最簡單的EQ

最簡單的EQ

文/吳淡如

在過去的編輯生涯中,我犯過一個「可恥」的錯誤,現在想起來,還是讓我臉紅。

只是一個小小的報導,刊在我工作的小小雜誌的小小角落,上頭寫的是某單位發給我的公關稿,說明這個季節有多少公司正在辦產品的特價優惠活動,那是個補版面的消息,算來是給發稿單位一個面子。

出刊後幾天,有個怒氣沖沖的尖銳女聲打電話來:「喂,我是某某外商公司的經理,你們報導錯誤,我們才沒有在辦特價,你們是什麼意思?」

由於事出突然,該公司只是夾在一長串舉辦優惠活動的公司名單之中,我根本沒有印象,於是問她:「有嗎?在我們雜誌裡嗎?」

「哼,」她冷冷地說:「當然是在你們的爛雜誌裡,如果不是有人打電話來我們公司,我才不看你們那種沒人要看的雜誌呢!」

那時出社會還不久的我一聽,一股怒氣衝上腦門,當下的感覺是:這間廟雖然是小廟、破廟,也不容一隻野狗來門口拉屎,我對著電話那頭咆哮:「妳說話客氣一點!」

我掛了電話。她發傳真給我的頂頭上司,說我說話吊兒郎當,敷衍了事。頂頭上司拿傳真來給我看,問我怎麼回事?我越想越氣,回罵她「洋奴買辦,說話尖刻」……

那時,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EQ》一書還沒出版。

當然,我也不用替自己無知又衝動的幼稚行為找藉口啦!這件事鬧大了,她又請她的頂頭上司來警告我的公司,我的公司為了息事寧人,請我的頂頭上司去道歉。

我當然得在另一個「小小角落」登小小的道歉啟事。

但我相信,她也沒贏。因為後來只要有該公司請求發的消息,一律被我丟進垃圾桶。也許該公司並未感覺到這是個損失,因為我們對他們只是個「沒人要看的雜誌」,但如果該小姐繼續用同樣態度交涉所有的事情,相信他們的「拒絕往來戶」會繼續增加。

現在,想起多年前曾經如此意氣用事,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她發她的脾氣,但我為什麼也跟著撒潑耍賴起來?

如果我能冷靜下來,好言好語地先道歉(道個歉又不是損失),請她把要更正的事說明白,就不會搞得雞飛狗跳。為什麼我要逞血氣之勇呢?那只會製造問題,又不會解決問題。

在社會版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懊惱也來不及的人。曾有個轟動一時的案子是這樣發生的:肇事者酒酣耳熱後與人在KTV打架,居劣勢的一方往往因「不甘心」回來放火,燒死敵人,也連累了無辜的人,自己因而被判死刑。行刑前在宗教洗禮下,他已徹底換了一顆心,但還是得為自己做過的一切負責。

《EQ》一書成為熱門話題後,幾年來總有許多沒法把三百多頁巨著讀完的人,問我:「什麼是EQ?我們知道,EQ是情緒智商,但情緒智商又是什麼?」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在憤怒或沮喪時,能安撫自己:「好,冷靜下來,現在你認為怎樣才能真正地把事情解決?」

你總能往最有建設性的方向理出一條道路,不會把一堆淤泥當洗衣粉,和自己的白衣服一起丟進洗衣機裡,攪成一團,越洗越髒。

承認憤怒與失望,但冷靜下來,加一點「全盤思考」的佐料烹調它。

光明正大地解決它,不是放縱它或壓抑它。

「半」的學問

「半」的學問

有位老人家,年過七十,但身體仍相當健康,聲如洪鐘,兩目有神。打十二圈麻雀眉頭也不皺一下。

我請教老人家養生之道,他送了我一個字,一字記之曰「半」。

這個「半」字有甚麼玄機?

老人家解釋說﹕“「半」的內涵,就是凡事不可去「盡」。

例如吃飯,不要吃得太飽,半飽是最理想﹔做事情,不要做到殘才休息。所以中午睡一睡,三點半喝杯下午茶,黃昏歡樂時光輕鬆一下,都是好的安排,讓身體的狀況永遠得到調整,正如一輛汽車的電油,經常保持半滿的狀態。切勿每次亮起紅燈才去添油,這則十分傷車。

喝酒也是,最過癮是半醉,半醉的時候,望出去的世界介乎真與虛之間,奇妙得很,若果全醉,則失卻喝酒的意義。“

「半」,還可放到做人處世的哲學高度,「半」,就是知足常樂,不強求十全十美,世間事,豈能盡如人意,有一半幸事,也應無憾了。另外得饒人處且饒人,人無完人,凡事留有餘地,給人留半條後路,積半點福,何樂而不為。

老人家這「半」字學問,確有道理,認識許多朋友,活得甚不開心,整天怨天尤人,唉聲嘆氣,原因多數是對人對事過度執著,一定要最好,一定要完美,一定要十分。半點塵埃亦容不下,如此做人態度,必然事倍功半,本來可活一百,也變得五十。

反為抱半日安.笑玩人間,輕鬆自在,多半分鐘可活一倍命。

(感恩慈捷師姐轉寄此文章)。

若email含HTML亂碼,可選簡體字閱讀 - View- Decode – Select “Simplified Chinese”

Thursday, June 23, 2005

Continuing to Smile

A little boy wanted to meet God. He knew it was a long trip to where God lived, so he packed his suitcase with Twinkies and a six-pack of Root Beer and he started his journey.

When he had gone about three blocks, he met an elderly man. The man was sitting in the park just feeding some pigeons.

The boy sat down next to him and opened his suitcase. He was about to take a drink from his root beer when he noticed that the man looked hungry, so he offered him a Twinkie.

The man gratefully accepted it and smiled at the boy. His smile was so pleasant that the boy wanted to see it again, so he offered him a root beer.

Again, the man smiled at him. The boy was delighted! They sat there all afternoon eating and smiling, but they never said a word.

As it grew dark, the boy realized how tired he was and he got up to leave, but before he had gone more than a few steps, he turned around, ran back to the man, and gave him a hug. The man gave him his biggest smile ever.

When the boy opened the door to his own house a short time later, his mother was surprised by the look of joy on his face. She asked him, "What did you do today that made you so happy?

"He replied, "I had lunch with God." But before his mother could respond, he added, "You know what? God's got the most beautiful smile I've ever seen!"

Meanwhile, the elderly man, also radiant with joy, returned to his home. His son was stunned by the look of peace on his face and he asked," Dad, what did you do today that made you so happy?"

He replied, "I ate Twinkies in the park with God." However, before his son responded, he added," You know, he's much younger than I expected."

Too often we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a touch, a smile, a kind word, a listening ear, an honest compliment, or the smallest act of caring, all of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to turn a life around.

其實,我這麼努力


其實,我這樣努力!--傾聽最內在的聲音

我們都需要一個人生可能有什麼的夢想,才有精力走這一遭。--《適當的自私》

文/吳若權

離開的訊號像夜晚的星星,當我抬頭仰望,它們一顆一顆的在天邊對我眨動。

許多征戰多年的職場武士,到最後已經無法卸去盔甲,但我始終提醒自己,注意傾聽最內在的聲音。「已經夠了,」進入微軟三年多之後,我心裡開始響起一個催促我離開的聲音,這個聲音盤旋不去,一直到我提出辭呈回應它。

但我的辭呈被駁回了,總經理以「留職停薪三個月」的「緩兵之計」慰留我。據說他還為此向西雅圖總部打報告,當時微軟已經從漫無章法走向制度化,准許一名經理留職停薪,必須有充分的理由。

總經理認定我是因為工作過度而產生職業倦怠,需要休息一段時間,而以留職停薪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可以保留股票。

微軟配給同仁股票,但它像一張遠期支票,大約四年到五年,同仁才可以領出票值的八分之一,以此類推。如果在這段時間之前離職,很抱歉,股票就等於通通還給公司。

離開路更寬

這種用股票綁住同仁的方式,利用的是人性的貪婪以及捨棄的艱難,但是留下來的人確實也獲得了報償。若單純以財富來說,證明了等待的確是值得的。

多年後的某一天,我忽然計算了一下,如果我一直留在微軟的話,現在就是個億萬股票男了,為此我還暗暗心疼了一個晚上。但不離開,也不會有現在的吳若權。

如果我有了一億,我還離得開微軟嗎?

如果我有了一億,我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夢想人生的其它可能嗎?

但是我清楚一件事,無論我將來做什麼,去哪裡,都不會比留在微軟辛苦。

為了避免與總經理直接衝撞,我答應留職停薪,他也自以為是的認定我只是一時衝動,「年輕人難免耍脾氣,休息幾個月再回來喲!」他叮嚀我。

可當我從微軟撤出的那一天,我心裡已經很明白:不會再回去了。

留職停薪後,我用微軟的word排版,擬了一份離職通知,印給客戶和同事,告訴他們我要走了,要去開工作室。

我的同事拍胸脯保証:有case一定交給你!總經理耳聞我的行動,緊急約我到美麗華飯店用餐暢談,那時,我深深了解他對我的善意,但也只能說抱歉,真的非常、非常抱歉。

我的離開打亂了微軟的人事布局,但那不能作為我決定去留的因素,我只問自己兩件事:

第一,如果一直待下去,我會做到微軟總經理嗎?需要多久?如果做到總經理,我會快樂嗎?

第二,如果一直待下去,我能夠完全融入微軟的文化,成為一個百分百的商人嗎?

坐不住不愛的位置

答案很清楚,我根本不愛那個位置。亞里士多德說個性決定命運,而我一直扮演稱職的幕僚,對我來說這是最舒服的角色,我不想在群眾之中被注意,總是刻意縮小自己、隱藏自己,從小如此,即使身經百戰,仍然如此。「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彷彿鍵入了我的基因密碼,我可以賣力做事,但希望上去講話的人是老闆而不是我。

這樣謙遜厚道的個性,某種程度來講,也意味著我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

那麼我有可能選擇不做管理工作嗎?在HP這是可行的,HP有「管理職」和「專業職」二個系統,完全尊重同仁的意願,所以我有個HP的同事,一輩子只做研發而不管人。

但在微軟的扁平組織裡,我只能期待一步一步的晉升,雖然還有一兩個人佔住前面的位置,我知道我將會緩緩的往上爬升,然後在許多年後的某一天,成為高階主管,也許升到一個符合「彼得原理」所說的,「能力不足以應付的位置」。

這個「不知道要多久」的漫長升遷過程讓我覺得非常難耐,我一方面想等待,一方面又不想繼續一個只是為了等待的工作:等待股票,等待不確定的升職。

我會快樂嗎?我能融入微軟的企業文化嗎?我看到微軟的高階主管每天晨起打高爾夫,而我寧願去晨泳。我無法扭曲自己去「學習」老闆的興趣,但是在大企業文化裡,這件事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重要性。

要的不只是錢

在微軟這樣的商業戰場上,我感覺人格正在分裂。基本上我是個喜歡讀書、畫畫、欣賞藝術的人,渾身文化人的氣味,但是和身邊的人都不一樣。他們是如此善於經營自己,譬如懂得以外商公司經理名義,投資經銷商或通路,甚至本土企業。

我輔導過不少經銷商,要插股易如反掌,我只要說,給我百分之二十股份,我給你多少貨,交易就搞定了。但我自始自終都不曾動心起念,我的商人性格沒有發展完全,不夠強悍,不能無情。我的潔癖告訴我,如果我們有桌面下的交易,那麼就做不成朋友了,但是我希望交朋友,希望快樂工作。

我當然不會忘記回家問父母親大人,和我要離開HP時問的同一件事:我要賺多少錢才夠?我必須拿多少錢回家?

母親和四年前一樣告訴我,不用擔心,房子是自己的,生活費一個月兩萬多,你去做想做的事吧!

我還是憂心忡忡,忽然想到雜誌上報導過,在轉換工作的空窗期,至少得預留半年的生活費「以防萬一」,於是我趕快算一算手邊的存款,足夠用半年了,心裡才比較舒坦。

過去幾次換工作,我都是以前一個工作的薪水作基準,去考量下一個工作。離開微軟後,為了不再陷入「一定要賺多少錢」的盲點,也因為決定開工作室的關係,我於是換了個想法,只問自己需要多少「基本生活開銷」,再用這個數字去衡量下一個工作的收入。

不過這和信心無關,我有信心賺到更多的錢,但既然離開微軟,放棄股票,便表示我要的不只是錢,我也不希望只為一家公司工作,我期待中的新工作是具有生產力的,不需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在開會,在溝通瑣碎的事情上。

我不想再浪費生命,在組織裡學打高爾夫。
----------------------------------------------------------------------------

與你分享:

熱情,是決定去留唯一的因素。公司的人事變遷和環境變化,永遠比想像中快。我離開微軟後,微軟吹起了一陣大風,有人調職,有人離職,也有人去而復返。

職場上,讓你決定去留的因素是什麼?喜歡同事?欣賞老闆?討厭某一個人?對制度不滿?其實,除了對工作的熱情之外,最好不要讓其它因素決定你的去或留。

每天都迫不及待想進辦公室,就算被老闆修理也不會垂頭喪氣,既能夠貢獻所學,又可以學習新知和不同技能,有一種「我在成長」的滿足感,這就是所謂「工作的熱情」。

對工作有熱情?那麼就繼續努力;失去熱情?那麼就去找一個能夠把熱情召喚回來的工作。為了工作熱情以外的理由辭職,結局很可能是今天離開,明天就後悔了。

--本文摘自吳若權第一本暢談吳若權的新書《其實,我這麼努力》,天下文化出版。

相信我,你沒有!

相信我,你沒有!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八○年代在美國看過一個片子《歸心似箭》,一個傷兵脫了隊,千山萬水就為回家,家的吸引力比地球磁場還強…… 。

我平日習慣一邊吃飯,一邊看報,因為吃飯時,口在忙,手在忙,但是眼睛是閒著,邊吃邊看的話,全身器官都不浪費。所以我一向是充分利用時間,嘴在努力增加我身體的營養,眼睛在努力增加我大腦的營養。

那天,正在啃饅頭時,眼睛在聯副上突然掃瞄到「黃春明」三個字。黃春明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因為他擇善固執,為理想,有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所以我立刻集中注意去讀他的東西。讀完,難過得不得了,連嘴裡的一口饅頭都忘了咀嚼。

天下想要自殺的孩子都應該先來看一看這篇〈國峻不回來吃飯〉的小詩。看看一個作爸爸的人如何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輕描淡寫地說出心中無可言喻的痛。我小時候看〈販馬記〉李奇哭監時,有一句「人生三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黃春明不老,但喪子之痛不論任何年齡層的感受都一樣。這篇文章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材料,真該收入國文課本,讓所有孩子都讀到。

詩一開始說,「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不知道的人讀起來沒什麼,完全是爸爸在跟兒子說話,但是知道的人,悚然一驚,因為國峻用他的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永遠不會再回來吃飯了。爸爸比較能接受事實:知道你不回來,所以我就不等你,先吃了。媽媽卻是無法承受這個打擊,滴水不沾,家裡的米不但沒少,放久了,還變多了,多了些象鼻蟲。看到這裡就讀不下去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哪!

再下去,「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她連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孩子不在了,作母親的也就沒有燒飯的慾望了。

大部分的中國母親都是為子女而活,挽著菜籃上市場時,想的都是孩子愛吃什麼,先生愛吃什麼,所以爸爸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是為兒子燒飯的,兒子不回來,媽媽就什麼事也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我想起我要考大學聯考時,我媽媽很擔心我會在考試時生病,影響考試成績,那時台灣還沒有冷氣,夏天天氣熱,晚上都是開電風扇睡覺,母親擔心我吹電扇不蓋被會著涼,所以一直交代要蓋被,因為她先睡,我後睡,所以母親常常晚上睡一睡爬起來看一下,有時我還沒睡,專心做功課時,會被背後突然出現的聲音嚇一跳,忍不住抱怨,叫她不要管我,母親總是說「媽媽生下來就是要管你們的」。看到黃春明的詩才了解,的確,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了孩子忙的,沒有孩子,也就沒有了人生目標,什麼都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第二段說「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口氣有點哀怨,如果一個兒子一年都不回家吃飯,父母是要埋怨的,可是誰想到國峻去的是一個有去無回,不可逆轉的旅程呢?「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黃家的炒米粉是有名的,「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這麼輕描淡寫的幾個字「不回家吃飯」,讀起來卻是這麼的傷痛。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八○年代在美國看過一個片子《歸心似箭》,一個傷兵脫了隊,千山萬水就為回家,家的吸引力比地球磁場還強。不回家吃飯了,不是不想回家吃飯,而是再也回不來吃飯了。自殺的朋友,在投環的那一剎那,有沒有想過再也不能回家吃飯了呢?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一個永遠是空的位子,父母是觸景傷情,怎麼吃得下飯呢?朋友笑他愛吃醋,飯菜都加了醋,黃春明說「天大的冤枉,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兒子永遠地不能回來吃飯了,山珍海味,對父母來說,吃到嘴裡都是滿嘴的辛酸。看到這裡,國峻,我想拿大杖揍你,你怎麼可以對你的父母做出這種事呢?你難道不知道死者已矣,生者長戚戚嗎?你何忍讓你的父母身受這種思念的煎熬呢?要知道那個心中的空位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

所有動過自殺念頭的朋友,請把這篇文章剪下來,放在你的皮夾裡,當你想做傻事時,拿出來看一下,你以為你瀟灑地走了,你沒有。相信我,你沒有。

【本文摘錄自2004/07/19 聯合報】

Wednesday, June 22, 2005

善待自己‧疼惜孩子

善待自己‧疼惜孩子

文/蘇麗華(資深社工員;親職教育講師)

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一群企業家一起去聽演講,結束時,演講者建議企業家們回去後做一件好事。有一位企業家想了想,決定要為自己兒子做一件好事。他回家時恰巧看到兒子正在陽台上眺望遠方,就輕拍了一下孩子的肩膀,把正在發呆的兒子嚇了一跳。

因為這位爸爸平時很少與兒子聊天,一時之間也不知該說什麼?於是他說:「兒子,你身上的錢夠用嗎?」兒子說:「夠呀!」說完後就低頭走回房間去,爸爸覺得很奇怪,跟在孩子後面說:「真的沒關係,如果錢不夠用,爸爸身上有。」隔天,這位企業家接到一封信,是他兒子寫的:「生命太神奇了,正當我站在陽台上想著,是否就這樣跳下去,結束生命就好了?但是就這麼巧,我聽到你一句關懷的話,接觸到你的眼神,體會到你是真的關心我的,所以我想,這就是值得我繼續活下去的好理由,於是,我決定活下來了。」

看了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好險呀!」是的,不管你有多忙,也別忘了「關懷」的重要,即使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也需要你不時給予關懷與鼓勵,重點是在於怎麼做才能讓人感受到。

愛別人前先學會愛自己

若想要去愛別人、關懷別人,必須是你已經給了自己很足夠的感情,而且還有剩餘的力量,才有能力分給別人,反之,如果你身上沒有,或是從來不曾擁有過,要怎麼分給別人呢?就像我們有時候想以捐款或布施來幫助他人,也必須是自己口袋有多餘的錢才辦得到。我們沒辦法給別人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所以,當你說你愛丈夫、愛孩子,請先學會多愛自己一點,因為其他人都很忙,不會有人時時刻刻注意到你、肯定你或給你掌聲,你就是你自己最忠實的支持者,唯有你才能給自己最大的關懷與掌聲。

每個人頭上都有一隻鸚鵡

曾經有位媽媽叫姐姐去管弟弟,姐姐說:「沒問題,我來!」結果她發現「管人」原來真累,每天都要不斷地去提醒重覆的事,有時好像說了也沒用,索性去買一隻鸚鵡放在弟弟的頭上,讓這隻鸚鵡每天重覆說:「不可以看電視、趕快去讀書、不要太晚睡‥‥。」這聽來似乎是一則笑話,其實一點也不好玩,因為一個母親天天跟在孩子後面叨唸,台詞千篇一律的,豈不就像那隻鸚鵡一般,如果這就叫做「溝通」,你說孩子會不會早就背得滾瓜爛熟了?在你還沒有說完這一句,他就已經知道你下一句要說什麼了,聽到最後變麻木了,當你說一下他才動一下,你不說,他就不動,如此帶孩子真是辛苦萬分。

你怎樣對待自己?鸚鵡還在嗎?即使你已是個成人,頭腦裡面是不是重複著一些挑剔自己與別人的聲音?讓鸚鵡下來吧!你已不需要它了!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有選擇與自由的人,當你放自己自由,與你相處的親人方能得到自由。

你怎麼看自己?看到了什麼?不妨用一些時間想一想,你能想到自己有多美麗?還是想自己的醜陋比較快?當你能看到自己美好的地方時,你的生活滿意度會比較高,因為知道自己好在那裡,就會充分的發揮,當能付出、能貢獻、能分享時,那是一種對自己的喜悅與滿足;相反的,如果只看到身上醜陋之處,耗費所有的精力,天天與自己的缺點拔河,輸了又痛苦自責,這樣不快樂的日子,如何還能保持品質良好的親子關係?因為不愛自己絕沒能力去愛別人,看自己討厭、看別人也不順眼。

譬如我常提醒女兒收拾房間,本來是好意的,希望她養成隨手收拾房間的習慣,有一天老大告訴我:「妹妹覺得她這一輩子幾乎都在收拾房間。」我說:「有什麼不對嗎?她的房間老是亂七八糟,沒有收乾淨呀!」後來我警覺到,這本來是小事,可是就因為我常常說她,在她的主觀感受上就是:「媽媽不喜歡我,我是不好的,因為我房間亂七八糟。」可見我好意的再三提醒,不但無法讓她真的「動」起來,反而還造成她的壓力與負擔。於是從那天開始,我下定決心再也不講了,畢竟那是她自己的房間。

你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也要有信心,孩子沒有你的提醒,不一定就會忘記收拾房間,我慢慢觀察到,當我不再不斷提醒她之後,孩子也會主動去做──當她覺得自己房間太亂、看不過去時,或當有同學要來家裡做客時,或是某次心血來潮的時候,總之一個月三十天,她至少有三天會收拾房間。可是,當我學會放下,不再記掛這件事時,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彼此看待的眼光就完全不一樣了。就像以前每次看到老二的時候,就只看到她的房間沒收拾,沒看到她其他的美麗之處,而弄得親子關係很緊張,後來放下這份執著,看待她的眼光不同,她快樂、我也得以輕鬆!

我們若是真愛孩子,應看孩子積極、正向的那一面,多多鼓勵他,看他在一件事的過程中如何努力,而不是贏過多少人,這才是比較重要的,我不太喜歡對孩子說:「你很厲害呀!你很棒!媽媽在忙時,你都會主動來幫我。」表面上這句話似乎沒有錯,可是這樣一來,我也在暗中鼓勵他要做某些事情才能討好我。我比較喜歡孩子是自發的、喜歡的、心血來潮的去做,他真心的認為媽媽累了,想為媽媽做而做。所以我在鼓勵孩子時,十分小心用語,希望讓他認為,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為了討好某個人而去做某些事。

內功不足情緒起伏不定

坊間談親職教育的參考書很多,大多談溝通藝術、方法和技巧,我稱它為「外功」,那些技術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功」。在中國功夫裡最上乘的武功,也是「內功」;如果「內功」底子打得深、打得好,再加上基本的外功招式與技巧,就能讓人運用得如魚得水了。

有些缺乏內功的人,每天都會發生「地震」,也就是人家隨便說一句話,他內心就震撼、動搖不已,人家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令他生氣、難過、五味雜陳,有如地震一般。反之,如果你內功基礎打得好,可能要碰上像九二一那種大地震,才會感到震撼。內功其實就像是地基,應如何修鍊,才能達八風吹不動呢?

中國古代的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寫信給他的好朋友佛印,告訴他「我現在修身養性的功夫,已練到八風吹不動,什麼事情都驚擾不了的境界了。」結果佛印回信寫了兩個字給他:「放屁!」蘇東坡一看十分生氣,馬上動身去找他理論。由於兩人住的地方必須渡江,當蘇東坡到達佛印住處時,佛印不在家,但是他在門上寫著:「一屁吹過江」,意思是說「如果你真的是八風吹不動,為什麼會因區區兩個字氣到渡江來找我理論呢?」

這個故事讓我引以為戒,當我每次覺得自己修養很好,或帶孩子的功夫不錯,甚至覺得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很有一套,而感到有點得意時,總會碰到一些小問題,似乎冥冥中在考驗我是否真的經得起試煉,而孩子就像一個出題目的老師,不斷測試我們是否已經修到「八風吹不動」了?

春天要邀約春天一起散步

我講的內功有兩方面:一是看你是否允許自己犯錯?接不接納自己的缺點?你有沒有好好去看自己的優點?有沒有好好的去發揮它們?其次是情緒的管理,很多人誤以為修養好的人都是不能生氣的,其實,真正的情緒管理並非不許人有負面的情緒,只是教人如何去面對,給自己和他人一個空間去處理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壓抑、自責,一直停留在負面的情緒當中。

而人的情緒,就好比春夏秋冬四時季節一樣,各有不同的面貌特徵,春天,代表你的心情很平靜、愉快、滿足、幸福、舒服,有如春風拂面一般,輕輕柔柔的;夏天,很亢奮、燥鬱、煩躁、很high、很酷、很火……;秋天,代表傷感、失望、難過、孤單、寂寞、有些無力感……;冬天,代表你很沉痛、絕望、沮喪、放棄、痛苦、悲憤莫名……。人的情緒有那麼多種變化,如果你能夠知道自己正處在哪一季,而別人又是什麼季節,對應起來或許會比較容易一些。

比方說,你在春天的情緒中煮了四菜一湯,等先生、孩子回家吃飯,結果孩子放學一回家卻說:「我不想吃。」他可能在外面受了委屈、或太累或壓力很大……,反正從他的情緒反應裡,你可以知道他正在秋天或冬天。

你在春天裡興沖沖的邀孩子一起來吃東西,卻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一不小心,原本的好心情可能就被破壞了,自己跟著掉入秋天或冬天的情緒之中:「你是什麼意思?一回來就用這種態度,討厭和我說話嗎?」接著爸爸回家了,他一進門看到一桌好菜,很高興的說:「哇!今天晚餐有這麼多好吃的菜呀!」卻看到媽媽嘟著一張嘴,向他抱怨孩子的不是,爸爸本來是夏天的情緒,被媽媽這樣一帶,不小心也跑到秋、冬去了,也跟著去罵孩子,此時所有人的情緒都掉入嚴冬之中。這下好了,就算一家人好不容易坐下來吃晚餐,誰還吃得下去呢?一桌子的菜含有多少情緒之毒素?

如果,你常常提醒自己,一個人的情緒不會永遠待在冬天的,當你在春天時,可以邀約他來春天散步,而發現對方的情緒正處在冬天時,不妨尊重他,讓他在冬天多待一會兒,不要勉強他,而你自己則保持在春天,等到對方走出冬天的情緒,自己願意說出來的時候再來溝通吧!春天就是要和春天一起散步,當兩個人的情緒都同在春風裡的時候才可以談心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緒管理,原理就是同步陪伴,教你認識自己、了解他人,進而接納別人與自己。
 
自我概念的形成

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捲空白錄音帶在錄音,從小就開始錄下重要關係人對自己的評論,而且照單全收;比如當你帶孩子出去看朋友時,朋友說:「哇!你兒子好帥喔!」你回答:「沒有啦,只是出門打扮一下,否則他在家都很邋遢的。」朋友誇孩子書讀得不錯,你卻說:「沒有啦!你不知道他上次考得多爛,這次是僥倖。」你說孩子會不會錄下?會呀!因為你是他最重要的人,你說什麼他就錄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長大以後,總是看不到自己,因為我們錄了太多自己的缺點,錄了太多朋友、父母、老師對自己的說法,而你成長過程的成功經驗假如也很少,如何培育出自信的自我?

重新建構真實的自己

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個服務對象去對待,對自己搏感情,溫柔的對待自己尚不能改善的缺點,練習無條件的接納,就像過世的歌星鄒美儀接納自己的肥胖還能娛樂大眾,帶點幽默來看待自己的不完美。

其次,要多練習和自己的心情起伏相處,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會開出不同的花朵,每一季的花皆有其特色,只要我們懂得欣賞,必會對上帝創造四季之安排有所體會。所以,當我們真正能和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時,才會磨練出靈性的成長。

因為這世界就像一個大舞台,每人都會依照自己的個性、資質、機會、偏好而去表演,人人都擁有自主權與選擇權,不管演什麼角色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該怎麼演也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是故,唯有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獨特性,不要把別人視為自己的所有物,或讓自己變成某人的附屬品,即使是對自己的配偶與孩子也一樣,雖然他們和我們很「親」,但也不屬於「你的」!

由上可知,能夠誠實而溫柔地對待自己的人,對待別人也必能展現優雅而不粗糙的氣質與風範,這也是為什麼我強調:「人要先學會愛自己,才有餘力去愛別人」,在善待自己有餘之後,方能產生疼惜孩子的力量。

Tuesday, June 21, 2005

Happy Farther's Day (Joke)

Q. There are more collect calls on this day than any other day of the year?

A. Father's Day
---------------------------------------------------------------
Whenever your children are out of control, you can take comfort from the thought that even God's omnipotence did not extend to His own children.

After creating heaven and earth, God created Adam and Eve. And the first thing he said was, "Don't."

"Don't what?" Adam replied.

"Don't eat the forbidden fruit." God said.

"Forbidden fruit? We have forbidden fruit? Hey, Eve. . . we have forbidden fruit!"

"No way!"

"Yes, way!"

"Do NOT eat the fruit!" said God.

"Why?"

"Because I am your Father and I said so!" God replied, (wondering why He hadn't stopped creation after making the elephants). A few minutes later, God saw His children having an apple break and was He ticked!
"Didn't I tell you not to eat the fruit? " God, as our first parent, asked?

"Uh huh," Adam replied.

"Then why did you?" said the Father.

"I don't know," said Eve.

"She started it!" Adam said,

"Did not!"

"Did too!"

"DID NOT!

Having had it with the two of them, God's punishment was that Adam and Eve should have children of their own. Thus, the pattern was set and it has never changed! But there is reassurance in this story. If you have persistently and lovingly tried to give children wisdom and they haven't taken it, don't be hard on yourself. If God had trouble raising children, what makes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piece of cake for you?

Advice for the day:

If you have a lot of tension and you get a headache, do what it says on the aspirin bottle:

"Take two aspirin" and "Keep away from children."

Seize the Moment

Too many people put off something that brings them joy just because they haven't thought about it, don't have it on their schedule, didn't know it was coming, or are too rigid to depart from their routine.

I got to thinking one day about all those women on the Titanic who passed up dessert at dinner that fateful night in an effort to cut back. From then on, I've tried to be a little more flexible.

How many women out there will eat at home because their husband didn't suggest going out to dinner until after something had been thawed? Does the word "refrigeration" mean nothing to you?

How often have your kids dropped in to talk and sat in silence while you watched 'Jeopardy' on television?
I cannot count the times I called my sister and said, "How about going to lunch in a half hour?" She would gas up and stammer, "I can't. I have clothes on the line... My hair is dirty... I wish I had known yesterday... I had a late breakfast... It looks like rain..." And my personal favorite: "It's Monday." .She died a few years ago. We never did have lunch together.

Because Americans cram so much into their lives, we tend to "schedule" our headaches.. We live on a sparse diet of promises we make to ourselves when all the conditions are perfect!

We'll go back and visit the grandparents when we get Stevie toilet-trained. We'll entertain when we replace the living-room carpet. We'll go on a second honeymoon when we get two more kids out of college.

Life has a way of accelerating as we get older. The days get shorter, and the list of promises to ourselves gets longer. One morning, we awaken, and all we have to show for our lives is a litany of "I'm going to," "I plan on," and "Someday, when things are settled down a bit."

When anyone calls my 'seize the moment' friend, she is open to adventure and available for trips. She keeps an open mind on new ideas. Her enthusiasm for life is contagious. You talk with her for five minutes, and you're ready to trade your bad feet for a pair of Rollerblades and skip an elevator for a bungee cord.

My lips have not touched ice cream in 10 years. I love ice cream. It's just that I might as well apply it directly to my stomach with a spatula and eliminate the digestive process. The other day, I stopped the car and bought a triple-decker. If my car had hit an iceberg on the way home, I would have died happy!

Have you ever watched kids playing on a merry go round or listened to the rain lapping on the ground? Ever followed a butterfly's erratic flight or gazed at the sun into the fading night? Do you run through each day on the fly? When you ask "How are you?" Do you hear the reply?

When the day is done, do you lie in your bed with the next hundred chores running through your head? Ever told your child, "We'll do it tomorrow." And in your haste, not seen his sorrow? Ever lost touch? Let a good friendship die? Just call to say "Hi"?

When you worry and hurry through your day, it is like an unopened gift....Thrown away.... Life is not a race. Take it slower. Hear the music before the song is over. Life may not be the party we hoped for... but while we are here we might as well dance!

Resillent help

"People really need help but may attack you if you do help them. Help people anyways."

As a college student I took a part-time job as a driver for an elderly man. He was a man of accomplishment, a man who had helped launch a major industry. He was intelligent and his mind was alive, but he was trapped in a body that was no longer working well. Even the simplest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difficult for him and over time he grew to look unkempt and had an unpleasant odor about him.

It was my job to take him to the park, or to dinner, or wherever he wanted to go. I learned to see the world in terms of steps, curbs, ramps, and elevators. My job was to work out his routes so that there would be no stairs. This was thirty years ago, before federal law required ramp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e got to be friends and I enjoyed hearing him share his stories an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s. What was hard to accept was how upset he became with me all the time. I held his arm too tight or too loose...I picked the wrong table in the restaurant...the food wasn't to his liking...and on and on. Week after week, outing after outing, I was always doing everything wrong. "Geez," I was tempted to say, "I'm only trying to help!" Sometimes I had flashes of anger...but I kept quiet.

One day, while I was waiting for him to get ready to go out, I tried to imagine what it must be like to be in his position. At that moment, it occured to me that his frustration was not at me, but rather at not being able to drive himself around, walk unaided or climb stairs. My friend was upset with life...not with me. Once I realized that, it all became easier. The grumbling didn't stop...but it stopped bothering me.

Most of us need help with one thing or another at one time or another. We need help learning how to do things, how to cope with problems, how to manage our time, our money, and our lives. We need help with relationships, with decisions, with moral dilemmas. Nobody knows it all - or can do it all - alone. Knowing when we need help, and knowing where to find it, are basic to our survival and happiness.

Some people who need help deny it...others who need help resent it. They don't want to be helpless or dependant, or even worse, to appear ignorant. Often, even though their needs are obvious, when you try to offer help, they may react negatively...or even attack you for trying to help. They may be struggling with their pride, may not want to acknowledge that they don't know what to do, or worse unable to accept that things aren't as they would like them to be.

Wherever you turn, there are people who really need help. If you help them and they attack you, the attack may not be personal. They may be angry about their condition, or fighting against their feelings of helplessness or need. Don't let their attacks stop you. Others have helped you from time to time in your life and now it is your turn. Enjoy the deep meaning that comes from assisting others in appropriate ways and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Give your best

Any intelligent fool can make things bigger and more complex... It takes a touch of genius --- and a lot of courage to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Albert Einstein

In the classic western movie "High Noon", Gary Cooper played the role of Kane, a lawman who had brought peace and order to his town. After years of service, he decided to get married, take off his badge, and leave town. Minutes after his wedding ceremony, he received word that a gunman whom he had arrested years earlier had been let out of prison and would be arriving in town in less than two hours. His cronies were waiting at the train station to join forces and walk down Main Street to kill "Kane".

Kane decided to stay and fight, even after the other men of the town refused to join him. He put his badge back on and faced the gunmen alone. He had given the townspeople his best for many years, and now, in his time of need, they left him to be gunned down...alone.

It is hard to judge what will happen when you give your best. You will probably be supported and appreciated. But giving your best may also result in a backlash of jealousy and rivalry. You may be accused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you may win false friends and true enemies; you may be shot down by small men and women with small minds; you may witness the destruction of what you spent years building; you may be attacked by those you are helping; you may be left to fight the good fight alone.

Think about it. What kind of person doesn't give his or her best? Why would anyone want to deliver a second-rate performance?

Certainly tact, strategy, and timing are important. You can look for the right opportunities, or create the right opportunities, to give your best. But even as you work to improve your skills so that you can do better in the future,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that you can be doing that represents your best right now. Giving your best is not something you do later, it's something you do every day. You are already unique. You already have something to offer.

The cost of giving your best can be high. The only thing that costs more is not giving your best. If you aren't giving your best, you aren't who you are supposed to be. Never forget that you are unique. You are genetically unique, and you are unique in your combination of talent and experience. That means you have something special to contribute...you make that contribution by giving the world your best. If you're not giving the world your best, what world are you saving it for?

謝坤山新澤西分會演講


Borther Hsieh Posted by Hello

謝坤山新澤西分會演講 堅毅人生觀 獲得觀眾不斷鼓掌致敬

文/楊建青/美國報導

謝坤山師兄用他那樂觀堅毅的態度現身說法,在他的生命字典裡找不到一個「難」字,真誠的笑容,勇不退縮的堅毅,讓他的生命如火花的綻放,也贏得新澤西280多位聽眾如癡如醉的掌聲與尊敬。

◎深深的鞠躬

曲終人不散,聽完演講的來賓將坤山師兄一層層的圍在核心。一位滿頭白髮步履龍鐘的老夫人走到他面前,深深一鞠躬。坤山師兄趕緊也鞠躬還禮並攙扶,老夫人竟彎腰低頭,又是深深一個90度的直角鞠躬。那樣的從內心發出的誠意,讓我大吃一驚。忍不住將正走向出口的老夫人攔住,我想知道這其中緣故。

老夫人姓張,今年82歲了,我雖早已看出老夫人身有殘疾,後來聽張老夫人自己說,才知道她因某種疾病已右眼失明,左眼也只剩下微弱的視力,腿腳也早不靈光了。她說早聽過坤山師兄的故事,只是緣慳一面,今天宿願得償,讓她心滿意足。她一邊說一邊擦拭臉頰流下的眼淚,略顯老態的臉龐,此時卻透露出奇異的喜悅之色。

我知道傷心與幸福本不該在同一時刻出現在同一人身上,但是坤山師兄的傳奇故事不也正是這樣嗎!這樣傳奇的人物,讓大家真不知該為他的遭遇而傷心難過,還是該因為驚訝的發現他活得比我們每個人都更幸福而為他歡喜驕傲。

◎命運開的玩笑

1974年,因為一場誤觸高壓電的意外,讓謝坤山面臨截肢的厄運。想不到,這一截,竟同時截去了他一隻腳、兩隻手,後來還外帶一隻眼睛。套句他自己用的話──成了「這副不成人形的模樣」;當時他16歲。這樣的絕望加上幾無片瓦的家境,讓幾乎所有人都直言無諱的覺得放棄算了。

「不如現在就讓他『走』了!」他們這樣說。只有謝坤山的母親不肯:「無論如何,一定要救,救活了,只要坤山再叫我一聲媽,也就夠了。」手術後, 謝坤山這樣記得:「望著昏暈的燈光,我隱約的看到母親拉著袖口不斷的拭淚…,好久好久沒有聽她說一句話。」

7年後,拒絕以行乞謀生,堅持要自力救濟並且有尊嚴的活下去的坤山,獨自離家學畫,僅有的行囊是一隻破皮箱裝著幾件舊的換洗衣裳。謝坤山說:「媽媽無奈地泣不成聲,靜靜坐了好一會兒,然後送我到樓下......」在那段習畫的日子,坤山第一次見到了後來成為謝太太的林淑芬。

沒有手,只能以口咬著畫筆學畫的坤山,嘴裡總是傷破累累,即使要調出想要的一個簡單色彩,自頭及頸必須要上下前後擺動幾十次才能完成。坤山師兄這樣描述當時學畫的情形:「左一畫、右一畫,畫在畫布上,畫也在我的嘴裡;只是外面畫的是圖案,裡面劃的是傷口。」

通過名畫家吳炫三的特許,在藝專旁聽學畫的坤山,在不上課的日子裡回到國中,繼續未完成的學業。當時他34歲。兩年後坤山的母親因腎急性衰竭往生。接到病危電話而心急如焚趕往醫院的坤山,並沒有趕得及見到自己母親的最後一面。

1981年,謝師兄舉行首次油畫個展,1983年獲頒青年獎章,至2000年累積的、國內外的激勵演講已經超過1000場。

◎堅持從皮蛋變成向日葵

沒有手的人怎樣刷牙?沒有手的人怎樣吃飯喝水,沒有手的人怎樣上廁所?你我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得到的這些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坤山卻又該怎麼辦呢?足足兩個半小時,在新澤西州慈濟分會會所的演講,坤山師兄不斷隨意調侃自己一路的跌跌撞撞,幽默詼諧的詞句,逗得聽眾哄堂大笑。

他當眾表演繪畫,先畫個怪樣的橢圓,這是鴉蛋。橢圓裡再圖個亂七八糟,這成了皮蛋,他說。旁邊再加上兩片樹葉、底部再畫一隻彎彎的樹枝,皮蛋竟成了向日葵。謝坤山本來就如同這個被老天爺塗成的這個亂七八糟的皮蛋,可是他更堅持願意是一枝永遠向著太陽燦然的向日葵,所以後來真的,他變成了一朵向日葵。

坤山師兄人生中最近的一次考驗在前年8月,當時他人在西安,因錄製節目太過勞累,竟引起僅剩餘的左眼開始出血,視力從1.2降低至0.1,當時他自己問自己──如果他再失去唯一的一隻眼睛,能不能再像現在的自己這樣笑的那樣可愛呢?他告訴自己當然可以。因為,畫是用心畫,而不是用筆畫的。他說人生的一切,取決於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他。

不同的態度,就會展現不同的深度、高度與寬度。他早已學到面對再嚴峻的挑戰,也不為自己找理由、找藉口,只去找方法解決問題。

◎鐵漢柔情

他的一位好朋友,也沒有雙手,可能是臺灣唯一一位有執照用腳開車的駕駛人。有一次,他們一路飆車北上,在通過收費站的時候,收費的小姐看到他的好友不慌不忙的舉起腳ㄚ子,夾著的回數票伸向窗口,驚嚇的下巴都快掉下來,因為連司機帶乘客,加起來也連一隻手也沒有。這讓車內的兩位得意的樂歪了,興奮的大喊一聲『爽ㄚ』之後,油門一吹、絕塵而去。

他不讓他自己去想「我做不到」。他說永遠不要放棄,要尊重自己,而且要好好的愛你自己。每次克服挑戰的時刻,都讓坤山滿心歡悅。生命太精彩,所以「我」要(你們也要)「活出生命的色彩」。

《活出生命的色彩》這本書是坤山師兄繼《我是謝坤山》出版後的第二本著作。走入慈濟,是因為幾年前花蓮本會的顏美惠和林美玉師姊在處理一位失去雙手的個案中始終束手無策,才想到找到坤山師兄協助。他一邊指著一張張閃過的幻燈片,一邊述說著鏡中人的辛酸。

說及一位因為瓦斯爆炸而全身灼傷的個案,他指著這位年輕女士粘著而無法張開的根根如枯枝的雙手,回憶當時她向他哭訴多麼希望能再為她心愛的女兒煎一個荷包蛋。

為了這個心願,她必須接受一次又一次,一刀又一刀割開再一針又一針縫合的手術。數日後,這位幾無生趣的年輕女士,竟奇蹟似的,與坤山師兄偕伴去訪慰另一位孤伶無助的住院老太太。

此刻,從他喑啞的語調中,我才留心到這位詼諧的人間硬漢心中的柔情。當他指著一位受到燙傷的小女孩,因家境貧寒無法就醫竟至下半身嚴重潰爛的個案,娓娓言詞中,細細分辨,也可聽出他由於近於殘酷的人生經歷,所洗鍊出的爽朗寬容,與對貧窮的憤怒與譴責。

◎生命的畫家

形形色色的生命之旅,有些人勝利,有些人敗下陣來,有些人稱心順遂,有些人風塵僕僕,有些人清醒,有些人糊塗。對於坤山師兄,不能粗糙的說是這樣或是那樣,若要形容,應該說他是個畫家,是個生命的「畫家」。

就如慮瑢師姊說的,從坤山師兄身上看到真正的上人慈誨:「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坤山師兄從不計較他失去多少,而是珍惜感恩他還擁有多少,他真正發揮了生命的良能,為大家帶來多彩多姿的人間畫面。現場將近300人的聽眾,從頭到尾聚精會神,莫不深深感動!

Monday, June 20, 2005

簡單最美

簡單最美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449期

商人坐在小漁村的碼頭上,漁夫的小船正靠岸,船上有好幾尾魚,商人問漁夫花多少時間抓這些魚?

「才一會工夫就抓到了。」漁夫說。

「你為何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商人問。

「這些魚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漁夫不以為然。

商人幫漁夫出主意:「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抓魚,然後就有錢買大一點的船、抓更多的魚,還可以開罐頭工廠,然後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城市經營企業,最後宣布股票上市,那時候你可以幾億元幾億元地賺!」

漁夫問:「這要花多少時間呢?」

商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後呢?」

「那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嘍!」

漁夫疑惑地說:「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這樣了嗎?」

這個流傳多時的詼諧故事,讀後令人發出會心一笑。

對照自己生活,你曾否自問,拚命追求與忙碌工作為的是什麼?

漁夫的最後一問,不也讓我們深思生活的本質為何,以及生命中如何「取」與「捨」的智慧。

Sunday, June 19, 2005

打開心門

打開心門

有一個人,每到晚上都會作一個夢,他夢見自己走在很長的走廊,走到盡頭時,出現了一道門,看見門他全身發抖,直冒冷汗不敢打開門;就這樣,二十年來他每晚都做同樣的夢,也找心理醫師治療了二十年。

後來他換了心理醫師,也把夢的情形跟醫師說明。醫師覺得很奇怪,跟他說:「你為什麼不把門打開看看呢?!最多只是一死而已嘛!」這人想想很有道理,於是當晚在夢中他便鼓起勇氣把門推開了………。

隔天,他去找心理醫師,醫師問他:「門打開了嗎?」

他點點頭回答:「打開了!」

醫師問:「結果門後有什麼呢?」

他說:「打開門後,呈現眼前的是一片綠油油的柔軟草地,有燦爛的陽光、耀眼的舞蝶……… …。」

《我們總是不敢打開生活的心靈之門,因為怕,所以縮在幸福之門外不敢面對》

-----------------------------------------------------

換水

有一個人去造訪一位高僧,想拜他為師去探尋人生之道,見到高僧時對他說:「我跟過很多位高僧學過禪道,也了解了很多人生哲理,不知道您願意收我為徒嗎?」

他看見高僧拿著茶壺,倒水在一杯已經有了茶水的杯子,眼見著茶杯的水滿溢流出,高僧卻還一直往下倒水。

他阻止道:「師傅!您的水一直流出來………。」

高僧說:「哦!我以為倒新的水就可以把杯內的舊水換掉呢!」

《除非我們屏除腦中主觀的迷霧,智慧的陽光才可透射進來》

-----------------------------------------------------

純真

有一次,到朋友家,和老朋友的太太聊天,他六歲的女兒總在我們談話中叨擾媽媽,朋友太太生氣的對女兒說: 「人家在說話,你這樣真的很不懂禮貌,我不再理你了,以後不要再叫我媽媽了!」

這句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小女孩果真不再吵鬧。

過了一會兒,小女孩拉拉媽媽的衣袖說:「王太太!我可以喝杯水嗎?」

《「純真」像潺潺的清流,洗濯我們的心靈》

---------------------------------------------------------

生命是用來愉快的過生活

一位同事跟我說了他自己的故事。

一年多前,他與相戀多年的男友分手,在那段傷心的日子裡,她看了一部不知名的電影,說有個人死後到天堂,那個地方有許多天使,還有許多像電視一樣的機器,天使請他坐下來,然後這些機器就開始放映他的一生。

他就這麼看著他的一生像電影一樣放映著,但是他發現機器只要放映他逃避一些事情時,畫面就停格,於是一部部機器停格著他第一次惹爸媽生氣卻不敢道歉,他愛上一個女孩卻不敢表達,他為人父親時,不敢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

終於,他的一生放完了。天使們一陣討論之後告訴他:你在這一生中缺乏了愛與勇氣,所以我們要請你重回人間,把愛與勇氣學會之後,再回到這裡來。

畫面一轉,這個人又出生在人間,重新學習愛與勇氣。

朋友告訴我,這部電影讓他非常震撼,原來如果她此生學不會原諒,那麼她得來生再學;如果她此生學不會勇敢面對,那麼她得來生再學那為什麼她不在這一生中就學好這兩件事? 她的這一番話,讓我重新提起勇氣,去面對我該面對的生活。

想到這裡,我覺得每個人的心就像座機場,如果你不讓一些人走,那麼就有一些人永遠也進不來,如果你讓自己的心長滿了無名草,就像機場跑道沒有保養,再好的飛機也會發生危險。

我想給自己的心建一座塔台,指引那些起飛和降落的飛機,無論起或落,他們都曾在我心中停留。

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的過生活。

Saturday, June 18, 2005

最後一句「我愛你」

有對老夫妻年逾五十,經濟條件不錯,理當是安享退休生活的時候,卻相偕到律師那兒要辦離婚。

原因是自從結婚以來,兩人爭吵不斷,老是意見不合,個性上又南轅北轍十 分不和諧,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要不是為了孩子著想,早就勞燕紛飛了。好不容易總算盼到孩子們成年,再不需要父母心,為了讓彼此在晚年能自由的生活,不用再忍受那麼多無謂的爭吵,決定辦離婚。

這一刻在律師面前,讓律師也面有難色,律師費都有點不好意思收了,於是他提議辦完手續後,三人一起吃頓飯。

老夫妻想了想,雖然離了婚,兩人又沒什麼深仇大恨,吃頓飯總可以吧!餐廳裡三人氣氛非常尷尬(想也難怪,陌生的律師和兩個剛離婚的人)。正巧服務生送來一道烤雞,老先生馬上挾起一塊雞腿給老太太說:「吃吧!你最喜歡吃的雞腿。」

律師眼精一亮,心想事情也許有了轉機哦!

未料老太太紅著雙眼說:「我很愛你,但你這個人就愛自以為是,什麼事都自已說了就算,從來不管別人的感受,難道你不知道,我這輩子最討厭吃的就是雞腿嗎?」

這時老先生也有點哽咽的說:「你...總是不了解我愛你的心,時時刻刻我都在想,要如何討你的歡心,總是把最好的留給你,你知道嗎?這輩子我最喜歡吃的就是...雞腿。」

律師看在眼裡,不免鼻頭一酸,兩個如此深愛著彼此的人,卻因為溝通出了問題而面臨分開的局面。

這一晚兩人心中都有著無限的感慨,這麼多年的感情卻要面對如此殘酷的結局。

老先生整晚翻來覆去睡不著,心中陣陣如火燃燒般的痛在心底無情的煎熬著。

他考慮了很久,強忍著痛苦打電話給老太太,想要表達他內心的後悔,他想告訴老太太,他是多麼的愛她。

電話聲響了,老太太知道一定是老先生打來的,但是她心中充滿了恨,她覺得是老先生負了她一生,她不想再聽到他的聲音。

電話不知響了多久,老太太就是不接,婚都離了,面子重要,怎能接電話,甚至她把電話線都拆了。

老先生手握著冰冷的話筒,聽不到老太太的聲音,心中有如刀割一般,久久無法釋懷。

其實這一天晚上老太太也是在傷心中輾轉難眠,而且她忘了...老先生他有心臟病。

隔天,老先生被發現死在自已家客廳,手裡還緊握著電話筒。老太太知道這個消息後簡直無法相信,為了賭一口氣,竟然讓自己深愛的人在心碎中死去,這時候任她如何大聲的呼喊也喚不回老先生的回眸一笑。

老太太柔腸寸斷的整理老先生的遺物,突然發現抽屜裡的一張保險單,投保 日期就是當年他們倆的結婚日,受益人當然是老太太的名字,雖然金額只有一佰萬元,但是當中夾著一張字條--

「親愛的,當你發現這張保單時,也許我已經不在這人世了,但我愛你的心不會改變,照顧你的責任更不會終止,這些保險金將代替我,繼續給你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一如我仍然在你身旁,永遠愛你的...」看到這裡老太太早已淚如雨下,她真的沒看走眼,他是真心願意照顧自己一 輩子的人。

千萬不要讓生命中有這樣的遺憾,早早放下心中無謂的面子、成見,用愛與包容,真心的對待,否則你可能錯過這一生深愛你的人最後一次所說的:「我愛你!」

到時再多的悔恨也無法挽回這樣的遺憾。

更提醒您,要把握住機會,讓心愛的人知道你有多在乎她,勇敢的說出來吧!

假若你真的說不出「我愛你」這三個字,只要你用心,總有一天她終會了解的。

Friday, June 17, 2005

打破標準答案

打破標準答案

文/洪蘭

在現今的社會裡,最可貴的是腦力、是獨特的見解,而不是貫徹老闆指令的人,因為有創見的人不能被取代,而執行者比比皆是。

回台灣教書轉眼十三年了,這十三年中,雖然外面的大環境愈來愈開放,但是學生的視野還是沒有打開、仍然缺少自己的主見。如果問問題,學生一律是以課本上的答案為答案,不會添加自己的意思;如果繼續追問:「你自己怎麼想?」答案也是千篇一律:「跟課本一樣。」這現象使我憂心,這種教育不是培養領袖的教育,它是培養應聲蟲、盲從的教育。

有一次我和東元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周文德先生一起吃飯,他告訴我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念書時,有一次老師課堂發問,因為他先預習了才去上課,知道答案,於是就舉手回答。老師聽了沒有反應,只是繼續問:「你怎麼知道的?」他很得意的說:「書上說的。」他以為老師會稱讚他很用功、有預習,想不到老師說:「你作弊(You cheat)!」他大吃一驚。「cheat」這個字很嚴重,如果在西部拓荒時代,憑著這句話就可以到外面去決鬥,因為這是對人格的侮辱!他非常不解地坐下,看著老師把學生一個個叫起來問,才發現老師要的是你怎麼想──基於書上給的資料,你自己怎麼認為。他說在這整堂課裡,他看到的是外國學生對著同樣的數據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他才瞭解老師為什麼說「作弊」這個字──把別人的意見當作自己的,不就是剽竊、欺騙嗎?

那堂課對他是個震撼教育,過去在台灣念書的方式不適用了,過去對上司唯唯諾諾的態度也不適用了,商業社會要的是創見、新意,就如老師說的:「如果你什麼都聽我的、照我的話做,我為什麼要花大錢請MBA?我請個工讀生去執行就可以了。」

在現今的社會裡,最可貴的是腦力、是獨特的見解,而不是貫徹老闆指令的人,因為有創見的人不能被取代,而執行者比比皆是。

周先生說那堂課使他脫胎換骨,瞭解到一個人若沒有自己的見解,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聽了很感動,人之所以可貴就是在於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不同的看法,這個自己的見解其實是自尊的來源。

今年2月號的《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有一篇檢討美國加州十五年來大力推動學生自尊運動的成果,結果發現花了很多錢,一點效果都沒有。人為的提高學生自尊(如空洞的讚美、降低考試難度等)並無法使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也不能防止行為偏差,更對毒品氾濫、未婚懷孕無效,反而犧牲掉以後學業的表現。空洞的讚美是虛偽,我們都不喜歡虛偽的人,孩子尤其知道你是不是真心,當每個人都得甲時,甲就沒有意義了。

培養孩子的見解在考試掛帥的升學主義下很困難,標準答案尤其是創意的劊子手,但是這是一條必須走的路,就算披荊斬棘也必須要做!如果不打破標準答案的心態,台灣在創意上不可能提升,國家會沒有前途。

Thursday, June 16, 2005

冷漠是一種酷刑

冷漠是一種酷刑

文/吳淡如

過去曾聽過一個女人控訴婚姻不幸,她說:她的丈夫沒什麼不好的,但一回家就像個木乃伊一樣,好像這個家和他漠不相關。家中一切大小事事都是她決定的,包括繳水電費、生不生孩子、買不買房子……他總是很民主的說:「妳決定就好。」

每一句話都有一個剛硬的句點,好像在拜託她不要再說下去。

她是實質上的一家之主。比起別人家,看來她擁有無限大的空間,老公不會限制東限制西,她可以在職進修,和朋友聊天逛街,不過前提是,她自己需先把一切打理妥當,才能無後顧之憂。好友羨慕她的自由,她卻感到家庭的氣氛靜肅得令人難受,每一次對另一半說話,狀況比面壁思過還糟。

當時我不明究理,覺得她在鑽牛角,個性不夠獨立,人家什麼事都不管,是尊重妳的自由,不是很好嗎?後來我才發現,我是錯的,只因未曾被冷漠制裁過。不了解冷漠也是一種酷刑,冷漠和尊重,是兩回事。

有個個性活潑的大學生點醒了我。他說,有一次他和爸媽起了衝突,爸媽不准他半夜到PUB去,他偏要,結果爸媽聯合起來一個星期不跟他說話,連罵都不罵他。餐桌上,爸媽只顧咀嚼嘴裡的食物,每一次他開了話頭,都好像把石頭丟進在萬丈高崖中,一點回音也聽不到。過了五天,他跪地求饒,「你們打我罵我都可以,拜託不要再不跟我說話了!」

原來,冷漠是如此傷人。對大多數人來說,「情感關係人」可以罵他,但別對他施以冷戰制裁。難怪以前有個作家安慰男人說:「當一個女人不再罵你時,她也就不再愛你了。」當她不再希望你改正任何缺點,想必是『哀莫大於心死』。

以前看朋友家祖父母的溝通,覺得很不可思議,後來想想,那種方法無非是化解冷漠壓力的招數。

老爺爺並無重聽,但總是沒反應,老婆婆就一直念一直念,念到老爺爺受不了,啐道:「妳到底煩不煩啊?」老婆婆竟然可以喜形於色:「唉呀,總算說話了!」

這是惡性溝通,但人到七十,要改也難,兩個老人如此互動,還算有益身心。

我的朋友和她條件還不錯的未婚夫,不就是因為冷漠兩字而分手的嗎?

這個男人脾氣不算壞,但有個壞習慣,也就是,當他看未婚妻不順眼的時候,他都不說,只是拉下臉來保持緘默,好像在突然間變成了啞巴,而這無表情的啞巴還可以撐個四十八個小時,幾經溝通無效,這個男人並且堅持:「我就是這個樣子,不要理我就好了!」問題是,兩人朝夕相見,想要視而不見他的「無表情之暴力」也難,女人終於找到一個不會扳臉的男人,於是宣告分手。

話說回來,有多少任勞任怨的女人,也是用冷冷的臉在忍受她所遭遇的不公?男人看了會不怕嗎?忍一時風平浪靜是沒錯,但有人在忍耐的時候,扳著的一張臉像菜刀,在情人心口插了一把刀,更加難受;所以,還是有話快說吧!

愛不是相對凝視

愛不是相對凝視

文/吳淡如

有一個問題很通俗,你大概已經聽過幾百回了,說不定還真正想過這個問題:愛人幸福還是被愛幸福?

現代人的所謂「理性」,就是把一切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來互相比較,然後創造問題來增加討論的必要,其實是一種自找麻煩。

愛人而不被愛,仍能「死纏爛打」不肯放棄,不是偉大的慈善家,就是可憐的狂愛症患者。被愛而不愛人,日後不恨自己貪小失大的,大概沒有;硬把你留在一個不愛你的人身旁,就好像每天逼你吃你最恨的那道菜一樣。

愛是愛人也被愛,有時他多愛妳一些,有時妳多容忍他一點,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即使既愛人也被愛,愛也會帶來壓力。

「我不是不喜歡她,但是……我已經變得難以忍耐,她太在乎她自己是不是被愛,每天要問,你愛我嗎,或你不愛我了對嗎?如果我沒有注意到她的新髮型,她會不高興;沒有讚美她的新衣服好看,她會生悶氣;半夜沒有接她突擊的電話,她會殺到我家門口來……我受不了,我感覺我對她的愛情已經像破了洞的救生筏,裡頭的空氣一點一滴地耗盡……」《小王子》書中的玫瑰花,幾乎就是這樣的性情,她是生來讓人呵護的,我猜,那是作者修伯里漂亮妻子的寫照。

「我不是不愛他,剛開始,他管我,不許我化妝、穿短裙、和任何男人說話。我覺得他在乎我,我好幸福;但現在,我懷疑他心理不正常,只是一個有疑心病的瘋子,我不過是一個平常的女人,但在他眼中,我好像一顆價值千萬的鑽石,人人都想搶,真是感謝他的厚愛。」這樣的荒謬,不也常在我們耳邊流傳?

很無奈,有些人過了暈眩的熱戀期之後,還是把眼光放在愛人的身上,不肯稍微抬起來,看看兩個人可能有的共同方向。

只求互相凝視,沒有共同方向的愛情,縱然天長地久,不過是兩個人一起變成無期徒刑的犯人。

熱焰會變成慢火,只有一起把眼睛抬起來,往前走,才能尋找到繼續燃燒的火苗,愛才是美麗多於傷害。

Wednesday, June 15, 2005

何必欺人太甚

何必欺人太甚--給女兒的一封信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文/劉墉

十幾年前,我帶你媽媽第一次去歐洲,旅行團在短短十天當中遊了五個國家,所以到法國的時候沒有安排參觀羅浮宮。但是因為我熟悉巴黎,旅行團又正好在羅浮宮附近用午餐,於是帶著你媽媽以最快的速度跑去,一下子就衝進大廳:看了維納斯、勝利女神和達文西的「蒙娜麗莎」,還買了個勝利女神的複製品。

回到遊覽車,我和你媽媽出示新買的東西,得意地說我們以驚人的速度看了許多名作,旅行團裡的人都好羨慕,其中有個人突然問:「門票很貴吧?多少錢?」

我和你媽媽一下子怔住了,因為我們一直到出來,才發現沒買門票,我們居然是由「出口」衝進去的。

所幸我才怔了一下下,那問話的人就把話題帶到別的地方,解除了尷尬。

直到今天,我和你媽媽都記得那一刻,對那解除尷尬的中年胖女人很感激。沒錯,她心裡說不定想,我根本只到藝品店買個複製品,就回去吹牛逛了羅浮宮,所以答不出票價多少。但是也因為她這樣猜,怕出我糗,所以立刻又把話題帶開。

你知道我為什麼說這個故事嗎?

因為今天你說艾琳達講她暑假去了北京,住在我們住過的那家有名的飯店。可是當你提到飯店大廳的水晶球、擺滿瓶瓶罐罐的餐廳和地下室的畫廊時,她卻答不上來,所以你猜她根本是吹牛的。

孩子,你長大了,開始要知道處世了,我固然教過你「世事洞明皆學問」。但是那「洞明」並不是教你把每個真相都挖出來,而且攤在大家眼前。所以我也講「人情練達即文章」,什麼是「人情練達」?「練」是熟練、是成熟,是知道什麼可以問,什麼不必問。「達」是通達,要通情達理,為自己想,也為別人想。

當你感覺艾琳達可能吹牛,發現她一問三不知的時候,你應該繼續問,甚至當著大家的面問?還是立刻像我所說的那個旅行團裡的婦人,把話帶開?你打破砂鍋問到底,叫對方認錯,甚至當場落淚,對你有什麼好處?而且你要知道,有些人因為行程趕,早起晚歸,旅館只是他睡覺的地方,確實可能連旅館大廳都沒看清就離開了。你何不往這個角度去想,犯得著猜她說謊嗎?

在台灣,我常看電視上的政治談話節目。那裏面的話題非常尖銳,來賓又立場鮮明,所以總見針鋒相對的情況。

可是我發現,即使是政客,當他抓住對方弱點,可以窮追不捨、打死為止的時候,卻常常問著問著,看對方已經詞窮而招架不住,突然煞車,不再繼續。

有一次,我碰上個政界的高手,問他為什麼那樣作,你猜他怎麼答。

他說誰贏了、誰輸了,誰被問倒了、誰理虧了,觀眾早看在眼裏,何必欺人太甚?今天他抓住了對方的小辮子,給對方留一條生路,改天他處於弱勢,落在對方手上,對方也會給他開一條生路,不致太難堪。

中國人常說「窮寇莫追」,意思是盜匪已經逃跑,就別去追了,為什麼不追?因為怕把那盜匪逼急了,狗急跳牆,跟你拼命。

當你要保的是財產,那盜匪要保的卻是性命時,你當然不值得跟他周旋到底。

古代的軍事家也說「圍師必闕」,意思是當你包圍敵人的軍隊時,一定要留個缺口,使他能由那裏逃跑。

想想,能把敵人包圍,全部殲滅的時候,軍事家還可能給對方留一條生路,我們處世,是不是更得為人「解圍」呢?

孩子,你上高中了,別人漸漸不再把你當小孩看,你也不能沒心沒肺、直來直往了。我在未來會多跟你討論處世的問題,教你什麼時候剛、什麼時候柔;能為別人讓路,也給自己留下更大的空間。

Tuesday, June 14, 2005

追趕跑跳碰

追趕跑跳碰 ─突破成長中的親子關係

文 / 鍾思嘉(大學教授)

說到青少年,許多父母都有一籮筐疑問,「奇怪!我的孩子小時候明明是乖乖牌,為什麼一夜之間會如此叛逆?」一位朋友說,他的孩子在家對人愛理不理的,一回家就是關上房門,而且故意把音響開得很大聲,「真是把人氣死了!」這時,我往往勸這些父母不要生氣,更不要掉入青少年的情緒陷阱裡。

了解青少年的情緒波動

青少年有哪些情緒陷阱呢?據研究,青少年時期的情緒波動,大致有幾個共同特徵,第一個特徵是「原因不明」,也就是說有時連他自己都不清楚情緒從何而來,唯一可解釋的理由是,這段期間青少年的生長激素荷爾蒙分泌較多,所以情緒起伏比較大。

第二個特徵是,他們的情緒反應比較直接,高興或不高興皆可從臉上讀出,所謂喜怒哀樂形諸於色,而且喜歡頂嘴、又愛抗拒,反應非常直接。

第三個特徵是負向情緒較多。我曾在公車上看到一些青少年,喧嘩吵鬧的聲音大得好像快把車頂掀翻了,彷彿只要出了校門就像小鳥出籠一般快活,可是大部分的時間,常感到苦悶、孤獨、憂鬱等等負向情緒,這種現象大概就是所謂的「寂寞十七歲」、「少年維特的煩惱」。

假如父母親對這種現象的反應是:「他每天都吃得好、睡得好,有什麼好無病呻吟的?想當年我……」一定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進而產生更多的抗拒或不滿情緒。

為什麼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出現許多負向情緒呢?心理學上的說法是:假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覺得自己所提出的種種期望、想法、欲望及需求,總是難以獲得父母的認可或同意,漸漸就會認為自己說了也是白說,內心會變得封閉,覺得自己很孤單,因而顯得憂鬱和寂寞。

找出行為背後的動機

換言之,孩子會出現任何想法和行為,背後必有一些行為動機,譬如:想要獲得別人的關切和注意;希望人家知道他的存在;被父母、手足所接納等。

假如他沒有獲得應有的注意力,他就會用種種方式來表達,甚至故意犯錯,被父母處罰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才能引起父母注意,有總比沒有好;就好比嬰兒哭了,有時並非因為尿布濕了或肚子餓了,而是希望父母抱一抱。

所以,我常形容父母親就像一面掛在牆上的飛鏢靶,當孩子一射鏢,咻的一聲飛出去,馬上就能引起父母親生氣、難過、傷心、憤怒等各種情緒,這時,孩子們卻可能在想:「哈哈!我就知道你會有這種反應。」

孩子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家,他知道無論你說什麼,最後還是會照他的意思去做。有時父母在看書報或是講電話,孩子故意吵吵鬧鬧,或是在客人面前表現「人來瘋」的樣子,一下子又跑來說:「媽媽,我頭痛!」、「我的肚子不舒服!」、「我腳痠」、「我腳痛」,甚至「懶散」也能引起父母的注意,譬如不整理房間、不會照顧自己的生活,讓父母一直罵他、唸他,跟在後面追趕跑跳碰。

為何喜歡跟你唱反調

在孩子的行為動機中,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要爭取權力,希望自己作主,不受人指揮和命令;無論你叫他做什麼,他都喜歡跟你唱反調,甚至口服心不服,表面上不敢跟你抗爭,事實上心裡根本不服你。

再則是為了報復;孩子從青春期開始,如果父母管教不當,會產生報復心理,有的人在家裡喜歡摔東西、發脾氣,有的人則喜歡說謊、偷竊、打架,甚至吸食強力膠、暴力攻擊等等。因為他們認為,父母根本不愛他、不關心他,其實父母仍是愛他、關心他的,只是無法深入他的內心世界,讓子女感覺得不到被愛,心靈受了傷,所以就以傷害別人作為報復。

此外,自暴自棄或受到同儕影響力,都是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起因之一。這些有偏差行為的孩子,有些人曾經努力想引起別人關心或注意,但總是受挫,最後放棄了,心中老覺得沒有人關心他,在家也得不到歸屬感,就開始自暴自棄,於是,逃學、翹家、流浪、墮落等等後遺症,便一一出現。

至於在同儕的影響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孩子寧可被父母親責罰,也不願意在同儕面前丟臉,儘管他們內心渴望被父母擁抱,但又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能夠像「小孩子」一樣老是依偎在父母身邊,因而夾在同儕力量與親情之間,難免有些矛盾的行為。

溝通並非只用嘴巴講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平時表現蠻優秀的學生,大一時是全班第一名,還代表國家參加過青年訪問團,可是有一天卻被教官逮到他在福利社偷一根牙刷,並帶他來找我,我那時真的很驚訝,詳問之下才了解,他因感情受挫,想要發洩情緒,尋求解脫。因此我請教官不要深究,並輔導那孩子度過這段時間,後來這個學生出國拿到了博士學位,沒有再出現異常行為了。

所以,我常對司法界人士說,好奇與刺激、喜歡追求新鮮的事物,原本就是青少年的行為特徵之一,也是他們探索這個社會的開始,當一個孩子犯了錯,應儘量給他機會改過更新,不要一下就進入司法程序比較好,因為一旦走到那一步,大部份的孩子就像被貼上了標籤,一輩子都回復不過來了。

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之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怎樣來和他們溝通,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呢?其實,溝通並不是光用嘴巴講的,溝通最重要、最基本的兩個字就是「傾聽」,也就是要有目的的聽、專注的聽。

試想,上帝創造人,之所以是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你多聽。但是很多父母偏偏都是兩張嘴巴、一隻耳朵,說的比聽的多。

平心靜氣聽他說完話

傾聽要學習的第一件事是,注意你的身體語言。像幼稚園老師和小朋友說話時,第一個動作就是彎下腰或是蹲下來。對於青少年而言,則是同站或同坐著,眼睛平視著他們,身體不時向前傾,以點頭微笑代表「我了解」。只要你心裡專注到孩子、關心他,所有的動作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來。

第二件事是重複孩子的話。例如一個小孩跑去向媽媽告狀:

小孩說:「媽媽,哥哥老是欺負我。」

媽媽說:「喔──,哥哥老是欺負你呀?」

小孩說:「不是,哥哥有時會欺負我。」

媽媽說:「哥哥有時會欺負你呀?」最後弄清楚,其實是哥哥剛剛罵他。小孩子常常用許多抽象的語言,不見得完整或真確,而你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再反射回去,讓他聽一聽自己的聲音。

重複整句話或重要字眼,千萬注意,重複的話要以問號結束。接下來第三件事是「幫他改句子」,用你了解的意思,用你自己的話說。

例如有個孩子跟媽媽說:「媽媽,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媽媽說:「怎麼會有這種事情!不要緊張,我來替你解決。」

這位媽媽打電話給老師及每位同學,還跑到學校去,最後發現原來是分組討論時,孩子與同組的同學意見不合、吵了架,回家轉述時比較誇張了一點。本來沒什麼事情,結果被他媽媽一攪和,全班同學真的不理他了。

所以碰到這種情形,孩子一時說不清楚,你不妨請他舉例說明,譬如:「同學都不喜歡你,你可不可以把經過情形告訴我呀?」、「比如什麼事情?可不可以再說清楚一點、具體一點?」如此可幫助孩子在舉例說明的過程中,重整自己的思想與情緒,藉以發現問題的癥結,進而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相信自己能夠幫助他

傾聽的技巧相當多,但最重要的是「同理心」。同理心之一是反映他的內在情緒及想法,把他的感覺說出來,如果被你說中的話,孩子會覺得你很了解他,或者雖不中亦不遠矣,讓他願意繼續說下去;第二是接納,而接納不一定表示贊同,例如:「喔~我知道,我了解你很難過。」;第三是討論,與孩子一起進行問題解決,如反問孩子說:「你想想看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或不被處罰?」

這三個步驟並非一、二、三按步操作就完畢了,有時第一和第二個步驟要反反覆覆地做,直到孩子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待情緒平靜下來以後,才能討論改進的方法。換言之,你要教孩子成為贏家,是要彼此雙贏,而不是誰輸誰贏,當孩子對你愈信任,彼此關係也就愈密切。

最後,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即使父母知道怎麼做,還是會有疏忽及做錯的時候,所以,你除了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還需要勇氣和實踐,不斷地告訴自己說:「我相信我能和孩子建 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我相信今天學到的能夠幫助孩子」、「我願意去做」,不斷地傳達關心的訊息、不洩氣,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便能引導孩子平安渡過成長期的情緒風暴了。

Monday, June 13, 2005

用心改變親子關係

用心改變親子關係

文/潘才學(大學教授)

母親對孩子說:「我什麼都不要,只要你快樂、高興就好!」孩子卻以無奈又不致於得罪母親的口氣,不耐煩地說:「你整天要我這樣,又要我那樣;不准我這樣,也不准我那樣,教人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老爸抱怨說:「輕聲對他說話,他當耳邊風,無視於你的存在;要是對他嚴厲斥責,他又不搭腔,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真是令人火冒三丈。」這些場景,你是否覺得和自己的生活很類似?

也許在當時,聽到孩子用這種不耐煩的語氣回答,會讓你的情緒一下子衝起來,想要大發雷霆,並認為這都是孩子惹起來的,他應該要為自己造成你生氣而負責。

但之後冷靜下來,你也許會想到,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該把自己的擔心、害怕,一味地加諸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承擔你的情緒。

跳出親子關係中的困境

如何和E世代的年輕朋友談話,是多數現代父母常見的困擾。其實,父母愛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有時反而不領情,這種情況下父母的憤怒,是因為他們心裏覺得受傷,那麼,父母應如何從親子相處的困境中跳出來呢?是否有改善親子關係的方法?

以上述兩個例子來說,做父母的不妨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常要求孩子的行為表現,以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父母期望時,所以會使人生氣,其實是因為自己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了困擾。

此時要優先處理的是父母的困擾,在夜深人靜時自己想一想,為什麼親子之間會產生不愉快?以看看書、聽演講,或和朋友、專業諮商人員談談,以調適自己內心不舒服的感覺。同時也想想,自己在對孩子表達關心之前,是否注意到孩子當時有無時間?他們是否正專心於做自己的事,不想被打擾?譬如看電視、看書、想事情等等,此時,不妨給彼此一些時間和空間,問孩子何時有空?尊重孩子對時間的自主權。

有些父母生氣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當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就應把手上的事情放下來,先聽聽父母說什麼。這時,做父母的應先問自己,當我們想和孩子聊天時,孩子就應該把手中的事情全部放下來嗎?假如這個答案並非絕對的,那麼,我們就應改變自己原有想法和作法,親子之間的相處,才有希望改善。

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

父母往往認為自己已做相當大的改變,例如原本和孩子說話時,總是大聲嚷嚷的,現在則改為輕聲細語,當然,父母若願意自我調整,即是很大的進步,也是給孩子一個很好的良性示範,然而,這並不代表孩子馬上會跟著改變,其實,要改變並非一件易事,不僅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更需要確認所欲改變的方向,並且要給孩子有自我調整的空間。

因此,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急於教導、批評或否定。許多父母若發現孩子的想法、行為,和自己所設定或期待的不同,總會擔心他們受傷而急於教導,不知不覺的承擔了孩子的責任,使孩子失去摸索、從錯誤中學習,為自己的行為及造成後果負責的機會。

不急於給答案,並不代表不關心孩子,而是放慢腳步,陪孩子走過成長的歷程,聽聽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提出父母自己的觀點,在腦力激盪下,找到彼此都能接受、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如此,讓孩子有自由揮灑的空間,也學到處理事情的方法,才不會揠苗助長。

再則,解除親子之間的價值對立,首先要了解雙方的價值觀。例如父母宜先改變「自己一定對」的想法,至少可以增加雙方的討論空間,同時也有機會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對時間的安排,等他們把雜事拋開,和自己來一次午后約會。

當父母從這個角度看事情時,親子關係才不會繃得太緊,而父母也能夠接受孩子的價值觀,就不會急於想去改變孩子的想法了。

讓孩子走入父母的內心世界

如何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鼓勵呢?接納孩子是可以犯錯的,犯錯並不代表不完美。容許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成長。有一則故事是:一個孩子為自己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煩惱,覺得對不起父母。但父母告訴他:「你的分數,的確不令人滿意,不過你可以告訴自己,你已得到了這些分數,也正表示你答對的題目難不倒你,把剩下的題目弄清楚,就是你進步的地方。」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支持,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讓他們找到解開困擾的方法。

最後建議,現代父母要多愛自己一點,有時可以和孩子談談心情,分享工作、和家人之間相處的想法等,讓孩子能更了解父母的內心世界。

換言之,父母也需要一個聽眾,以抒發自己心中的不舒服情緒,而不是一定要在孩子面前顯現自己是萬能的。筆者曾在和孩子倒垃圾時,談到自己生活中遭遇的不愉快經驗,他沒有對我說什麼,只是靜靜地以小手牽著大手,讓我覺得倍受接納與尊重,頓時心情不再沮喪,壓力驟然釋放,當時真感謝孩子的舉動,使我更有自信面對即將面臨的困難。

當他看到我不再愁眉苦臉後,也談起他在學校中和同學相處的煩惱,對我而言這是另一項收穫,因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知道他的心事。我們無法天天二十四小時盯著孩子的一言一行,要是能讓他們主動提出想法、需要和困擾,那麼就已經是成功、稱職的父母了。

父母難為嗎?只要樂意以學習的心態過生活,就仍有很多的潛能值得開發,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財富

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財富

文/洪蘭

昨天去參加北一女同學會,很多同學是畢業39年後第一次見面,一開始時大家都認不得,因為歲月催人老,當年的青澀少女,現在已經是57歲的歐巴桑,有人甚至已當祖母,但是大家聊了一會,每個人的習性又都浮現,那些原來大聲說話,被老師罵沒有淑女風度,以後可能嫁不出去的同學,現在仍然是大聲說話,只不過已貴為董事長,且結婚多年;那些原本文靜的同學,現在仍然安靜的坐在角落不說話。

本性難移

時光好像一下子又回到十七、八歲高中時,這還真是應驗了一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外表變了,人的個性卻仍然一樣。其中有位同學,高中時很不喜歡我們的國文老師,因為這位老師臉上的胭脂擦的很紅,很像猴子屁股。她在上課時偷畫猴子穿高跟鞋,結果被老師當場逮到,被處罰面朝外站,這在當時北一女是非常丟人的事。現在,這位同學已經嫁到美國作了醫生娘,個性仍然沒變,她說有次一邊戴耳環,一邊吞維他命,結果把耳環當作維他命吞了下去,只好倒掛在樓梯上,用手指頭把耳環挖出來;還有次只戴了一邊耳環就匆忙去赴宴,在酒席上別人誤以為她的耳環掉了,一時所有西裝畢挻的紳士都趴在地上幫她找,結果耳環沒找到,倒是找到了一個珍珠袖扣,她正很懊惱時,回到家卻發現另一個耳環好端端的躺在盒子裡。聽她講得活靈活現,當年在北一女時的情境與回憶都回來了。

少年朋友貴真誠

我們都很感嘆似水的年華都關在教室裡背書作習題,把時間都虛度掉了。大家都問:「值得嗎?有必要讀成這樣嗎?我們的人生有比別人更好嗎?」,結論好像是否定的,年輕時念什麼學校,當時好像很重要,五年十年後再看似乎一點也不重要了,反倒是大家都很遺憾,沒花時間好好認識一下彼此。

少年時交的朋友是最真誠的,因為那時彼此間沒有利害關係,純粹是因為人格特質,品味相投而成為好友。雖然那時考台大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的同學,但是大家當時心思純潔,不會計算,再加上朝夕相處、習性相知,仍然交到了一些終身扶持的朋友,在我們事業不順、心情低落、婚姻亮紅燈時,可以相互幫忙。不像進入社會後,人心險惡,知人知面不知心,交朋友很容易吃虧上當。

父母的眼光要放遠

現在的孩子每天忙著補習、上才藝班,根本沒有時間跟同學一起玩,又因為推甄的關係,彼此競爭激烈,反而沒有交到什麼知心朋友,曾經有好幾個學生跟我說,他們成長時期最遺憾的事是沒有交到知心朋友。

今年清明掃完墓回家時,在捷運上聽到一個國中生跟媽媽哀求是否可以去同學家玩一下,她媽媽堅決不肯,叫她回家溫習功課,孩子哀求了許久,說誰誰誰也去了,又有誰的媽媽送誰去了,這位媽媽仍然不准,只說:「誰叫你功課沒有人家好,功課不好還敢去玩,我都替你沒臉。」,這些話令我驚訝不已。功課愈不好愈要有同學扶持,人生不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嗎?其實,我們作父母的都太看重眼前的分數與學習成績了,如果把眼光放遠一點,這些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在課堂上可以學到的人生學問不到百分之一,出社會要用的知識在課堂中更是完全沒有教,如果有,也不會有那麼多完全不懂事的大學生了。假日與其把孩子關在家中讀書,不如讓她跟同學出去玩一下,畢竟是難得的假期。

有本書叫《我一生所用到的學問,我在幼稚園就學會了》,書上說在幼稚園時,老師教「有東西吃要分享,過馬路要牽手,對人要有禮貌,接受恩惠要說謝謝」,這些幼稚園教的基本法則,其實就是出社會後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如果每一個孩子都能記住這些,有好東西與朋友分享,患難相互扶持,常懷感恩之心,他的事業一定會成功,一定會有朋友相助。

【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BOOKZONE網站專欄 2004/5/17 】

Sunday, June 12, 2005

Friday, June 10, 2005

「自知」需要很高的智慧!

「自知」需要很高的智慧!

文/洪蘭

紐約有一棟摩天大樓的老闆,每個月都為昂貴的電梯修理費苦惱,因為樓很高,電梯不是一叫就來,乘客往往等得不耐煩,一直連續按鈕,所以電梯鈕壞得很快。人們雖看見電梯鈕已經亮了,還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好像別人按的都不算,非得自己的「魔術指」按一下,電梯才會來。這個老闆在電梯旁貼很多告示,都沒有效,最後他貼出懸賞,若有人能使乘客改變習慣,給與厚獎。

結果一名心理學家在電梯門上裝了一片大鏡子,輕易解決了問題。因為鏡子使乘客看見自己的猴急樣,只要一站到鏡子前,立刻變有禮貌了,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鏡子前都成了紳士、淑女,耐心等待電梯,這就是鏡子的妙用。

很多時候,人不是故意要做出某些惡形惡狀,只是不知自己這樣做是什麼樣子,苦於不自知而已。

我一直很好奇,演化為什麼沒有使人的眼睛分開生長,一個看外面,一個看自己呢?人的兩隻眼睛專門看別人,如果沒有鏡子,人是無法知道自己長得什麼樣子。這個「我」(self referent)是很晚才發展出來,嬰兒要到兩歲左右才會知道鏡中人是自己,靈長類除了黑猩猩外,其他猴子都不知道鏡中的動物是他自己。實驗者把動物麻醉後,將紅點塗到他臉上,醒來後再讓他照鏡子,結果除了黑猩猩會去摸自己的臉外,其餘都不會,表示他們不知道鏡中的人是自己,可見自知需要很高的智慧。

有個實驗非常有趣,實驗者想知道寄生在別人窩裡的小鳥,如何知道它自己是誰。像椋鳥(cowbird)專門把蛋下在麻雀窩,讓麻雀替它孵蛋,但椋鳥長大了並不會以為自己是麻雀,還是去找椋鳥交配。它如何知道自己跟養父母不一樣呢?康乃爾大學的實驗者把剛孵出的椋鳥隔離長大,讓它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隻鳥,然後把一些小鳥的羽毛染色,另一些則保留原來顏色,等小鳥長到兩個月大,再把兩隻成年椋鳥放進實驗室,一隻染了色,一隻沒染,結果發現小鳥喜歡跟自己一樣顏色的大鳥在一起。這表示它會檢視自己,知道自己的特徵,在腦中形成樣板模型(template),將其他的鳥與自己相比,產生我們看到的「物以類聚」現象。

這個實驗很重要,讓我們看到動物可以檢視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演化雖然讓我們的眼睛只能看見別人的刺,看不見自己的梁木,但人發明鏡子彌補這項不足。或許當公僕看到自己對待頭家的冷面孔時,服務態度會好一點。

鏡子,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你說是不是?

故事不一定要有結局

去年我到東京參加書展,拜訪了不少日本出版社,希望可以買到一些好書的版權,把書引介進台灣。日本出版社在介紹他們的書給我之前,先很客氣的提醒我:「台灣的童書出版公司都會要求故事一定要有一個結局,可是日本的童書有很多故事是沒有結局的......」

我笑笑說:「不要擔心,我的公司沒有這種堅持,沒有結局的故事若是很棒,也請介紹給我吧。」

結局就是答案。

我們唸書時,上課習慣要老師教一個標準答案;考試時,當然也要給一個標準答案。看電視、電影,一定要劇情交代得很清楚哪個是壞人、哪個是好人,最後男女主角到底有沒有在一起、壞人死了沒。沒有結局的,就是沒有答案,我們就不懂了!這也是我們整個文化表現對一個作品能不能理解的標準。所以,很遺憾的,我們的編劇就覺得只要給觀眾「台灣霹靂火」這種東西就可以了。好人一路好到底、壞人完全沒心肝,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壞人不會有好下場,好人一定有好報,答案清清楚楚,完全不必用到大腦。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很多事情沒有答案。

一個在公司討人厭的傢伙,可能回到家是個好得不得了的爸爸,因為他要給兒子最好的,不得不在公司壓過別人、好多掙一點錢給兒子買好東西。你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一個每天安分守己過日子的老好人,竟然得了癌症.....你說,這是好人還是壞人的下場?

這些有關人生、人性的複雜多樣,我們一直要經歷過很多很多事之後,有幸的人才可以有一點點體會理解。這要怎麼教給孩子呢?

很難!真正的人生是要自己親身走過才算數的,別人怎麼教都有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他設限、給他太多所謂的標準答案。

好的故事是會讓人留在心裡想很久很久的。有沒有答案都一樣。

我曾經看過一些法國童書在最後給了三個不同的結局。明明是同一個故事發展出來的,卻可以有三個不同的結局。我問過法國出版社的人,他們的小朋友怎麼看待這種多樣結局的故事呢?他們說:「很平常呀!就跟看一般書一樣。」顯然這對法國小朋友來說,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的當一個問題看!

我很心懷嚮往那樣的閱讀胸襟,所以很大膽的引進一本看似沒有結局的法國童書--《海上小精靈》(Un gnome a la mer)。故事裡的小男孩有一本很心愛的書,可是那本書因為太破舊了、缺了幾頁,真糟糕的是,缺的那幾頁正好是最精采的結局!一本沒有結局的書呢!真是吊人胃口!小男孩於是自己開始往下編故事了,他的結局是.....

當然書裡面有小男孩編的結局,聽故事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可以試試看編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呢?

這就是人生!有一些是我們無可選擇的,也有一些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故事跟人生一樣,都需要一點時間練習。

沒有從小一直接受別人給答案的小孩,會相信世界有無限可能,不會只拿一條路來堵死自己;也會相信人是有千百樣的,不會因為別人跟自己一點點不一樣就恨別人或怪自己,對世界的包容性會較強。

我的蝴蝶才一歲四個月,我喜歡看她自己吃東西的樣子.....

一般人會給一根小湯匙,教這樣的小小孩用湯匙舀起食物吃。我也是。不過當她舀不起來時,我沒有說:「唉喲!搞得一身髒,讓媽媽餵!」我讓她自己一直不斷的試。起先她也想用湯匙,每次快到嘴邊了,東西就掉出來,吃不到。她只好換個方式--用手抓!哈哈!這招有用!吃到東西了!蝴蝶笑得好開心.....

衣服髒不髒,對我是其次。蝴蝶習慣自己摸索著學習一些事,用她的方法,這才是我在意的。她的答案是她自己找出來的,不是我給的。就算她找到的答案不是最優的,我也相信有一天她自己會慢慢調整,那是她自己的東西了。

我唸書時,也是從小唸一個標準答案長大的。很慶幸的是,我在家沒有被一個標準答案壓著,我的父母容許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我受過學校很僵化教育的苦,也在家領略過沒有被硬性規定施壓的樂趣。所以,今天我這樣對待我的女兒;所以,我今天做童書、寫文章,想告訴所有父母--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都只是一部分而已。不要急著給孩子答案、不要隨便剝奪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這個世界。沒有答案的故事,其實有更多可能...........

〈本文摘錄自 Carol 的魔法圖文書,推薦《海上小精靈》大穎文化出版〉

給女人的座右銘

給女人的座右銘

文/吳淡如

大概是因為我是大家認為的「新女性」吧!所以我很容易聽到一些「受壓迫女人」的怨言,她們會在描述完自己因為「男女不平等」所受的委屈時,很情緒化地下了一些結論:「唉!我們是五千年傳統下的犧牲者啦!」「不只男人壓迫女人,女人也壓迫女人!」

老實說,抱怨一點用也沒有,我最怕那些既要維持現狀,又要抱怨現狀,不肯反省一下自己人生態度的女人。她說的話或許有些道理,男人壓迫她,女人也壓迫她,但最不可原諒的癥結點在於,她自己也壓迫自己。許多人怪罪外在世界,不過是為了顯得自己無辜而已。那又怪得了誰呢?

現代的女人常常讓自己躺在男人腳底下,然後再來怪男人的踐踏,活得比我們老祖母時代(那個時代絕對是真的重男輕女,女性根本無法在外謀職)更不快樂、更卑微、更沒有自信、更失去尊嚴。

當女人並不是沒有優點的,當男人也是很有壓力的。不幸發生戰爭時,妳不用當兵當炮灰;暫時失業,妳不必忍耐別人「真沒出息」的嘲諷和背負那麼大的經濟壓力;妳上班不得意,還可安慰自己「算了,我回家給老公養好了」,如果一個男人這麼說,妳會不會暗中罵他「吃軟飯」?妳說男人可以主動追女人真好,女人難道只能在愛情中當壁花?再說男人也挺可憐的,很少能享受被追求的樂趣啊!妳有沒有想到情人節總是妳在要求他送禮物呢?妳說妳是職業婦女,回家還要當菲傭,妳的男人回家就是大爺,都是他媽媽寵壞他了--聽起來好有道理,但妳真的一點也沒為自己的劣境推波助瀾嗎?

是誰告訴妳,一個暴力狂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會「藥到病除」?

是誰告訴妳,男人做家事看起來不倫不類?

生個男孩,他就不會有外遇,誰告訴妳的?

女人念太多書,就越來越難找到對象,又是誰灌輸妳的?

抓住男人的胃,才能抓住他的心,妳不是自己同意的嗎?

怎麼看到有人的丈夫會煮菜,妳這麼不是滋味?

沒錯,是有人曾經告訴妳這些「侏羅紀」的原則,但是誰加了一把勁,幫妳洗腦的?

分明是妳自己。如果妳自己要食古不化,不肯為改善自己的生活多用一點大腦,誰能幫妳?

女人的問題,光看表面好像是大環境的問題。但我覺得,現代的社會和人類有史以來比起來夠平等了,連重拍《鐵達尼號》都只能讓男主角陣亡、女主角苟活(死的如果是蘿絲,傑克只能終身不婚,不然,你看它賣不賣座?)女性也主宰了四分之三的消費市場……拜託,不要再怪男人了,因為抱怨無助於成長,請看著妳自己的問題。

有一次我到一個女性團體演講,有個中年婦女在會後很失望地對我說:我以為妳一定會幫女人講話,罵男人的……我只能無奈地笑了笑,心想,罵男人有用嗎?妳們都會罵,何勞我來?我罵男人對妳有幫助嗎?

別忘了,在這世界上,我們唯一能改變的人,只有自己。

搬到義大利的美國女詩人及大學教授 Frances Mayes 曾經說:「離婚的當初,我一度擔心生活圈會變得狹窄。而我從那批與婦運一起成長的婦女身上,又看到了所謂女性自主,似乎不是那麼的實在。……我覺得自己是站在一塊衝浪板上,沒多久,浪頭就會蓋過我,把我捲到海底下去。但我終於慢慢、慢慢地認識到,如果我決心要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就沒有誰能夠把快樂從我手上奪走。」

沒有人能把快樂從妳手上奪走,除非妳許可。

Thursday, June 09, 2005

快樂退休的方程式

英國衛報8日報導,一項研究結果說,快樂退休的方程式是:

CI x { 55- (A/3) - (RA/7) }

上述方程式可計算出快樂退休生活所須的費用。CI代表個人目前收入,A是現在的年紀,RA是退休年齡。

根據方程式,如果你是40歲的雇員,年收入2萬7000英鎊(約4萬9324美元),預期65歲退休,必須存夠87萬4530英鎊(約159萬7899美元),才可能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現年35歲,年薪3萬5000英鎊(約63萬950美元),須準備119萬2100英鎊(約217萬8147美元)退休金,才能享受退休。

此一方程式是布里斯托大學高級講師坎農替摩根大通投資公司所作,用意是告訴工作族應存多少退休金,才能滿意的過退休生活。

摩根大通投資主管華茲雷伊說,上述方程式並不完全準確,但可供參考。他相信許多人一定會為必須準備如此巨額的退休金嚇一跳,但他認為這種殘忍的慈悲,有助工作族面對事實。

摩根大通投資另一調查結果顯示,66%的人退休後仍不願放棄置裝費,72%受訪者表示如果退休生活無數位電視可看,他們會不快樂,60%的人預期他們的老年生活會更糟。

2005-06-09

Renew an Old Friendship

Friends in your life are like pillars on your porch.
Sometimes they hold you up,
and sometimes they lean on you.
Sometimes it's just enough to know they're standing by.
- Anon

Friends come and go, but some share special pieces of your past and warm up your world. My friend Randi discovered this at her first class reunion when she saw her old gang, the true-blue friends who were more like sisters than her own. They had yelled at football games, strung crepe paper through the gym for proms, and huddled in sleeping nags under the stars, giggling over boys.

Catching up on each other's life, they celebrated each other's marriage, babies, and dreams come true. And they - cried over divorce, struggles, and disappointment. But when the night was over, they knew one thing. They didn't want to let their friendship slip away again. So now, once a year, they rent a cabin for a long weekend, frolic like carefree teenagers, and share their deepest thoughts, hopes, and fears. They may not resolve any problems, but they bolster each other up and leave refreshed.

Do you have an old friend from way back when? When you dared to be yourself, when you felt accepted and loved? Why not find out where he/she is now and then call or write her. Tell him/her how much they mean to you, how you cherish the memories the two of you share. Set a date to get together, and then do it!

A "Best Friend" is someone who knows who you are, where you've been, and everything you've been through. They are someone who believes in you and accepts you exactly the way you are, someone who speaks the painful truth with loving words, someone with whom you feel safe, someone who offers a warm hug when you face disappointment and applauds heartily with your every success.

Happy Best Friend's Day!

Do good anyway

We tell lies when we are afraid,
afraid of what we don't know,
afraid of what others will think,
afraid of what will be found out about us.
But every time we tell a lie, the thing we fear grows stronger.
-Unknown

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I remember reading a story in elementary school about a young Egyptian foreman who was supervising the laying of the foundation for one of the pharoah's pyramids. The foreman was out in the hot sun, encouraging, watching, and correcting the work. Whenevr he found that the massive stones did not fit perfectly, he would have them realigned until they wer just right.

Another forman watched him, and came over to give him some advice. "The foundation will all be underground. Nobody will see it, " He said shaking his head. "Don't worry about it. Nobody will know."

"I will know", the young foreman replied, continuing his work.

When you do what is right and good and true, you will know, and you will remember. That will give you all the personal meaning you need. Yes, some of the work that you do will be recognized, but even good work will often be forgotten. What is important is not whether anyone remembers. What is important is who you are as a person. What matters is how you live. If you are living authentically and generously, you won't worry about whether anyone else knows or remembers.

That's why the good that you do can be anonymous. Just doing good is "enough". Just knowing that you have helped someone is "enough". The fact is that some of the foundations for your own success were laid by your predecessors. That was their gift to you. The way to return the gift is to pass it on...to work hard so that you will have a gift to give to the next person who will fill your shoes.

Many of the best things we can do for each other are little things that bring a smile or lift the spirits as we go through daily life together. Sometimes, doing good is about common courtesy and thoughfulness.

Robbie Alm of Honolulu developed the Live Aloha program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o the little things that add up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lives. Here are a few to consider:

Respect your elders and children.
Leave places better than you found them.
Hold the door.
Hold the elevator.
Plant something.
Drive with courtesy.
Let others in.
Attend an event of another culture.
Return your shopping cart.
Get out and enjoy nature.
Pick up litter.
Share with your neighbors.
Create smiles.

Sometimes the smallest things make the biggest difference. So take the time to smile at the lady at the newsstand...help people carry their packages into the building...be the first to start folding up the chairs after the meeting.

Do good for its own sake. Do good because it is part of who you are, part of your quality of life. The good you do will be a source of personal meaning for you, even if nobody knows or those who know forget.

你被習慣牽著走嗎?

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即將退休,他想找一位能突破現狀的經營者,各方的推薦不斷,在各項條件的甄選中,最後只有兩位候選人(甲與乙)。因兩位候選人都善於騎馬,一天,老董事長約他們到他的農場。當甲和乙來到農場時,老董事長領著兩匹馬走出來說:「我知道你們都善於騎術,這裡有兩匹好馬,我要你們比賽一下,勝利者,將成為我的接班人。」

兩位候選人正在打量著自己和對方的馬匹,乙心想:「比賽馬!太棒了,正是我熟練的事情,董事長的位子如探囊取物。」心中沾沾自喜。

此時,董事長宣佈比賽規則:「我要你們從這裡騎馬跑到農場那一邊,再跑回來。誰的馬『慢』到,誰就是下一屆的董事長!」

乙從美夢中乍醒,臉帶疑惑;甲一付不知如何是好,錯愕的表情。兩人正在懷疑自己的耳朵有沒有聽錯:「賽馬比快的,那有比慢的呢?」董事長看出他們的不解,再次強調說:「這次比賽,是比『慢』,不是比『快』的。」

隨著董事長的指令「預備,一、二、三,開始」槍聲響起後,甲和乙仍站在原地,不知該怎麼做。過好一會兒,甲突然靈機一動,跳出習慣領域的束縛,迅速跳上乙的馬,然後快馬加鞭,向著另一邊騁馳,把自己的馬留在後面。

乙看著甲的舉動,正奇怪:「甲怎麼騎了我的馬?」,而當乙想通怎麼回事時,已經太慢了。他的馬已被甲騎回到終點了,乙輸了。

當甲從乙的馬背下來,董事長向前致賀甲:「恭喜!恭喜!你能以創新的思維,有效解決問題,請你接任我們下任董事長。」

平常我們會想,騎馬比賽都是比快的,哪有比慢的,因此,我們可能會覺得這位董事長神經有問題,因為他不符合我們習慣的想法。一般人,總會以自己的習慣領域去觀察週遭事物、以過去經驗為判斷反應,對超出我們自己習慣領域之外的事,視為「神經病」,卻不知自己習慣領域已僵化。

候選人甲能跳脫出這種習慣性的想法,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而成為董事長。由此可知習慣領域是存在的,而且,隨時隨地與我們同在,我們平常可能不知不覺就成為它的奴隸,然而,當我們能夠警覺時,就可以做它的主人。

經營環境是動態的,我們的思考模式與行動也要能隨機而變,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規。如同賽馬中的乙,競爭規則已改變,還沉醉於自己的熟練騎術而不自知,一覺醒,董事長寶座已拱手讓人了。

不拘束於過去,以開放的心胸,定期審察內外環境的變化,適時摒棄不合時宜的作法,積極採取對應的行動,才能在變中求新、變中求勝。所以你現在還被習慣牽著走嗎?請想想你的工作是你的習慣還是目標呢?你的人生還有什麼未完實現的夢想,跳出慣有的思考模式吧!重新思考你的未來是什麼?人常常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為了不造成遺憾,請及早把握成功的機會。

正面思考可以培養

正面思考模式,可以慢慢培養

文/黑幼龍

人格特質有的是與生俱來,有的受家庭影響,也可由音樂薰陶。

我時常在孩子用晚餐時,說笑話給他們聽,不但用餐氣氛良好,又可胃口大增、幫助發育,當然菜色也要常變化,才能事半功倍。

當孩子不小心弄翻湯汁,我不會責備他們,小時教他們如何處理善後,以後就會自己整理了。

有一次,孩子正在吃飯,我端了一大碗的湯,卻在餐桌上翻倒了 (平時我做事都很細心),此時,我對孩子說:「今天很難得,媽媽把湯弄倒,如果買彩券一定中大獎。」他們聽了都很高興,紛紛起來幫忙整理。

我在「心靈雞湯」這本書,看到一則故事:

有個媽媽,有天在公司,很不如意;剛好那天,兒子在學校也很不愉快, 這位單親媽媽就對孩子說:「為了慶祝今天的壞心情,我們去麥當勞。」我想,這樣的母親教導出來的孩子,必定相當樂觀。

我在幾次重大手術之後,都能平安回家,我就跟朋友開玩笑說: 「因為我在人間的功課還沒做完,上帝不讓我去天上報到。」

在去年手術後,我行動不便,喪失許多機能,許多親友都為我難過, 我告訴他們:我的生病經驗豐富,這樣會更有愛心,以後才能去幫助別人。

有一次,孩子在抱怨,為什麼要下雨。我說:「下雨了,外面的樹可以免費洗澡,我們也不會熱,省下很多電費。」

後來就不再聽到孩子埋怨下雨了。若能養成幽默的性格,不但能改變命運,也能讓身邊的人快樂, 亦能增進人際關係,何樂不為呢?

雖然鬧鐘響時我會懊惱,會拉棉被蓋住頭。我要感謝上蒼,因為我能聽得到。有好多人耳聾。
雖然我還是閉著眼睛,厭惡清晨的陽光,我要感謝上蒼,因為我能看到。有好多人眼瞎。
雖然我賴床不想起身,感謝上蒼我有能力站起來。好多人需終生睡在床上。
孤寂的人到處都是。雖然我們的餐桌從來沒有像雜誌的圖片那樣,早餐也是拼拼湊湊。感謝上蒼賜給我們食物。飢餓的人是那麼多。

雖然我的工作枯燥乏味,常常千篇一律。我還是要感謝上蒼,我有工作機會。失業的人好多好多。

雖然我常抱怨、感嘆命運不好。感謝上蒼賜給了我生命。

我常想到在同一個辦公室裡,薪水一樣的同事,為什麼有的人比較快樂,充滿活力?為什麼經濟狀況近似的家庭夫妻恩愛,親子關係良好,小孩的笑容完全不同,幸福指數的差異會這麼大?

卡內基有卅條方法幫助人克服憂慮、壓力,其中一條就是--盤算一下你的福氣。不幸的是我們常盤算自己不如意之處。這些年來接觸到的公司,無論是中小企業或大集團, 包括新興的高科技公司,印象裡,凡是企業文化中帶有感恩與分享的公司, 氣氛常較好,遇到挫折、低潮常能站起來。在困難來臨的時候,反而能從中找到機會看到希望。可見知道一個理念還不夠,需要活出那理念才行。

廉價的愉悅

廉價的愉悅

文/吳淡如

這些年來,只要一有時間去「純度假」,我一定會到峇里島去。我喜歡峇里島的理由很多很多。

其中當然包括一些奢侈的享受,比如美食、比如各國頂尖設計師爭相競技的漂亮飯店,還有他們家家戶戶對種植植物的熱愛,以及信仰天地萬物皆神明的虔誠與謙卑。

最重要的是,他們真是個快樂的民族。

「看到他們真誠的咧開嘴,笑出一排整齊的牙齒,我的煩惱也跟著蒸發了。」一位華裔的印尼導遊朋友,從蘇拉威西遷居到峇里島定居,就是因為這個理由。

在這個四季皆熱帶的島嶼上,人們很容易快樂。好像只要微風一吹,小草就會跟著擺盪那麼容易的快樂。

我也看過他們在準備親人們的葬禮,雖然身穿黑衣,他們還是很快樂地在準備葬禮,似乎在說:「活夠了,回去了,在熊熊火焰中成為無形天地的一部分,是一件多麼美妙的貢獻啊!」

他們要的不多,給的也爽快。隨時可以看到在「發呆亭」(家家戶戶都有的茅草頂小涼亭)裡吹著微風打盹、下棋,或在門口陪羽毛油亮的鬥雞曬太陽的男人,和巧妙的用沙籠在溪邊或自家門前大水溝裡洗澡的女人。

那裡沒有胖子,因為他們吃得少。有一回我看見一位女店員的桌上放著一塊綠色的糕點,好奇地問她:好吃嗎?她笑了笑,說那是她的午餐,隨即把半個巴掌大的糕餅塞給我。我受寵若驚,她說沒關係,她不一定要吃午餐。「才一百盧比而已!」(當時大概是八毛錢台幣吧)她說。

我很少收到那麼「貴重」的禮物--一個陌生人慷慨分享的仁慈。

她送我這塊糕點之前,我可並沒有跟她買任何東西。

那裡沒有乞丐,因為他們餓不死。山林裡有飽滿成熟的香蕉,海邊和溪裡有魚。

隨時在微笑的人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們不必在擁有任何東西後,才「決定」要快樂。

最廉價的愉悅,像每個氧分子一樣活躍在空氣中。像我這樣一個「積重難返」的現代人,想要不自欺欺人地放下一切、返璞歸真是很困難的。但是他們的微笑總在提醒我:回來啊!回到生活的本質,不要只把眼睛放在世事的表殼上。

難免「心事纏繞」的時刻,我總想到他們的微笑。這時,我也忍不住拉開兩頰的肌肉,送給自己一個微笑。從此,憂愁很難停留太久。

你說吧,世上最值得珍藏的寶石,可比得上夕陽餘光中在沙灘上流金閃爍的海水一滴?再美的雕塑真品,可有我們在原野奔跑後,脈搏如彈奏音樂般地怦然跳躍與肌膚彷若渴愛般的呼吸?

最貴重的愉悅,最容易取得。只是常常被忘記。

不在峇里島的時候,我也養成因為廉價的愉悅而快樂的習慣。早晨,煮一杯咖啡,看著窗前麻雀吱吱喳喳地在綠色植物間跳躍,享受收音機中免費的古典音樂,我在我的「發呆亭」裡微笑。

Wednesday, June 08, 2005

一切都會過去的

一切都會過去的 這是一種心靈上的新態度

文/何權峰

這是從朋友送給我的書籤上讀到的「箴言」。當時我正面臨人生的關卡,心情極度沮喪,這句話給了我莫大的安慰與希望。慢慢地我終於度過難關。此後,我常對自己重複這句話,逆境果然都過去了。

就這樣,我學到了這種心靈上的新態度,並全心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包括最深切的悲苦,或是最愉快的歡樂都不例外。

回頭看看你的一生,從出生起到安頓下來,你聽了一些話,做了一些事,度過哀傷,也歡度過快樂時光;曾經憤怒、飲泣、流淚、大笑……不管多少個曾經,那又如何?一切都過去了,不是嗎?

未來會如何?隔幾天,會變得怎麼樣?你最多不過是笑笑跳跳,要不然就是失望流淚,那又如何?反正都會過去的。

生命的遭遇猶如水中的浮草、木葉、花瓣,終究會在時間的河流中飄到遠方。

失意嗎?你可以試著把困苦想像成一滴墨汁,滴到河中,看著河水有沒有改變?有改變,但幾乎是看不出來的。

就算看出來了又怎麼樣?一切,還是會過去的。事情總是來來去去,在萬事順遂時,美好會過去,讓我們懂得珍惜;在悲傷失望時,痛苦會過去,讓我們學會接受。日子縱使時而有陰影遮掩,煙塵蒙蔽,然而愁霧散去,又將是清澈明淨,雲淡風輕。

試著回憶起兩個月前的這個時刻,你對生活有何抱怨?你記不起來了,對不對?再問問自己,十年後這個問題還有多重要?

像現在,就在此刻,不管你是喜也好,悲也罷,一切都會過去的。

最難得的簡單法則:
碰到難過的困境時,要勉勵自己,早晚這一切都會過去,只要認真付出,所有難過的經驗,都會成為難忘的美好回憶。

讚美的力量

讚美的力量「讚美是所有聲音中最甜蜜的一種。」
--金諾方

文/魏悌香牧師

同在一家公司的張小姐和王小姐素來不和。

有一天,張小姐忍無可忍地對另一個同事李先生說:「你去告訴王小姐,我真受不了她,請她改改她的壞脾氣,否則沒有人會願意理她的。」

李先生說:「好,我會處理這件事。」

以後張小姐遇到王小姐時,王小姐果然是既和氣又有禮,與從前相較,簡直判若兩人。

張小姐向李先生表示謝意,並且好奇地問:「你是怎麼說的?竟有如此的神效。」

李先生笑著說:「我跟王小姐說:『有好多人稱讚你,尤其是張小姐,說你又溫柔又善良、脾氣好、人緣更佳。』如此而已。」

默想:責備和批評只會帶來更大的怨懟和不滿。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讓狀況改善,何不試試誇獎的方式呢?也讓我們隨時成為同事、朋友中間的調味料,使眾人因我得到激勵與和睦。

你家小孩AQ高不高?

你家小孩AQ高不高?

文/王譓茹

「現在的小孩真好命,什麼都不用做,什麼統統有,」周遭生活圈不乏聽到這類話。現代社會事事便利,日子的確比上一代舒適,加上孩子生得少,一個、兩個都是寶,看來確實是比較好命。

然而,小孩備受呵護,想要的都能到手,無形中也養成不能延宕滿足、忍受挫折的負面性格,甚至一有不如意,就用偏激的反應來表達。類似「國小學童成績退步,遭父母責備跳樓自盡」、「法律系學生知法犯法,搶劫店家數款新型手機」、「不滿對方態度不敬,十五歲少年割斷十二歲同伴喉嚨」等駭人事件,現實生活中屢有聽聞。

「擁有高指數的AQ( 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比IQ(智商)、EQ(情緒商數)更加奠定小孩的健全與成功,」擁有十五年家庭教養與心理諮商經驗的布魯克斯博士和戈爾茲坦博士,在新書《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中,直指家長與教師在孩童人格養成教育中的核心職責。

任職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布魯克斯博士,是當前有關挫折忍受力、自尊心、激勵與親子關係等領域的頂尖演說家。戈爾茲坦博士則是猶他大學精神醫學系臨床講師,並任職兒童醫院與神經精神病學研究所,同為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及演說家。

在協助無數經歷醫療、發展、情緒和行為等問題與障礙的孩童、青少年,及其憂心的父母等臨床經驗中,作者深刻了解到,培養孩子有能力處理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壓力與挫折,遠比處心積慮雕鑿他們成績優異、成就突出來得重要許多。

「其實,每個小孩都具備適應及克服困境的能力,並不是少數天賦異秉的小孩才獨享這種資質,」作者認為。既然肯定人類具有抵抗挫折的基本特質,為何有些小孩有能力克服艱難處境,有些卻成為早年經驗及環境挑戰的受害者?

性格決定命運!教養決定性格!

作者解釋:「許多家長與老師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導正孩子的缺點,陷於『缺陷模式』的負面教養腳本,而非擴充孩子的心性資產。」而子女是否能成為父母殷殷期盼的健康快樂、體貼他人、堅韌圓熟的成人,端賴家長是否以身作則,示範逆境中自處與從中復原的智慧,並使之潛移默化至子女的性靈與氣質之中。換句話說,想要教出屢敗不餒、愈挫愈勇的小孩,恐怕家長自己得先改頭換面一番;具備自我改變的洞察力及勇氣,才能改變教養語言、改寫負面腳本。

「因為小孩是機伶無比的觀察者,他們不是照我們所說的去做,而是照我們做的依樣畫葫蘆;幸或不幸地,家長就是小孩的榜樣,」作者犀利點出影響小孩性格發展的關鍵要素。

愛迪生發明電燈應該無人不曉,但當中的實驗過程大概鮮有人知。他曾經試過三千多種燈絲的材料都做不成,助手紛紛勸他:「算了吧,別做了,我們注定失敗的,根本就不可能用電發光。」愛迪生卻說:「可是我們終於知道這三千多種材料是不能做燈絲的。這就是收穫,不是嗎?怎麼會是失敗?」

這種堅持到最後一次失敗,進而獲致成功的精神,正是教育學家稱許的「聰明的失敗」。如果冀望子女擁有這般堅韌心性與強力復原力,就要儘快放棄「問題出在小孩」的慣性思惟,並檢討自身的教養腳本。簡單地說,有問題兒童,多半有問題父母;要求子女之前,請先挑戰自己。

("A resillient nature that throws off troubles"。 具有愈挫愈奮、打不倒的性格,就能拋開煩惱,愉快而優雅的生活。「抗壓性」與樂觀的個性絕對是從逆境中培養出來的)

挫折是對未來的祝福

挫折是對未來的祝福

文/黑幼龍

十二歲時,我在初中聯考名落孫山,進了沒人想念的農校,在家人、親戚、朋友之間,我非常自卑。但是,如果當年一路順利,我這輩子的快樂、成就、知名度或財富,可能不到今天的十分之一。

不論在感情、朋友或工作上,有能力處理挫折,實在是一種褔氣!

當有人問起「成功的條件是什麼」,如果你的答案之中有一個是「有效率處理挫折」,那麼,我大概可以判斷,你未來一定會成功。因為,一個人就算真的很能、很有才華、很有學問、很努力,可是經不起挫折,那麼但願他一輩子都不要遭逢挫折,否則,他很可能會一敗塗地。

人生中的第一個失敗

我一九四○ 年出生,那時候,中日戰爭已經開打兩、三年,緊接著,一九四六年,國共戰爭又開始。我爸爸在空軍服務,我們跟著他到處奔波,小學大概轉學轉了十次。來台灣後,一九五○年代初期,我們住在眷村,房子是竹子做的,一到下雨天,屋內滴滴答答,冬天則是寒風呼呼,睡覺時,兄弟們總要擠在一起,互相取暖。

可能就是因為如此,我和兄弟們生存能力特別強,比較不怕挫折,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曾遭逢低潮、都跌到谷底過,但最後總是又自己站起來。

我要上初中時,剛好遇上第一屆初中聯考。由於不知道考試的重要性,爸媽也沒管我,我自己去考場考試,第一個交卷,然後到植物園打黑輪吃,過了中午再回來考;結果當然名落孫山。後來,我一個人摸著找路,到當時非常偏遠的樹林、文山等地,去考獨立招生的學校,還是沒有考取。

最後,我進了農校,以前叫「台北市立農校」,一所沒有人要念的學校。其實我後來還是考上大同國中(現在的金華國中),但是父母不想重新交學費,被迫只好放棄。

忽然間,我好像變成一個沒有人要的小孩,在家裡抬不起頭來。親戚朋友來家裡,問我念什麼學校,家人都不好意思講,因為哥哥念附中,很優秀,跟他比起來,我實在差得很遠。

一個十二歲的小孩遭遇這樣的挫敗,心情是很恐怖的,特別是,一場考試竟然這麼重要,我本來完全沒有概念。這不像一場車禍或金錢損失,過去就沒事了;而是一個人的性格跟自信,從此完全改變。

挫折是人生必經的歷程

農校畢業,根本不可能考取高中,只能跑到桃園再念個農校高中,好不容易念完高一,卻功課不好被留級,爸爸覺得這是奇恥大辱:「這怎麼可以!」於是,我又轉考軍校,不是因為「投筆從戎、愛國情」這類崇高理想,真的是因為念不下去,無路可走。

當時的軍人沒什麼社會地位,女生如果要找男朋友,都會希望男生「做什麼都可以,只要不是軍人就好」。對年輕人來說,這是很大的打擊。

很多人面臨這種打擊,大概這輩子就這樣混下去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來沒有灰心氣餒的感覺。每次遇到困難,我很少有放棄的念頭。

我沒有一套人生大道理,只是覺得,遭遇挫折是必然的,就像人生也有四季,成功、挫折,春天、冬天,其實是一樣的。這已經內化成我的一種思想,一種生命觀。

颱風水災成為一線生機

剛開始籌備台灣卡內基訓練時,我聽了別人的建議,決定採用英文教學,有幾個原因:第一,外商公司預算多,比較有能力購買這個訓練;第二個原因則是,訓練內容和教材數量這麼多,翻譯起來是很浩大的工程。

卡內基訓練總公司知道,各加盟區在初創業時經濟比較拮据,因此他們有個通融的做法:成立之初前三個月訂購的教科書、手冊等,費用可以延到三個月後再付。

我心想,反正不必馬上付錢,於是先訂了許多教材,從美國一起用海運寄回來,可以省下一些運費。但是誰曉得,就在等著報關的那幾天,一九八七年十月下旬,琳恩颱風來襲,報關行來電說,松山淹大水,我們所有的東西,統統泡湯了。

創業之初,我滿懷希望,向弟弟、妹妹借了三百萬,卻遇到這種事,簡直是晴天霹靂;我更擔心會拖垮支持我的人。但是,坦白講,我沒有沮喪或抱怨,就像是本能反應一樣,著手另起爐灶。

訂購教材曠日費時,我一不做二不休,開始把教材翻譯成中文。從手冊開始,將其中的動作和練習,改成台灣慣用的例子,另外有些則是由我口述,兒子幫忙整理。我絞盡腦汁,在辦公室裡像個瘋子一樣,自己演練、自己修改。

沒想到,改用中文上課,讓卡內基訓練在台灣很快被接受。我們的業績成長迅速,沒多久就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加盟區。颱風水災,反而成為我的一個轉機。

現在回想起來,一時的挫折,其實像是對未來的祝福。

如果我考取了附中或建中,又順利考取台大或成大,也許我這輩子的快樂、成就、知名度或財富,還不到今天的一半或十分之一。我很可能會出國讀書,拿到一個學位,然後開始工作,這輩子就這麼沒沒無名,完全是另一個黑幼龍了。

從挫敗中學到的經驗最實用

很多人遇到災難時,把挫折感放大了。我建議各位朋友,把每次挫敗的經驗當成很好的收穫,因為,沒有任何一種教訓比從挫敗中學到的更深刻、更實用。從書本、從長輩那裡學到的,可能只是理論,然而在挫敗中得到的智慧,卻是你親身的體驗。

幾年前,我參加一場由醫生組成的交響樂團的演奏會。我坐在台下,看著這些醫生身穿黑禮服、神情優雅地拉著小提琴、大提琴,我不禁開始想像,這些人生長在跟我完全不同的家庭與時代,他們的父母多麼愛護他們、保護他們,每個人都進醫學院,而且有興致和餘裕玩樂器、組樂團。他們的人生一路走來都這麼順利。我想起自己小時候,跟他們比起來簡直是天差地別,我的感觸很深。

但是,如果生命中有災難來了,我的態度一定會跟那些醫生音樂家不一樣,因為我身經百戰,面對挑戰時,會有很直接的反應。醫生們就像溫室裡面長大的孩子,需要花費更多力量才能處理困境,而像我這種在動盪、貧困中長大的人,比較容易接受困境,也比較堅強獨立,就算失敗了,也不至於馬上被打倒。

有一年,我們幫上海商業銀行做訓練,各分行的經理都來參加。在分享個人經驗時,不少人提到他們的過去、就讀過的學校,以及他們在台大、成大的校園生活。這些人的年齡都跟我差不多,然而在青少年時,我和他們實在差很多,他們是天之驕子,考取第一流的學校,是社會價值中最棒最棒的人。真難想像,幾十年以後,他們竟然坐在教室裡聽我上課,成為我的學生。我一點自鳴得意的念頭都沒有,甚至有點覺得造化弄人,但我不禁想到,如果我沒有從挫折中站起來,這一切就會截然不同了。

今天不如意的人,不要太難過。沒有人知道未來的命運是什麼,只要抱著希望,也許現階段你很羡慕的人,以後會為你工作或成為你的學生;這是作夢都無法預知的。

【換個角度看挫折】
一、人生也有四季之分,挫折便是其中之一,是必然會遭遇到的。
二、一時的挫折,可說是對未來的祝福。
三、從挫折中學到的教訓,是最深刻、最實用的。
四、經歷過挫折的人,比較堅強獨立,不怕失敗。

Tuesday, June 07, 2005

富翁的屋簷

有位善心的富翁,蓋了一棟大房子,他特別的要求營造的師傅,把那四周的屋簷建加倍的長,以使窮苦無家的人,能在其下暫時躲避風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許多窮人聚集在屋簷下,他們甚至擺起攤子做買賣,並生火煮。嘈雜的人聲與油煙,使富翁不堪其擾,不悅的家人也常與寄在簷下者爭吵。

冬天,有個老人在簷下凍死了,大家交口罵富翁的不仁。夏天,一場颶風,別人的房子都沒事,富翁的房子因為房簷特別的長, 居然被掀了頂,村人都說是惡有惡報。

重修屋頂時,這次富翁只要求建小小的房簷,富翁把省下的錢捐給慈善機構,並另外蓋了一間小房子。 這房子所能庇蔭的範圍遠比以前的房簷小,但四面有牆,是棟正式的房子。許多無家可歸的人,也都在其中獲得暫時的庇護,並在臨走前,問這棟房子是哪位善人捐蓋的。

沒有幾年,富翁成了最受歡迎的人。即使在他死後,人們還繼續受他的恩澤而紀念他。為甚麼同樣的善心,卻有有那麼大的不同?

故事中富翁的一片善心,從被認為是為富不仁、惡有惡報到變成是最受歡迎的人,這中間的變化是甚麼因素造成的?
是大房簷與小房子的差別嗎?
還是其中的用心有甚麼不同?
是甚麼原因讓富翁被責備為富不仁、惡有惡報?
又是甚麼原因讓富翁被感激與紀念?

答案在----
寄人簷下的感覺和生活在獨立房子中的感覺不同!!!

你知道生活在富翁的大房簷下,那些窮苦的人們會得到哪些的感受 !!!
而生活在獨立受尊重沒有比較的房中,那些窮苦的人們又會有哪些感受!!!

在組織或團隊中,甚麼樣的狀況是等同於寄人簷下?
事事都要依靠你?
不放心同仁處理事情?
常常要看臉色辦事?
以防弊為基礎設立的運作結構?
還是……。

甚麼樣的狀況是有獨立的空間?
給予清楚的目標?
規範內自主,給予做事的空間?
還是以核心價值交付責任,啟發能力與成長?
還是以願景、使命激發自覺與承擔?
還是……。

媽媽甚麼事都安排好,小孩子無法獨立;主管甚麼事都能,部屬不負責任。

「屋簷」伸太長,一片好心變成為富不仁,「獨立小房子卻變成最受歡迎的人,這中間的差別值得我們深思!!!

為善的本質是甚麼?
領導最終的目的是甚麼?
為善與領導共通處又是甚麼?
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
還是協助人獨立站起來,還他一個真真實實的人來?
所以領導,不能只是注重事情表面的完成,
也不止於問題的解決,
更重要的責任是:啟發同仁夥伴的能力,還給同仁與夥伴一個真真實實的人來,
要當教練不是當主管。

啟發夥伴的自覺與負責任,是幫助組織與團體成長的絕對關鍵要素。

對此,你有甚麼新決定?
你的做法又將會是甚麼?
在組織與團隊領導的過程中,如何協助同仁的成長?
如何陪伴夥伴們度過困難的考驗?
如何扶助週邊的朋友面對問題的掙扎?
怎麼做才能真正的幫助他們?
是事事都非要靠你不可,才能解決問題?
是你設立了機制讓他獨立處理?
還是你培育他們能力,讓他們可以為自己負責?
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甚麼?

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是,這些答案都在您心中,不是嗎?

(感謝媺玲師姊轉寄此文章。沒有比幫助別人成長更令人快樂)

我的媽媽來看我

我的媽媽來看我~一個真實的故事

文/李家同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首童謠,歌詞中有一句話「我的媽媽拿著雨傘來接我」,這首童謠的意思好像是描寫一個幼稚園的小孩子,在幼稚園門口等媽媽來接他,正好碰到下雨,虧得媽媽終於出現了,使這位小孩感到非常安心。

有一次,我在美國的一個購物中心買東西,忽然天色大變,強風挾著大雨,飛沙走石地橫掃而來,停車場中行人紛紛走避,而一對小孩卻在風雨中大哭地找尋他們的媽媽,我看風雨實在不太大,把車門打開,暗示他們進入我的車內躲雨,小弟弟糊裡糊塗,就要進來,他的姐姐大概想到壞人騙小孩子的故事,一把將弟弟拖住,而且哭得更大聲,就在這時候,他們的媽媽及時出現了,孩子們看到媽媽以後的歡樂表情,使我終身難忘。

孩子們在風雨中等待媽媽,大家可以想像得到,我卻要在這裡講一個對人在困境中想念媽媽的故事,其實這不是故事,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實。

三十年前,我在大學念書,我常常去台北監獄探訪受刑人,我還記得那時候,台北監獄在愛國西路,我們的辦法是和受刑人打打籃球,同時也和一些人聊聊天。

當時,有一位黝黑瘦高的受刑人似乎和我談得來,他很喜歡看書,因此我就設法送了很多的書給他看,我發現在眾受刑人中間,他所受的教育比較高,他是台北市一所有名中學畢業的,比我大七、八歲。受刑人每星期大概可以有三次見客,我去看別的都會吃閉門羹。可是這位受刑人,永遠可以見我,至少我從未吃過閉門羹。

他常在我面前提起他媽媽,說他媽媽是位非常慈祥的女性,他說他媽媽常常來看他,都會吃閉門羹,可是我始終不太相信這一點。

這位受刑人當時所住的地方其實是看守所,沒有定罪的受刑人都關在這裡,審判終結的人才再換到其他的監獄去。我的這位朋友有一天告訴我,他要搬家了,因為也已被定罪,要正式服刑了。我這才發現他有軍人身分,大概是在服兵役時犯的罪,所以要到新店的軍人監獄去服刑。

當他到新店的軍人監獄去服刑時,我也成了預備軍官,我在台北服役,週末有時會去看他,我記得要去新店的軍人監獄,要經過空軍公墓。再經過一條大樹成蔭的路,軍人監獄就在這條路的盡頭。

有一次我去看他,發現他被禁止接見,我和警衛打打交道,發現大概一個月以後才可以看到我的朋友。一個月以後,我終於看到他了,這次他告訴我一個很可憐的故事。他說他在服刑期間做工,也賺了一些錢,我記得那個數字實在少得可憐,可是這是他全部的積蓄,因此他一直偷偷地把這幾十塊錢放在一個很祕密的地方,沒有想到他的某位長官把他的錢偷了,我的朋友一氣之下和他的這位長官大打出手。

各位當然可以想像我的朋友的悲慘遭遇,他這種犯上的事情是相當嚴重的,他被人在晚上拖到廣場去痛打一頓,事後他被關在一間小的牢房裡,而且二十四小時地帶上手銬。

我的朋友告訴我這些事情時留下了眼淚,我們談話的時候,旁邊總有一個身強體壯的兵在旁聽,說到這些事,我記得那個兵面無表情地看著遠處,假裝沒有聽到。

忽然我的朋友又提到他媽媽了,他說你如果看到我的媽媽,一定會比較看得起我,他說他常常感到百念俱灰,可是一想到媽媽,他心情又會比較好一點。

既然他一再提起他媽媽,我就問了他家地址,然後我在一個星期六的黃昏,騎了我的老爺腳踏車,到他家去看他的媽媽。他的家在現在的忠孝東路,在當時,那條路叫做中正路,我發現他的家好遠,快到松山了。房子是典型的日式房子,附近每一棟都一樣,顯然是中低層公務員宿舍。我穿了全套的空軍少尉制服,很有禮貌的介紹自己,也報上我朋友的名字。

這家人好像有幾位比我還年輕的小孩,我被安頓在他們大約兩三坪大的客廳裡坐下,我記得這個客廳布置得極為簡陋,只有幾把破舊的椅子,我坐下以後,發現氣氛有點不自然,而我很快地明瞭這怎麼一回事了。

我朋友的爸爸進來了,他們父子很相像,他非常嚴肅地告訴我,他早已不承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因為他簡直不能相信他們家會有這種丟臉的兒子,所以不僅他早已不和他兒子來往,而且也一直禁止他家人和他來往。自從他進入了監獄,他們全家沒有一個人和他來往過。

我立刻想起,怪不得我一直可以見到我的朋友,原來他的媽媽事實上從來沒有去看過他,他說「我的媽媽來看我」,只是他的一種幻想而已。

我也看到了他的媽媽,他的媽媽是個典型的中國女性,瘦瘦的,個子相當矮,衣著非常樸素,她始終沒有講一句話。

我卻不管他爸爸怎麼講,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們全家人,我的朋友是非常想念他的媽媽。可是這位嚴厲的爸爸卻暗示我該滾蛋了,我想虧得我穿了空軍制服,而且自我介紹過我是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否則我早就被趕出去了。

我以非常失望的心情離開他的家,他的爸爸在門口還提醒我以後不必再來了。

可是我的腳踏車才到一轉彎,我就聽到後面的腳步聲,他的一個妹妹匆匆趕來,叫住了我,他的媽媽跟在後面,她要知道如何能找到她兒子,因為她要去看他。我趕快告訴他們如何到新店軍人監獄,她們以最快的速度謝了我,馬上趕回家去。

當時天色已黑,我所在地方是個很冷靜而且幾乎有點荒涼的地方,四週都是一些木造的日式房子,每棟房子都有一個用竹籬笆圍起來的小院子,現在每家人都點上了燈,我可以感到家家親人團聚的溫暖,我知道我的朋友和他母親即將真的見面,我真的感到在冥冥之中一定有一個上蒼在安排一切,而我正是祂所選的一個工具。

果真,我不能看我的朋友了,他從監獄中寫了一封信給我,告訴我他和他母親見面。而我開始辦理退伍手續,準備去美國念書,臨走以前,我又和他見了最後一面。這次他胖了,也有了笑容,他說他媽媽常送菜給他,所以他胖了一點,他也告訴我他家裡弟弟妹妹考各級學校的情形。最後他問我退伍以後要做什麼,我說我要去美國念書,忽然之間,他的笑容消失了,他說:「你相不相信?我真的感謝你這些日子來看我,也使我和我家人團圓,遺憾的是我們兩人之間的友誼從此會完了,因為你將來可以在社會上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而我卻是一個犯人,我們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我們不可能再繼續做朋友的。」

他又接著說:「你有沒有考慮過?索性專門留下來,終身為我們這種人服務?」

我默然無語,我的虛榮心使我不肯放棄追逐名利的機會,三十年過去了,我始終為我未能終身為受刑人服務慚愧不已,每次我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反而使我更感到良心不安。

我在此謝謝我的這位朋友,他使我感到我這一生沒有白過,我現在至少可以驕傲地告訴我的女兒「你的爸爸曾經做過好事」,我已五十多歲,我的朋友恐怕已是六十歲,希望他能知道,他對我講的話對我影響之大,我之所以決定離開美國,回來服務,也多多少少因為他說「你有沒有考慮過留下來?」這句話。

世界上有很多職業,要做得非常好,才對社會上有影響,我常想,一個平庸的舞蹈家就搞不出所以然來,可是做母親,就不同了,即使做一個平凡的母親,一樣可以對社會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我希望有一根魔棒,一揮之下,天下的母親都是平凡而慈祥的好母親,我相信我們的監獄會因此空了一半,我再揮一下這支魔棒,我國有幾萬個義工肯替監獄裡的受刑人服務,我相信我們的監獄會更加再空了一半。

Monday, June 06, 2005

尋找力量的泉源

尋找力量的泉源

文/黃翠吟

印度鼓樂的旋律在耳邊響起,「咚咚!咚咚咚!」由緩漸快,有力的節奏,令人有要把全身的精力全部奔放出來的衝動,帶領人輕輕地提醒:「聽聽身體的感覺,隨著身體告訴我們的去動,那才是你真正的需要。」

舞動身體,徹底放鬆身心

我閉著眼睛和大家一起手舞足蹈起來,隨著那神秘浪漫的異國音樂,感覺自己有時像跳迪斯可,有時又像歌劇中的「卡門」,扭腰擺臀,騷勁十足。對自己會有這樣的動作,著實嚇了一大跳,心虛得偷偷瞇眼瞧瞧四周,但見夥伴有的像乩童,身體抖個不停,有的跳起現代舞,有的在地上滾,有的在原地一直旋轉,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盡情紓放,大家都閉著眼睛,躲到內在的深處與身體對話,我聽從身體的真正需要,隨它扭動。

十多分鐘之後,內心異常祥和寧靜,樂聲已轉為弦琴及手鼓聲,手腳竟也變成緩慢優雅地舞動,典雅婉約很有詩意,間有雙手合十祈禱的動作,我想此時心境莫非已寧靜放鬆到當成自己是天女散花?

樂聲戛然而止,每個人汗水淋漓,或坐或躺,靜靜徹底地享受著那「鬆了」的舒暢感,十多分鐘過去,大家張開眼睛,帶領人問:「眼睛有沒有感覺更亮?」看看四週,每個人嘴角都掛著一絲笑意,臉上的線條比剛到時鬆了許多。

在現實的世界裡,要應付很多的人、事,久而久之嘴角僵住了、肩膀卡住了、骨盆也卡住了,所以參加這個「靜心營」的第一天,帶領人就帶我們先做鬆開骨盤的動作,他說,愈原始的部落如非洲人,走起路來婀娜多姿,就是因為沒有束縛及壓力。

面對低潮,更要勤於修心

最近景氣不好,朋友在小公司工作常感壓力。因小公司無財力投資轉型,又因小廟容不下大菩薩,人員流動率大,素質一直無法提昇。他眉頭緊蹙,問我:「我們常說,要修養自己,『修』是修正自己行為,至於『養』,該如何養呢?」看他是很想改變心境,讓自己不要成天掉入憂煩之中。

他這一問,我突然想起了我上過的「亂舞靜心」。

人一生起起伏伏,其實不是一生,每天情緒就都有高低,心情有時明亮、快樂,有時又烏雲蔽日,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幾套自己習用的解壓招式,要活著,總要先擺平自己負面的情緒,因為它無預警的說來就來,凡人如我,清楚自己常受環境影響,會掉入壓力、不安、生氣、憂慮、煩惱中。

身心是一體的,先把「身」鬆了,很奇妙的,煩惱的事情就好像沒那麼嚴重了,其實問題還在,只是承擔的力量變大了。

所以我對朋友說:「養性,先做排毒,排掉身體的緊繃,還有心情的鬱卒及垃圾。」

自從學了一招半式的氣功後,每天做半小時的平甩,讓自己進入調息的暢快中,而心情不快時,更是要放首非洲鼓樂,跟著身體的感覺亂舞一番,渾然忘我,痛快淋漓。而有的人是躲入音樂、歌唱、畫畫、雕刻、捏陶等藝術之中,或是運動、靜坐。

善用箴言,自我潛移默化

我終日伏案,需要把「悶」氣逼出來,我選擇「動」功,健身又放鬆。

身心一體,先從鬆身著手,古時修禪之人,亦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每天定是耕土種菜,樁米挑水,非只誦經靜坐。

挫折來臨時,有人會自我調適及激勵,有人卻一蹶不振。除因性格的差異外,其實是要靠平時的養性。觀念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

記得去年為了辦理生命教育的研習,特別拜訪了一位輔導界的教授,向她辭行時,她從皮包內掏鑰匙關研究室的門,我瞧見了她皮包內一疊名片大小的卡紙,用鑰匙圈串在一起,我說:「妳好有創意,名片用鑰匙圈串在一起,找起來很方便。」她愣了一下,弄清楚我說的是那串紙片後說:「這不是名片,這是我在聖經上看到一些好的句子,就抄在紙片上,串起來可隨身攜帶,等公車、坐公車時都可以看。」

輔導界的學者,研究的都是心靈層面的領域,猶如此注意隨時給自己提醒及力量,令人起敬。

我們基金會的一位董事,也是教育界有名的學者,他亦隨身攜帶一本「甘露法雨經」,此經是薄薄小小的一本摺頁,適合放在上衣口袋內,他每早出門上班前必先花十多分鐘唸誦一遍,數十年如一日。他說,一日之始對自己有期許及反省,就不會亂了心境。看他這本經典已被翻得舊損斑斑,不禁深感佩服。

觀念轉化,自然擺脫苦惱

平安、愉快是每個人的渴望,但它不是一蹴可幾的。禪宗說:「放下」即是,但當下即能放下苦惱是對大根器的人說的,一般人何有這樣的修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則是用意識、用思想去對治及轉化苦惱的。讓這些觀念不斷運用、不斷深化,直到純熟至不假思索就跳出來,那就解脫了。

而我,每天要看自己的「經」。平日每逢苦惱時,即記下生活體悟,這些能把自己從陰暗深淵拉拔起來的感悟,就是自己的聖經。這些平日記下的短句,因為是針對自己的弱點而發,故對自己是當頭棒喝,但必須不斷讀它及觀想,才能超越舊有習慣,不再受苦。

調身養性,是讓自己得平安喜樂,每個人平日即須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日日鍛鍊,往上提昇。新年伊始,願大家整理過去一年的成長,帶領自己在今年更成熟有進步。

星星如此閃亮

星星如此閃亮

走向宇宙,才見識到遼闊

文/黃明堅

在為數達一千個以上的星團當中,最明亮的星團裡就包含有一百萬個以上的星球。據推斷,星團的年齡有數百萬歲。這對擁有一五○億年歷史的宇宙來說,不過只是一瞬 間。

--野本陽代《發現宇宙的奧秘》

都市生活常常是狹隘的,高樓大廈遮擋住陽光和視野,生存社會的競爭、摩擦、傾軋,日日如割喉戰似地叫人驚悸,急迫的步調彷彿總有厲鬼在身後追趕。

生,是如此困窘,如此寒傖。

好想從這個世界中出走,不是只走到印度去流浪,走到夏威夷去搖草裙,或是走到希臘的無名小島去騎鐵馬。想走得更遠一點,走到沒有人的地方,沒有人也沒有人為的建設與污染。 於是我走向宇宙,啊,這才見識到遼闊。

宇宙是遼闊、恆久、華麗、絢爛,集不可思議之大成。

星球有如一朵綻放的花,對著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下的難得鏡頭,觀察者甚至感性地述說:「如同細緻花瓣上的朝露般閃耀的白色星球們,周圍的雲氣由於沐浴在玫瑰中心點明亮閃爍的星球們的光亮下,因而染上微微的紅色。」

所有的美,都會點燃起文學之火。不可思議的宇宙,自然也不例外。

但宇宙不僅是美,不僅是文學,它更是數學。

「即使壽命較短的星球,也有數百年的壽命,而壽命長的更有數兆年。」

「延伸了五兆公里長的噴流……照得格外的明亮。」

「有子星系……中央部分光點的亮度相當於一億個太陽。而中心的 Y 字形,正中央有個明亮的點,光是這個點的亮度就比一百萬個太陽還明亮。」

宇宙是令人震撼的數學。它動用到我們平常根本不曾動用過的單位。 我們這個世界光亮的極致,是太陽。要怎樣去想像一百萬個太陽,一億個太陽? 那樣的亮,已在數學、文學之外,瀕臨一切學問的邊際。

把自己打開,讓宇宙進來吧。

Sunday, June 05, 2005

別忘了「心」的溝通

別忘了「心」的溝通

文/陳建志

地球,已經縮得很小了。現代的電子科技使地球小得可以在掌上盈盈一握,輕輕一按觸鍵,我們就能立即連接上萬里之外的人。

21世紀必定是一個高頻的時代,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網路、手機等高頻溝通管道只會更加變化萬千,更新奇的,更方便的溝通工具,如顯像手錶、PDA、顯像電話等都會紛紛出籠。然而,它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少。手機族、網路族已經感受到了溝通的疏離。每個人面對的是冰冷的電子螢幕,彷彿在喃喃自語的與別人對話,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而過度快速,過度保護自己的結果,是一顆心在寒冷隔離中瑟瑟發抖。

外在的距離拉近了,但心靈上的距離卻往往拉遠了。

當然,問題並不是「是或否」、「黑或白」這麼簡單的。它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與判斷。就像趨勢專家約翰‧耐斯比說的,「我們可以接受為人性服務的科技,但要學會拒斥殘害人性的科技。」至於什麼是好的科技,則是因人而異,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的。

我心中常常在想,人們除了這些溝通工具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溝通方式?

在未來,我們是否能發展出其他的「高頻溝通」呢?

我說的是,當你與我相視無言,莫逆於心的交流。

我說的是,當你傾訴時,我能用眼神撫慰你。而我在傾訴時,你能送我一朵微笑。

我說的是,當你進入自己的夢境與心靈對談時,能在自己的情感河流上泛舟悠遊。

我說的是,當你與身體溝通,了解思想如何與肉身共振時,能因而治療了自己的傷痛。

我說的是,當你與上天對話,進入宇宙的神秘世界,貼近只有自己了解的神性,接收到靈魂的指引。

我說的是有一天,當你與我溝通,我們竟忘了你是你,我是我,不分彼此。

比之於手機,網路,我覺得這些溝通更是「高頻溝通」,因為它們更細緻、更微妙,也更有益於身心健康。而這些,全都是人類本來就有的能力,不假外求,不是嗎?

新的世紀,如果能選擇什麼新溝通方式的話,我想我會選擇更多的「心溝通」吧!那時候手機與網路將是一個方便你我聯絡,卻又不致阻隔我們心靈交流的工具。因為我們就將要了解心靈的溫潤、神秘與力量。那將是比科技更難,也更簡單的,無窮無盡的奧秘!

Saturday, June 04, 2005

自在觀心

自在觀心

文/吳若權

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從哪裡出發。
一旦腳步從容,生活便有了優雅的姿態。
「定靜安慮得」的道理,就是這樣簡單。

和前任男友口若懸河的個性比較起來,他算是非常安靜型的男孩,雖然話不多,卻給人一種很有溫度的安全感。反而,她的前任男友倒是常在滔滔不絕的言談中,讓她感覺冷漠的疏離。

約他一起和幾個要好的朋友見面,席間他並沒有主動聊到太多不同的話題,但是對朋友們的談話有很多友善的回應。聚會之後,好友對她說:「他真的很特別,即使只是微笑都很迷人。跟你從前那個很聒噪的男友比起來,讓人舒服多了。」

說真的,起初她並沒有發現他有這項特質,相處時間久了,她慢慢地感受他的內在,有一種安靜的力量。即使兩個人牽手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道,整個城市都會漸漸安靜下來,讓他們只能聽見彼此的心跳。

「大概和我長期練習靜坐有關吧。」他開朗地說。從事業務工作,讓他有一度因為壓力太大而導致胃腸不適,經過主管介紹,練習靜坐之後,不但體質改善很多,人看起來也精神很多。

乍聽之下,她以為是靜坐是多麼難以學會的功夫,直到跟他一起練習幾次,才知道並不太難。「有點像古人說的:『眼觀鼻、鼻觀心!』慢慢集中注意力之後,人反而放鬆了。」她分享心得。

從此之後,他們找到生活裡共同的節奏,彷彿連呼吸都可以拍合。人生,往往在刻意的緩慢中,反而容易看清楚彼此要的是什麼,不再因為匆匆趕著進度,而使得表面上的獲得抵不過心靈上更多的失落。

讓自己安靜下來,混亂的心情就能沉澱,紛雜的念頭將會有所條理。

其實,讓自己安靜下來的技巧很多,靜坐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更何況,連練習靜坐,不同的老師也有不同的教法。有人主張:「眼觀鼻、鼻觀心」;有人堅持:「不看、不想、不聽」;有人提倡:「心隨念轉」……無論哪一種方法,只要能讓自己安靜下來,混亂的心情就會開始沉澱,於是紛雜的念頭有了條理。《禮記‧大學》提到:「定靜安慮得」的道理,就是這樣簡單。

現代人需要的煩惱傷神的事很多,根據我的觀察:「沒有選擇」、和「太多選擇」都是人們面臨問題時,最感到痛苦的事。「沒有選擇」,並非真的山窮水盡,而是還沒來得及想清楚,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麼?而「太多選擇」代表「想要的」與「可以要到的」東西,不但多、而且還配不成對。到頭來,才發現:原來,我們真正需要的很少,只不過想要的太多。而哪些是可以要到的呢?則沒有十足把握。

「定靜安慮得」的五個過程,正好可以幫助面臨煩惱的人,做出智慧的選擇。不論是前途茫茫、還是選擇多到怕掛一漏萬,都可以在心情安定之後,找到可行的出路。拿枝筆和一張紙,把牽掛的事情一件一件紀錄下來,然後區分清楚其中的優先順序,割捨其中「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比較低的部分,頓時就理清楚思緒的脈絡,找到可以勇敢前進的方向。

愈是簡單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

身心得到安頓;靈魂才有主宰。道理也許大家都知道,但愈是簡單的道理,愈是「知易行難」。以下有幾個簡單的方法,協助你順利地踏出第一步,有了好的開始,接下去就好辦了。初階者,不妨就從獨處開始吧!

1.呼吸:專家的建議是:愈慢愈好。先大大吐氣,再深深吸氣。緩慢地重複練習,可以鬆緩情緒,感知自己內心的變化。

2.散步:一個人沒有目的地出去走走,尤其是接近大自然的環境,有助於察覺自己在生命中位置,了解自己的害怕與渴望。

3.旅行:獨自旅行,也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也唯有在隻身浪跡天涯的時候,才能發現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哪一種人際關係最值得珍惜?

4.反省: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檢討一下哪些事情處理得不好,下次可以改進;發現自己做得不錯,也記得給自己掌聲。

5.日記:撰寫日記,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看見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讓自己變得更冷靜與客觀。

佛學中所講的「觀心自在」,其實是從關照自己的內心、體察別人的感覺開始的。智慧的道路,將因此而在眼前展開。學習「觀照自己的內心、關懷別人的感受」,我們將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優雅而從容地出發,走向寬闊的未來。

【本文摘錄自吳若權所著《開拓生命的寬度》方智出版】

幽默感比性感更吸引人

幽默感比性感更吸引人

文/戴晨志

曾聽過一則故事--有一對夫妻,一起搭火車旅行,可是沿路上,太太一直嘀咕地講話,一下子嫌火車開得太慢、一下子埋怨冷氣太冷,不然就是噪音太大、或服務人員態度不好……而她的先生,雖是閉目養神,耳朵卻不得閒,必須忍受太太嘮叨地嫌東嫌西。

後來,先生有個機會,轉了個頭,禮貌地跟旁邊的旅客打招呼、閒聊;當別的旅客問到他們從事的職業時,先生回答說:「我是小公司老闆,我太太則是有名的製造家!」

「噢?製造家?是製造什麼產品?」旅客好奇地問道。先生一臉正經地說:「專門製造不愉快!」

人的生活,有的充滿歡喜、快樂,有的則是充滿悲苦、不愉快!當然,自己的心境很重要,可是,跟我們相處在一起的人,也很重要;如果自己的另一半,或工作夥伴,個性很嚴肅、不幽默、不風趣,也不浪漫,甚至常嘮叨、嫌棄、埋怨,或是事事負面思考,那麼生活就會像個「製造家」一樣專門製造不愉快。

所以,牛頓曾說:「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

好萊塢知名影星布萊德彼特也說:「幽默感比性感更重要!」

「幽默」是一種能量,也是一種浪漫,它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而且,我們可以說,「有笑聲,就沒戰爭;有幽默,就不寂寞!」

有一對少男少女第一次偷偷的約會,男生情不自禁地伸手握了女孩的手,可是女孩害羞地說:「我媽媽說,我不能讓男生牽手!」

男生說:「我是怕妳會走丟啊!」

「怎麼會呢?我都這麼大了,我才不會走丟呢!」女孩說。

「噢……那……那是我怕我會走丟!」男生吞吐地說。

真的,有一顆悅人悅己的幽默心,生活才會更浪漫、更快樂!

所以,「幽默感」勝過「性感」!一個人如果沒有「幽默感」,也不「性感」,更沒有「感性」,那……就會很「不幸」喲!

超幽默小講義
身懷4L笑傲人生

人要學習用「幽默心、浪漫情」,來紓解自己的情緒壓力,才會有快樂、豁達的人生!所以,所謂「萬法唯心,境隨心轉」,只要心中有愛、心中有幽默,人的嘴角就會往上揚,就會有歡笑和快樂。

因此,「四個L」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方向,那就是--「Love (愛)、Learn (學習)、Listen (傾聽)、Laugh (歡笑)」,也就是說,「只要心中有愛,也不斷地學習成長,同時不斷地傾聽別人,則生活中就會充滿歡笑!」

【本文摘錄自《超幽默,不寂寞!》時報出版】

Friday, June 03, 2005

人才

我的老同學現在富得流油。他開創了一個軟體公司,開發了一系列軟體,生意越做越大。

今天他來到這個城市後馬上打電話給我。"同學,是我啊!聽出來了嗎?是這樣的,我到這兒的大學招畢業生,要在這兒呆上五天,咱哥們趁這個時間好好聚一聚。我做東!","既然他要做東,我理所當然順水推舟。人家是老闆,不吃白不吃!

我來到他下榻的賓館,看見一個大學生模樣的人站在他面前接受面試。

"這樣吧,"我的老同學說,"我這裏有個魔術方塊,你能不能把它弄成六面六種顏色呢?你看清楚,我給你做個示範。"說著,他扳起了魔術方塊。不一會兒,那個魔術方塊就扳好"看到了嗎?"他說,"你也來做一遍吧。"

那個大學生拿著魔術方塊,面有難色。我的老同學看了看我,便對大學生說﹕"如果你沒考慮好,可以把魔術方塊拿回去考慮。我直到星期五才走。"

等那個大學生走了後,我問老同學﹕"怎麼?,這就是你獨創的考題?"

"咳!這個人有後臺,我不好意思不要他。所以給他出個題考考他,以便到時候給他安排合適的職務。"

"要是我,"我說,"我可沒有你那聰明,我會把魔術方塊拆開,然後一個個安上去。"

"如果他這樣做就好了。這就說明他敢做敢當,就可以從事開拓市場方面的工作。"

"那其他的做法呢?"

"現在的孩子都不玩魔術方塊了,所以我不相信他能馬上扳好。如果他拿漆把六面刷出來,就說明他很有創意,可以從事軟體發展部的工作。

如果他今天下午就把魔術方塊拿回來,就說明他非常聰明,領悟能力強,做我的助理最合適了。

如果他星期三之前把魔術方塊拿回來,說明他請教了人,也就是說他很有人緣,可以讓他去客戶服務部工作。

如果他在我走之前拿回來,說明他勤勞肯幹,從事低級程式師的工作沒問題。

如果他最終拿回來說他還是不會,那說明他人很老實,可以從事保管和財務的工作。

可是如果他不拿回來,那我就愛莫能助了。"

原來如此!第二天晚上,我的老同學請我吃飯。在飯桌上,我又問起了魔術方塊的事。這一回,我的老同學有些得意洋洋。

"那個大學生我要定了。他今天早上把魔術方塊還給了我。你猜怎麼了?他新買了一個魔術方塊給我!

他說:”你的魔術方塊我扳來扳去都無法還原。所以我做了一個,它比你的那個更大,更靈活!"

"這說明什麼?"我問。

我的老同學壓低了聲音﹕"他絕對是做盜版的好材料!"

(感謝大舅轉寄此笑話。TGIF!)

生命的滋味

生命的滋味

文/席慕蓉

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裝滿這一片波濤起伏的海洋?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把山石沖蝕成細柔的沙粒,並且把它們均勻地鋪在我的腳下?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醞釀出這樣一個清涼美麗的夜晚?

1.
電話裏,T告訴我,他為了一件忍無可忍的事,終於發脾氣罵人了。

我問他,發了脾氣以後,會後悔嗎?

他說:「我要學著不後悔。就好像摔了一個茶杯之後,又百般設法要粘起來的那種後悔,我不要。」

我靜靜聆聽著朋友低沉的聲音,心裏忽然有種悵惘的感覺。

我們在少年時原來都有著單純與寬厚的靈魂啊!為什麼?為什麼一定要在成長的過程裏讓它逐漸變得複雜與銳利?在種種牽絆裏不斷傷害著自己和別人?還要學著不去後悔,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呢?

那一整天,我耳邊總會響起瓷杯在堅硬的地面上破裂的聲音,那一片一片曾經怎樣光潤如玉的碎瓷在剎那間迸飛得滿地。

我也能學會不去後悔嗎?
2.
生命裏充滿了大大小小的爭奪,包括快樂與自由在內,都免不了一番拼鬥。

年輕的時候,總是緊緊跟隨著周遭的人群,急著向前走,急著想知道一切,急著要得到我應該可以得到的東西。卻要到今天才能明白,我以為我爭奪到手的也就是我拱手讓出的,我以為我從此得到的其實就是我從此失去的。

但是,如果想改正和挽回這一切,卻需要有更多和更大的勇氣才行。

人到中年,逐漸有了一種不同的價值觀,原來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竟然不再那麼重要了,而一直被自己有意忽略了的種種,卻開始不斷前來呼喚我,就像那草葉間的風聲,那海洋起伏的呼吸,還有那夜裏一地的月光。

多希望能夠把腳步放慢,多希望能夠回答大自然裏所有美麗生命的呼喚!

可是,我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回答它們,從小的教育已經把我塑鑄成為一個溫順和無法離群的普通人,只能在安排好的長路上逐日前行。

假如有一天,我忽然變成了我所羡慕的隱者,那麼,在隱身山林之前,自我必定要經過一場異常慘烈的廝殺吧?

也許可以這樣說:那些不爭不奪,無欲無求的隱者,也許反而是有著更大的欲望,和生命作著更強硬爭奪的人才對。

是不是可以這樣解釋呢?

3.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則我愛所有的人,我愛全世界,我愛生命。如果我能夠對一個人說「我愛你」,則我必能夠說「在你之中我愛一切人,通過你,我愛全世界,在你生命中我也愛我自己。」
-E‧佛洛姆

原來,愛一個人,並不僅只是強烈的感情而已,它還是「一項決心,一項判斷,一項允諾。」

那麼,在那天夜裏,走在鄉間濱海的小路上,我忽然間有了想大聲呼喚的那種欲望也是非常正常的了。

我剛剛從海邊走過來,心中仍然十分不捨把那樣細白潔淨的沙灘拋在身後。那天晚上,夜涼如水,寶藍色的夜空裏星月交輝,我赤足站在海邊,能夠感覺到浮面沙粒的溫熱乾爽和鬆散,也能夠同時感覺到再下一層沙粒的濕潤清涼和堅實,浪潮在靜夜裏聲音特別輕柔。

想一想,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裝滿這一片波濤起伏的海洋?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把山石沖蝕成細柔的沙粒,並且把它們均勻地鋪在我的腳下?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醞釀出這樣一個清涼美麗的夜晚?要多少多少年的時光啊!這個世界才能夠等候我們的來臨?

若是在這樣的時刻裏還不肯還不敢說出久藏在心裏的秘密,若是在享有的時候還時時擔憂它的無常,若是在愛與被愛的時候還時時計算著什麼時候會不再愛與不再被愛;那麼,我哪裡是在享用我的生命呢?我不過是不斷在浪費它在摧折它而已吧。

那天晚上,我當然還是離開,我當然還是要把海浪、沙岸,還有月光都拋在身後。可是,我心裏卻還是感激著的,所以才禁不住想向這整個世界呼喚起來:「謝謝啊!謝謝這一切的一切啊!」

我想,在那寶藍色的深邃的星空之上,在那億萬光年的距離之外,必定有一種溫柔和慈悲的力量聽到了我的感謝,並且微微俯首向我憐愛地微笑起來了吧。

在我大聲呼喚著的那一刻,是不是也同時下了決心、作了判斷、有了承諾了呢?

如果我能夠學會了去真正地愛我的生命,我必定也能學會了去真正的愛人和愛這個世界。

4.
所以,請讓我學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請讓我學著不去後悔。當然,也請讓我學著不要重復自己的錯誤。

請讓我終於明白,每一條路徑都有它不得不這樣跋涉的理由,請讓我終於相信,每一條要走上去的前途也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

請讓我生活在這一刻,讓我去好好地享用我的今天。

在這一切之外,請讓我領略生命的卑微與尊貴。讓我知道,整個人類的生命就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後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請讓我,讓我能從容地品嘗這生命的滋味。

煩惱只是投影

在一次聚會中,我認識一位「青春永駐」的朋友。剛看到她的樣子,我猜想她不過是個大學生,但聽她用行動電話處理事情時語調老練精確,我忍不住把她的年齡多猜了幾歲(不然,一定是從小在困苦的環境中磨出的少年老成),答案揭曉了;她年過三十五,自己擁有兩家業務蒸蒸日上的公司,是一個日理萬機的總經理。光滑的臉龐,樸實的穿著、開朗的微笑和溫柔的語調,只要不談公事,她看來頂多像剛出社會的新鮮人。

有人問她:「如何青春永駐,喝歐雷嗎?」問的人大約只有二十歲,在她的腦袋瓜裡,三十五「should be」 很老很老了。「我不知道……大概是因為我……沒有煩惱吧!」「沒有煩惱?」在我聽來,對一個每天要處理這麼多事的人來說,簡直是個天方夜譚。當下我以為她是那種「心裡波濤洶湧,表面故作輕鬆」的那種人。

「從前『年輕』的時候,常常為雞毛蒜皮的事煩惱得不得了,連男朋友對我說:喂!你怎麼長了顆青春痘。我都會煩惱得睡不著覺,心想:他講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他不愛我了?」她笑著說:「直到……我大哥去世。」我們安靜下來。

「我大哥從小就是個有為的青年,二十多歲就開始創業,他車禍去世前幾天,正為公司少了一筆十萬元的帳煩惱,我大哥一向不愛看帳本,那個月他忽然把會計帳本拿出來瞧,管會計的人是他的合夥人,因為這一筆帳去路不明,他開始懷疑兩個人多年來的合作是否都有被吃帳的問題。我嫂嫂說,他開始睡不著覺,睡不著就開始喝酒,喝酒後就變得煩躁,越煩躁越喝酒,有天晚上應酬後開車回家,發生了車禍,他就走了……。他走了之後,我嫂嫂處理他的後事時發現,他的合夥人只不過把這個公司的十萬元挪到那個公司用,不久又挪回來了。沒想到我哥為了這筆小錢,煩了那麼久。」

開口問,怕傷害了信任;不開口問,又製造了幢幢疑雲。有時我們的頭腦像個碎紙機,一張紙絞了進去,變成佔據空間更龐大的紙屑。她說:「我學到了這一件事,不要創造煩惱,不要自找麻煩,就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付事情本來的樣子。這也許是我不太會長皺紋的原因吧!」她總是開開心心,不只是人家願意和她相處,做生意時也會覺得和她合作很愉快。所以,生意愈做愈好。

每個人的周遭一定有看起來像「煩惱製造機」的人,他們總在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不足掛齒的小事、煩死也沒用的事、事不關己的事煩惱,在日積月累的煩惱中,對別人一個無意的眼神、一句無心的話,都有了疑心病,彷彿在努力的防衛病毒入侵,也防衛了快樂的可能。

別人怎麼想我們、沮喪怎麼包圍我們,其實都是我們投射出來的,都是「魔由心中生」。煩惱只是投影。

你的煩惱是因為其它某個人,他的煩惱是因為你,周圍的每樣東西都是你創造出來的,都是你投射的,然後你變得害怕、驚嚇,而且努力去防衛,然後就產生痛苦、挫折、衝突、沮喪和抗爭。整個事情都是愚蠢的,而它將會保持這樣,除非你改變你的態度。一定要在你裡面找到原因。

奧修─ 「煩惱只是投影。」

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真正發覺的人卻不多。上天為什麼給我們思想?我想祂的用意應是希望我們創造快樂。只是絕大部份的人都拿來自尋煩惱。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每當心情壞的時候,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會覺得自己是世上最醜的人,而當心情愉快時,不管怎麼對著鏡子瞧,都會覺得自己好好看」,其實,時間一分一秒在走,難過也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

你的今天要怎麼過,你就能讓它怎麼過,那怕是有人來到你面前臭罵你,只要你不當一回事,那也就會沒那回事了,真的,快樂很簡單!!

While you meet something beautiful,
the first thing you should do is to share
it with your friends anywhere.

So that these beautiful things will be able to spread out liberally around the
world.

當你遇見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你四周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上自由自在的散播開來。

Thursday, June 02, 2005

教出喜歡閱讀的孩子

教出喜歡閱讀的孩子

文/林振春

閱讀是一種動機、一種能力、一種習慣、一種風氣,要教出喜歡閱讀的孩子,首先要激發他的閱讀動機,營造家庭的閱讀氣氛。

創造閱讀的樂趣

閱讀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一種後天習得的技巧。

小嬰兒看到書本會拿起來啃,接著是拍打、撕裂,最後才是翻看。讓學齡前兒童玩弄立體書的用意相當明顯,重點在於玩弄而非閱讀,先讓他們親近書本、習慣與書為伍,最後才引導他們觀看書本中的圖畫;至於看到書中的文字,一定要教他們認字識字,從此才能進入閱讀的殿堂。

閱讀的樂趣來自於具有成就感的閱讀經驗,想要營造具有成就感的閱讀經驗,下列三點相當重要:

1.慎選適合子女的閱讀材料:父母親可以多方試探子女的性向偏好,仔細觀察他們在書店或圖書館中如何翻閱各種書籍,以找出孩子偏好哪一類書籍。只要你找到孩子的閱讀興趣,就等於找到激發他閱讀動機的方法,而這些都與閱讀材料的選擇密不可分。

2.陪孩子一起看書:培養子女閱讀興趣的最佳良方,是常陪子女一起看書,幫他翻折書頁,與他共同朗讀字句,傾聽他對書本的內容心得或意見,不但可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也鞏固了子女對閱讀時間的珍惜和期盼。

3.讚美子女的閱讀行為和成就:無論子女對書本內容作成何種反映,一定先讚美他的表現,再提出可能未思索到的問題供他反省。孩子的閱讀信心是培養閱讀興趣的先決條件,而閱讀信心的建立,當然是父母親的讚美和鼓勵。

加深印象的閱讀方法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比較適合青少年的閱讀方法以SQ3R法較為簡便可行,它的作法如下:

第一步是縱覽(SURVEY),把全書概括性看一遍,尤其是書的序言、目錄、標題、圖表、索引、參考文獻等,以便對全書有直覺的印象。

第二步是提問(QUESTION),在縱覽的基礎上,就書中的重點、標題、圖表等,提出自己的疑問,使讀書成為一種有方向、有明確目標的思維活動。

第三步是閱讀(READ),帶著問題進行深入的閱讀,畫出書中的關鍵語句,標示問題的可能答案,並作讀書筆記以加深記憶。

第四步是背誦(RECITE),就閱讀所獲得的理解,進行記憶的工作。特別要閉上眼睛或閤起書本,提綱挈領的回憶或背誦問題的解答,或書本上的重點,這是學習效果的自我檢查。

第五步是複習(REVIEW),其目的在鞏固閱讀成果,採三天、一週、半月、二月、半年複習所讀之書,以加深印象,並且進一步延伸學習的效果。

練習各種不同的閱讀技巧

閱讀技巧又稱為閱讀的花招,如同調酒師會變化不同的招式來調酒,跳水人員變換不同的姿勢來跳水,廚師也會變換不同的手法來切菜一般,那是一種對制式的創新,更是一種樂趣的創造,使得工作變得更富韻味、更有人味。依其性質可分成下列數種:

1.朗讀與默讀

將每個字詞讀出聲音,可以感受語言的節奏和韻律,更可以強化聽覺的學習效果,這是朗讀的獨特性。父母可以選擇具有韻律性的詩歌和散文,與子女一起朗讀,共同感受其律動之美,讓孩子喜歡朗讀,從而踏上閱讀之路。亦可以選擇一篇短文,與孩子一起閱讀,並且相互約束不可出聲。先教導動口但無聲的默讀方式,再練習不動口只用眼睛看並用心默念,讓孩子感受默讀的樂趣。

2.精讀與略讀

父母可以選擇精練的小品文章,作為精讀的材料,然後引導子女逐一閱讀每一字詞,推敲作者的本意,延伸作者的企圖,體會作者的情懷,使子女了解精讀的功能和精讀文章的豐富性。

略讀的做法不在探索推敲每一字詞,而是快速掌握文章大要,大略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數個要點即可。父母可以選擇通俗性文章或是報章雜誌上的材料,要求子女快速瀏覽,並報告她所看到的重點摘要,以達到略讀的目的。

父母也可以透過尋找字句的遊戲或比賽,來訓練子女的略讀能力,例如找一篇文章,兩人比賽計算文章中出現「台灣」的次數,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正確答案者獲勝。此種方式寓教於樂,在遊戲中增進子女的略讀技巧,值得父母採用。

3.連讀與跳讀

連讀是依照文章材料的編排次序,一段一段的逐一閱讀;跳讀則是選擇性的跳過閱讀者認為無關緊要,或不甚重要的段落或章節。

連讀不需要特別指導,每個人剛開始閱讀時,因為深怕遺漏作者的關鍵字詞,大都採取連讀的做法。

跳讀就必須要有父母的指導,先用紙版遮去某些段落,讓子女閱讀未遮到的文字,問他是否能夠看懂全篇大意;接著再讓他們看完遮住的部分,幫助他了解某些段落在全篇文意中只是補強作用,有沒有讀到並不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

有此經驗之後,父母便可以陪子女練習找出補強的段落,並進行更強化的跳讀動作,感受一種「打水漂」的閱讀快感。

4.全讀與分讀

當文章材料較長,分讀是必要的訓練;但是分讀可以分成逐步推進分讀與反覆累積分讀兩種。所謂逐步推進是將材料劃分成數個大塊,讀完一塊就休息;反覆累積則是每次閱讀時,一定重複以前所看過的章節,以免遺忘,然後再進行下一章的閱讀。

父母可以引導子女練習閱讀不同的文章,以找出最適合他的分讀方式,因為採用逐步推進分讀或反覆累進分讀,完全依閱讀者的能力與文章材料性質來作判斷,父母無法隨時陪侍在旁代為選擇。

慢讀與速讀

慢讀無須訓練,速讀就必須接受訓練才有可能達成。父母可以製作紙卡洞,利用在文章材料上移動紙卡洞的速度,來加速子女的閱讀速度。紙卡洞使用初期可能只是單字,接著是兩個字或三個字的詞組;其後可以改變成一行一行的紙卡洞,讓子女一次看一行字。成行的紙卡洞在文章材料上移動的速度,由慢到快,子女的閱讀速度也就在此種練習下,不斷加速。
此種練習不能強制,一定要先營造有趣的遊戲情境,採寓教於樂的設計教學方式,才不會引起子女的消極抵制。

建立有利於閱讀指導的親子關係


教與學的關係影響學習成效甚大。個人從事師資教育工作經年,從經驗中發現:獲得學生喜歡的老師,無論他所教的課程多麼艱難,學生必然全力以赴;同樣的,父母是每個人成長中遇到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是第一個學習園地,為人父母者要成為子女的良師益友,更應重視親子關係的建立。

換言之,父母應與子女維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在他需要支援的時候陪伴在旁,給予有利的協助;在他需要肯定的時候給予掌聲,分享他的成就;在需要安慰的時候加以擁抱,建立他的信心,當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才能創造閱讀指導的良好環境氣氛。

生命不一定是直線

生命不一定是直線

文/洪蘭

台灣的孩子一般沒有什麼機會玩,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現象很令人擔心。

我曾在陽明大學醫學院任教,我們有些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已經要去當醫師了。他可能有很豐富的醫學知識,可是還未必能面對,診療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心理壓力、道德壓力與生命課題。

有一些記者問我,為什麼我覺得我先生(曾志朗)的抗壓性很強,我想主要是因為他是在鄉下長大的,我們在美國結婚五年後,我才去他家,去的時候發現,鄉下長大的孩子童年快樂很多。

他曾經告訴我,他們常去溪裡面游泳,老師三令五申告誡,他們依然不改,於是老師趁他們游泳時把衣服拿走,他們只好在溪水裡等到天黑,拿著芭蕉葉,遮住重點部位,跑回家去,而媽媽當然早已拿著棍子在門口等囉!

他拿到博士後,母親當選模範母親,他跟她說:「你怎麼能當模範母親?你在旗山鎮拿著棍子追著我跑,每個人都看見了!」

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個性比較開朗,希望我們的教改,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快樂!

金絲雀如何學唱新歌

我的小孩八歲時回台灣,面對中西文化的異同,求學過程特別曲折。起先念嘉義民雄國小,後來因為語言、體罰等因素,適應不良,轉到台北讀北師附小。

當時我在中正大學教書,由我母親照顧我的小孩。我母親的教育觀念是舊式的:先做功課後玩耍。小孩一回到家,趕快把功課做完,以便玩耍,我母親一看說:「咦!那麼快就做完了?去複習!」小孩一聽,趕快去複習,正打算出去玩,我母親說:「複習完了,去預習!」

當時我母親常說:「現在三年級的功課怎麼那麼多呀?做到十點半還做不完!」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小孩是把功課攤開在桌上慢慢地做,我母親一離開,他就去玩,聽到腳步聲,他就趕快回到書桌前!

我發現這件事時,相當的擔心;由實驗知道,要改變一個壞習慣,需要花上十倍的力氣!

金絲雀學會唱一首歌後,若要牠再學新的,牠會乾脆讓神經細胞死掉,第二年再長新的。

於是我試著說服母親,讓小孩做功課前先玩,結果我母親回答:「業,精於勤,荒於嬉!」她的六個女兒都讀北一女、台大,她堅持當新式教育還不知成效如何時,先用傳統教法!還說我小孩晚回國,起步晚,必須要「追上去」,所以安排他每周補習三天,小孩叫苦連天!

從「身心症」到愛上學

國二上,我的小孩得了「身心症」。早上七點鐘時,他的體溫開始上升,七點半時,燒到三十九度半;怕他做假,我家有很多溫度計,但是不管哪一支溫度計,量出來都是三十九度半,我只好打電話向老師請假。

請假後,到了八點半,他準時退燒。

到了上學時間,常常是我先生抬頭,我抬腳,兩人合力把他拖上汽車,他一路上叫:「求求你不要叫我去上學!」聽了心中真的很不忍,我們為什麼會讓孩子讀書讀到這樣的痛苦?

進入美國學校三個禮拜後,「身心症」不藥而癒。他變得很喜歡去上學。他們老師早上七點鐘到學校,他想跟老師共進早餐,討論功課,所以早上不到七點,就挖我起床送他去上學,而我常是前一天做實驗做到半夜三更。

他對他的老師,那些肯幫他的老師,有說不出來的感恩和愛戴。

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集郵,特別珍藏了一些東南亞各國獨立時發行的紀念郵票。小孩在學校上到有關國家獨立的課程時,向我借那些亞洲國家獨立紀念郵票,當作參考資料,帶去學校,結果被老師一誇獎,就把郵票送給老師了。

我說:「不行啊,那是媽媽的珍藏。」我的小孩說:「可是我的老師更喜歡那些郵票!」

他的老師隔了四年沒有教他,去年在路上遇到,正值總統就職典禮前,孩子回來對我說:「老師說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就職典禮……」我們只有一張貴賓卷,孩子竟然跟我說:「你不要去啦,讓我的老師去!」

我可以感覺到,老師只要對孩子有一些用心和付出,孩子就會非常感激,令人非常感動。

教小孩,要從動機下手

我覺得,我們的課本編得太淺了,我們不能低估孩子的聰明智慧,以為以他這個年齡,只能了解某個程度。

皮亞傑有個實驗:五個彈珠排一排,有上下兩排,將第六顆彈珠加入下一排並將長度縮得比上一排小,問小孩哪一排彈珠比較多?結果小孩會說較長的那排較多。事實是--將彈珠換成巧克力後,實驗結果完全改觀,兩歲半的小孩都知道要拿下面這一排!

我們在小學二年級時,開始教整數概念,一個當老師的媽媽問小孩:「小於一百的最大整數是多少?」小孩目瞪口呆,不知道媽媽在講什麼,眼看弟弟要挨揍,哥哥跑過來幫忙:「媽媽要給你一個紅包,裡面的錢不得超過一百塊,你要多少?」弟弟立刻說:「九十九!」

今天我們的教學不能與生活連在一起,小孩不知你在問什麼,這不代表他笨!

我先生以前要我兒子學中文,規定回到家裡不能講英文,要講中文。於是我的小孩每天回到家,一腳站在門口就用英文把當天學校發生的事情講一遍,講完,進到家,就不講話了。他其實相當痛恨中文,可見體罰對一個孩子身心殘害之大,他到現在還不肯拿筷子,但是很會青蛙跳,可以跳完整個操場!

對於孩子,真的要了解他的心理,而且要有方式對待他。我後來讓他願意看中文,完全是從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著手,武俠小說嘛!講到最精采的地方,我就停下來說:「媽媽要去做實驗了。」他拉著我問,後來呢,後來呢,我就叫他自己去看。其實他並不能全看懂,自己用想像力填補了很多地方。

從了解到關懷到行動

我的小孩剛轉到美國學校時,上課第一天,老師發了十四本英文書,說是這學期要唸的,有哈波李的《梅崗城的故事》、賽珍珠的《大地》、史坦貝克的《人鼠之間》等。

這些書都蠻深的,我們的大學生都不一定會讀,何況九年級(相當國二)的孩子?

我去問老師為什麼選這些書,老師說:「十四歲的小孩,肌力已經足以傷人,如果心智上不夠成熟、缺乏同理心的話,很可能做出令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必須在他青春期剛開始時,讓他的思想跟上,藉著這些不同人種受到不同待遇的書,教會他們『同理心』是什麼。」

《梅崗城的故事》和《奴隸船》是描述美國南方黑人所受的不平等境遇。我的小孩看完了這個故事,一直問我:黑人並沒有比較笨,為什麼會因為他的顏色就遭到歧視?他們以前在學校裡叫黑人Negro,但看完這些書後,就不再那麼叫了。

《人鼠之間》拿過諾貝爾獎,主角是個智障的孩子。當時發生了喜憨兒烘焙屋被人潑餿水的事件,同學們看了書後,主動下山去幫忙喜憨兒清洗。

「因了解產生關懷,因關懷產生行動」,我在我小孩身上印證了這一點!

「閱讀」是無可取代的

我們的學校應該多提供課外書,因為看得懂的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知識,好像搭個鷹架,讓他自己走上去一樣。現在流行的多媒體教學,其實是不能取代閱讀的。

我小孩11年級時,老師要他們看《戰爭與和平》,要交報告的!但是書太厚,他去租錄影帶來看,看完寫報告交去,卻不知電影結局被導演改了。老師發現後,罰他再看一本《飄》。

這次他乖乖地看書寫報告,但是我覺得《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是經典作,很值得一看,就租來跟他一起看。小孩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他說郝思嘉是十六歲,怎麼可以由三十歲的費雯麗演?我說豈有此理,《戰爭與和平》的女主角是俄國人,奧黛麗赫本是美國人呢,你怎麼就看得下去呢?他說:「因為我是先看電影再看書,不管書中怎麼樣描寫,都是出現奧黛麗赫本的形象呀!要是先看書,電影中出現的影像跟我的想像不合,我就看不下去了!」

所以,看書時是自己的想像力,電影是導演的想像力,別人的想像力會阻礙自己發揮想像力!聽演講,如果你不了解背景知識,聽完後,所得有限;閱讀卻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一再反覆。

從實驗結果可看出,閱讀在大腦的神經機制上,電流所顯示的深度是不同的,而且影響神經之間的連結密度,我們現在所界定的聰明才智便是指這密度而言。

電流是不會中斷的,例如路上看到小學同學,你不記得他的名字,但幾天後,你突然坐起來,想到了他的名字。電流被激發之後一直走著,連結越密,創造力便越強。

有創造力才有未來

我們的未來,就在下一輩的創造力上,如果我們將腦力封鎖住、沒有創造力,我們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北縣某國小有面擋土牆,上面有一到六年級的創作圖案,一年級的用個掌印壓下去,順著手指頭的方向畫出一隻漂亮的長尾雞,六年級用彩色的石頭排列成圈圈的幾何狀圖案。

我們的孩子,進學校時很有創意,被我們教了六年以後,就變成石頭,這就是一定要進行教改的原因。

我自己覺得,除了行為不要逾矩的最低下限外,教育者(包括父母、部長在內)要放手讓人全面自我發展,小孩才會有創造力!

生命不一定是直線,他可以是放射線、雙曲線或反折線,甚至可以是個圓,只是需要你主動塑造,完成屬於你自己的圓。

心靈捕手中的一段短言

電影【心靈捕手】中很棒的一段短言

If You Love Something Very Very Much...
Let It Go Free!!!...
If It Doesn't Come Back...
It Means It Does Not Belong to You...
If It Does, Please Love It. Forever!.

如果你很愛很愛某樣東西
就讓他自由吧!
如果他不回來
那表示他並不屬於你...
如果他回來了
要永遠愛他...

每個看過「心靈捕手」這部電影的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感覺,有的人欣賞的是心理學方面的探討、有的人認同的是它對於人生價值觀的辯證、有的人則趁機窺探了年輕人的迷惘與叛逆。

然而,最為之動容的,反而是片中著墨不多的小部分友情。

男主角最好的朋友知道他有異於常人的天賦和智商,卻整天跟他們一起喝酒鬼混、賣體力打零工,這位朋友不願見他埋沒了自己的天分,於是就對他說:

「每天我開車去接你的時候,我都只高興十分鐘。其實我最希望看到的,是有一天我去找你時你已不在這裡,而是到另一個地方,去發揮你的才能、尋找你的夢。我當然希望我們能一直在一起,可是如果二十年後,你還是跟我們一樣只能待在這裡,那我也許會有些 恨你!」

電影的最後一幕,男主角果真不告而別,到大都市尋夢去了,他的朋友發現他離開時,那種摻雜詫異、高興、卻又難掩失落與惆悵的表情;他固然為自己的好友能勇敢追逐理想而感到欣喜,但內心卻未嘗沒有一絲眷戀與不捨,然而他依舊在心裡默默地為他祝福,開著車默默地離去。

(感恩陳師兄轉寄此文章與大家分享)

Wednesday, June 01, 2005

人生就該「認真玩」

人生就該「認真玩」

文/洪蘭

受到SARS的影響,許多外國學者專家不敢來台灣,不惜將排好的演講取消,甚至連學生的口試也取消,使我們很困擾。但是有一位教授依然如期抵達,讓我們頗有「風雨故人來」的感動。這位教授說,他的人生哲學是「認真玩(serious play)」: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然後認真的去享受這個樂趣。只要我們答應他,不叫他去我們自己都不敢去的地方,他覺得應該是很安全的,因為我們也是人,我們也愛惜自己的生命。

這位教授的話讓我好感動,一個科學家一定要有點冒險性,才能去探索未知,而且必須先身士卒,不能拿別人的痛苦來証明自己的實驗。所以許多疫苗發明者,都是先注射到自己身上。微電極植入人體的手術剛剛發明時,發明者也是先局部麻醉,將小晶片植入自己手腕,看自己意念產生時,會不會啟動電腦銀幕上的虛擬手;成功後,又將晶片植入自己太太的手腕,看兩人心中的意念能不能使電腦上的兩隻虛擬手合作。

探索未知的勇氣

有勇氣嘗新是科學家的基本精神。我記得當年在加州大學,有位昆蟲系的同事因為手臂長出個小瘤,不時會痛,來到醫院求診。醫生將小瘤切開一看,原來是他在亞馬遜雨林進行研究時,一種吸血昆蟲將蟲卵下到他皮膚裡面,卵孵化成幼蟲後,吃他的肉以化為成蟲。我們聽了都差點昏倒,但是第二年學期一結束,這位同事又立刻整裝回到亞馬遜原始森林去了。

這種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而且認真享受這個樂趣,是他成為國際知名動物學家的最主要原因。

我們很少看到不喜歡自己的本行,而又能成名的人。那位不畏SARS危險,如約來到台灣的教授所說的「認真玩」的態度,使他足跡遍全球。「寓教於樂」,生活多彩多姿,見到了很多奇風異俗、珍禽異獸,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這不就是我們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嗎?在現象中領悟,從經驗中學習,由實証而成功。

他說十八歲生日時,他父親送給他一把刀柄打開內有羅盤的彎刀,跟他說:「船停在港灣裡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船存在的目的。我教了你十八年在這個世界生存應該有的知識,現在是你出去証明你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時候了。」因此他參加了甘迺迪總統號召的「和平組織青年工作團」,第一站到新幾內亞,果然用上了父親送的彎刀。

即使今天就死,也要死而無憾

他到每一個地方都「認真玩」,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不斷的學習。三年後回到美國上大學,因為在這三年認真玩的過程中,他已經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不必再摸索,所以很快找到了人生之路。他說他每天都做到即使今天就死,也死而無憾。

望著他,我真的肅然起敬。難怪他不怕SARS,因為人生對他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完美的句點,既然人都要死,又何必害怕因何而死呢?「我不邀請死亡,但我也不害怕死亡,該走的路,照計畫進行。」

我在他和他父親身上,看到了智者的風範,也看到中國與外國父母的不同之處。中國的父母往往過度保護孩子,想要替他們遮擋外界一切的風雨和危險,而不是教導他們面對挑戰的方法和智慧。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樂趣、發展的可能。

這種不懂得「認真玩」的人生,是多麼可惜啊!

如果生活充滿否定句……

如果生活充滿否定句……

文/洪蘭

朋友非常孝順,父親過世後,辭去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台陪伴母親。但是不到半年,她就來找我,請我想辦法找出為什麼她與母親不合,她說每次母親一開口說話,她心中就好像火山要爆發,她知道母親寂寞,希望她多陪陪她,她自己也希望能孝順,畢竟這是她回國的目的,但是,不知怎的,三句話沒說完,她就發火,如果要避免對母親頂撞,她就必須講完她要說的話立刻走開。

我們都是念科學的,不相信犯沖、相剋等迷信說法,但是檢討了半天,都找不出為什麼「母慈女孝」但就是合不來。直到有一天她送來一捲錄音帶,是星期日在家中與母親說話的錄音,請我分析。分析完畢,我知道為什麼了。

在這捲錄音帶中,母親的話占五分之四,我的朋友只說了五分之一,而且句子都很簡短,只回答必要的話。母親的句子中絕大部分是否定句,例如「不要穿這件衣服」、「不要塗深色口紅」、「不要擦地板了,先去買菜」、「不要買這種樣子的小黃瓜,這種胖肚子的,裡面全是子」、「不要放那麼多洗衣粉」、「不要用這種醬油,有色素」、「不要看這個連續劇」,到了晚上,她母親要她換一件厚一點的睡衣時,我的朋友就爆發了。

人天生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你時,你的大腦很快就形成一個防衛機制,只要一看見這個人,全身細胞就緊張起來,進入備戰狀態,這個人講的每句話都會先從負面去解釋,先篩選可能的敵意,再處理語意。

當你想做一件事而有人攔阻你時,第一次你會勉強順從,第二次你便不想讓他知道,因為你不喜歡被駁回的感覺,久了以後,便什麼事都不讓母親知道了。但是越是不想讓母親知道,母親越是拐彎抹角地想打聽出來,這時女兒便覺得隱私權被侵犯,於是母女關係就惡化下去了。

看到平日不以為意的說話方式導致這樣的結果,心中真是震驚,我們常常對越是親密的人講話越不小心,忽略了對方需要被尊重。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父母要學會尊重他的選擇,說話時要避免用「不要」這個字作為句子的開頭,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感覺會造成自信心的低落,如果孩子已經去外面闖了個天下,建立了自信心,這種說話方式會使孩子迴避你,雖然孩子也知道父母是好意,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讓我們知道理智和感情是分家的,是不同的神經迴路在處理的,心中知道該怎麼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的去做。

當奉養父母變成不得不做的義務時,雙方都會很痛苦。天下沒有什麼事比親子關係不和更令人傷心的了。

親子、夫妻、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啊!

幸運,永遠跟隨勇敢實踐的人!

幸運,永遠跟隨勇敢實踐的人!

文/戴晨志

勇敢,是生命的力量;實踐,是成功的開端!每個人都是一顆「鑽石」,只要找到興趣、全心投入,生命就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努力學習、傻傻做事的人!我們都擁有「潛力與能力」,但唯有努力不懈,才能壯大自己;唯有勤於學習,才能造就自己!

吉不吉利,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4」這個數字很好啊,它很像帆船、很好看呀,怎麼會不吉利?人的成功是靠「實力」,而不是靠「吉不吉利」;命運,是用腳努力走出來的呀!

世界各國、各民族,似乎都有自己的迷信或是禁忌;譬如說,咱們台灣,大部分人都不喜歡「4」,因為4與「死」的諧音相近,所以很多醫院、旅館就自動把「四樓」的標記拿掉,而在電梯裡,也就沒有4的按鈕。

可是,在其他國家,他們對「4」沒有「死」的諧音,自然對4就沒有什麼禁忌;相反地,他們對「4」反而相當的喜愛。在美國、加拿大、巴拿馬、日本……「44」的車牌號碼滿街跑;我在埃及,也曾經看過一輛車的車牌號碼是「4444」,好拉風哦!我相信,那一定是車主千辛萬苦才標到的「最好車牌」。

而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也是很多人不喜歡「4」,而最喜歡「8」,因為「8」和「發」的發音相近!可是,聽說有一個愛唱歌的人,他最喜歡的幸運號碼就是「4」,若有機會選擇號碼,他就選「4」或「44」,或「444」。

這是為什麼呢?大部分華人對「4」都避之唯恐不及,他為什麼要選「4」呢?愛唱歌的人說:「你有沒有看過音樂會的簡譜:『1、2、4』的簡譜怎麼唱?不是唱Do、Ra、Mi嗎?那『4』呢?不是唱ㄈㄚ嗎?所以我喜歡『4』,那就表示『我發、我發、我發發發』,我天天都在『大發』呀?」

哈!「4」就是唱ㄈㄚ,人不也就是發了嗎?還有什麼好禁忌的呢?

相對地,西洋人對「十三」是不喜歡的,在北美、歐洲,或是巴拿馬人,都忌諱「十三」。為什麼呢?有人說,是因為中古世紀時,犯人被判處死刑,要上絞刑架台時,必須走「十三個台階」;而走完十三個台階,頭就要被套上繩索絞死,很不吉利,所以後來大家就很不喜歡「十三」。

另有一說,是聖經上的記載,耶穌基督在「最後的晚餐」中,與十二個門徒在一起吃飯,耶穌加上十二個門徒,一共是「十三個人」;而耶穌在吃完晚餐後,就被羅馬的士兵逮捕,最後被釘上十字架、遇難,所以他們認為「十三」是不吉利的數字。

而在百分之九十人口信仰天主教的巴拿馬,他們許多的大樓電梯,就沒有「十三樓」的按鈕,跟我們不喜歡「四」、沒有「四樓」是一樣的。

真的,各地區都有自己的禁忌!在泰國有些地區,人們忌諱睡覺時「頭朝西方」,因為太陽從西方落下,黑夜就馬上來臨,所以頭朝西方睡,象徵著「黑夜般的死亡」!而他們的傳統習俗是在棺木上以「紅筆」寫著死亡者的姓名,所以泰國人也忌諱以「紅筆」來簽名!

另外,在法國有些地區,人們絕不從梯子下面穿過,因為他們相信,這樣會帶來「不好的霉運」!而且,家裡的「鏡子」千萬不能打破,因為鏡子裡有人們的影像,鏡子一旦破碎,代表人的靈魂也會破碎;更糟糕的是,鏡子若破了,破鏡難以重圓,那也意味著,破滅的靈魂就沒有機會回來了!

的確,不同的種族和人們,都有自己的禁忌,可是,有時我們看到別人的禁忌時,覺得實在可笑;當然,當別人看我們的禁忌(例如避諱「4」)時,也會覺得很可笑!

其實,忌諱或禁忌,只是人們自己「想出來」或「造出來」的一種說法,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而所說的禁忌,是不是真的會有詛咒的功效,似乎也沒有!事實上,人們的行事作為,靠的是「真誠、實踐、毅力」,而不應被以訛傳訛的「禁忌」和「迷信」所綁手綁腳、自我設限!

超越自己小講義
談到數字的忌諱,即使是知識份子,仍不免有類似的迷信。

以前有一個小學,在新生入學時,一位家長就要求老師,不要把自己孩子的座號編在「四十四號」。可是,一個班的學生將近五十人,總一定會有四十四號呀,如果不編四十四號,那這個號碼要給誰?

這家長十分堅持,也透過民意代表到學校施壓,要求「非改不可」!可是,您說,這老師該怎麼辦呢?他只好徵求一個「自告奮勇、不信邪」,座號是「三十八號」的同學來對調,唉!這真是超級迷信呀!難道「三八」會比「四四」來得好、來得吉利、來得聰明嗎?

大部分公司行號,在股東大會上,都會贈送禮物給股東們,可是,聽說他們寧願贈送碗、杯子、或小飾品,也不願送書,因為「書」與「輸」是同音,所以拿到書,可能股票就會輸!相同地,很多運動員也不喜歡拿到「書」的禮物,因為拿到書,可能在運動場上也會輸。

不過,網球小將詹詠然就不這麼認為,因為她很喜歡書,而且,她說:「『 4 』也很好啊,它很像帆船,很好看呀,怎麼會不吉利?」

詹詠然又說:「打球是靠實力,不是靠吉不吉利,如果打球一定要穿哪雙鞋子才能贏,那豈不是都不能換鞋了嗎?」

所以,吉不吉利,都只是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曾有一位神機妙算的老師,很會「測字」,他能從一個人所寫的字,猜出對方的問題或疑惑。有一次,面前的一女學生在桌上寫了「山」字,直直地推給老師,老師看了看,對這女學生說:「妳爸爸的生意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悽慘、很徹底。」

女學生問:「為什麼?」老師說:「因為從我這邊看過去,『山』是倒的,所以我想妳父親的事業倒了!」

這時女孩眼淚盈眶,好像心事被老師猜中了,於是,她又順手把「山」字擺正,再給老師;老師說:「哈,太棒了,這不就是『東山再起』嗎?」女孩一聽,破涕為笑。此時,剛好有一其他同學坐在旁邊,老師說:「妳看,現在『山』變成『仙』了,妳爸爸不久就會有仙人、貴人來相助了!」

哈,字怎麼測、怎麼說,真是有意思、很好玩;可是,命運不是「用說」、「用寫」的,命運是「用實踐、用腳走出來的!」所以,不必相信「幸運數字」,也不必避諱「不吉利的數字」。

因為,「幸運」永遠跟隨著勇敢實踐的人呀!

【本文摘錄自戴晨志著『天天超越自己』時報出版】

(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

愛,是加法、乘法,是一條出路!

愛,是加法、乘法,是一條出路!

文/戴晨志

在台南縣歸仁鄉,有一位關懷流浪動物協會的周姓志工,經過一座高架橋涵洞時,聽到小狗斷續的低鳴聲,他以為聽錯了,就騎車離去。可是,隔天,當他再度經過該涵洞時,又聽到狗的哀鳴聲,於是,他下車去探個究竟;此時,他發現距離涵洞口十多公尺處的爛泥沼裡,躺著一隻重傷的母狗,而在牠身旁,則有數隻剛出生的小狗。

周先生眼見母狗的下半身,已浸在污水中多時,身子幾乎僵硬,無法動彈,十分可憐!怎麼辦呢?周先生想了一下,立即決定,鑽進只有約四十公分高的涵洞,趴在漆黑的髒水泥中,一步步地匍匐前進!周先生先抓了一隻小狗,再退出洞口;再匍匐前進,又抓了一隻小狗,再緩步退出洞口……

就這樣,周先生前前後後匍匐在爛泥中進退十一次,救出了十一隻剛出生的小狗;最後,又再匍匐涵洞內一次,將垂死的母狗拉出泥濘的涵洞。

周先生滿臉污泥和汗水,趕緊將十一隻幼小的小狗,送到中華護生協會的護生園區,請求暫時收容;接著,他又將受重傷的母狗,快速送到醫院急救。

周先生看了看這隻剛生產過後的母狗傷勢,猜想牠是誤踩「捕獸夾」,而受到重傷!因為該高架橋附近有許多甘蔗園,農民常裝設捕獸夾來捕捉老鼠﹔這隻懷孕的母狗,應該是在誤觸捕獸夾之後受傷,被人丟進涵洞裡!而在積水、爛泥之中,母狗的傷口已經因感染而潰爛,但牠,仍忍著疼痛,爬到較安全的地方,將小狗一一平安地生下來……。

就在護送母狗就醫的途中,周先生將十一隻小狗已獲得安置的事「告訴母狗」;此時,下半身受傷、潰爛、全身僵硬、口腔肌肉亦緊閉的母狗,使出最後的力氣,用力地哼叫了兩聲,似乎表示「我知道了」!而且,還搖一搖下垂的尾巴,向周先生表達「謝謝你」的心意!

母狗,全身無力、奄奄一息地靜躺著,周先生流著眼淚,輕輕地碰了牠的眼睛,牠知道,牠的任務已完成,十一個孩子已經獲救了,才安詳地闔上眼睛,斷氣、過世!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不管自己如何病痛不已,總要讓自己的孩子能平安、快樂;儘管自己全身僵硬、傷口潰爛,但,孩子啊,你們要活潑、健康地活下去;媽媽一定要「撐到最後一刻」,要看到你們不再受風寒、不再有飢餓、不再有哀鳴呀……。

超越自己小講義
每次參加旅行團出國遊覽,到一景點之後,再出發,總必須清點人數;如果團員太多,清點人數就比較麻煩,常搞不清楚還有哪些人沒上車?

有一次,導遊照例在車上清點人數,導遊問道:「都到齊了沒有?」一小男生說:「沒有,還少兩個人?」導遊問:「你怎麼知道?」

「因為我爸媽還沒來,他們還在外面急得到處找我。」小男生天真地說。

當了父親以後,才知道父子、父女連心;到外頭玩時,只要小孩的身影,不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就急得發狂:「兒子呢?女兒呢?看到沒?……」深怕心愛的孩子不見了!只要不見孩子的蹤影,心頭就焦急得發痛。

最近新聞報導,有一位二十八歲的美籍青年佛瑞德,前來台北補習班教英文,而後又前往花蓮太魯閣一帶旅遊,可是卻突然失去聯絡,而告失蹤。佛瑞德六十五歲的母親芭芭拉,從阿拉斯加前來台灣,每天焦慮地到處尋訪心愛孩子的下落,可是,一直都沒有消息。

這位疼愛孩子的母親,每天胸前掛著貼有孩子照片的大紙板,在大街小巷中、在車站人潮中,一一地詢問路人:「你有沒有看過這個人?」「你看過我的孩子嗎?」可是,八、九個月過去了,這老媽媽焦頭爛額,卻一無所獲,也不太有人理會她。可是她說,她已變賣家產,她一定要找到愛兒之後,才要返回美國。

看到這思子心切的慈母,前往台北市政府尋求馬英九市長的協助時,我的心好痛;我想,那失蹤的年輕人,若是我的孩子,我會是多麼悲慟呀!

然而,現在有些青少年,不喜歡父母關心、叨唸和規勸,就離家出走,毫無音訊,讓父母心焦如焚、傷心欲絕!也有些成年人,與父母有所衝突,而多年互不往來,甚至連過年過節也不回家。

最近,有個朋友的母親,因癌症過世了;喪事辦完之後,她感慨地說:「我們人要膝下承歡,切莫深夜奔喪呀!」

的確,兒孫們在長輩健在時,須多多孝順,因若他們過世了,再多的哭奔、祭拜、大場面的出殯,都已無意義了。

所以,在兩代的溝通中,子女與父母或有衝突,但,子女即使自認有道理,事後還是要「在父母面前先低個頭」,先讓老人家心平氣和才是!因為,在一家之中,哪有什麼大是大非,非得爭論出「我對你錯」不可呢?

「愛,是加法、乘法,是一條出路;
恨,是減法、除法,是一條死路。」

真的,對於父母,我們唯有感恩,因為,男女的情愛有時會是假的,但父母對孩子的愛,卻絕對是真的!

【本文摘錄自戴晨志所著『天天超越自己』時報出版】